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仪礼经传通解·丧礼》整理方法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仪礼经传通解·丧礼》整理方法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仪礼经传通解·丧礼》整理方法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仪礼经传通解·丧礼》整理方法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仪礼经传通解·丧礼》整理方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队s t e r st h e s i s0 f2 0 1 0w v e r s i t yc o d e 10 2 6 9 s t u d e n tn 0 510 7 2 9 0 4 0 0 7 e 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r e s e a r c h o f y i l i ji n g z h u a n t o n g j i e sa n gli 队j o r 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s t u d yf i e l d c h i n e s e a n c i e n tb o o k sa n d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t u t o r x 坠q 曼堡i 坠g m a s t e r ss t u d e n t q i 塑y i 里理堡 m a y 2 0 1 0 i 1 瑙例泌衰砷移 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枥壬 博士 请勾选 学位期间 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己在文中作了明确 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魃鱼煎日期 加c 年6 月髟日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对 仪礼 篇目的重新安排 4 第一节 仪礼经传通解 丧礼 对 仪礼 篇目重新分类 5 第二节 仪礼经传通解 丧礼 对 仪礼 篇目的编定安排 6 一 丧礼 保留 仪礼 原来的篇目 6 二 丧礼 改变 仪礼 原来篇名 保留了内容 6 三 丧礼 增补了篇目 7 第二章 对经 传 记 注的整理与编纂 9 第一节 仪礼经传通解 丧礼 对经 传结构的分析 9 第二节 仪礼经传通解 丧礼 对 仪礼 丧礼部分经 传 记的整合 1 0 一 传文附经 o ooo oo bod 1 1 二 记文附经 1 1 三 随文加注 1 2 四 注意变通 1 3 r 第三章 仪礼经传通解 丧礼 对篇章文句的整理 1 7 一 丧礼 选录郑 注 1 7 二 丧礼 节录贾 疏 1 7 三 丧礼 引用 三礼 补充文句 1 8 四 丧礼 引 三礼 之外其他典籍进行整理 1 9 五 丧礼 引各家之说进行整理 2 2 第四章 对 的修正 2 4 第一节 仪礼经传通解 丧礼 纠正 注 疏 之误 2 4 一 指出 注 文之误 2 4 二 指出 疏 文之误 2 4 三 指出 注 疏 之误 i oo o 2 5 第二节 