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 我国劳动关系平等保护的法律研究 我国劳动关系平等保护的法律研究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 劳动关系的平等保护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 意义, 保护资本的利益关乎经济发展, 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关乎社会稳定。 我国 劳 动合同法在多方利益主体博弈之下诞生,对此各界好评如潮,它对明确劳动合 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推进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起着积极作用,为我国劳 动关系双方矛盾的解决提供法律层面的依据, 该法通过无期限劳动合同等条款加 大对劳动者利益的法律保护力度,对劳动关系中的弱者劳动者进行“倾斜保 护” ,但也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产生了结构性的冲击。本文就劳 动合同法 对劳动关系双方平等法律保护的缺失, 以权利平等的法学理论为进路, 以期待我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加强和劳动合同法的进一步完善, 进而对我国劳 动力关系平等保护体系的构建提出合理化建议, 使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 系能够全面协调和谐的发展。 本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论,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第二 部分首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内涵加以界定,在界定概念的基础上,对 我国劳动关系的特点进行系统论述,并就劳动关系产生的条件,即劳动合同的基 础性作用加以分析;第三部分阐述社会利益理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论、权利 平等理论、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理论,形成劳动关系平等保护的法理基础;第四 部分围绕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保护展开论述, 集中分析我国劳动关系平等保 护的法律依据,指出保护缺失的突出问题;第五部分针对现实中劳动者和用人单 位地位上的不平等,通过健全劳动关系双方监督协调机制、规范劳动用工制度、 完善劳动法规等方式,在适度倾斜的基础上,构建劳动关系平等保护体系;第六 部分为结论,重申本文的基本结论和主要观点。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 劳动关系 劳动者 用人单位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 劳动关系 劳动者 用人单位 iii law studies on our country equality protection in the employee-employer relation abstract law studies on our country equality protection in the employee-employer relation abstract labor contract law was highly praised by all over the country. the adopting of the law specifies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parties to employment contract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tecting the lawfu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employees. but it is not perfect enough. based on the game of many benefits main body, labor contract law exists. so there is some compromise and concession in it. at the same time, the theory boundary didnt provide enough preparation for the theory of the questions in the labor contract law and labor law. these lead to several defects on the content and technique of legislation indirectly. on lacking some equality existed in the law adjustment between employees and employers in the labor contract law,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workins equal rights, the thesis provides reasonable sugges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s equality protection system of employee and employer in order to expect the strength of adjust mechanism of our countrys employee-employer relation and the further perfect of labor contract law. thus the employee-employer relation could develop comprehensively, coordinately and harmoniousl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in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s market econom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mployees and employers has become the main factor which