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左克明《古乐府》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左克明《古乐府》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左克明《古乐府》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左克明《古乐府》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左克明《古乐府》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自汉武帝立乐府之后,历代都有文人不断创作和摹写乐府诗歌,且在唐代之后 有关乐府诗的著作和选本也逐渐增加。现代研究者们关注最多的往往是汉代至唐代 乐府诗歌。元代的乐府文学通常不被人们重视,许多人对此感到陌生。其实,元代 也出现过乐府文学的繁荣时期,并且取得了较高成就,这不仅表现在许多文人积极 从事乐府诗歌的写作,还突出表现在乐府诗选本的不断出现。遗憾的是,这些乐府 诗歌选本大多已亡佚,完整流传至今的,只有左克明的古乐府一书。 本文就以左克明的古乐府为研究对象。 古乐府是一部乐府诗歌总集,共 收录古乐府词十卷,分为八类,所录乐词推本三代而上,下止陈隋,突出“古”字 特征。此集对乐府诗溯流穷源,所选诗歌偏重古辞,对拟作的择取颇为谨严。此书 的出现与杨维桢提倡的古乐府诗歌创作直接相关,而且元代文坛的复古思潮以及社 会政治也是此书出现的深层原因。 在乐府诗歌总集中,宋代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最受研究者们的推崇。本 文将左克明古乐府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古乐府虽 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乐府诗集体例,但不及乐府诗集全面完整。这主要是 由于二者的编书目的及侧重点不同造成的。 篇幅精简的古乐府一书,颇受后世重视,对后代文学尤其是明代乐府文学 曾产生过较大影响。本文旨在挖掘古乐府一书在乐府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首 先从时代背景入手,论述古乐府在元代出现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其次着力将左 克明古乐府与郭茂倩乐府诗集相比较,揭示二者的差异与关联。同时分析 左克明与杨维桢之间乐府观念的不同。最后,以大量详实的文献资料为依据,阐释 左书对后代乐府诗歌创作以及乐府诗集编纂的影响。通过这三方面的研究,本文尽 可能地还原左克明古乐府在乐府文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力求客观地揭示其诗学 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左克明; 古乐府 ;复古思潮;元代乐府 ii abstract after being build the music government by emperor of hanwu, the music bureau had being created by intellectuals through all the dynasties. since tang dynasty, the anthologies and works had being increased gradually. the music bureau, from han dynasty to tang dynasty, has been paid the most attention by researchers today. on the other hand, the music bureau of yuan dynasty has not been placed so much emphasis that many people not familiar to it. in fact, the music bureau had come up the prosperity and made quite great achievement. this point could be proved by the growing number of the music bureau works and even its continuing coming up. but most of them have been lost, only preserving an entire work, zuo kemings ancient music bureau . ancient music bureau has edited ten chapters of poetry which is classified into eight types. they have the classic trait in common. the work is very serious of selecting imitative poetry and based on the political instruction and the restoration of ancient ways in yuan dynasty. its coming up has straight related to the creation of ancient music bureau brought up by yang weizhen. always concentrated in the mansion