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理论专业论文)我国高校贷款风险预警机制研究.pdf_第1页
(系统理论专业论文)我国高校贷款风险预警机制研究.pdf_第2页
(系统理论专业论文)我国高校贷款风险预警机制研究.pdf_第3页
(系统理论专业论文)我国高校贷款风险预警机制研究.pdf_第4页
(系统理论专业论文)我国高校贷款风险预警机制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各高校因扩招和国家财政投入不足等原因,致使办学资金出现了短缺,贷款融资成 为解决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巨额贷款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发生的, 也是特定制度作用的结果。但巨额的高校贷款对于其自身发展以及银行和政府方 面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何防范贷款风险已经成为高校和其他部门急需解决的现实 问题。高校贷款风险的防范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政府、银行和高校三方共同 努力协商权宜方案,以科学的可持续性发展观为指导,有效地解决高校贷款问 题。 关键词:高校贷款风险成因风险预警机制防范 a b s t r a c t a l o n gw i t ht h e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t u r n e df r o me l i t ee d u c a t i o ni n t op u b l i c e d u c a t i o n ,o u rc o u n t r y s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d e v e l o p e dr a p i d l y t h e r ei sas h o r t a g e o fr u n n i n gf u n di nm a n yu n i v e r s i t i e sf o rl o t so fr e a s o n s ,s u c ha st h ei n c r e a s ei n e n r o l l m e n ta n dt h ei n s u f f i c i e n c yo ft h es t a t ef i n a n c ei n v e s t m e n t i nt h i sc o n t e x t , l o a nf i n a n c i n gb e c o m e so n ee f f i c i e n tw a yt os o l v et h ed i f f i c u l t yo ff u n ds h o r t a g e t h el a r g ea m o u n to fu n i v e r s i t yl o a nc a m ei n t ob e i n gi nt h es p e c i f i ch i s t o r i c a l s i t u a t i o n ,a n di tw a sa l s ot h er e s u l to ft h es p e c i f i cs o c i a la n de c o n o m i c a ls y s t e m h o w e v e r , t h el a r g ea m o u n to fu n i v e r s i t yl o a nb r o u g h tac e r t a i ne x t e n to fr i s k sn o t o n l y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u n i v e r s i t i e st h e m s e l v e s ,b u ta l s ot ot h el o a n i n gb a n k a n d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t h e r e f o r e ,h o wt oa l e r ta n dt a k ep r e c a u t i o n sa g a i n s tt h e l o a nc r e d i tr i s k si sar e a l i s t i cp r o b l e mw h i c hn e e d st ob er e s o l v e du r g e n t l yb yb o t h t h eu n i v e r s i t i e sa n do t h e rd e p a r t m e n t so fo u rs o c i e t y t h ev i g i l a n c eo fu n i v e r s i t y l o a nr i s k sc a l l sf o rt h ef o c u s e da t t e n t i o no fo u rw h o l es o c i e t y i ti sr e q u i r e dt h ej o i n e f f o r t so f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t h eb a n k sa n dt h eu n i v e r s i t i e st ow o r ko u ta ne x p e d i e n t s o l u t i o nt or e s o l v et h eu n i v e r s i t yl o a np r o b l e m ,u n d e rt h eg u i d e l i n eo f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n c e p t k e yw o r d s :u n i v e r s i t yl o a n c a u s eo fr i s k st h er i s ke a r l y - w a r n i n g m e c h a n i s m v i g i l a n c e 2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文中依法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 意义上属于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含本人已用于其它学位申请的论文 或成果。 