aff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from the point of the power, the protection of capitals interests relat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protection of labors interests relates the stability of society. after balancing the interests between employees and employers, we carry out the legislation intervention. but we should follow development is the cardinal principle or stability overrides everything else. this is a historic problem in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the thesis concludes six parts. at the beginning, it is the introduction .it sets forth the study background and basis of the topic. in the second part, it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employee-employer relation in the situation of market economy. based on the defined concept, it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feature in our countrys employee-employer relation. then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of the employee-employer relations birth, that is the fundamental function of the labor iv contract, it discusses systematically. in the third part, it discusses the social interest theory, theory that laws are equal to everyone, equality rights theory, and formal equality and substantive equality theory. all these make up the basis of equal protection of employee-employer relation. in the forth part, it expounds the right protection of labors and employers. and it mainly analyzes the legal basis for equality protection of our countrys employee-employer rel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points out the problem of lack of protection. in the fifth part, for the unequal position between the employees and employers in reality, it constructs an employee-employer relation equality protection system at the basis of proper inclination and equal protection of both parties lawful rights and interests by improving supervision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of employee-employer relation, standardizing the employment system and perfecting labor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the last, it recites basic conclusion and main points of the thesis. key words: labor contract law employee-employer relation labourer establishmen 我国劳动关系平等保护的法律研究 2 引 言 引 言 劳动合同法对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推进劳动者合法权 益的保护起着积极作用,为我国劳动双方矛盾的解决提供法律层面的依据。该法 使原有的劳动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更体现出法律对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关 怀,其中的积极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劳动合同法在关注劳动者权利保护的 同时,缺少对劳动关系的另一方用人单位权利的保护条款。在形式上强调劳 动双方的平等,但是在实际上难以平衡保护。有人认为无期限劳动合同是这部法 律的经典之处,也有人认为无期限劳动合同是劳动合同法的败笔所在。作为义务 成本加大的一方,以“华为”为代表的很多企业开始大规模的裁减员工,鼓励员 工辞职,以规避法律生效给企业带来的成本风险。对此国务院于 2008 年 5 月 8 日出台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针对劳动合同法中以无期限劳动合同为代表的 若干问题作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 反映出国家已经意识到其不足并积极作出有效 的补充。 国家有责任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但国家的保护并非多多益善。 在劳动关系中, 对劳动者实行“倾斜保护”要有“度”的限制,立法和司法的实践证明:凡是用 过多的立法来干预劳动力市场的国家, 尽管立法者的初衷都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 权益,但最后往往都事与愿违,导致长期持续失业和劳动者福利下降的情况,国 民经济也长期处于不景气的状态。