verse, song dynasty, guo maoqian compiled ancient music bureau which was worshiped by the researchers today most. comparing ancient music bureau with it, objectively speak, iii although the zuos work, to a large extent, inherited guos systems, they laid particular and difficult emphasis. in addition, the zuos work is simple as the guos work is complicated, the zuos work is much more easier to browse and be valued by all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s. ancient music bureau has greatly influenced on the literature of ming dynasty particularly. this text is aimed to dig out ancient music bureau s important meaning in ancient music bureau literary history. commencing from the backgrounds first, the paper discusses ancient music bureau s history and social reason of its appearance in yuan dynasty, and puts forth effort to compare the zuos ancient music bureau and the guos ancient music bureau , announces their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secondly, analyzing the zuo kemings idea with yang weizhens. last, based on great quantities of cultural heritage data, explains the zuos works influence on later literature. by researching in the three aspects, this text possibly restores the zuos ancient music bureaus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and is to learn valuable position in music bureau literal development in history. keywords: zuo keming; ancient music bureau ; restoration of ancient ways; music bureau inyuan dynasty;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 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资 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0 年 月 日 引言 1 引言 元代文学中,人们研究最多的是杂剧、散曲等俗文学。相比之下,诗歌的研究 则显得冷清。其实元代诗歌成就也是颇值得注意的,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诗人, 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中乐府文学的成就是 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不论是文人创作乐府诗的数量,还是乐府诗歌选集的编定都 取得了较高的成绩。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当时社会背景、思想意识有很密切的联系。 尤其在延祐之后,著名诗人杨维桢倡导古乐府诗歌,掀起了乐府诗歌的创作高潮。 同时陆续出现了一些文人编纂的乐府诗选本。这些重要的乐府诗选本中,完整流传 于世的只有左克明的古乐府 。 遗憾的是,人们研究乐府诗歌时,大多将注意力集中于汉代至唐代的乐府诗; 研究乐府诗歌总集时,更注重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对于元代及以后的乐府文 学普遍关注不足。左克明的古乐府是乐府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诗歌总集,不仅 在当时,而且对后世乐府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笔者将在以下的论述中,努力挖掘 古乐府一书的社会和文学价值。本文首先从元代文坛的发展状况及思想文化领 域着手,分析该书产生的社会原因;接着将古乐府与乐府诗集进行比较, 考查二者之间的关联;最后探讨这部诗集对后世乐府文学的影响。 