仪礼经传通解 丧礼 对 注 疏 的订正 2 6 第五章 的整理特点 3 l 第一节博稽群书 纠正错误 3 l 第二节博观约取 存疑待考 3 1 一 孤证不立 存疑待考 3 2 二 经传注疏或无明文 当考 0 oooo o0 3 3 第三节利用图式进行整理 3 5 第四节详略得当互见别著 4 0 第六章 仪礼经传通解 丧礼 的影响 4 3 一 编纂体例的沿用 4 3 二修定与重刊 o q0 00 oaqo oo o 4 3 三 清人 仪礼 注疏类著作的引用 4 4 四 作为校勘 仪礼 丧礼部分的参考 4 5 五 古籍辑佚的资料来源 4 5 结语 4 6 参考文献 4 7 后 己 4 9 6 6 7 8 9 2 2 2 2 2 吾于 黟 一 一 一 考 一丁 z 挂 1 一 格 句义旨 规 文礼篇误级通明明之等 以以以证 考序义义解物秩字词题名礼正释正正行驳改驳指对 一 二三四五 序言 礼在儒家思想体系中 不但是个人内在德行规范 也是具体的外在行为规范 同时也是国家 社会运作的模式 不仅是礼教的范畴 更是法律精神的体现 仪 礼 礼记 周礼 三部著作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礼学文献 至宋代 受王安 石之影响 仪礼 式微 世人不习 仪礼 朝廷礼制缺失 甚至 仪礼 一书 逐渐散失 对于这种情况 朱熹表示极为关注 早就想重新编纂 仪礼 力图 恢复 仪礼 原貌 仪礼经传通解 以下简称 通解 是朱熹晚年主持编纂 的一部鸿篇巨制 汇集了至宋为止的礼学成果 也是朱熹的绝笔之作 通解 前三十七卷在嘉定十年 1 2 1 7 年 南康道院首次出版 并收录了 朱熹绍熙五年 1 1 9 4 年 所写的 乞修三礼札子 和朱熹季子朱在为这次出版 专门写的题识云 它日成书 亦当相从于此 庶几此书始末具备 朱熹未及见 最后完稿 就不幸去世 通解 中 丧 祭 二礼则由其高第黄干修定 黄 干于嘉定庚辰 十三年 1 2 2 0 年 修定完 丧礼 十五卷 即亦去世 所剩 祭 礼 则由另一门人杨复继续修定 于嘉定十六年 1 2 2 3 年 完成十四卷 并于 当年出版印刷 至此 通解 三十七卷加 丧礼 祭礼 二十九卷 共六十 六卷最终刻版面世 通解 出版后 即流行于世 但研究此书的著作却并不多 探讨朱熹 通 解 的专著 主要有白寿彝 仪礼经传通解考证 一文 对该书的编纂体例 经过 参与编修者 及刊刻版本 都有考述 其后 戴君仁著有 朱熹仪礼经传 通解与修门人及修书年岁考 书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后 两篇 戴氏前文着力 于该书编修过程及参与编修者 对于体例所言不多 后文主要阐发了朱熹修书旨 意 其后 有高明 朱熹的礼学 一文 篇中 朱熹礼学的著述 一节 具列 朱 熹文集 中讨论礼学专文篇名卷次 二o o 二年十二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 安 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了 朱熹郐 通解 校点者王贻棵老师撰有 仪礼 杨复 序 文 嘉定己卯 先生归自建邺 奉祠家居 先取向来 仪礼经传通解 研究序 说 及 朱熹的 礼学 与 仪礼经传通解 其中对 仪礼经传通解 编辑体 例先后之不同 作了详细的整理与比较 综上 国内外研究 通解 者很少 研究 丧礼 者则少之又少 由于 仪礼 编纂难度很大 直到庆元二年 1 1 9 6 年 朱熹才下定决心开 始组织人力编修 朱熹年谱 记载 庆元 二年丙辰 六十七岁 是岁始修 礼书 名日 仪礼经传通解 当时朱熹已愈6 7 岁高龄 并且身体多有不适 自觉以一己之力已无法完成礼书的编撰 