如果保护水平过高,工人的工资高于劳动力市 场均衡水平,就业需求就会减少,从而造成失业的增加。因此,平等的权利保护 是立法的精髓要义,应在平等理论的指导下,对劳动合同法现有的劳动双方 权利义务关系进行平等有效的界定和诠释,对平等的劳动双方进行有效的保护, 为和谐社会建设和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我国劳动关系平等保护的法律研究 3 一、劳动关系概述 一、劳动关系概述 (一)劳动关系的涵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以下简称劳动法 )对劳资关系作了明确的界 定:劳动者与所在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其实质是实现劳动者 的劳动力资源与市场生产资料相结合。从广义上讲,劳动关系是生活在城乡的任 何劳动者与任何性质的用人单位之间因从事劳动而结成的社会关系都属于劳动 关系的范畴。从狭义上讲,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关系是指依照国家劳动法律规 范而形成的劳动法律关系, 是以劳动合同为纽带的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 为内容的民事关系,它通过双方签订的劳动契约和团体协约而成立,即双方当事 人是被一定的劳动法律规范所规定和确认的权利和义务联系在一起的, 其权利和 义务的实现,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的。 1劳动法律关系的一方(劳动者)必须 加入某一个用人单位,成为该单位的一员,并参加单位的生产劳动,遵守单位内 部的劳动规则;而另一方(用人单位)则必须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或质量给付 其报酬,提供工作条件,并不断改进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一方面是受用人单 位雇用从事某种工作获得工资者,另一方面是雇用劳动者的用人单位、单位负责 人或代表用人单位处理有关劳资事务的人,彼此间的关系即属劳资关系。 2其表 象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各项利益的博弈, 而其更为深层次的内涵表现为劳 资关系中为了价格与权力相争的理论、技术和制度。它不仅涉及劳动者、工会组 织与用人单位,也同政府和各类公众直接或间接相关联。 关于劳动关系的定位, 我国法学界的主流学说有两种: 一是劳动关系肯定说。 这种学说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是劳 动关系而并非劳资关系。其理由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虽然都是市场经济形态, 但是在本质 上是截然不同的。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是劳资 关系, 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而在我国, 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利润的形式由国家取之于民,再由国 家通过统筹安排,以财政拨款等形式从事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工程建 设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通过不同的渠道用之于民。所以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 的关系。 3二是劳资关系肯定说。此种学说认为,劳资关系不仅可以用来定义资 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 亦可以用来定义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没有必要将其改为劳动关系。 “劳 1 王全兴主编:劳动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2 董保华:劳动合同期限制度设计的理念选择,载中州学刊,2005 年第 6 期。 3 参阅关怀主编: 劳动法学基础理论 ,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4 年版。 我国劳动关系平等保护的法律研究 4 资关系”揭示的是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存在 资本的概念。就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而言, “劳动关系”无法揭示劳动中形成的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质,也就是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在这一概念中无法显现。 4 因此,应当用“劳资关系”的范畴来代替“劳动关系” 。 我们认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是劳动关系而并非劳资关系。这是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为理论路径, 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所形成的劳动关系的定位进行诠释。 (二)劳动关系的特点 首先,劳动关系发生在集体、共同劳动活动过程中。对个体劳动者只有在帮 工、学徒达到规定人数时,才存在劳动关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指出: 个体劳动者本人加上帮工、学徒达 8 个以上,才是集体劳动活动,才存在劳动关 系。 其次, 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 一方是劳动者要参加到另一方用人单位中, 成为其成员之一,执行一定职务或工种的工作任务,并遵守其内部各项规章制。 用人单位必须根据其数量、质量,按期给付劳动报酬。现代经济学认为,商品价 值由资本、 劳动力和土地共同创造的, 因此各种生产要素持有者之间是相互协作、 共同创造财富的关系。没有劳动力,资本无法实现其增值;没有资本,劳动力也 无法实现其价值,二者是共生的关系,缺一不可。在市场经济国家,作为生产要 素之一的劳动者对企业主没有归属或人身依附的关系, 业主对劳动者也不具有占 有关系,劳动者有权自主选择就业单位,业主有权根据生产经营的需求自主招聘 其认为合适的劳动者。劳动力供求双方是经过市场形成相互自由选择的关系。这 同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主要由政府以行政手段统一分配,劳动者一旦被分配 到工作单位后很难按照自己的愿望有所流动,用人单位也基本上没有用工自主 权,是显然不同的。