左克明古乐府研究 2 第一章古乐府产生的时代背景 1.1 元代文坛复古思潮 1.1 元代文坛复古思潮 说到元代文学,大家会马上想到散曲和杂剧,这两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其实, 元代的诗歌创作比起杂剧和散曲虽稍显逊色,但也取得了较高成就,在中国诗歌史 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元诗发展过程中,宗唐复古成为潮流和风气,其间经历了对前朝诗风的反 思和批判,经历了南北复古诗风的汇合。 ” 元代初期就存在着“宗唐复古”思潮, 这股思潮的形成源于人们对宋诗创作手法的重新认识,这主要集中在对江西诗派的 批评上。许多文人要求恢复诗歌“吟咏情性”的传统,走由宋返唐的路子。实际上 这种转变在金末和南宋后期就已经开始了,代表人物是北方的元好问和南方的严羽。 元好问所作论诗绝句三十首,明确尊唐而抑宋,宣称“论诗宁下涪翁拜, 未作江西社里人” 。 他在自题中州集后诗中说: “北人不拾江西唾,未要曾 郎借齿牙。 ” 元好问在金亡后虽未出仕,但他对当时文坛影响很大,清代宋荦在漫 堂说诗中述道: “元初,袭金源派,以好问为大宗。 ” 元好问以振起诗文为已任。 认为“吟咏性情之谓诗” ,力倡“以唐人为指归” 。 继元好问之后,北方诗坛又出现 了王恽、卢挚、刘因等诗人,他们通过各自的创作实践,使诗歌宗汉魏晋唐的风气 出现并逐步形成。 南宋后期的严羽,也开始对江西诗派的创作进行批判。南宋时代,苏轼、黄庭 坚成为许多诗人学习的对象,而被认为“本朝诗家宗祖”的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影响 尤大。特别是南宋初期,江西派在诗坛几乎一统天下。到南宋末年,四灵诗派崛起, 以宗“晚唐”诗歌来反对江西派,紧接着出现的江湖派诗人大多也反对江西诗派, 并且也宗晚唐诗歌。这时严羽提出了“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的主张,也提出了“诗者吟咏情性” ,和“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 理也” 的著名观点。他对江西派进行了批判,说“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 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一唱三叹之音, 参见邓绍基元代文学史 ,第 365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年。 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 (增订本) (上册) ,第 270 页,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年。 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 (增订本) (上册) ,第 321 页。 清宋荦西陂类稿 (卷二十七)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遗山集卷三十六杨叔能小亨集引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第 1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年。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第 24 页。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第 23 页。 第一章古乐府产生的时代背景 3 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覆 终篇,不知着到何处。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始以骂詈为诗。诗 而至此,可谓一厄也。 ” 又批语四灵与江湖派诗人说: “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 喜贾岛、姚合之诗,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 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 ” 元初文坛基本是沿着元好 问、严羽的思路,从“诗本性情”的原则出发而宗唐复古的。 在此背景下,由宋入元的戴表元、仇远和赵孟頫等人也以他们的诗论和创作实 践,批评江西派、四灵和江湖派。仇远宣扬“近体吾主唐,古体吾主选” 所谓“选” 是指文选中的古诗,实际就是宗汉魏。大德年间,虞集等人开始活跃于文坛。 虞集论诗的主要倾向是尊陶渊明、柳宗元和韦应物,适应了宗汉魏两晋和宗唐的复 古思潮,他曾在延祐年间主盟文坛。延祐二年,元王朝在制定了自己的科举法后, 进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科举考试促进了南北复古诗风的汇合,使之成为整个诗坛 的潮流。关于汇合后的情况,欧阳玄罗舜美诗序也有所叙述“我元延祐以来, 弥文日盛,京师诸名公,咸宗魏晋唐” 。 “江西士之京师者,其诗亦尽弃其旧习焉。 ” 虞集傅与砺诗文集原序中也略有说明: “国初,中州袭赵礼部、元裕之之遗风, 崇尚眉山之体,至涿郡卢公稍变其法,始以诗名。东南宋季衰陋之气,亦已销尽。 ” 元人“宗唐”的内涵比较宽泛,并不仅仅限于“近体” ,因为唐诗众体兼备, “古 体”既可直师汉魏两晋,也可从学唐入手,以臻于古。 “古体”实际包括乐府诗在内, 自延祐以降,受雅乐复古和辞赋、散文复古思潮的影响,诗坛在虞、杨、范、揭四 大家活跃之时,逐渐出现新的变化,就是写作乐府诗的作家逐渐增多,同时编选乐 府诗选本的文人也逐渐增多。