本人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由此引发的一切责任和后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4 1 移夕年多月凸厂日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学位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学 校。学校享有以任何形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本 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属名单 位仍然为青岛大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密口,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不保到么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论文作者签名:觌;口歹年6 黾e 毫 艚刻醴三锄印侈醐:哆年多w 日 4 2 引言 1 1 研究背景 引言 为指导高校加强贷款管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开 发了“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要求各有关高校参照该模 型的方法和思路研究确定本校合理的贷款控制规模。国内很多学者根据此模型对 高校贷款风险进行实证研究,黄祥林( 2 0 0 3 ) 在综合考虑高校总经费、高校总经费 支出中基本建设经费的比重、高校总经费年均增长率和借债期限的基础上建立了 一个高校举债规模控制数学模型,从中计算出每个高校每年的恰当借债规模。李 曙光( 2 0 0 4 ) 利用模糊数学法,将影响高校贷款的贷款程序性、还贷担保性、还贷 责任模糊度、还贷利息可靠性和贷款风险预警定量指标等不确定因素作为一个内 部模糊关系涵盖入一个评价模型中,以实现综合性的风险评价,并结合层次分析 法算出一个综合评判矩阵值,根据这个值来评判贷款的优劣。赵炳起( 2 0 0 4 ) 提出 高校的负债风险预警机制主要应以反映高校经济运行状况的相关指标构成,并认 为目前情况下选用年经费收入总额、学校人员性经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负债 总额与收入总额的比率、生均贷款额、学费和负债存续期内的预期收入增长等指 标较为合适。郑萼( 2 0 0 5 ) 利用贷款额度控制模型,综合考虑未来经费收支增长等 因素,对可偿债资金进行调整,再计算实际贷款与可确定贷款控制额度的比重, 即贷款风险程度,这一比重越高,说明贷款风险越大。谢立本( 2 0 0 5 ) n 认为通过 引入一个0 到l 之间的肯定当量系数来调整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可以消除贷款 额度控制模型中不确定性对高校未来非限定性净收入的影响。也有学者从高校财 务等方面的指标研究高校贷款风险预警问题。 1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十一五 以来,为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 高等教育的需求,高校大规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 众教育的转变,随之带来的是基础教育设施等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资金需 求逐年增长,因此高校银行贷款规模急剧膨胀。由于高校贷款最初受到了国家鼓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励和政府支持,银行对高校的资信审查比较简单化,并且高校项目贷款中自有资 金比例很低,项目风险主要由银行承担。背负巨额债务、还贷能力低下不仅成为 制约高校发展的障碍,也对银行业形成巨大的信用风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 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3 0 0 0 多亿。高校贷款资金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改善高校 办学条件、满足学生基本需求的同时,在教育经费来源有限、国家财政性教育经 费投入不足以及高校的收入增长空间有限的条件下,随着高校还贷高峰的到来, 巨额本息的支付将会使高校面临严峻的财务风险,极容易引发金融风险。而高校 的特殊性质决定了贷款风险最终将转化为财政风险,最终由国家财政买单。因此, 为了防范高校贷款风险,迫切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贷款控制额度和风险评价 模型,以促进高校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 3 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论文在分析我国高校存在的贷款风险的基础上,构建高校贷款控制额度和风 险评价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了控制贷款风险的有效途径及防范高校贷款 风险的对策建议。 2 第一章高校及高校贷款的界定 第一章高校及高校贷款的界定 1 1 高校和高校贷款概念 本论文中的“高校”针对的是“公办普通高校 ,即由各级政府按照国家规 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招 收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 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其他机构。 其中,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主要实施本科层次以上教育。全日制普 通高校是指办学水平至少要达到培养本科生的要求,有招收全日制本科生资格的 学校。生源主要来自全国普通高考,即通过每年6 、7 月份的普通高考录取入学, 读完专科或本科所有课程,经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而取得大专或本科学历。 独立设置的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 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 高等学校。 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实施专科层次教育。