劳动力的双向选择和合理、适当地流动,有利于满足劳动者 和企业双方的需求,有利于人尽其才,有利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 利用和消除浪费,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最后,劳动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以及双方当事人之间有关劳动权利, 义务的处理,都必须遵循劳动法律规范,由劳动法调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 动者和用人单位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利益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分配利益所 得,必然会有不同的主张。劳动者希望尽力提高自身的工资和福利,而用人单位 4 周新军先生认为, “资本的固有特征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表现为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而是它的价值增值,它能带来剩余价值。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客观上存在资本” 。 我国劳动关系平等保护的法律研究 5 和受其委托的经营者则想方设法降低工资, 从而降低成本。 利益的共生才能协调, 利益的对立引起冲突,冲突协调需要相关法律的规制。 (三)劳动关系的形成 现代劳动关系是通过劳动合同的形式实现的。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其内容包括劳动报酬、福利、劳动安 全卫生、劳动要求、工作时期、违约责任等的约定。按照经济分析法学的观点, 合同法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在于为交换过程中经常可能发生的机会主 义和未能预料的突发事件提供救济,为交易安全提供保证,由此促进资源增值。 5劳动合同法作为一种连接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契约法律规范,在保证合同 法一般经济功能实现的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 伦在法和经济学一书中,提出完备合同理论。该理论包含三个关于个人理性 的假设条件:稳定的偏好,受约束的选择和最大化;同时该理论还含有四个关于 合同环境的假设条件:没有不利的第三方效应,充分的信息,众多可选择的合同 伙伴和受约人订立完备的合同。在合同订立时,双方都赞成合同的所有条款都得 到严格履行,而不愿有选择地履行合同。这种完备合同事实上是一种理想状态。 根据经济分析法学的效率原则,有效率的合同是可强制履行的合同,完全竞争条 件下的完备合同,应该是可强制履行的合同。在此,经济分析法学将完备合同作 为发生合同纠纷时所采取的分析原则。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合同更多存在的是不完备合同。在某 些特殊的合同中,这种不完备安排恰恰是规避交易成本过高的产物,从而使得此 类特殊合同成为某些低效率合同的替代。劳动合同就是这种典型性合同。由经济 学观点来看,整个劳资关系可以被看成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一种合同。劳 动者被用人单位雇佣来帮助单位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作为回报,劳动者获得工 资和其他与其相关的福利待遇。劳资合同的不完全性通常表现在:它不能事先把 要求劳动者完成的每一项工作都列举出来, 这样不仅会限制劳动者在工作情形发 生变化时的灵活反应, 而且导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各类情况出现时都要对合同 重新谈判和修正,在无形中提高了劳动双方的成本。所以,合同的不完全性在于 劳动力使用协调实现连续性使用的条件下,每一项指令都不可能通过谈判达成。 劳动合同也担负了这样一种功能,是管理交易对谈判交易的有效替代方式。 6 劳动合同是现实中双方约束的一种权宜选择, 是劳动法律制度向交易成本妥 协的产物。它的不完全性使用人单位容易利用劳动者的弱点而规避法律,在劳动 5 吴稚晖:劳动法的经济分析 ,载行政与法 ,2003 年第 4 期。 6 周长城:集体谈判:建立合作型劳资关系的有效战略,载社会科学研究,2004 年第 4 期。 我国劳动关系平等保护的法律研究 6 合同对双方约束的情况下,权利的结构性安排很容易导致利益分配上的失衡。 7 劳动合同不完备条件下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可以通过劳动合同法加以校正, 而法律 通过对劳动合同完备性的选择性恢复,从而实现对劳动合同有效履行的目的。在 这一过程中,要考虑节约劳资双方的交易成本,转嫁不确定性风险和为交易双方 提供恰当的激励。法学家波斯纳不赞成公权力过分干预劳动关系,并通过例证来 解释其观点:一个市政当局通过一项法规,要求用人单位在辞退劳动者日期之前 三个月内通知劳动者,即使劳动合同规定的期限不满三个月。不然,认定为无权 辞退。初看,这一法规的主要效果是保护劳动者,因为他们的雇佣期有了更大的 保障;但是它对用人单位是不利的,因为他们现在要辞退不满意的劳动者难度更 大。 然而, 结论恰恰并非如此。 新的法规使用人单位成本增加而使需求曲线下降, 因为他们将得到较少的总收益;同样,新的劳动法使劳动者得益而使供给曲线下 降,因为他们在同样条件下降低了总成本。需求和供给曲线都下降了,那么,劳 动者薪金也会呈下降趋势。就短期而言,这一法规以牺牲用人单位利益为代价而 对劳动者是有益的。 8但一旦有时间对薪金做出相应调整,那么,劳动者从合同 期保障上得到的益处就要以得到较少的薪金为代价; 而用人单位就以增加辞退劳 动者的困难为代价,从而减少薪金支出,提高其总收益。 7 王益英主编: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8 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 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 年版。 我国劳动关系平等保护的法律研究 7 二、劳动关系平等保护的法理基础 二、劳动关系平等保护的法理基础 (一)社会公共利益理论 从法律体系角度看,劳动法律规范属于社会法领域,与公法和私法不同,社 会法以社会利益为价值准则, 劳动关系平等保护的法理基础正在于社会法所蕴涵 的社会利益。哈耶克认为,社会立法主要指政府为某些不幸的少数群体提供一些 对他们来说具有特殊重要性的服务, 其目的在于把私人的活动导向特定的目的并 有利于特定的群体。