以元代著名的作家而言,张翥、傅若金以李白、杜甫 为楷模,虞集、倪瓒则以韦应物为榜样,姚燧、吴莱以学韩愈出名,朱德润、迺贤 又以学白居易新乐府见长,杨维桢写诗喜用李贺手法。 元诗发展以延祐年间为界,可分前后两期。延祐之前,宗唐得古诗风由兴起到 旺盛,延祐之后继续发展,并且成就超过了前期。首先,名作家更多地出现,除了 “四大家”之外,还有杨维桢、萨都剌、张翥等;其次,在诗歌体貌上有新变,如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第 24 页。 同上。 (元)仇远金渊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欧阳玄圭斋集 (卷八)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欧阳玄圭斋集 (卷八)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虞集傅与砺诗文集原序 ,选自傅若金傅与砺诗文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左克明古乐府研究 4 “古乐府” 、 “竹枝词”等;再次,诗歌风格更趋多样,打破了宋人诗词在题材情调 上判然有别的局面,出现了不少爱情诗和艳体诗。 关于元人复古思潮,后世也有很多评论。明代胡应麟评: “元人力矫宋弊,故五 言律多草草无复深造。虞、杨间法王、岑而神骨乏;范、揭时参韦、陵园而天韵疏。 新喻、晋陵二子,稍有振拔,雄浑悲壮,老杜遗风,有出四家之者。 ” 明代李东阳 曾说: “宋诗深,去唐却远;元诗浅,去唐却近。 ” 清代顾嗣立在寒厅诗话中也 提及: “元诗承宋、金之季,西北倡自元遗山,而郝陵川、刘静修之徒继之。至中统、 至元而大盛。然粗豪之习,时所不免。东南倡自赵松雪,而袁清容、邓善之,贡云 林辈从而和之,时际承平,尽洗宋、金余习,而诗学为之一变。延祐、天历之间, 风气日开,赫然鸣其治平者,有虞、杨、范、揭。一以唐为宗,而趋于雅,推一代 之极盛,时又称虞、揭、马、宋。 ” 清代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中述道: “金、元 诗体略同,最著者为元遗山、虞伯生、萨天锡、赵子昂诸家。遗山自是杰出,其祖 述子美,未及苏长公者,沿巧处略多故也。要之:宋人惟无意学唐,故法疏而天趣 间出;金、元人专意学唐,故有法而气体反弱。 ” 这些评论之中, 虽也有对元人学唐之风的批评之词, 但都能够证明元代文坛 “宗 唐复古”潮流之盛。 1.2 元代科举制度 1.2 元代科举制度 元代文坛掀起的复古思潮,与元代科举的实施科举制的实施有极大关系。元代 科举制虽然在仁宗皇庆二年 (1313 年) 才正式颁布施行, 后来又自顺帝元统三年 (1335 年)起废止五年,于至元六年(1340 年)又下诏复科,最后延续到元代灭亡。 纵观有元一代,科举实行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取士科目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尤 其以程朱理学为准则,因此在社会上的影响极大。 元初,太宗、世祖时都曾有过开科取士的设想。至元四年翰林学士王鹗请行选 举法,认为“以今论文,惟科举取士,最为切务,矧先朝故典,尤宜追述” 之后, “许衡亦议学校、科举之法,罢诗赋,重经学,定位新制。事虽未及行,而选举之 制以立。 ” 由于理学对当时社会及思想界具有深广的影响力,当时士人都认为经学 (明)胡应麟诗薮 (外编卷六)第 229 页,中华书局,1962 年。 怀麓堂诗话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寒厅诗话 ,丁福保辑清诗话本,第 79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年。 贞一斋诗话 , 清诗话本,第 921 页。 (明)宋濂元史选举志 (卷八十一) ,第 2017 页,中华书局,1976 年。 (明)宋濂元史选举志 (卷八十一) ,第 2018 页。 第一章古乐府产生的时代背景 5 是修身治人的根本,词赋是摛章绘句的小技。因此皇庆二年十月,中书省臣奏: “自 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故士习浮华。今臣等所拟将律赋省题诗小义皆不用。专 立德行明经科,以此取士,庶可得人。 ” 十一月,仁宗下诏定取士之法,诏书中指 出: 举人宜以德行为首, 试艺则以经术为先, 词章次之。 浮华过实, 朕所不取 考试程式: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 大学 、 论语 、 孟子 、 中庸 内设问,用朱氏章句集注。其义理精明,文辞典雅者为中选。第二场策一道,以 时务出题,限五百字以上。汉人、南人,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 大学 、 论语 、 孟子 、 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复以己意结之,限三百字以上; 经义一道,各治一经, 诗以朱氏为主, 尚书以蔡氏为主, 周易以程氏、 朱氏为主,已上三经,兼用古注疏, 春秋许用三传及胡氏传, 礼记用 古注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格律。第二埸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古赋诏诰用 古体,章表四六,参用古体。第三场策一道,经史时务内出题,不矜浮藻,惟务 直述,限一千字以上成。 从这篇诏书中可看到元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前代比有两大变化:一是经义考试 以程朱等理学家的注解为准则,兼用古注疏。