于是便组织团队 集体攻关 他把任务 分派给了弟子 门人等进行分块分批修撰 最后由自己统稿 形成了一个庞大而 严密的编纂系统 据自寿彝 钱穆考证 前后参与编修的人员有黄直卿 赵恭父 应仁仲 赵致道 另有四明 永嘉诸人 这个团队靠书信传递信息 通过相互 之间的书信讨论编纂体例 解决疑难问题 提出各自的主张 完成各自的任务 使整个系统有序 完整地工作 最终完成了这部礼学巨著 而 仪礼经传通解 丧 礼 以下简称 丧礼 部分 八十万字 约占全书三分之一 是全书的重要组 成部分 本文即试图对 丧礼 的整理方法进行研究 分析其方法的科学性 肯 定其学术成果 确定其对后人的影响 在与黄干的通信中可以看出朱熹对编纂丧礼的设想 他说 今所定例 传记 之附经者低一字 他书低二字 礼记 则以篇名别之 记之可附经者 则附于 经 不可附者 则自仍旧 以补经文之缺 亦有已附于经 而又不欲移动旧文者 则两见之 重出例不须如来喻 但于初见处注尾著 圈而注其下日 后某章某章放此 士虞礼 记 既封 至 除之 此一项不入例 可更详之 这里朱熹通过具 体的例子来说明具体情况 更明确了对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 通过某一具体的例 子做一示范以解决一类的问题 o 王贻操 仪礼经传通解 与朱熹的礼学思想体系 收入朱杰人主编 迈入2 l 世纪的朱熹学 纪念 朱熹诞辰8 7 0 周年逝世8 0 0 周年论文集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i 版社 2 0 0 1 年版 第2 8 8 2 9 7 页 o 上山春平 朱熹 礼学 仪礼经传通解 东方学报 5 4 册 1 9 8 2 年 王懋兹 朱熹年谱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9 8 年版 第2 5 8 页 详见白寿彝 仪礼经传通解 的考证 1 1 1 平研究院院务汇报 1 9 3 6 年7 月7 卷上 后此文收入 自 寿彝史学论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版 第1 0 3 7 1 0 6 8 页 朱熹 文集 卷六十三 记 第1 1 5 3 页 2 据书信记载 修改一直在不断地进行 经过多次的往来探讨 不断解决问题 这种情况在各地的学者团体中也同样存在 编纂工作就是在一次次通信过程中不 断完善 本文将以 仪礼经传丧礼 丧礼 作为主要文献 以此分析朱熹的整理方法 解析朱熹的分类体系 梳理朱熹补充 丧礼 的条目 彰显朱熹的校勘成果 从 而总结出在整理 丧礼 的方法与特点 关注整理 丧礼 的成果及其对后人的 影响 第一章 仪礼经传通解 丧礼 对 仪礼 篇目的重新安排 整理 仪礼 一书困难很大 尤其是 丧礼 部分 名物繁多 阅读困难 韩愈曾发出 仪礼 难读的感叹 余尝苦 仪礼 难读 又其行于今者盖寡 沿习不同 复之无由 考于今诚无所用之 刀他所遭遇的阅读障碍 主要是由于 古今礼制 器物的不同 而产生理解 仪礼 文句的困难 及至朱熹之时 仪 礼 难读的原因 又不仅于此 自从北宋 熙宁变法 废考 仪礼 科之后 仪 礼 之学受到冷落 朱熹对此也提出过批评 熙宁以来 王安石变乱旧制 废罢 仪礼 而独存 礼记 之科 弃经任 传 遗本宗末 其失已甚 由于王安石废罢 仪礼 而造成学术风向的改变 南宋之时 仪礼 学一度 衰微 仪礼 一经因治之者希 经文并注往往讹脱 圆 仪礼 经注的淹没 破败 使得研读 仪礼 更加困难 朱熹认为 对当时学者而言 导致 仪礼 难读的首要原因 是缺少善本 云 仪礼 人所罕读 难得善本 而郑 注 贾 疏 之外 先儒旧说 多不复见 陆氏 释文 亦甚疏略 近世永嘉张淳忠甫校定印本 