劳动立法属于社会法范畴,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所处地位 的弱势与强势分野的实际,要求劳动关系立法既要对劳动者“倾斜保护” ,又要 保护用人单位的利益,平衡劳动关系双方的地位及利益分配,正是社会利益之所 在。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规范的社会法属性主要表现在: (1)维护劳动者 群体的利益,增进劳动者群体的福祉,维护社会整体的安定团结。由于人力资源 市场的民法式交易必然会使劳动者处于被剥夺的地位, 如果没有国家通过立法干 预来保障和维护劳动者应有的权益, 就很可能会使劳动者自身的利益受到很大的 伤害,从而跌落到接近一无所有的状态,这不利于社会稳定,严重的会使整个社 会濒于危险的状态之中。 (2)增强劳动关系双方的合作与协调的能力,进而实现 劳资双赢的和谐社会目标。面对全世界范围内劳资冲突的日益加剧,不应该将维 权的目光仅仅停留在对劳资对立、对抗状态的刻画上,而是应该深层次的注重对 劳资双方的合作与双赢、和谐与协调发展战略方面的研究。集体谈判的手段是西 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用来协调劳资矛盾、建立全新的合作型劳资关系的主要方 式,是劳资双方进行理性沟通的过程,它从初期劳资双方激烈的对抗转向在劳资 矛盾的斗争中寻找劳资双方利益的均衡点,是劳资双方为减少斗争成本,达到劳 资双方双赢的合作方式所作出的妥协。 (3) 平衡社会力量, 促进经济社会的均衡、 协调、可持续发展。力量在制约中产生,在自由中消亡,制定制约强者和保护弱 者的法律,可以有效的实现社会力量的平衡,并从社会结构和法律机制上保证尽 可能制约某一社会阶层可以凌驾在制度和法律之上, 为所欲为地侵害另一社会阶 层利益的事件。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论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法制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适用法律 的一项基本原则。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就宣布:保护各个革命阶 级的利益,纠正资本主义国家各阶级在法律面前虚伪的平等,代之以真正的实质 的平等。从而为无产阶级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并赋予 我国劳动关系平等保护的法律研究 8 新的革命含义,使之成为保护人民利益的一项法制原则揭开了新篇章。1954 年 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中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 在同年制定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中也把这项原则作为一条重要的司法原则规定 下来。可是后来由于受“左”倾思想影响,这一原则遭到批判。一直到 1979 年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在 这次会议修改通过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 才重新规定了这一 原则。1982 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不仅重新确 认了这一原则,并在表述上作了适当修改,把 1954 年宪法关于“公民在法律上 一律平等”的提法,改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基本含义是: 第一, 在我国, 法律对于全体公民, 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 住期限等,都是统一适用的,不能因人而异。第二,对于任何人,只要是法律赋 予的各项权利, 国家法律平等地予以保护, 没有任何例外; 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都要求必须履行,也不得有任何例外。公民享有的法定权利和应尽的法定义务是 统一的,不允许任何人只享受权利不尽义务,也不允许存在只尽义务而不享有权 利的现象。第三,对任何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必须平等地追究法律责任,不允许 有凌驾于法律之上,超越于法律之外的特权。对于一切违法犯罪者,不论其职务 高低、资历深浅、功劳大小,都应当给予平等的制裁。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 等原则,从制度上、法律上明确下来,其意义是十分重要的。贯彻这一原则,可 以切实保障公民在适用法律上的平等权利;可以防止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防止 任何人有超越于法律之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可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权 威、尊严和统一,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团结一切可 以团结的力量,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加速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谐社会 建设的关键因素, 在用人单位相对强势的劳动关系中, 应当在劳动关系中坚持 “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 ,通过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规范的制定, 明确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平衡劳动关系双方的地位,维护劳资双方的合 法权益,在适度倾斜的前提下,实现双方的平等保护。从法的价值角度来讲,劳 动合同法所追求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过程, 正是通过劳资双方劳动制度的设计 来平衡劳资双方力量的过程,也是对劳资关系的一方劳动者所进行“倾斜性 保护”原则倾斜到何种程度才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探究过程。尽管通过法律对劳 动者利益的保护不足会直接危及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但是如果矫枉过正同样也会 影响社会的经济效益与安全。 公权力对劳动者所实施的保护并非多多益善。 