二是词赋考试变律赋为古赋,杨维桢 曾说过: “皇朝设科取赋,以古为名。 ” 这些变化恰好反映了理学在当时社会中的影 响,同时科举考试又促进了理学思想的传播。元代国子监中所学课业“必先孝经 、 小学 、 论语 、 孟子 、 大学 、 中庸次及诗 、 书 、 礼记 、 周礼 、 春秋 、 易 。 ” 元代将理学定为官学,科举考试的内容又以之为基础,这使得理学思想的影响 继续扩大,文人们更加重视文学创作的社会功用。由于乐府诗歌有反映社会现实的 写作传统,因此这种诗歌形式很容易被文人们接受。延祐二年是元朝进行的第一次 进士考试。科举考试促进了南北复古思想的汇合,开启了元代文学的新篇章。 1.3 重制礼乐 1.3 重制礼乐 元代复古的文化思潮,除理学影响,文人自觉行为以及科举制的刺激和推动外, (明)宋濂元史选举志 (卷八十一) ,第 2018 页。 (明)宋濂元史选举志 (卷八十一) ,第 20182019 页。 (元)杨维桢丽则遗音序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宋濂元史选举志 (卷八十一) ,第 2029 页。 左克明古乐府研究 6 礼乐制度的重建,也很值得注意。 蒙古兴于朔漠,最初的朝会燕飨之礼,多按本族习惯。忽必烈于至元八年“命 刘秉忠、许衡始制朝仪。 ” 刘秉忠、许衡二人都是理学家,他们一定是按照儒家思 想及要求来定制朝仪,但起初所制之乐多属宋、金遗乐。南北统一后的元帝国,加 快了制礼作乐的过程。仁宗初期,乐制日渐完备, “大抵其于祭祀,率用雅乐,朝会 飨燕,则用燕乐,盖雅俗兼用者也” 至文宗时所编经世大典叙“乐”曰: “乐 也者,声之著者也。国家乐歌雄伟宏大,足以见兴王之盛焉。郊社、宗庙、孔子之 庙,先农之坛用古乐,朝会燕飨用燕乐,于是古今之音各备。 ” 这里的“古乐”指 重新制作的古雅乐。据元史礼乐志载,大德十年(1306) “命江浙行省制选宣 圣庙乐器,以宋旧乐工施德仲审校应律,运至京师。秋八月,用于庙祀宣圣。 ” 至 武宗即位后,不仅新制雅乐已用于祭祀,而且在朝臣中也初步形成了雅乐复古的意 识,虞集所作国子监后圃赏梨花乐府序可作为例子,其中写道: 至大庚戌之仲春,大成殿登歌乐成。时雨适至,我司业先生乐雅乐之复古, 顾甘泽之及时,于是乎赋喜雨之诗,推本归功于成均之和。乃三月辛巳,国 子监后圃梨花盛开,先生率僚吏席林亭之上饮且半,命能琴者作古操一阕, 禽鸟翔舞,云风低回,先生于是歌木兰之引,以寓斯文之至乐,而泳圣泽之无穷 也。明日僚友酌酒而赓之,又明日诸生之长酌酒而赓之。气和辞畅洋洋乎盛哉! 此后“雅乐复古”的变革在继续进行。如元史礼乐志记载: “ (至大)三 年冬十月,置曲阜宣圣庙登歌乐。 ” “延祐五年,命各路府宣圣庙置雅乐,选择习 古乐师教肄生徒,以供春秋祭祀。 ” “至治二年冬十月,用登歌乐于太庙。 ”统治 者首先在朝廷使用古雅乐,之后推广到祭祀孔庙的仪式上,恰与延祐以来的科举取 士相辅相成,俨然有以文治兴邦,再造汉唐盛世之态势。这对于抱有用世之志的儒 士学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于是,一时间引起不少文人学者对乐律的兴趣。因 (明)宋濂元史礼乐志 (卷七十六) ,第 1664 页。 (明)宋濂元史礼乐志 (卷七十六) ,第 1664 页。 (元)苏天爵元文类卷四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宋濂等撰, 元史礼乐志 (卷六十八) ,第 1697 页,中华书局 1976 年。 (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宋濂元史礼乐志 (卷六十八) ,第 1698 页。 (明)宋濂元史礼乐志 (卷六十八) ,第 1699 页。 (明)宋濂元史礼乐志 (卷六十八) ,第 1699 页。 第一章古乐府产生的时代背景 7 为乐府诗与乐律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所以文人们对乐府诗歌的创作表现出极大热情。 由于以上三方面的主要原因,即元代文坛在理学还复古思潮影响下,又在恢复 科举取士和重制礼乐政策的推动下。延祐以后,乐府诗在元代经历了一段繁荣发展 时期。 左克明古乐府研究 8 第二章古乐府的编纂 2.1 元代主要乐府诗选本 2.1 元代主要乐府诗选本 自延祐以降,元代乐府诗选本的编定与文人乐府诗歌的创作,逐渐进入了一个 活跃期。 这一时期主要的乐府诗选本有吴莱的 乐府类编 、 胡翰的 古乐府诗类编 、 左克明的古乐府 、和周巽的历代乐府诗辞 。从这些选本中我们大致可看出当 时乐府诗歌发展的繁盛情况。 2.1.12.1.1古乐府之外的乐府诗选本 由于复古思潮的影响和文人创作乐府诗歌风气的推动,元人对乐府诗歌选本的 编纂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且成绩斐然。其中主要有左克明古乐府 、吴莱乐府 类编 、胡翰古乐府诗类类编和周巽历代乐府诗辞等。遗憾的是其中只有左 克明古乐府一书完整流传至今。 古乐府一书在以后章节中将着重分析,我们先根据现有资料对另外三部书 进行简要介绍。 吴莱(1297-1340) ,字立夫,浦阳人,少从方凤学习。延祐七年中乡试,第二年 应进士试不第,遂隐居讲学以终。编有乐府类编一百卷,此书以郭茂倩乐府 诗集为蓝本,批判了郭茂倩编排不当之处,指出“初郭茂倩次古今乐府,但取标 题,无时世先后,纷乱庞杂,摹拟蹈袭,层见间出,厌人视听。 ” 因此他在选诗时 “姑就茂倩所次,辨其时代,且选其所可学者,使各成家,又从而论之。 ” 胡翰(1307-1381) ,字仲甫,号仲子,浙江金华人,从吴师道、吴莱学古文,复 从许谦学经。元末避地南华山,著书自乐。他编撰古乐府类编一书的初衷与其 师吴莱极为相似,也是由于对郭茂倩乐府诗集不满。他在古乐府诗类编序 中提到“太原郭茂倩裒次乐府诗一百卷,余采其可传者更定为集若干卷。 ” 他一方 面为后世人民“不见先王之礼乐” 而哀其不幸,一方面又因“诗之为用犹史也”, 古诗中反映“治乱得失,是非正邪,虽去之千数百载,不待其言之著,而今皆可见 者” ,因此不能不予以重视,所以他重编古乐府诗类编 。 周巽,字巽亨,号巽泉,他编纂的历代乐府诗辞一书,从杨士奇东里续集 (元)吴莱渊颖集乐府类编后序 (卷十二)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吴莱渊颖集乐府类编后序 (卷十二)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明)胡翰古乐府诗类编序 ,选自吴文治明诗话全编 ,第 42 页胡翰诗话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年。 同上。 同上。 同上。 第二章古乐府的编纂 9 卷十九历代乐府诗辞跋所载的一篇题跋中大致可了解到: “ 历代乐府诗辞 ,卢 陵周巽编,起击壤,讫李唐,总诗一千二百余首。论其世次,而以朱子所答巩仲至 之说为主,兼取前辈论议,亦间杂以已意。 ” 从些番评述中可看出此书所收诗歌的 数量及时代编排,与左克明古乐府相似, “以朱子所答巩仲至之说为主”可看出 作者深受朱熹理学的影响。 对这些选本做了简要介绍之后,大致可见出,元代理学和复古思想对文人的深 刻影响,这三部书或多或少受到理学影响,尤其是吴莱和胡翰对古乐府的认识与取 向,可以说代表了理学家的观点着重强调古乐府的雅韵正声和政教功能。 2.1.22.1.2古乐府的编纂意图 左克明古乐府一书是元代诸多乐府诗选本中唯一一部完整流传至今的乐府 诗歌选集。 左克明,字德昭。有关他的生平资料极少,据古乐府左氏自序: “至正丙戌 豫章后学左克明序” 中可知左克明为顺帝时人也,该书成于至正六年(1346 年) 。 江城名迹中记载: “左克明豫章道士也,寓铁柱宫。所辑古乐府自三代至陈隋溯 流穷源。 ” 元末明初诗人刘崧有一首专门写左克明的诗寄铁柱宫左炼师诗 : “紫 霞楼上左仙翁,不在南塘在玉隆。虚阁飞凫云影外,乱山骑虎月明中。铜驼荆棘秋 风落,铁柱波涛海气通。别后玉箫浑少听,令人长忆万年宫。 ” 古乐府收录唐以前古乐府辞,分为八类,先后顺序为古歌谣辞、鼓吹曲歌 辞、横吹曲歌辞、相和曲歌辞、清商曲歌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共 十卷。此书为何称“古乐府” ,为何选择如此体例,从左克明自序中,可窥知其意, 序中述道: 汉武帝立乐府言,采诗以四方之声,合八音之调,用之甘泉。汉武帝立乐 府官采诗以四方之声合八音之调用之甘泉圜丘,此乐府之名所由始也。历世相 承,古乐废缺,虽修举不常而日就泯没,博洽推究师授莫明。于是凡其诸乐舞 之有曲与夫歌辞可以被之管弦者,通其前后俱谓之乐府。上追三代,下逮六朝, 作者迭兴,仿效继出,虽世降不同而时变可考,纷纷沿袭古意略存,或因意命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十九历代乐诗辞跋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十九历代乐诗辞跋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元)左克明古乐府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陈宏绪江城名迹 (卷三)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陈宏绪江城名迹 (卷三)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左克明古乐府研究 10 题或学古叙事,尚能原闺门衽席之遗,而达于朝廷宗庙之上,方三百篇之诗为 近。而下视后世词章留连光景者有间矣。克明窃伏山林有志兹事,见闻浅鲜终 不克成。数年以来勉强就绪,采摭前人之余意,探求作者之异同,按名分类删 繁举要,唐人祖述尚多非敢弃置,盖世传者众弗赖于斯。是编也,谓之古乐府。 故独详于古焉。记曰凡乐乐其所自生。愚之管见亦欲世之作者溯流穷原而不失 其本旨云耳。其为卷也凡十,而其为类也八。冠以古歌谣辞者,贵其发乎自然 也;终以杂曲者,着其渐流于新声也。呜呼,乐府之流传也尚矣,风化日移繁 音日滋,愚惧乎此声之不作也。故不自量度辄为叙次。推本三代而上,下止陈 隋,截然独以为宗。虽获罪世之君子无所逃焉。 这番序言中明显可感觉出左克明对当时社会上乐府诗的创作情况不够满意。他说: “上追三代,下逮六朝,作者迭兴,仿效继出,虽世降不同而时变可考,纷纷沿袭, 古意略存,或因意命题或学古叙事,尚能原闺门衽席之遗,而达于朝廷宗庙之上, 方三百篇之诗为近。 ” 六朝之前的诗歌作者是推崇的, 因为这些诗篇有社会教化作用。 但是六朝之后的情况在编者看来却是“词章留连光景者有间矣” ,诗歌失去了教化功 能。左克明感叹“呜呼,乐府之流传也尚矣,风化日移,繁音日滋。愚惧乎此声之 不作也。故不自量度,辄为叙次,推本三代而上,下止陈隋,截然独以为宗。 ”在他 眼中,后世诗歌多是“留连光景” ,无补于世道的,因此编定了一部“独详于古”的 古乐府 。 有元一代,程朱理学被定为官学,对整个思想界影响极大。上一节我们所论的 三部乐府诗选集,吴莱的乐府类编 、胡翰的古乐府诗类编 、周巽的历代乐 府诗辞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理学的影响。左克明也不例外的受到理学浸染,他编 定此书的宗旨和目的都与社会及政治教化有关。乐府诗选本的大量涌现,恰好反映 出元代后期程朱理学与复古思潮的兴盛与强大。编者们并不单单只为编纂,更重要 的是借乐府诗歌选本来宣扬自己的文学观念与主张,要为文人创作乐府诗歌做理论 的引导。 