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改变不合理食物结构迫在眉睫.doc_第1页
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改变不合理食物结构迫在眉睫.doc_第2页
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改变不合理食物结构迫在眉睫.doc_第3页
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改变不合理食物结构迫在眉睫.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 第01章 导论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改变不合理食物结构迫在眉睫人类发展史上,大体经历了三次重大的食物结构变迁。第一次发生在旧石器时代,火的利用,人类的食物由生食变为熟食,食物范围因此大大拓展,食物更杂、更广泛。第二次发生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发明,人类的食物以种植养殖为基础,形成了基本食物范围,相对植物界、动物界而言,集中在少数动、植物上,品种缩小了,数量却增加了,食物的保障性提高了,在历史进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食物交流的扩大,食物品种和数量大幅度增加,基本食物范围有所扩大,食物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第三次产生在工业化时代,进入18世纪之后,工业革命引发社会的变革,打破了权贵阶层的少数人从政治上、经济上对动物性食物的垄断,平民膳食中动物性食物比例逐渐增大。食物结构变迁的动因,是食物的生产、交换、加工能力的提高;食物结构变迁的影响,是人的营养状况从不足到充足到过剩的演变;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也从解决营养不足变为解决营养过剩。1、中国处于食物结构转型期及其问题西方发达国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不同国家先后进入第三次食物结构的转型期,我国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起,也进入此次食物结构的转型期。其突出特点是,平民大众膳食中动物性食物比例逐渐增大,粮食消费逐年下降。随着食物结构的变化,能量来源分配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来源于碳水化合物的能量逐年下降,来源于脂肪的能量逐年上升。据统计,我国来源于碳水化合物的能量,20世纪50年代为70%-75%,80年代为60%-65%,90年代为59%;来源于脂肪的能量,50年代为15%-20%,80年代为25%,90年代为28%,市区居民超过30%。食物结构转变过程,是从城市居民开始向乡村居民推进、从中产阶级向大众推进,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两个推进过程之中,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日,也就是我国第三次食物结构转型完成之时。我国居民在第三次食物结构转型中,已经暴露出食物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中国人有爱吃猪肉的传统,而猪肉中的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远远高于禽肉;中国人炒菜爱放油,而油的热量非常高。二是谷类食物消费偏低,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明显低于合理范围,尤其是杂粮消费量锐减、米面加工越来越精。三是奶类、豆类制品摄入量过低。四是蔬菜、水果摄入量不足。2、中国进入慢性疾病多发期及其原因食物结构的变迁对居民健康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积极作用表现在饮食质量得以改善,消极影响表现为营养过剩,导致食源性慢性疾病患病率迅速上升,特别是对传统上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人群,危害更大。随着食物结构变迁,人类要经历饥饿减少、慢性疾病、行为改变三个阶段,许多发展中国家正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发展,其特点是脂肪、能量摄入增多,体力活动减少,其结果会增加与饮食相关的慢性病的发生,而经济发达国家则处于第三个阶段。在威胁健康和生命的疾病方面,人类经历了从传染病向慢性病转变的疾病谱变迁过程,经济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30-5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从传染病向慢性疾病转变的过程,心血管病和肿瘤等慢性病成为主要威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陆续进入这一转变之中。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营养过剩和生活方式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营养过剩正在危害健康,各种致命的慢性病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脂肪肝、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发病率大幅度提高。我国正处于第三次食物结构变迁过程中的第二时期,即慢性疾病多发期。据法制晚报报道,2005年7月25日,我国首次发布“中国居民营养膳食与营养状况变迁”系列报告,报告认为,目前我国正处于膳食结构变迁的关键时期,我国从第一时期过渡到第二时期,进入慢性疾病时期。据健康时报2008年7月26日报道,国家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城乡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更严峻的问题是营养结构失衡与营养缺乏的演变,从而导致了非传染性、慢性代谢综合征疾病的发生,其中糖尿病是危害性较大的一类疾病,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慢性疾病多发的原因,主要是旧的食物结构已经打破,新的合理的食物结构没有建立起来。据中新网2004年12月2日报道,中国营养学会荣誉理事、上海市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赵法伋教授指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疾病谱和死因谱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过去的传染病转变为非传染性慢性病。除了人口老龄化因素外,不均衡的膳食结构、吸烟和缺乏运动的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慢性病不断增加的重要因素。”专家们指出,当生活有了极大改善后,人们倾向于食用更多高脂肪的动物性食物并减少了纤维植物性食物的摄入量,这样一来,因营养过剩而导致的肥胖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开始更多地纠缠城市人群。