西方国家一百多年的经济发展 我国劳动关系平等保护的法律研究 9 经验和教训充分证明,凡是用过度立法等行政手段来干预人力资源市场的国家, 尽管立法者的初衷都是为了平衡劳资双方的利益天平、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但往往到最后都事与愿违, 公权力干涉下的人力资源市场出现了长期失业和劳动 者福利待遇下降的情况,最终导致国家的国民经济也长期处于不景气的状态。 (三)权利平等理论 美国法学家德沃金认为, 基于权利为中心的理论才是构建平等理论的最好选 择。平等的实质就是通过法律确定权利并使权利得到充分的保护。权利是权利所 有者可以自主地选择“要求”或“不要求”的行为,可以称之为“制度化权利” , 即“论证某个特殊的或特定的制度所作的决定的权利” 。而“个人权利是个人手 中的政治护身符” , 9个人享有的权利就其普遍性来说,属于道德权利或自然权 利, 存在于“前法律”和“前社会”的。这种独立于社会权威以外的“自然权利” , 属于道德权利,这种道德权利常常包含在法律的原则之中,在司法过程中具有特 殊的重要性,道德权利具有终极性的基本权利性质,是其他所有权利的源泉,它 帮助人们界定公正和不公正,确定合乎道德的“法定权利”和“实在权利” 。 德沃金将他的理论称为普遍的权利理论, 这个理论的中心是对平等概念的诠 释。他从自由角度来解释平等的概念,认为平等与自由彼此紧密联系,和谐的统 一,平等是自由的理论依据,自由只能从平等中推导出来。由于平等与自由的内 在统一,因此政府应该给予公民权利以平等的关心与尊重,而认为人们对自己的 政府有一项最根本的权利,即“平等的关心和尊重的权利” 。由此权利可以分为 平等对待的权利和被视为平等来对待的权利, 平等对待的权利是指每个人在各方 面的分配所获得的权利都一样多, 而被视为平等来看待的权利则是终极的基本权 利。每一个人都有权要求政府把自己与别人视为平等的权利主体来对待,它具有 普遍性。 从法的价值角度来讲,劳动合同法所追求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过程,正是 通过劳动关系的制度设计来平衡双方的力量, 在对劳动者 “倾斜性保护” 的同时, 还应当注重用人单位的权利保护。 尽管通过法律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不足会直接 危及社会的稳定与安全,但是如果矫枉过正同样也会影响社会的经济效益与安 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基本成熟,劳 资矛盾日益凸现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因素。从执政者的角度看,保护用 人单位的利益关乎经济发展,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则关乎社会稳定。在权衡劳资双 方的利益后进行立法干预时,究竟是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则,还是奉行 “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道历史性难题。劳 9 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 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 年版。 我国劳动关系平等保护的法律研究 10 动合同法的责任就是在用人单位、劳动者和政府所构建的三维框架中,科学地把 握私权利自治与公权力干预之间的辩证关系, 通过建构协调劳资矛盾的长效法律 机制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 10 (四)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理论 在法学领域, 平等分为两类: 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 形式平等又称诉讼平等、 程序平等,其实是一种抽象平等,它不关心制度是否平等,只关心制度的实现, 因而是一种表面的平等。 按照罗尔斯的说法, 对每个人同样的对待就是形式平等。 实质平等又叫具体平等,是指对每个人根据优点对待、根据工作对待、根据需要 对待、根据身份对待、根据法律权利对待,它着眼于内容和目的的平等性。形式 平等保证人们在程序或理论层面的平等,实质平等则侧重于实际上的平等,尤其 是处于弱势地位应当以实际补偿,才能实现实质平等。 罗尔斯指出,社会是一个或多或少自给自足的团体,即存在利益一致,也存 在利益冲突。之所以存在利益一致,是因为社会合作有可能使所有的人过上比他 们孤立活动要好得多的生活;之所以存在利益冲突,是因为人们关心他们的合作 所产生的更大利益如何分配,每个人都想得到较大的,而不是较小的。因此,每 个社会需要公平地分配权利义务、社会机会和经济机遇等“社会合作成果”物。 功利主义者认为: 权利和一切社会利益的分配必须依据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 原则。这个原则允许不平等地对待少数人或牺牲他们的利益,除非这种不平等和 牺牲能为多数人带来幸福。如果把功利主义贯彻到底,就会违背平等原则。罗尔 斯批判功利主义,提出社会正义论。他提出了“原始的平等地位”和“无知之幕” 的假设:任何人都不知道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他的阶级立场或社会身份,也没有 任何人知道自己在分配天赋和才能中的命运如何。 “正义原则是在一种无知之 幕的后面选择出来的” 。这样,就足以保证在选择正义原则时,任何人都不会 由于自然或社会的偶然机会得利或吃亏。既然所有的人都处于同样情况,而且任 何人都无法设计出有利于自己的特殊条件,因而,这种正义原则是公正协议的产 物, 即是在公正的原始地位上取得一致同意的。 罗尔斯认为, 人们在 “无知之幕” 背后所选择的正义原则,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则:一是自由原则,要求人们平等地 享有自由;二是平等原则,适用于人们在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以及在使用权力方面 的不平等。平等原则又分为两个原则:一是照顾最少受惠者利益;二是职务和地 位向所有人开放。 10 钱叶芳: 保护不足与保护过度试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倾斜保护的“度” ,载法 商研究,2007 年第 3 期。 我国劳动关系平等保护的法律研究 11 可见,罗尔斯的正义观体现了对弱者的关怀,为解决社会现实中的非正义现 象提供理论依据或启发。劳动关系是建立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的,根据我国劳 动法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法律上是一种平 等的关系, 劳动双方劳动合同的订立、 变更和终止完全是以平等和自愿为基础的。 但是在实践中,劳动双方无论在资源的占有还是信息的获取手段上都是不平等 的。