2.2 古乐府与乐府诗集比较 2.2.1 2.2 古乐府与乐府诗集比较 2.2.1 郭茂倩与乐府诗集 当我们谈到乐府诗歌时, 乐府诗集是一部不得不提的书,也是现代学术界公 (元)左克明古乐府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二章古乐府的编纂 11 认的最具权威性的乐府诗歌总集,同时也可以说是一部乐府诗与乐府文化的研究专 著。 古乐府成书于乐府诗集之后,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又有怎样的差异, 我们将进行细致比较。 乐府诗集的编纂者郭茂倩,主要生活在北宋后期,生平事 迹不大清楚。宋代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中著录“乐府诗集一百卷” ,并且附有 一段介绍该书与作者的文字: 乐府诗集一百卷,太原郭茂倩集。凡古今号称乐府者皆在焉。其为门十有 二,首尾皆无序文。中兴书目亦不言其人,今按茂倩,侍读学士劝仲褒之孙, 昭陵名臣也。本郓州须城人,有子曰源中、源明(案:文艺通考,郭劝有子曰 源中、源明,原本脱明字,今补正)茂倩源中之子也,但未详其官位所至。 可见,南宋时期,有关郭茂倩的生平事迹就已经不是很清楚了。王运熙和颜中其二 人对郭茂倩的生平事迹作过比较详细的考证,此不赘述。 乐府诗集所录乐府诗歌,上起陶唐,下及五代,共一百卷,分十二大类: 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 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此书规模宏大,卷帙浩繁, 对乐府诗歌的收集极为全面, 成为后世研究乐府诗的必备书。 “征引浩博, 援据精审, 宋以来考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 ”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乐府诗集对此书描述极 为精当: “宋郭茂倩编,总托历代乐府歌辞,上起陶唐,下迄五代,分为十二类。网 罗赅博。其解题叙述源流,尤为详备。言乐府者,以是集为祖本,犹渔猎之资山海 也。 ” 这些评价都是非常正确的, 乐府诗集搜集乐府诗歌极为完备,非其他书所能 比。 2.2.22.2.2古乐府与乐府诗集异同 左克明古乐府晚于郭茂倩乐府诗集 ,左书在编撰时是否受过郭书影响。 四库全书提要中这样记述: “考李孝光刻乐府诗集序,称其书岁久将弗传。至元 六年济南彭叔仪始得本校刻。是郭书刊板之时仅在左克明成书之前六年,其板又在 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 ,第四七册,第 422 页,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 参看王运熙乐府诗述论 (增补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523-529 页郭茂倩与乐府诗集 一文。颜中其 乐府诗集编者郭茂倩的家世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87 年第 4 期,第 63-64 页) 。 乐府诗集 (提要)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永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第 835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 左克明古乐府研究 12 济南,距江西颇远。则编此集时当必未见郭书,非相蹈袭。 ” 四库馆臣根据乐府 诗集的刊板及地点,就很武断地得出两书“非相蹈袭”的结论。 这一论断王运熙先生已证其非: “但郭乐府实有宋刻本,流传已久,克明自 当视之。今考其各类歌辞小序及各曲调题解,大抵采用郭乐府 ,惟加以简化而已。 其杂曲歌辞一卷,各曲调先后次序,大抵同于郭书,因袭之迹尤为明显,不得谓非 相蹈袭。 ” 且元本乐府诗集是“集庆路儒学”刊本,刻于南京。四库馆臣因作 序的彭叔仪是济南人,才导致了这种错误。 乐府诗集是公认的最具权威性、最受研究者重视的一部乐府诗歌总集。此 书在乐府诗分类方面有很准确的判断力。我们考查乐府分类,自汉乐四品开始,后 来唐代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分乐府为八类,尚不完备。宋代郑樵在通志乐 略中将乐府分为五十三大部类,分类过于琐碎,可操作性不强。郭茂倩乐府诗 集中分乐府为十二大类,提纲挈领,既全面,又较准确地表现了乐府诗歌的发展 过程。因此自乐府诗集之后,其他的乐府诗选本基本都继承了郭书的分法,即 使有差异,也只是微小的调整。 左克明古乐府成书于郭茂倩乐府诗集之后,面对郭书取得的如此高的 成就, 古乐府一书有何独到之处?四库馆臣在古乐府提要中评论: “宋郭茂 倩有乐府诗集所录止于唐末极为赅备,克明此集似乎床上之床。 ” 可见,四库馆臣 认为此书价值不大,甚至觉得有些多余。元代出现的乐府诗选本不只左氏这一部, 如果左书是“床上之床” ,那么其他几部也应是如此了,显然提要中的评判有失 妥当。若想认识左克明古乐府的真正价值 ,必须与郭茂倩乐府诗集做比较。 郭茂倩乐府诗集中,郊庙歌辞十二卷、燕射歌辞三卷、鼓吹曲辞五卷、横 吹曲辞五卷、相和歌辞十八卷、清商曲辞八卷、舞曲歌辞五卷、琴曲歌辞四卷、杂 曲歌辞十八卷、近代曲辞四卷、杂歌谣辞七卷、新乐府辞十一卷。 左克明古乐府中,古歌谣辞一卷、鼓吹曲辞一卷、横吹曲辞一卷、相和歌 辞二卷、清商曲辞二卷、舞曲歌辞一卷、琴曲歌辞一卷、杂曲歌辞一卷。郭书规模 比左书庞大得多,在乐府诗的分类方面也涵盖了左书。 古乐府很像是乐府诗集 的精简形式,所录诗歌不出其范围。为能更加直观反映二者的差异,现列一表格进 行比较: 乐府诗集 (提要)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 (增补本) ,第 317 页。 