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代与修辞.doc_第1页
借代与修辞.doc_第2页
借代与修辞.doc_第3页
借代与修辞.doc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仔细研究品味课文中的标题,对于大家审题、拟题大有好处,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多加留心。 一.比喻。 手术台就是阵地就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这篇课文题目把“手术台”比喻为战斗的“阵地”,形象地表达了“手术台”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突出了紧张、危急的气氛,歌颂了战斗在手术台前的白求恩大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拟人。 大海的歌使用了拟人手法。题目把无生命的大海当作有生命的“人”,能唱歌、传情、表意。课题上使用了拟人手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而且富有人情味,阅读起来别有一种趣味。 三.设问。 幸福是什么使用了设问手法。运用设问手法在课题中提出问题,揭示了全文的中心,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四.双关。 高大背影使用了双关手法。“高大的背影”表面上是写那位不知名的叔叔长得高大,实际是讲他乐于助人、品德高尚,令人敬佩。 五.引用。 “你们想错了”使用了引用手法,是以课文中主人公的原话为题目。“你们想错了”,不但是方志敏烈士对敌人的严厉驳斥,反映了共产党和国民党人的本质区别,而且突出了中心,点明了主题。 六.倒装。 再见了,亲人使用了倒装手法。这样写,不但渲染了气氛,而且着力烘托了主人公与亲人无比眷恋之情。 3 语文基础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 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比喻的种类 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 比拟 比拟的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比拟的种类 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借代 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借代的种类 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夸张 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夸张的种类 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夸张的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对偶 对偶的特点 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对偶的种类 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偶的作用 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排比 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排比的种类 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排比的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辨析几种修辞手法 用分组比较的方法,比较出同中有何异,异中有何同。 借喻和借代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比拟和比喻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 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排比和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排比必须有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设问句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反问句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 反问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 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 对偶: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 反语:就是用褒词表达贬意。如多么美丽的名称进取性,这里的多么美丽的名称是褒词但表贬意。 顶针: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竹根。 摹状:是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如实的摹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如:他们轻轻的划着船,般两边的水哗、哗、哗。 迭字:是指:就是一个字重复使用,例如:绿油油的水草。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双关有四种:1.谐音双关。2.语意双关。3.音、形双关。4.音、形、义双关。 讳饰:遇到忌讳的事物不便直说,而用旁的话来代替它、装饰它的一种修辞方法。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的印象,用它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 反问在于突出地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说的话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 反复 能够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感情。 反语 能增加说话或写文章的幽默感与讽刺性,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对偶 能够使句子结构整齐匀称,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夸张 能够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的形象特征。 设问 能够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 借代:比较含蓄,能使描写对象更形象。 排比 能够使句子结构整齐,语调协调,说理周密,表现充沛,论证雄辩,气势磅礴。拟人 能够把甲事物借助丰富的想像摹拟成乙事物一、常见的修辞方法简说 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评论 举报 回答:Nintendoforever级别:学者2006年2月2日 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2)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评论 举报 回答:语文欢乐园级别:新手2006年2月2日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引用等十种。此外,不常用的修辞:反复、反语、顶针、飞白 评论 举报 回答:di5ji20005级别:新手2006年2月2日 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2)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这八种。 下面说说各修辞的特点: 比喻:构成比喻的三个条件是1.本体、喻体、比喻词;2.本体和喻体是两个不同本质的两类事物;3.两者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比喻的类型: 明喻:本体、喻体都在句子中出现,中间有比喻词“像、似、如、好像、好比、好似、犹、仿佛、宛如、像等”词或短语连接。本体与喻体是相似关系,典型的格式是:甲(本体)像乙(喻体) 如:1.那封迟到的信,边缘已经磨损,好像烙熟了又蒸了几遭的馅饼。 2.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 暗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如:是、成为、变成、形成、有、当作、等于等连接。本体和喻体是相关的关系,典型格式为:甲(本体)是乙(喻体)。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借喻:直接出现喻体,本体不出现,也没有喻词。 如:1.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中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 2.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 ,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博喻:直接出现喻体,本体不出现,也没有喻词。 如: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注意:比喻句与非比喻句的区别: 如:1.比较句不是比喻句。女儿长得像妈妈。 2.举例句不是比喻句。中国有许多的优秀共产党员,像孔繁深、焦裕禄等。 3.表猜测蝗句子不是比喻句。天好像要下雨了。 4.单纯想像的句子不是比喻句。读了雷锋的故事,心里有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童年。 (二)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叫拟人。 1. 疯狂的火魔带着嘲讽的狞笑,气势汹汹地步步紧逼。 2. 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 拟物: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1. 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 2. 他骄傲自满,尾巴翘上天了。 三:借代:不直接把人或事物说出来,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的修辞方兴叫借代。如: 1. 部分代整体:我们要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2. 整体代部分:读点鲁迅。 3. 具体代抽象:我们不要多费口舌了。 4. 专名代泛指:千万个雷锋在成长。 5. 特征代本体:迎面走过来一队红领巾。 借代的作用:以繁代简,以实代虚,可以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增强语言表达的形象和鲜明性。 (四)夸张: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尽力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方法叫夸张。夸张分扩大、缩小、超前三类。 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重)处说。如: 1.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 往小(少、慢、低、短、弱、轻)处说。如: 1.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 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1.农民们都说:“看见这些鲜绿的禾苗,就嗅出面包的香味来了。” 2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联系泊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比排列,这种修辞叫做对偶。根据上下联的意义,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流水对(串对)三种。 1. 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表现同一事物或事理,在内容上是互相补充的对偶句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2. 反对:构成对偶的两部分内容相对相反,像新旧、好坏、美丑等。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 流水对:构成对偶的两部分有承接、假设、因果、条件等关系,是流水对。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六: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叫设问。 1.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的劳动群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七: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是明知故问。它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如果是否定句反问语气说出来,表达的就是肯定的内容,如果是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表达的就是否定的内容。 1. 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说它不美呢?(这是用否定的反问表示肯定的意思) 2. 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这是用肯定反问表否定的意思) 03年修辞:比喻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A 几只木船从远处驶来,船帆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一般。 B 这个旅游区的青翠景色,简直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C 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河岸上。 D 康大叔站在华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 04年。比喻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嘹亮的歌声似号角激励我前进。 B群众是汪洋大海,个人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的一个原子。 C听了抗洪的动员报告 ,小王浑身热血沸腾。 D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不是运用借代的一项是:C A 我们下乡学农,要爱护农村的一草一木。 B 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 C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D解放军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国内外的敌人。 05年比喻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A 他感到很不自在,仿佛有千万只蚂蚁在身上爬着。 B 他听到这个好消息,一下子高兴得像跳蚤一样弹跳起来。 C 创造性思维方法是一种“点石成金”的方法。 D 诸葛亮趁曹仁周瑜鹬蚌相争之争时,坐收了渔人之利。 运用反问手法的一项是:D. A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B 涂上的色料有好些种,为什么单叫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 C 你都当过家了,难道还不知道柴米贵? 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06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D A当他收到父亲已安全返家的消息时,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B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成功是果。 C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D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反问手法的一项是:A A是云,是雾,是烟?还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呢?大家猜测不已。 B此时的南国,椰风飘香,海鸥低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