现实的劳资关系中,用人单位控制着大量的生产资源,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 作为后盾;而劳动者则处于弱势地位,二者无论是在经济力量上还是所处的社会 地位上都是不平衡的。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时期,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十分 旺盛时,人力资源处于供给小于需求的状态,这种实际上的不平衡会有所缓冲; 但是,当社会经济受到经济规律周期性影响,处于经济衰退或经济滞涨时期,用 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需求大大降低, 用人单位只有通过大面积的裁员来换取生存空 间的时候,劳动力资源必然处于供给大于需求时,这种不平衡将会加剧。即使是 市场经济形势较好、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需求旺盛的时期,在劳动力供给与用人单 位需求相当的情况下,劳动者如果没有合法有效的利益维护组织,劳动者个体在 维护自己利益方面,也是难以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抗衡的。 形式上的平等并不等同于实质上的平等, 法条上的平等只是把这种平等停留 在法律层面上,而并不意味着劳动双方在现实力量上的平等。在我国现行的市场 经济条件下,劳资双方还存在不平等。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形势日 渐恶化,用人单位都在准备艰难“过冬”的大环境下,人力资源供给与用人单位 的需求严重失衡、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失业严重的形势下,劳动者为了获得一份 工作,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过程中被迫接受一些不平等、苛刻的劳动条 件;而用人单位则在此形势下以“救世主”的身份自居。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 条件下,尽管几乎所有国有企业都设有代表工人权利的工会,但这些工会组织并 未完全按照工会法的规定,完全的履行权利,而且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工会主席 往往是由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兼任。而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劳动者工会的 组建数量仍然是非常低的。我国的经济发展三十多年来,公有制企业内部劳动关 系的矛盾逐渐趋于缓和,但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劳资纠纷日渐凸显,尤其是在 私企和外企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环境恶劣,劳动保障制度不健全,劳动权益 被侵犯等现象时有出现,个别被称为“血泪工厂” ,这严重损害了我国私营企业 的整体公众形象,加之“重农抑商” 、 “无商不奸”等片面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 致使大部分依靠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在用工过程中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用人 单位一同蒙受不白之冤。因此,要在现实中平衡这种严重失衡的劳动关系,切实 保护劳动者和多数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我国劳动关系平等保护的法律研究 12 三、我国劳动关系平等保护的法律规定 三、我国劳动关系平等保护的法律规定 (一)劳动者权利保护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一个公民既有劳动的 权利,同时又有劳动的义务;劳动法规定: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 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 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 11具体讲,劳动者权利包括: 平等就业选业权。这是公民享有各项权利的基础,如果公民的劳动就业权不 能实现,其他一切权利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性依据。选业权是劳动合同法 赋予劳动者根据自己意愿选择职业的权利,这有利于劳动者充分发挥个人的特 长,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取得劳动报酬权。这是对劳动权利以物质和法律的保障,它保证劳动者生活 水平的提高,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休息休假权。 休息时间包括工作间歇、 两个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 公休日、 法定节假日以及年休假、婚丧假、事假、生育假、病假等。近年来,我国对劳动 者的休息休假制度作了较大调整,由原来的每周 48 小时工作制,改为 40 小时, 缩短工时是提高劳动效率的手段,适应了劳动者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对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保护,是对享 受劳动权利的劳动者切身利益最直接的保护, 我国制定了大量的劳动安全保护法 规,形成了安全技术法律制度,职业安全卫生行政管理制度,及劳动保护监督制 度。但有些用人单位对于劳动安全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些则无视对劳动者 劳动安全保护,为追求利润,降低劳动条件的标准,致使恶性事故的频繁发生。 职业技能培训权。对准备就业的劳动者和已经就业的劳动者,以培养劳动者 基本的职业技能, 或以提高其职业技能为目的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教 育和训练。我国宪法规定的受教育,既包括普通教育,又包括职业教育。 保险福利权。