又为一书 以识其误 号为精密 然亦不能无舛谬 字句舛谬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 甚至造成理解的错误 除了 仪礼 本经 善本难求 经文未能分章整理 且注疏未能与经文合刊 也造成研读 仪礼 的 困难 朱熹曾云 前贤常患 仪礼 难读 以今观之 只是经不分章 记不随经 而注 疏各为一书 故使读者不能遽晓 今定此本 尽去此诸弊 恨不得令韩文公 见之也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朱熹编纂 通解 时 下定决心对 仪礼 重新进行了 整合 对经文进行了分章 把注 疏各附于经文之下 将记各附于注 疏之后 随文加入自己的注释 给世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 仪礼 版本 由于 通解 前 三十七卷 八十万字 占全书的三分之一 的体例与 丧礼 八十万字 占全 书的三分之一 祭礼 1 k 十万字 也占三分之一 有较大的不同 日本学者 朱熹 乞修三礼札子 文集 卷十四 第4 7 0 页 曲 四库全书总目 仪礼集释 提要 卷二十 第9 页下 囝朱熹 记永嘉仪礼误字 文集 卷七o 第3 5 1 6 页 国朱熹 答应仁仲 四 文集 卷五四 第2 5 6 0 页 4 上山春平对 通解 前三十七卷编辑体例已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故本文只对 丧 礼 的整理方法进行研究 丧礼 祭礼 整理方法相同 为表述方便 仅以 丧礼 为例 第一节 对 仪礼 篇日重新分类 通解 内容编排上的创新主要体现为对原有的篇目重新安排 篇目编排上 一般礼书采用按礼制的性质或内容这两种方式 按性质 即分作吉 凶 军 宾 嘉五礼 这种分类最早见于 周礼 大宗伯 后来许多学者也采用这一分类进行 研究 如宋代张大亨撰 春秋五礼例宗 元代吴澄 春秋纂言 另一种方式即 按内容进行分类 通解 即属此类 通解 分类如下 家礼 五卷 士冠礼 士婚礼 内则 内治 五宗 乡礼 三卷 士相见礼 及 士相见义 投壶礼 乡饮酒礼 乡 射礼 学礼 十一卷 学制 弟子规 曲礼 臣礼 钟律 诗乐 书数 学记 中庸 保傅 五学 邦国礼 四卷 燕礼 大射仪 聘礼 公食大夫礼 及 公食大 夫义 诸侯相朝礼 诸侯相朝义 王朝礼 十四卷 觐礼 历数 夏小正 乐制 王制 甲 王 制 乙 王制 丙 王制 丁 王制 戊 王制 己 王制 庚 王制 辛 王制 壬 王制 癸 续二十九卷由 丧礼 祭礼 两大部分构成 丧礼 十六卷 丧服 士丧礼 上 士丧礼 下 士虞礼 丧大 记 上 丧大记 下 卒哭练祥记 补服 丧服变除 丧服制度 丧服义 丧通礼 丧变礼 帚礼 丧礼义 丧服图式 祭礼 十三卷 特牲馈食礼 少牢馈食礼 有司彻 诸侯迁庙 祭法 天神 地示 百神 宗庙 因事之祭 祭统 祭物 祭义 通解 采用家 乡 学 邦国 王朝的体系 充分考虑到了实用性 人们 能够按自己的等级身份与实际需要 在 通解 中查到相对应的礼制仪式 而 丧 祭 二礼各自成卷 朱熹在 答余正甫 五 对丧 祭二礼表示看法时说 丧 祭 二礼 别作两门 居 邦国 王朝 之后 亦甚稳当 国 与 仪礼 丧礼部分相比 丧礼 既保留了其合理的部分 又作了相当大 的改动 从本质上讲 这种以家 乡 学 邦国 王朝顺序整理的礼学体系 正是反 映出了朱熹道德人本主义理学文化精神的反映 是承继孔子以礼修身直至以礼治 国思想的发扬光大 它是把儒学内里修身的道德自律与对外行事的礼制规范相结 合 建立了一条内外兼济的道路 另外 关于三 礼 之间的关系 朱熹最后确立了以 仪礼 为经 以 礼 记 为传 以 周礼 为纲的新体系 对三礼进行了全面地整合 