高职、高专是指经国家教 育部批准设立,以专科教育为主,少数本科教育的公办高等院校。相对于普通高 等教育而言,高职偏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的学历主要是专科层次,高 职学生毕业时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毕业证书,并享受普通大专生的一切待 遇,由于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目前我国内地专科层次高等教育基本只有高职。 高职和高专都属于高等教育中的专科层次,两者培养目标是统一的,都是培养面 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两者招生是并轨的,学 生待遇是相同的。不同的地方在于,在教育内部经费体制上有所不同。高职高专 院校类别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如同济高职、华师大高职 等。二是一批老的专科院校,如中医药高专、电机高专等,这些院校依托行业办 学的特色明显;三是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如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外国语学 3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院、建桥学院等,在专科教育层次,这类学校是每年的招生“大户”;四是一部 分成人高校,如职工医学院、纺织职大等。 其他机构是承担国家普通招生计划任务但不计校数的机构,包括普通高等学 校分校和批准筹建的普通高等学校等。 ,高校也可从其他角度进行分类。目前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一共1 9 7 7 所, 本科院校7 7 0 所,专科院校1 2 0 7 所;其中,副部级的学校3 2 所,进入“9 8 5 工程 的高校是3 9 所,教育部的直属高校7 6 所,“2 1 1 工程 重点建设的 高校是1 1 2 所。 1 9 9 8 年5 月4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 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 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中国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 l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 8 5 工程。进入“9 8 5 工程 的学校3 9 所,也 分三类:第一类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2 所;第二类是南京大学、浙江大 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9 所学校,实际就是常说的“9 + 2 ;还有 2 8 所属第三类。 ”2 1 1 工程”就是面向2 l 世纪,重点建设1 0 0 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 点学科点。目前有“2 1 1 工程高校1 1 2 所,分两类:一类是中央部委所属, 一类地方高校进入。“2 1 1 工程 自1 9 9 0 年开始酝酿。1 9 9 0 年6 月,国家 教委在制定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 计划时,即研究了在“八五” 期间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高校的问题。当时提出在二到三个五年计划内, 有计划地重点投资建成3 0 所左右的重点大学。后考虑到要形成一批行业带 头学校,经过多次研究,确定了到2 0 0 0 年前后,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为1 0 0 所左右,并要求将此事当作面向“2 1 世纪 的大事来抓。这项发展高等教 育的重要措施开始简称为“2 1 1 计划,后来确定为“2 1 1 工程 。 按照学校隶属关系,高校又分为两类:一类是部委院校;一类是地方院 校。 4 第一章高校及高校贷款的界定 按照三级学位授予权,又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以 及只能授予学士学位的普通本科院校。 按学校的定位又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尽管 没有明确的界线,但普遍认为,研究型大学大概就是3 7 余所;教学研究型 的有7 0 余所,其他的是教学型。 按办学体制,分部委院校、省属院校、市属院校、民办学校。 本论文中的“高校是针对“公办普通高校 而言的,以下简称为“公办高 校 或“高校。 本论文中的贷款特指“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向借款人所作的借款,须在一定 期限内归还,并支付利息。 本研究中的贷款主要是狭义的贷款,是指银行或其 他信用机构向公办普通高校所作的须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借款。 需明确的是,高校负债主要是贷款这种形式,除此以外还有例如校际互借、 借贷捐赠基金、赊欠工程款、借用代管款项等沉淀资金等其他形式的负债。国外 高校的负债方式更加多种多样,还有诸如向企业或个人借贷、发行基金、发行债 券等。贷款只是对负债的一种限定,是我国高校目前经费运行中最主要的负债方 式。 1 2 高校贷款的方式及其特点 高校作为非盈利性质的事业单位,属于社会公益的公共部门,具有历史继承 性。而国家财政拨款和高校自筹资金都有局限性,难以满足高校近几年来大众化 进程和加快扩大规模、扩充教学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对建设运营资金的巨大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向银行大规模贷款融资,不仅成为缓解经费难题的必然选择, 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被迫选择。 信用贷款是高校贷款的主要方式。