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用人单位依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的约定,对具 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暂时失业时, 为保证其基本 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社会保险体系还存在问题:社会保险基 金制度不健全, 保险基金筹集渠道单一, 国家负担过重, 用人单位负担畸重畸轻, 社会保险的实施范围不广泛,发展不平衡,社会化程度低,影响劳动力的合理流 动等。 救济权。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 劳动者可以依法申请调解、 仲裁, 11 周道华:政府与劳资关系的和谐,载福建论坛,2006 年第 2 期。 我国劳动关系平等保护的法律研究 13 提起诉讼。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用人单位、工会和劳动者组成。劳动仲裁委员 会由劳动代表、工会、用人单位代表组成。 劳动者的基本义务包括完成劳动任务义务、提高职业技能义务、执行劳动安 全卫生规程义务、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义务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如依法 发行劳动合同义务、保密义务、参加社会保险、缴纳保险费的义务等。权利和义 务是对立统一的,劳动者的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只有坚持 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二)用人单位权利保护 用人单位的权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用人单位权利是指用人单位在其 生产经营活动中与各类社会主体形成的法律关系中包含的权利义务; 而狭义的用 人单位权利是指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用人单位相对于劳动者而言的权利义务。 对 生产资源和信息的占有是用人单位权力产生的前提, 也是妥善处理用人单位与工 会和劳动者之间关系、维护用人单位自身利益,保证生产活动顺利进行所必需的 权利。各国劳动立法都没有在法律层面对用人单位的权利加以确定,但是从理论 和实践角度来讲,用人单位享有以下权利: 组织权,亦称团结权。它是用人单位为维护自身利益在法律和生产经营过程 中所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国际劳工组织第 87 号公约规定: “工人和雇主应毫无 区别地不经事先批准建立和参加他们自己选择的组织”与此规定相适应的是,一 些国家在工会组织的立法中也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的组织权利。 用人单位依据团 结权所成立的组织,一般是“企业协会”或“企业联合会”或“工商联合会” , 其目的在于“联合对抗劳动者或劳工组织的要求,给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的利 益提供保障” 。 劳动管理权。它是用人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拥有的核心权利。用人单位是 生产资源的所有者,在生产过程中享有相对优势的指挥权,这是保证用人单位生 产经营正常运行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前提。 用人单位的首要权利在于根据本 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劳动者遵守的权利。同时,用人单位在 生产劳动过程中相应地享有要求劳动者按质按量完成劳动任务的权利; 要求劳动 者提高职业技能的权利;要求劳动者认真执行劳动安全、环境卫生规则的权利; 要求劳动者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的权利。 奖惩权。它是用人单位实施劳动管理权的延伸和补充,奖惩权中的惩罚权是 用人单位谋求自身生存、提高产品生产率和维持企业秩序的重要手段。一般对用 人单位的奖励措施在法律层面加以规定, 而是由用人单位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和 劳动者在日常生产过程中的表现制定具体的奖惩规范。但是,针对用人单位所能 我国劳动关系平等保护的法律研究 14 行使的惩罚措施,各国法律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如在瑞典,用人单位针对劳动者 在工作时间内的违规行为可采取警告、处分、处分性调动、停职、辞退等处罚。 日本法律对劳动者过失的的惩罚包括解雇、警告解雇、停职、停业出勤、降职、 降低工资、警告、谴责等措施。 闭厂权。对应工会法赋予工会的集体争议权,闭厂权是用人单位对抗劳 动者罢工的惟一具有实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安工业大学《卫生检验实验方法与技能(细菌学及病毒学检验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四中学数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微纳系统有限元仿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省潜江市张金镇铁匠沟初级中学2024年九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国际贸易方案研究与设计
- 初三九年级物理课题研究教学计划
- 荆州市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八上数学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河南省叶县2025届九上化学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2025届数学九上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人员车辆进出管理办法
- 保险营销费用管理办法
- 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 氧气吸入操作技术课件
- 海关政策培训课件
- 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 (2025)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教育事业十五五(2026-2030)发展规划
- 消防检测和消防评估服务方案
- 2025年中式烹调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鉴定试题集
- 北京车牌出租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