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词诵读《春望》教案鄂教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词诵读《春望》教案鄂教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词诵读《春望》教案鄂教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词诵读《春望》教案鄂教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前准备1、 关于作者及写作风格。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新课。 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2、 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见课件)3、 写作背景。二、字词积累。(见课件)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学生正音正字;2、生齐读;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4、再范读; 5、理解诗意 ;6、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联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着跟同学描述出来。四、诗歌赏析。 1、首联:本句诗写出了“春望”所见,一个“ 春 ”字表明了季节时令,一个“ 破 ”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满目萧然之景,为全诗渲染悲凉的气氛。 2、颔联:结构上以“感时”承上,感伤时局的动荡,“恨别”启下,怅恨离别之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对仗工整。3、颈联:“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一句写诗人因难与家人通信,家人的安危使他心里不安,更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然而,无论在战乱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这句话都可以表达游子的共同心声,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理倾向。4、尾联:“搔”字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时的动作形态,是一处细节描写,它传达出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理状况。“不胜簪”更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人带来难以排遣的愁苦。五、合作探究。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诗歌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种解释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另一种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3、思考:这首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4、诗人“春望”“望”的是什么? 5、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六、主题思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体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七、比较阅读。1、试以“望”为切入点比较望岳和春望。(见课件) 2、这两首诗风格迥异的原因是什么? 八、课堂总结 。 诗的前四句重在描绘景物(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