国有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主要形式有票据 贴现、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其中最主要的是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依据担保法 的规定,高校作为非盈利性质的公益性部门,其用地和建筑物等教育设施不能用 s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贷款抵押,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贷款以公益教育设施为抵押缺乏法律保障,只剩 下信用贷款这种方式,而信用贷款的背后,是政府财政为银校双方提供的隐形担 保。作为商业银行贷款中的高风险项目,信用贷款潜藏着巨大风险,为高校日后 的财务危机和银行信贷风险埋下了隐患,最终风险也将转嫁给在与高校和银行博 弈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政府财政。分析高校贷款融资的主要特点,可以充分认识高 校举债融资的存在,增强预防风险的意识。 1 2 1 高校贷款存量大,凸显财务隐患 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及其带领的博士生在2 0 0 6 年对全国2 0 多个省的上百所 高校进行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我国公办高校的贷款规模保守估算在两千亿至两千 五百亿元间,有的高校贷款额高达十几亿元甚至二十几亿元。以上还没将工程未 付资金、教职工校内集资款、未用的科研经费形成的学校沉淀资金等款项包括在 内。举债兴教成为高校的一种潮流,巨大的债务存量已变成高校发展的沉重负担, 大大超过经费承受能力,使部分高校,特别是非“9 8 5 、“2 1 1 的高校濒临“破 产”的财务隐患日益凸显。 1 2 2 高校贷款缺乏抵押担保 作为非盈利性质的单位,高校的教育设施为公益性资产,根据担保法的规定, 高校的用地和建筑物等教育设施不能用于贷款抵押,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贷款以公 益教育设施为抵押缺乏法律保障。银行对高校主要采取的是信用贷款。虽然2 0 0 2 年人民银行与教育部联合发文宣布,学生宿舍的建设资金贷款可用宿舍的收费权 为质押,然而由于高校没有有效的抵押资产,因而一旦高校欠账,银行仍然无可 奈何。 6 第一章高校及高校贷款的界定 1 2 3 高校贷款还款渠道单一 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渠道有四种,一是国家财政拨入的教育经费,二是高校 向学生收取的学费,三是高校的科研成果的转化收入,四是校办产业的利润创收。 而实际上这些资金基本上都用于维持高校的教学经费、公用经费及人员经费等刚 性支出了。目前,高校偿还债务的主要渠道只能依靠扩大招生人数和提高学费标 准。而2 0 0 1 年、2 0 0 2 年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已连续发文要求高校收费标准 必须控制在2 0 0 0 年水平以下,收费标准不得突破教育成本的2 5 ,故靠大幅度提 高学生收费标准的路走不通。随着今后学校的生源渐减,高校扩招速度放慢,依 靠扩大招生规模也难解资金困境。因此,偿还贷款的资金只能从紧张的日常经费 中“硬挤。日常经费的减少又必将影响到学校教学经费、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 等的正常开支,学校的日常运作受到威胁,由此而引起的高校财务危机将岌岌可 危。 7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我国高校贷款发展现状和风险现状 2 1 高校贷款的发展现状 从1 9 9 9 年起,我国开始实施高校扩招政策,高校连年不断过大招生,每年招 生人数从1 0 年前不足百万发展至u 2 0 0 9 年的6 2 9 万人。而超常规扩招带来的高校债 务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中国社科院2 0 0 6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社会蓝皮书中指出,截至2 0 0 5 年底,我国高校向银行贷款的总量约在1 5 0 0 亿至 2 0 0 0 亿元之间。“举债兴教 成为高校的一种潮流,事实上,对于大部分的高校 来说,能做到收支平衡、不借新债已是不易,更不要说清偿以前的债务了。即使 这样,由于利息的原因,高校的债务也会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以至于还款期 限到了之后,不得不采取用新债偿还旧债的方法。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其结果也使高校负债的数字越来越大,由于贷款额度太高,随着还款高峰的到来, 部分高校的贷款偿还能力已越来越受到质疑。据有关专家保守预计,目前全国高 校向银行贷款总额已突破3 0 0 0 亿元,高校对银行信贷依赖度过高,一旦收费政策 发生调整,或国家财政拨付政策有所变化,巨额贷款风险便可能集中释放。此外, 高校在银行贷款的期限结构的不合理现象也普遍存在,使巨额贷款的流动性风 险日益凸显。 2 0 0 5 年、2 0 0 6 年连续两年,国家审计署在审计报告中都对高校债务风险提出 了警示。从2 0 0 5 年1 月1 日起,教育主管部门着手对直属高校资金流动情况实施即 时动态监控,要求从严审批贷款,控制贷款规模。依据国家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披 露,截至2 0 0 3 年底,教育部等中央部门直属的清华、北大等1 8 所高校负债7 2 亿元, 其中8 2 为基本建设形成的债务;2 0 0 4 年,国家审计署对杭州、南京、珠海、廊 坊四个城市的“大学城 开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整 个建设计划投资中,银行贷款占到3 0 ,而在已筹集到的建设资金中,实际取得 8 第二章我国高校贷款发展现状和风险现状 的银行贷款占5 9 4 2 。与此同时,短期过快的连续扩张之后,随之凸现得是高校 贷款后遗症,部分高校贷款规模大大超出其经济承受能力。随着银行利率的微调, 一些高校甚至连归还利息都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给学校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 响,加上过度集中的贷款资金期限结构,当还贷高峰到来时,学校还处于建设工 程收尾阶段,各项工程和师资力量配比尚未进入正常教学和科研阶段,每年还本 付息将存在巨大的财务风险,这也是目前我国公办高校巨额贷款引致的最普遍的 问题之一。 2 2 高校贷款发展的动因分析 “举债兴教成为高校发展的一种潮流不是偶然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顺应 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由市场经济环境变化所促成,其发展背后有着深刻的 动因。 