古乐府 (提要)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二章古乐府的编纂 13 郭茂倩乐府诗集 左克明古乐府 卷次 类别 卷次 类别 卷 1-12 郊庙歌辞 不录 卷 13-15 燕射歌辞 不录 卷 16-20 鼓吹歌辞 卷 2 鼓吹曲歌辞 卷 21-25 横吹歌辞 卷 3 横吹曲歌辞 卷 26-43 相和歌辞 卷 4-5 相和曲歌辞 卷 44-51 清商曲辞 卷 6-7 清商曲歌辞 卷 52-56 舞曲歌辞 卷 8 舞曲歌辞 卷 57-60 琴曲歌辞 卷 9 琴曲歌辞 卷 61-78 杂曲歌辞 卷 10 杂曲歌辞 卷 79-82 近代曲辞 不录 卷 83-89 杂歌谣辞 卷 1 古歌谣辞 卷 90-100 新乐府辞 不录 比较之后,我们觉得四库馆臣的说法确实过于武断,左书虽比郭书精简许多, 但仍可明显看出“蹈袭”的影子。左书在乐府诗集十二类中选录其中八类,余 下四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近代曲辞,新乐府辞不录。其中“近代曲辞”和“新 乐府辞”不录,是由左克明编选原则决定的。他所选诗歌的时间标准是“推本三代 而上,下止陈隋。 ” “新乐府辞”皆为唐代新诗,自然要全部删除;近代曲辞为隋唐 杂曲,实际上他只排除唐代,而将隋代薛道衡的昔昔盐一首和隋炀帝的纪辽 东二首并入“杂曲歌辞”之中了。左氏为何确定“下止陈隋” ,不录唐代的区界, 并不是他认为唐代乐府不足取,而是因为他在自序中已明确提到“唐人祖述尚多, 非敢弃置,盖世传者众,弗赖于斯。是编也,谓之古乐府 ,故独详于古焉。 ”作 者要在这部书中突出“古”字,体现复古思想,故以隋为界限。郭茂倩乐府诗集 中的“郊庙歌辞”和“燕射歌辞” ,左克明古乐府中也未收录。我们认为这主要 是由于两人对于“古乐府”的认识与取向不同。 “郊庙歌辞”是历代用来祭祀的乐章, “燕射歌辞”则是用于集会、宴飨的乐章。这两类诗歌板滞凝重,风格模式化,缺 少艺术意味,左克明从文学角度出发,故去而不录。 乐府诗集中每一类诗歌均有“总序” ,每类中的各曲调有题解,对各类歌辞、 各类曲调之名称、内容、源流等各方面情况,均广泛征引有关材料作出说明,解释 详细,考核精审,借助“总序”和“题解” ,我们可以了解各类乐府,各种曲调以及 乐府歌辞形成、发展的轨迹。一大类诗歌中如果有小类则分小类编次,小类前也有 左克明古乐府研究 14 序文,以“鼓吹曲辞”为例,郭茂倩在总序中解释何为鼓吹曲,鼓吹曲的用途,曲 辞的时代演变等情况。在阐述以上内容时,郭茂倩征引典籍,以证其真实性。 诗歌中又分为小类的,如“相和歌辞”又分“相和六句” 、 “相和曲” 、 “吟叹曲” 、 “四弦曲” 、 “平调曲” 、 “清调曲” 、 “瑟调曲” 、 “楚调曲” 、 “大曲”等类。每一小类 前作者也有详细的序文。 乐府诗集中的每类诗歌,在“总序”和“题解”之后,基本是按时代先后 顺序排列诗歌。这种先列“古辞” ,再列文人拟作的形式,便于考察同一时期或不同 时期、同一时代或不同时代的乐府作品在思想、艺术上的继承关系、源流关系、同 类关系或亲缘关系,便于发现“古辞”与文人拟作间的相互影响、渗透、依傍的线 索,为研究乐府诗歌提供了一种新方法。郭茂倩乐府诗集在于反映乐府文学发 展变化的全貌,所录诗歌时间跨度大,上起陶唐,下及五代,搜集范围极广泛,古 辞与拟作兼收,且拟作数量极多,入乐与不入乐者并录,如“新乐府辞”的序中述 道: “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 “郊庙歌辞”和“燕射歌辞”排在乐府诗集的前两类。这样的编排反映出 郭茂倩对乐府诗歌音乐性的重视。这两种歌辞用于祭祀和集会,是朝廷中最重要的 音乐,最能反映乐府作为音乐机构的职能。郭茂倩从音乐的角度去理解乐府诗,因 此将其置于前两类。郭茂倩这样的分类方法更忠实于乐府诗歌的本质与内涵,因为 乐府诗歌本来就与音乐密切相关的。杂歌谣辞、新乐府辞在乐府诗集中排列在 最后两位,也与郭茂倩遵循音乐的原则有关。 “杂歌谣辞”中多是徒歌,包括民间歌 谣、谶谣等,也包括后世文人的拟作,总体说来,只能算作声,而不被于乐,这称 之为杂歌谣辞。 “新乐府辞”是产生于隋唐之后的诗歌,多数文人创作,这些诗歌已 不拘泥于音声的束缚,多数已与普通诗歌无异,尤其是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新 乐府诗歌创作, “即事名篇,无复倚傍” ,虽称“乐府” ,但题名与内容都已无关音乐 了,因此将其置于最后。将这类诗歌收入集中,既体现出郭茂倩对音乐的遵循,又 表明郭氏注重诗歌精神实质,不拘泥于乐歌的入乐与否。郭茂倩在乐府诗集的 分类中遵循音乐原则,突出表现在按音乐的实际用途及功能来排列诗歌。郊庙歌辞 用于祭祀,祭祀是国家最重要的仪式,因此排在第一类。燕射歌辞用于朝会宴飨,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第 1262 页,中华书局,1979 年。 第二章古乐府的编纂 15 属朝廷之乐,排在第二类。鼓吹曲辞、横吹曲辞、军乐,因而排在第三和第四类。 郭茂倩在这部书中,主要从音乐及功用角度来全面反映乐府的功用及演变、发 展过程追源溯流,因此书中所录诗歌力图完备。郭茂倩不仅仅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理 解乐府及乐府诗歌,更从礼乐的角度来看待该书。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 世有此书目著作中将乐府诗集置于“经部乐类”了。 乐府诗集一书,取材宏博、资料完备、考订精审,自问世之后,就成为人 们研究乐府的必备书籍。研究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