第二节 篇目的编定安排 一 保留 原来的篇目 朱熹在编纂的过程中尽量保留 仪礼 古本面貌 主要表现为保存了古礼篇 目 由于经过了长期流传 仪礼 篇目已发生了变化 与原貌有一定差距 为 此 朱熹首先要力图恢复丧礼的原来面貌 如 卷一丧服 按 此乃古礼篇目 前题 丧服 者 乃后世编礼者所加 既加新题 复存古目者 乃重古 不敢轻变之意 后放此 丧服 是 仪礼 原来篇名 朱熹 乃重古 对 后世编礼者所加 新 题略为说明 仍是 不敢轻变 保留了原来的篇目 朱熹的谨慎态度 对恢复 丧礼 原貌是十分宝贵的 二 改变 仪礼 原来篇名 保留了内容 丧礼 篇目名在历史的流传中曾出现过不同的篇名 丧礼 对这种情况 王贻操 仪礼经传通解 与朱熹的礼学思想体系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1 年版 第2 9 2 页 国朱熹 答余正甫 五 文集 卷六三 第3 1 7 2 页 国王贻楔 仪礼经传通解 与朱熹的礼学思想体系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1 年版 第2 9 3 页 6 也做足了功夫 如卷三 士丧礼下三 丧礼二之下 今按 此篇名 既夕礼 郑 目录 云 别录 名 士丧礼 下篇 周礼 注所引亦皆称 士丧礼 下 故今复 士丧礼 下 以从旧名 卷三为 士丧礼 下篇 郑 目录 记载 既夕礼 士丧礼 之下篇也 别录 名 士丧礼 下篇 因此关于这一卷的篇名 既夕礼 士丧礼 下篇 两存 朱熹考虑到 别录 周礼 注皆谓 士丧礼 下篇 故恢复 士丧礼 下 以从旧名 仪礼 既夕礼 被改为 士丧礼 下 但是保留了全部原文 三 增补了篇目 朱熹在编纂过程中 利用了大量资料 以丧礼过程为依据 根据各个过程中 所需要的礼仪对现存的 仪礼 进行了补充 如卷五丧大记上五 丧礼四之上即 为补 题旨加按语 按 丧大记 本 小戴 篇目 孔氏疏按郑 目录 云 记人君以 下始死至殡葬之事 今 仪礼 正经 丧 既夕 虞 三篇所载惟士礼 国之大丧以及诸侯大夫之礼皆缺 礼经既缺 而身处綦贵者尤讳言凶事 故 虽崩薨大变 臣子至痛而沿袭鄙陋 反民庶之不若 今以 小戴 篇名及本 篇所述 附以 周礼 礼记 诸书载天子 诸侯 大夫之礼补为此篇 列 士之礼正经之后 其先后次第之大略 并依 士丧礼 士丧礼 有天子 诸侯 大夫所通用者 不复重出 读礼者所当互考也 丧礼 利用 小戴礼记 篇目 结合 周礼 礼记 等记载 增补了 丧 大记 篇目 完整了君 诸侯 大夫之礼 又卷七 卒哭柑练祥禅记七吉祭忌日附 丧礼五也为重新补充篇目 按 丧礼但至虞礼而止 卒哭衬练祥禅之礼经无文 今取其散见于传 记者裒集成编 以补丧礼之缺 丧大记 补篇亦但止于虞礼 若卒哭以后 之礼 亦此篇通载 故列于 丧大记 之后 此一卷补充了虞礼之后礼经无记载卒哭衬练祥禅部分 完整了丧礼 朱熹通 过裒辑而成一卷 可见对于 丧礼 体系 朱熹早已精心策划 钩稽材料完成了 自己的体系 7 又如卷十 丧服制度十丧礼八 按 丧服各有制度 设官掌之 不如度者禁之 朝廷之制既然 则乡 党亦自有制 以故衣服不贰而风俗同 后世漫无法度 是以异政殊俗 此知 礼者所深叹也 故设为此篇 以补其阙 综上 足见朱熹对于完善篇目是不遗余力的 8 第二章i 仪礼经传通解 丧礼 对经 传 记 注的整理与编纂 第一节 仪礼经传通解续 丧礼 经 传结构分析 仪礼 十七篇 汉初亦不称为经 皮锡瑞 经学通论 三礼 第一条说 汉 所谓 礼 即今十七篇之 仪礼 而汉不名 仪礼 专主经言 则日 礼经 合记而言 则曰 礼记 许慎 卢植所称 礼记 皆即 仪礼 与篇中之 记 非今四十九篇之 礼记 也 其后 礼记 之名为四十九篇之 记 所夺 乃以 十七篇之 礼经 别称 仪礼 现存 仪礼 十七篇中 