上世纪9 0 年代末,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面临着通货紧缩、内需不 足的严峻局面。为实现扩大内需的目标,我国于1 9 9 9 年起开始施行高校扩招政 策。1 9 9 8 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只有1 8 0 万,经过此后几年的持续扩招,至2 0 0 5 年, 高校招生人数已达至u 5 3 0 万人。在原有教育教学资源条件下,各高校难以达到教 育部规定的生均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图书资料数量的下限标准,教室、宿舍、 教师和图书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陈旧,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此后便导致建 设新校区高潮迭起。投资教育具有时限长、回报慢的特点,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新校区则成为追求地方政绩、建设面子工程见效最快的办法。在高校大规模 扩张,建设新校区的形势下,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资金短缺的问题。因高等教 育的公益性而享受国家支持,又拥有稳定可预期的学费收入,高校被视为商业银 行的优质客户,由此,“银校合作 诞生,各高校大规模举债发展逐渐发展成一 种风潮。 9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3 高校巨额贷款的反作用 2 3 1 巨额贷款存在信誉度风险 在高校拆借巨额贷款谋取发展,提高办学能力、水平和层次的同时,因为无 法按时偿还银行的到期本息而造成银校之间的信任受损。如今看来,高校贷款数 额大都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出现过度投资行为,进而产生较大的风险。扩大 办学规模虽然容易带来硬件设施建设的改善和提升,但如果软件尤其是师资队 伍、科研梯队等方面的建设无法同步倾注财力、物力发展,必然会造成师资力量 的日益薄弱和教育质量的每况愈下,乃至科研成果的产出,这对以注重声誉和知 名度为己任的高校来说,自然不愿面对此不利局面。 众所周知,在高校贷款发展过程中,还本付息的资金最终来源于学校的办学 收益。高校的还贷资金来源主要是学费收入,高校扩招后,事业费收入增长部分 用于还贷的比例是十分有限的。如按照目前高校的贷款规模,能按期付息就不错 了,按期还贷却很难。一般高校的做法是贷款展期,或者是借新贷还旧贷,这将 影响高校的信用等级和信誉。出现的问题就是银行不愿再轻易像以前一样给学校 贷款,逐步提高了贷款的限制和约束。 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其实已经破产。高校由于过度举债而无 法到期支付本金和利息,这会给高校带来直接或间接、有形或无形的损失,严重 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的债务问题使银行增加了财务风险,将有可能最终 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不良债务。 2 3 2 高额利息增加财务拮据成本 财务拮据成本是指企业支付财务危机的成本。财务拮据成本是制约企业无节 制负债的重要约束条件。由于高校借款时没有对其贷款项目和经济承受能力做充 1 0 第二章我国高校贷款发展现状和风险现状 分的评估与规划,盲目、迅速增加贷款,扩大学校规模,导致负债总额太大,超 出其经济承受的最大能力,势必导致学校年资金使用成本成几何倍数增加,每年 高额利息的支付也就成了高校固定的财务负担,现在银行银根紧缩,近两年国家 多次调高利息,高校的利息负担更加沉重,利息支出的增加必然会减少人员经费 和其他公用经费支出,造成学校流动资金短缺,从而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 利息不仅不能使高校享受到财务杠杆的好处,还作为一项固定大笔开支,成为高 校每年开支数量巨大的支出,使高校财政捉襟见肘。所以说,高校负债的高额利 息支出增加了财务拮据成本。2 0 0 8 年开始,央行先后多次降息,对高校贷款现状 来说不啻为一件好事,但多年沉积下来的巨额贷款利息负担,也只能是长期病痛 上的短暂抚慰,毕竟作为财务杠杆而言,一味采取单一的货币政策的应对方式并 不可取。 2 3 3 运行困难影响学校事业发展 高校资金链很脆弱,资金链中任一环节一旦出现问题,高校的日常运转就难 以为继。高校综合财力如果超出所承受的赤字预算过高,则承受的风险亦越大。 因为高校囿于体制机制的局限,在最大限度地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这方面并 不能得心应手,如果再没有外部资金注入,将无法保证学校发展战略的实施,更 不用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因为资金匮乏,已渐显无法保证正常教育、教学运转 之局面,究其原因是没有钱。如此推衍下去,必然造成办学水平和层次无法提升, 教职员工的信心和干事创业的劲头不足,科研队伍得不到更新,科研成果得不到 转化等等一系列不利因素。虽然国内高校尚没有出现关门的境地,但因为没钱发 不下教职工工资、奖金,没钱改善办学条件或力争上台阶的局面却也层出不穷。 如今的高校更象是在夹缝中生存和竞争,常常生出危机感和发出时不待我的呼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喊。 随着生源逐年减少,单靠学生学费来维系发展的可能几乎没有,即便如今各 大高校依旧没有停止贷款的步伐,也仅仅是为了力图挽回不致关门的局面,在如 此大的巨额贷款面前,如果没有国家财政大力扶持和制度革新,依旧会显出高校 的无奈来。 1 2 第三章我国高校贷款风险的成因分析 第三章我国高校贷款风险的成因分析 3 1 高校自身贷款行为分析 高校尤其是公办高校在利用银行贷款改善办学条件,迅速达到规模效益,有 效缓解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和政府财政难以支撑的矛盾和压力的同时,也背上 了沉重的债务负担,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对银行贷款事先缺乏科学论证,过量贷 款,很多高校已超出其经济承受能力。截至2 0 0 3 年底,教育部所属7 4 所高校的 贷款余额为近1 6 3 亿元相当于这些学校一般基金的1 4 2 。平均每所高校的贷款 余额为2 8 亿元。贷款最多的为2 8 亿元( 其中包括2 0 亿元的本金和8 亿元的利 息) 。