专家强调,调整食物结构是中国居民的当务之急,在预防营养缺乏病的同时,更要预防由饮食引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3、中国处于大众健康困惑期及其后果在饥饿的时代,人们只关心食物的数量,并不关心食物的质量,能够填饱肚子就是幸事,那里还顾得上食物的好坏。当食物丰富之后,饱腹已经不成为问题,对于食物有了选择的余地,怎样选择食物,则不得不关心质量问题。关心食物质量首先是食物安全及食品安全,食物安全是指可以吃的原料的物质成分安全问题,如农药超标、害虫污染、水土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等;食品安全是指食物在加工制成食品的过程中对食物原料物质成分的破坏和添加新的物质成分,所产生的有害性后果。食物安全及食品安全上的问题是食物中毒,一般为急性病。在保障食物安全及食品安全的基础上,要关心食物的营养安全,就是食物搭配所产生相克问题,营养安全上出现问题是营养失调,多为慢性病。食物安全、食品安全、营养安全,不仅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还要有一定的安全知识。中国对食物结构转型思想准备不足,对很多人来说,这种转型过程太快了,似乎前几天还经常饿肚子,过了几天就天天撑肚子,从政府到民众,都忽视了食物、食品、营养知识的教育与学习。尽管老祖宗有教导,病从口入,但过去总是提防有毒的东西,不干不净尚且吃了没病,干干净净的东西,难道还能吃出病来?不经意间,就真的吃出病来。有毒的东西好提防,不干净的东西也好注意,唯独这又干净又新鲜又美味的食物也能吃出病来,简直让人防不胜防,究竟吃什么好呢?人们开始迷惘;这个东西吃不吃得?人们开始警惕;我是不吃这个东西的,人们开始拒绝。面对琳琅满目的食物,人们不知道吃什么有利健康,吃什么有害健康。重视食物与健康的关系,是生命的一种觉悟,是一种进步,但对食物过于紧张、过于刻意,则有些失度。这种失度是由于人们太害怕生病了,尤其是危重病、慢性病,原因在于看不起病,医药费太贵了。对健康的困惑与对疾病的恐慌,已经严重降低了人民大众的幸福感,这是一个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4、中国处于养生概念泛滥期及其症结很多国家在食物结构转型期,非常重视对大众的营养与健康教育和饮食干预。最成功的饮食干预是二战后日本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通过立法,在中小学推行营养午餐,大大改善了日本青少年的营养和体质状况。日本把饮食教育称为食育,日本政府颁布了“食育基本法”,将其作为一项国民运动,以家庭、学校、保育所、社区等为单位,在日本全国范围进行普及推广,通过对食物、食品、营养安全的认识,以及食文化的传承与环境的调和,对食物的感恩之心等,来达到“通过食育,培养国民终生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人性”这一目的。建立合理食物结构,是食育的基本点。日本的食物结构深受中国传统食物结构的影响,如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日本、韩国、朝鲜比中国人坚持得更好一样,日本的食物结构被认为是最合理的食物结构。从文献资料上看,中国在食物结构转型期是最重视大众营养和健康的,相关法律、条例、纲要、计划、方案、指南,涉及大众营养和健康的方方面面,都能找到相关文献。但是,落实效果很差,很多文献并不为大众所知,更不用说指导大众饮食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对大众的营养与健康教育和饮食干预,实际上属于缺失状态。大众对健康的困惑、对疾病的恐慌,政府对营养与健康教育的实际缺失、对饮食干预的实际缺失,造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中国现象,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健康概念、养生概念层出不穷、泛滥成灾,从打鸡血、喝红茶菌,到吃红薯、喝绿豆汤,小概念年年都有,每过三、五年,就会出现轰动全国、风靡一时的大概念。风潮所及,不论男女老少,也不论神志清醒不清醒,都虔诚地照着某种概念去做;风潮过后,宛若从梦境中醒来,如同参演了一场搞笑剧一般。这些五花八门的健康概念、养生概念,不是说完全没有科学道理,真理多走一步就变成了谬误,而制造这些概念者不仅仅多走一步,而是多走好几步,把一点科学道理片面化、绝对化,走到了极其荒谬的地步。这些五花八门的健康概念、养生概念,不是说完全没有作用,但作用被无限地夸大了,其作用不可能真正解决大众所面临的健康问题,因而,总体上具有负面性。在人的健康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民众对妙手回春、药到病除、灵丹妙药有一种期盼心理,愿意相信这些东西的存在,希望这些东西为自己所有,解决自己身体健康方面的一切问题。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在疾病缠身的人群中,这种期盼心理总是特别强烈,当某种观点碰触到这一期盼心理,就会产生共鸣、感染,导致不理性的群体行为的发生,这是健康概念、养生概念层出不穷的社会基础,也是问题的症结。这种期盼心理和群体行为的非理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不现实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但这种期盼心理折射出民众的不安全感、无保障感,反映民众的焦虑和无望,是无望中的一种期望的表达。5、合理食物结构是解决当前一切健康问题的关键提高人民大众的健康水平,应该建立“治已病”与“治未病”相结合的工作体制,一方面,要加强医疗体制改革,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将大众健康工作前移,从病源着手,减少疾病发生率。在我国,食物安全、食品安全、营养安全三个层面的问题都非常严重,水土环境污染影响食物安全是产生危重疾病的总根源,并且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性扭转;食品安全形势有所好转,但仍有突发事件;营养安全问题具有普遍性、危害隐蔽性的特点,这项工作靠群众自发性努力是不够的,需要政府的强力度引导和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及饮食干预。“治未病”工作做好了,不仅能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也可大大减轻医疗体制改革的压力。当前,各种致命的慢性病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脂肪肝、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发病率大幅度提高,是食物结构转型所必经的一个时期,经济发达国家都经历过,我们可能做的事情是缩短这个必经时期所花费的时间,减轻对大众所造成的痛苦。由食物结构转型带来的一切健康问题,也必须从食物结构上寻求解决。在饥饿条件下形成的旧的食物结构,已经不适用了,在食物极大丰富的新条件下,怎样建立适应新条件的合理食物结构,则是关键问题。这就需要加强食物结构的理论研究,提出符合群众实际、能为群众接受的合理食物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加强宣传推广,使合理食物结构模型变成人民群众的饮食生活方式和习惯,顺利完成食物结构的转型。食物结构转型带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