除 士相见之礼 大射 少牢馈食礼 有司彻 四篇外 其余各篇除了经文外 又有标以 记 的文字 丧服 一篇除了 记 之外 还有传文 历代学者对经传作者更各有见解 未有定论 唐石经于 丧服 篇题之下有 子夏传 贾公彦 疏 日 传日者 不知是谁人所作 人皆云孔子弟子i 商字子夏所为 皮锡瑞概括了经传历代的变化发展 对经传历代学者也持有自 己的意见 也认为是子夏所做 朱子也认为传文作者为子夏 他的学生子升问 仪礼 传 记是谁作 一 朱子答日 传是子夏作 记是子夏以后人作 而且提出了传 记为经之后出 现的事实 通解 丧礼 卷一部分也有明确指出 子夏传 并于下加按语 引 用 公羊传 资料来证明 公羊传 有 云者何 何以 曷为 孰谓 之等 今此传亦 有之 必为子夏作也 元代敖继公则不以为然 认为 先儒以传为子夏所作 未必然也 今且以 记 明之 汉 艺文志 言 礼经之记 颜师古以为七十子后学者所记 是 也 而此传则不特释经文而已 亦有释记文者焉 则是作传者又在于作记者之后 明矣 今考传文 其发明礼意者固多 而其违悖经义者亦不少 然则此传亦岂必 r i i l 者之所为乎 而先儒乃归之子夏 过矣 地熬继公自成一派认为非子夏所做 但传记之文出于经文之后则是不争的事实 清人章学诚认为经 传 记的问世 在时间上并没有一定的先后关系 而就 原初意义而言 三者在内容上也没有详略的区别 排除这些原因后 经 传 记 之所以不同 全然是由于作者身分的尊卑 文史通义 传记篇 说 传 记之书 其流已久 盖与六艺先后杂出 古人文无定体 经史亦 回皮锡瑞 经学通论 三礼 北京 中华书局 2 0 0 8 年版 第l 页 国郑玄注 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 卷二八 l j q 库全书本 第3 页上 囝木之录 语类 卷八四 论修礼书 第2 1 8 7 页 回熬继公 仪礼集说 卷十一 丧服 记 后按语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 1 9 8 7 年版 9 无分科 春秋 三家之传 各记所闻 依经起义 虽谓之 记 可也 经 礼 二戴之记 各传其说 附经而行 虽谓之 传 可也 大抵为 典为经 皆是有德有位 纲纪人伦之所制作 今之六艺是也 夫子有德无 位 则述而不作 故 4 语 孝经 皆为传而非经 而 易 系 亦止 称为 大传 其后悉列为经 诸儒尊夫子之文 而使之有以别于后儒之传 记尔 周末儒者 及于汉初 皆知著述之事 不可自命经纶 蹈于妄作 又自以立说 当禀圣经以为宗主 遂以所见所闻 各笔于书而为传记 若 二 礼 诸记 诗 书 易 春秋 诸传是也 盖皆依经起义 其实 各自为书 与后世笺注自不同也 章学诚则对经 传 记的出现时间提出了不同看法 从作者的角度给出了 不同看法 今人丁鼎 仪礼 丧服 中提出传非子夏原创 但经过子夏的修改 搜集 所以子夏之于传是做 而非作 经 传本无尊卑高低 后人为了推崇圣人才有所区分 并称阐述 经 的所 见所闻为 传 由此 经 传又具有主 从关系 丧礼 中沿袭了朱子的经传 理念 摒弃了政治的力量 从文本 学术上对经传进行了重新整合 第二节 对 丧礼部分经 传 记的整合 经文理所当然应该是 丧礼 的正文 所以朱熹首列经文 而传 记则是对 经文的解释 传 记附经是朱熹编撰 丧礼 的一个重要方法 把原来通写的经 文分章析句 经传相揉 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经文 传文 记文做了重新的规整 使原本分散的文本得到了整理 如卷一 期之丧 达乎大夫 三年之丧 达乎天子 父母之丧 无贵贱一也 按 经文之后附入传记者 其例有三 其一 有诸书重出者 但载其 一 有大同小异者 削其同 