湖北省教育厅进行预算管理的3 4 所高校,至2 0 0 5 年底负债高达5 0 亿元, 校均负债1 4 亿多元;重庆市高校贷款达6 0 亿元,其中一所高校就贷款6 亿元, 按照其年节余2 3 千万的还贷能力,无支出也至少要3 0 年才能还清贷款;河北 省2 6 所省属高校的银行借贷已达5 0 多亿元,其中1 0 所骨干大学的银行贷款, 有4 0 多亿元,占8 0 ;随着还款高峰期的到来,部分高校已经陷入财务困境。 部分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也是导致高校举债风险增大的诱因之 一。首先,高校举债投资的收益率的不确定性,造成高校举债发展具有较大的风 险;其次,高校会计信息失真,盲目借贷,导致高校举债风险;再次,高校举债 结构不合理,产生举债风险。 高校发展目标的不确定性,导致高校举债风险增大。首先,高校发展目标与 现实可能性存在差距,造成举债风险;其次,高校的建设规模与潜在的招生规模 不匹配,造成资源浪费,导致举债风险;再次,高校发展定位层次的不确定性, 也能导致高校举债风险。虽然高校无法回避发展目标的不确定性,但是高校根据 区域经济需求、学科特点、自身发展潜力、举债融资能力等因素,合理规划发展 目标,适度举债融资,可以最大限度地化解举债融资风险。 1 3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2 政府部门行为分析 就高校发展而言,政府给高校建设的投入短期内不会有大幅度增加。近年来, 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对高校经费投入虽然年年增加,但增幅不大。 以河北省为例,省教育厅所属高校在校生1 9 9 8 年为8 3 1 万人,2 0 0 4 年达到4 4 2 万人,增长了4 3 倍,而同期省级教育财政拨款仅增长了1 6 倍,财政投入增长远 远落后于在校生人数的增长,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财 政投入不足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而且,目前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仍十分 艰巨,许多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还十分薄弱,政府不可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非义 务教育的高等教育。因此,短期内高校靠政府增加拨款缓解经费不足的压力是不 现实的。近期学生学费提高的可能性不大。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 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所有制之间、城乡之间的贫富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对部分家庭来说,家庭收入的量对于高等教育的成本支出的能力是极为有限的。 2 0 0 4 年我国人均gdp 为1 1 0 0 美元,位居世界第1 0 9 位,仍属中下收入国家行列, 这表明,我国居民对高等教育费用的支付能力仍是较弱的。近几年来,高校学费 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2 0 0 4 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民 的平均纯收入分别为9 4 2 2 元和2 9 3 6 元。随着高校教育收费制度的实行,高校贫 困生的比例日趋扩大,因此在高校教育收费提高的空间已经很小,高校不能指望 依靠学费上涨收取更多的学生学费来偿还贷款。 高等教育投资主体不明,为高校转移举债风险创造了条件。相关高等教育法 规界定政府是高校投资主体,政府的财政拨款应成为高校教育事业费收入的主要 来源,其他渠道筹资是解决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辅助措施。在高等学校现行经费 筹措体制中,高校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两大部分。根据国家 有关高等教育成本分摊原则的规定,学杂费收入不应超过高等教育成本的2 5 , 政府财政拨款不低于7 5 。事实上,全国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拨款投入,多数 1 4 第三章我国高校贷款风险的成因分析 没有达到以上标准,全国平均水平只有5 0 ,个别省级政府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比 例甚至更低。这种现象造成高校与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认识不一致,甚至 相互对立。从而模糊了高校举债风险责任,导致部分高校在举债额度的控制上只 考虑筹集成本和占用成本,而将偿还本金的责任转嫁给政府。 2 0 0 4 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迸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 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 教财( 2 0 0 4 ) 1 8 号) 文件中重申:必须坚持“谁 贷款,谁负责”的原则。贷款高校作为贷款的主体,必须承担还贷责任,主管部 门不承担高校贷款的还款责任。并制定了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 模型,依据模型测算具体学校未来一定期间内可用于偿债的收入和资金来源,根 据这项资金规模的大小,确定高校“理性 贷款的最大控制规模。文件还就贷款 资金的使用方向、贷款的决策程序、资金的管理以及贷款的监督控制等作出了规 定。教育部从2 0 0 5 年1 月1 日起,建立了直属高校银行贷款审批制度,文件制定 了贷款审批范围、贷款审批程序、贷款申请材料、贷款审批原则与内容等,政府 出台的这些政策,目的就是希望高校能够理性贷款,从而降低高校过量贷款后政 府出面拯救的概率。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可行的,但是因为对不同的高校,偿还 能力、可贷款的数量都是有差别的,而且高校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之间还存在着 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即使高校依据模型测算出最理性贷款的数量,政府也未必会 采用这一数据来审批高校贷款范围。因此,主管部门可能依据高校会计表面的数 据自己粗略计算高校贷款限额,这样可能导致有偿还能力的高校没有及时得到贷 款而失去发展的机遇,也可能导致实际上无偿还能力的高校“合理地 过量贷款。 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很多关于高校贷款的政策,也一再重申教育主管部门不 承担高校贷款的还款责任,但它们所起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政府不承担高 校贷款的还款责任这一承诺,并不能凭文件中一句话就能规范高校合理的贷款问 题,高校关注的是某个高校一旦发生了财务危机,政府采取的实际行动是什么。 1 5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只要高校觉得有政府拯救的可能在,高校就会采取各种方法向银行大量贷款,结 果贷款多的大学最受益,没贷的大学最吃亏,最后高校就会形成“不贷白不贷, 贷了不白贷 的共识。 3 3 商业银行行为分析 1 9 9 9 年,中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为了招收更多的学生,大部分高校圈地 扩建;2 0 0 0 年,为了追赶国际一流大学,全国刮起了并校风,为了融合,开始 建更大的新校区,而各地也争相开发“亚洲第一”、“中国第一”等各种排名的“大 学城”:教育实施的“2 11 - - 程也成为高校扩建的诱因,由于教育部对能否进入 2 1 1 有一套评估的硬指标和门槛限制,如每个学生要占一定校园面积,每个专业 达到一定招生量等,达不到这些硬指标,一些专业就被停招,所以,刺激高校不 断圈地扩大规模。 政府没有多少投入,学校扩建资金的主要渠道就是银行贷款。正是在这个时 候,各大商业银行开始竞相与高校签订“银校合作协议”2 0 0 1 年左右,仅工商银 行就签订了超过1 0 0 亿元的银校合作协议。一些商业银行给知名大学的授信额度 达到了5 0 亿元。 。 商业银行一般都将高校列为优质客户。一般大学的信用评级在从+ 以上,而 从以上就属于优质客户了。对许多公办高校的评估更在a a a 一、b b b + 。银行业人士 说,尽管高校是事业单位,没有像企业一样规范的财务报表,评级公司无法严格 按赢利企业那样进行评估,但都列为未评级类,参照学校简单的财务状况大体评 估。各银行为了竞争,在利率浮动的权限内,争相将利率下浮1 0 ,甚至1 0 0 。 从银行层面分析,找个好客户不容易,现在资金流动过剩,银行存款也不能空转, 贷给大学总比中小企业平均风险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省属高校贷款余额 已超过2 0 0 亿元,其中省政府贴息贷款达1 8 0 亿元。四川省内高等院校各项贷款总 1 6 第三章我国高校贷款风险的成因分析 额达5 2 亿元,湖南省2 5 所高校中长期贷款近百亿元,河北省教育厅直属高校贷款 金额5 0 7 3 亿元。 综上,高校背负巨额贷款,直接导火索可以看作是合并与扩招的结果。近几 年来,由于各地加紧整合高校资源,大部分新组建的高校都是在教育产业化逻辑 的片面误导下由数校合并而成。为了扩招而不计成本地向银行贷款,过度进行基 础建设,最终不可避免地陷入债务危机。例如吉林大学在数校合并后,虽然新吉 大实力壮大了,但是新吉大却负债3 0 亿元,每年需要支付的银行利息就高达1 5 亿至1 7 亿元,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 实际上,高校贷款是教育部、地方政府默许、鼓励,甚至强迫高校的结果。 高校实行扩招后,不少地方政府积极投资开发高教园区、大学城项目,希望由此 一方面拉动城市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另一方面能增加土地转让金收入, 扩大预算外资金规模。为鼓励高校贷款,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国家在发 放教育国债资金时,都要求地方政府和高校必须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为了得到 补助,高校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只好向银行贷款来筹集配套资金。 虽然教育部、地方政府和所有的大学对教育产业化一口否定,但在实际的操 作中却在把学校当产业来经营,一个时期内学费疯长,拼命扩招,动辄扩大规模 数倍乃至十倍,为的就是多收资金,这样不断地恶性循环,加重了高校的债务负 担。现在,为了解决高校的财务困难,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承担起责任。例如江苏 省的高校现有1 0 0 多亿元债务,该省通过“三三制来化解,即政府拿出三四十 亿元,另外通过资金运作再筹集三四十亿元,余下部分由高校自己承担。 从某种角度说,如今的高校债务危机无疑是重蹈当年的国企困局。国企从上 世纪9 0 年代开始为提高效益,偏向于集团化的发展思路。于是国企越做越大,越 大越穷,最后靠向银行借债度日。当年大量国企破产的阴影又依稀笼罩了如今的 某些大学。国企破产的结局曾经造成银行的坏账急剧增加,并且导致金融风险一 1 7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触即发。如果高校也像国有企业一样指望着政府全部埋单,总有一天政府也承受 不了,只好宣布破产或者重组,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也会随之增加。我国的高等 教育作为公益性事业,公办高校作为政府财政支持的事业性单位,不同于国企, 它无须走市场化的路子,把自己当作市场主体来经营。但事实却是,扩招后的高 校为了偿还贷款,不得不走向市场化的运作,将自己变身为市场主体。也就是说, 高校名义上是“吃财政饭的事业单位,实际上却将自己等同于盈利性企业,虽 然到目前为止它们还无一盈利。这就必然导致大学教育走向产业化,靠举债过日 子,进而引发债务危机。 1 8 第四章高校贷款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第四章高校贷款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来,绝大部分公立普通高等学校为促进教育事业发 展,在国拨经费增幅下降和其他收入渠道有限的情况下,不断向银行大规模贷款 以解决发展资金匮乏问题。但由于部分高校对贷款风险的认识不足,再加上中央 政府和地方政府起初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贷款规模已大大超出高校的偿还能 力,高校贷款问题业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控制高校的举债规模是风险防 范的关键。