载其异 有同异相杂不可削者 并存之 二 所载传记全文已见别篇 则全文并注疏皆已详载于全文之下 节略重出者 即云详见某篇 读者当于详见之处考之 三 所附传记之文有本经只一事而 传记旁及数事者 虽与经文不相关 然亦须先载全文 后重出者 只节其与 本文相关者 仍注云详见某条 以上一条详细说明了经文下紧接传文 记文的情况 对传 记的编排有了总 章学诚著 叶瑛校注 文史通义校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9 4 年版 第2 4 8 页 国丁鼎著 仪礼 丧服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0 0 3 年版 第8 5 1 0 7 页 l o 体的把握 对不同的情况作了不同的安排 一 传文附经 以第一卷举例来说 正文中出现 传日 多达9 2 处 记文也补充于正文中 第一卷 丧服 记文达到了4 2 处 相较于前面几章所出现的经传结构 经过黄 干整理 丧礼 部分经传结构已比较整齐 以 丧服 一卷为例 齐衰三年 一章 传日 慈母者何也 传日 妾之无子者 妾子之无母者 父命妾日 女 以为子 命子日 女以稳母 若是 则生养之 终其身 慈母死 则丧 之三年如母 贵父之命也 又 妻为夫 传日 夫至尊也 记 妇人不为主而杖者 姑在为夫杖 此段传文作为正文补充经文 妻为夫斩衰 的内容 传文又一次强调了夫至 尊的地位 记文则于其后补充了妇人为夫杖的情况 二 记文附经 丧礼 中对记文运用首先表现为把记文杂揉进经文 但也有以一章的形式 来补充经文 l 记文以文句附经 记文经过分章析句以文句的形式杂糅进经文 如卷一 斩衰三年 一章中出 现 子嫁 反在父之室 为父三年 记 为父母丧 未练而出则三年 既练而出则已 未练而反则期 既练而反则遂之 公士 大夫之众臣 为其君布带绳履 按语为 齐衰三年 章父卒为母通用 此一条方括号中内容为记文 记文以文句杂糅进了经文 并于按语中说 明其它处更为详尽的情况 2 记文以篇章附经 如卷二 死于适室 憔用敛衾 今按 後而后行死事 则憔用敛衾当在 後章 之后 然後楔齿 缀 足 设饰帷堂并作 则亦初无先后之别 今依经文及凡传记言始死之事 虽 在後后者 皆列于此章之下 右始死 按 始死之前 有有疾 疾病等事 经文不具 今以记附见于下 右楔齿缀足 按 後与楔齿缀足之间有迁尸一节 经文不具 今以记附见于下 右袭饭含 按 既袭后有为燎一节 经文不具 今以记附于下 右小敛奠 按 小敛奠当在既敛之后 经文已具 今以上文陈小敛奠 本经记注 疏考之 解四 栖 勺各二 为朝夕各进醴酒而设 则大 小敛奠之夕 又 有别进醴酒一节 经文不具 读者于此当考也 仅卷二为例即有以上几章以记附于文后 对经传不具的情况 丧礼 往往 采用记文补充 以记文升为正文的形式出现 三 随文加注 l 经文中随文加注释 如卷十 疏衰 牡麻经 一条 今按 斩衰疏日 云苴缍者 谓苴麻为首缍 要缍 此牡麻经 亦 谓牡麻为首经 要缍 丧礼 按语对首经 要经的使用情况进一步解释 2 传文中随文加注释 如卷一 传日 何以大功也 尊同也 尊同则得服其亲服 诸侯之子称公子 公 子不得褶先君 公子之子称公孙 公孙不得祖诸侯 此自卑别于尊者也 若公子之子孙有封为国君者 则世世祖是人也 不祖公子 此自尊别于卑 者也 是故始封之君 不臣诸父昆弟 封君之子 不臣诸父而臣昆弟 封 君之孙 尽臣诸父昆弟 故君之所为服 子亦不敢不服也 君之所不服 子亦不敢服也 先师朱文公亲书稿本 今按 疏义有未明者 窃详始封之君所以不臣 1 2 诸父昆弟者 以始封君之父未尝臣之 故始封之君不敢臣也 封君之子所 以不臣诸父而臣昆弟者 以封君之子所谓诸父者 即始封君谓之昆弟 而 未尝臣之者也 故封君之子亦不敢臣之 封君之子所谓昆弟者 