高等学校的举债规模涉及国家的有关政策和发展规划,涉及举债高校 的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管理水平、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 展水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根据教育部提出的“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 评价模型 的要求,学校研究确定合理的贷款控制规模,随时掌握和了解自身 的财务风险状况,形成有效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防范风险的机制,当贷 款额度超出偿债能力、财务风险预警线时,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贷款结构要 科学合理,将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相结合,尽可能以长期贷款为主,必要时辅以 短期贷款,缓解还贷压力。要合理安排贷款期限和利率期限,由于高等学校的建 设和投资是分阶段、分时期进行的,因此,学校在贷款时也要根据建设进度及投 资计划合理安排贷款期限,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资金闲置,增加贷款利息的支出。 4 1 高校贷款预警风险模型 为进一步加强对高校贷款行为的管理,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发了教财 2 0 0 4 1 8 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 范财务风险的意见。文件就高校贷款的指导思想、贷款资金的使用方向等进行 了规范。为指导高校加强贷款管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教育部、财政部还共同 组织开发了“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 以下简称“贷款 l o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额度控制模型) ,要求各有关高校参照该模型的方法和思路,研究确定本校合 理的贷款控制规模。该模型目前已被绝大多数高校,尤其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所采 用,为控制高校贷款风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贷款控制额度的计算过程可 知,贷款额度控制模型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 ) 模型基于高校未来的非限定性净 收入可以确定的假设,而实际上影响高校未来非限定性净收入的因素很多,比如 高校将来的招生数、教育事业收费标准、政府教育经费拨款方式;( 2 ) 非限定 性净收入中可用于偿债的比例和一般基金中可用于偿债的资金的比例的确定都 因高校而异,并进而影响到贷款风险指数的确定:( 3 ) 模型没有基于高校的非 营利性考虑到非财务指标;( 4 ) 模型认为当贷款风险指数大于1 时表明高校在 该期间暂无贷款能力,不能再增加任何新的贷款,而事实上贷款风险指数不可能 大于1 ,因为n 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是n 年期累计贷款余额的最大值。据资料 显示,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十一五计划贷款中,校均计划贷款2 亿以上的高校 占6 4 ,其中计划贷款1 0 亿以上的达到2 2 6 7 ,而地方普通高校“十一五 计划 贷款总额在2 0 亿元以上的也有2 1 个地区。可见贷款额度控制模型对高校贷款风险 的控制作用并不显著。鉴于贷款额度控制模型的局限性,国内已有学者进行了研 究并做出相应的修改。郑萼( 2 0 0 5 ) 利用贷款额度控制模型,综合考虑未来经费 收支增长等因素,对可偿债资金进行调整,再计算实际贷款与可确定贷款控制额 度的比重,即贷款风险程度,这一比重越高,说明贷款风险越大。 1 谢立本 ( 2 0 0 5 ) 则认为通过引入一个0 到1 之间的肯定当量系数来调整非限定性净收 入现值,可以消除贷款额度控制模型中不确定性对高校未来非限定性净收入的影 响。 2 也有学者从高校财务等方面的指标研究高校贷款风险预警问题。黄祥林 ( 2 0 0 3 ) 在综合考虑高校总经费、高校总经费支出中基本建设经费的比重、高校 总经费年均增长率和借债期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高校举债规模控制数学模型, 从中计算出每个高校每年的恰当借债规模。 3 李永宁( 2 0 0 4 ) 认为个别资金成 第四章高校贷款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本率、债务承受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事业结余收益率、投资收益率、学 生欠费率、招生实际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以及招生数增长率等均是贷款风险 的重要监测指标。 4 1 ,李曙光( 2 0 0 4 ) 利用模糊数学法,将影响高校贷款的贷款 程序性、还贷担保性、还贷责任模糊度、还贷利息可靠性和贷款风险预警定量指 标等不确定因素作为一个内部模糊关系涵盖入一个评价模型中,以实现综合性的 风险评价,并结合层次分析法算出一个综合评判矩阵值,根据这个值来评判贷款 的优劣。 5 赵炳起( 2 0 0 4 ) 提出高校的负债风险预警机制主要应以反映高校经 济运行状况的相关指标构成,并认为目前情况下选用年经费收入总额、学校人员 性经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负债总额与收入总额的比率、生均贷款额、学费和 负债存续期内的预期收入增长等指标较为合适。 6 庞燕珍等( 2 0 0 5 ) 认为高校 季节性短期贷款要满足借款总额不超过下半年收入对上半年支出的弥补能力; 而长期贷款额度则可以根据未来可预见的收入减去日常运行支出后的余额,加上 原收入中用于长期建设的资金来确定,具体操作指标有学生人数、学费标准等。 7 黄辉和章新蓉( 2 0 0 5 ) 采用功效系数法在学校年末借款总额占学校总经费 收入的比重、学校年末净存款占学校总支出的比重、应收及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 产的比重和资产负债率这四大指标基础上构建风险预警模型。 8 已有的关于高 校贷款风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