即始封君 之子 始封君尝臣之者也 故今为封君之子者亦臣之 封君之孙 所谓诸 父昆弟者 即封君之子所臣之昆弟及其子也 故封君之孙亦臣之 故下文 继之以君之所不服 子亦不敢服也 君之所为服 子亦不敢不服也 此处对传文中提出的 何以大功 举例说明 进一步解释文意 3 记文中随文加注释 如卷一记文 记 夫为人后者 其妻为舅姑大功 先师朱文公亲书稿本下云 今按 熊氏则云 夫为本生父母期 故其妻降 一等服 大功是从夫而服 不论识前舅姑与否 假令夫之伯叔在它国而死 其妇 虽不识 岂不从夫服也 贺义非是 此段朱熹亲书稿本 对贺殇大功提出了异议 四 注意变通 1 以人情为本 朱熹曾说 先王制礼 本缘人情 礼制 礼节上的冲突总是以感情的抒 发为最后的归结点 如卷七 妇衬于祖姑 祖姑有三人 则衬于亲者 按张子日 衬葬衬祭极至理而论 只合衬一人 夫妇之道 当其初 婚未尝约再配 是夫只合一娶 妇只是合一嫁 今妇人夫死而不可再嫁 如 天地之大义 夫岂得而再娶 然以重者计之 养亲承家 祭祀继续不可无也 故有再娶之理 然其葬其柑虽为同穴同筵几 然譬之人情 一室中岂容二妻 以义断之 须衬以首娶 继室别为一所可也 或问朱先生日 顷看程氏 祭仪 谓凡配止用正妻一人 或奉祀之 人是再娶所生 即以所生配 谓凡配上用正妻一人是也 若再娶者无子 或 衬祭别位亦可也 若奉祀者是再娶之子 乃许用所生配 而正妻无子 遂不 得配享可乎 先生日 程先生此说恐误 唐会要 中有论凡配逋母无先后 皆当并衬合祭 与古者诸侯之礼不同 m 国朱熹 答陆子寿 文集 卷三六 第1 4 3 0 页 1 3 又日 夫妇之义如乾大坤至 自有差等 故方其生存 夫得有妻有妾 而妻之所夫不容有二 况于死而配衬 又非生存之 比横渠之说 似亦言之 有太过也 只合从唐人所议为允 况又有前妻无子 后妻有子之碍 其势将 有所杌檀而不安者 唯葬则今人夫妇未必皆合葬 继室别营兆域宜亦可矣 m 今按 丧服小记 云 妇柑于祖姑 祖姑有三人 则衬于亲者 祖姑 有三人 皆得牢l 寸于庙 则其中必有再娶者 则再娶之妻自可衬庙 程子 张 子特考之不详耳 朱先生所辨正合礼经也 此段是对正妻 继妻的争议 张载所言是以 一室不容二妻 唐会要 中 所论为 当并衬合祭 而朱熹则从历史变化的角度提出了新的看法 认为言之 太过 需结合具体情况 考虑到今人夫妇未必皆合葬 继室别营兆域宜亦可 可 见随着时代发展 一些礼节出现了改变 已并非是严厉执行 再如卷十六 男子卒哭受服旁通图 或问先师朱文公日 今之墨衰可便于出入而不合于礼经 如何 日 若能不出则不服之亦好 但要出外治事 则只得服之 丧服四制 说百官 备 百物具 不言而事行者 扶而起 言而后事行者 杖而起 身自执事而 后行者 面垢而已 盖惟天子诸侯始得全伸其礼 庶人皆是自执事 不得伸 其礼 朱熹面对不合礼经的提问 给出了 若能不出则不服之亦好 但要出外治事 则只得服之 并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的认真执行 2 以事实为本 经文是常礼 是高于事实的准则 但随着时代 环境变化 事情必然会发生 变化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不变的 经 也要有所通变 正如朱熹 今之冠昏 礼易行 丧祭礼繁多 所以难行 使圣人复出 亦必理会教简要易行 卷十六 禅服图 一章下加按语 先师朱文公日 唐人忌日服黪 今不曾制得 只用白生绢衫带黪巾 问 忌日衣服饮食如何 答日 横渠忌日衣服有数等 今恐难遽行 但 主祭者易以黪素之服可也 问 忌日当哭否 日 若是哀来时 自当哭 又问衣服之制 日 贺孙录 语类 卷九十 第4 0 页 1 4 某有吊服绢衫绢巾 忌日则服之 又问丧服制度 答日 此等处但熟考注疏即自见之 其曲折难以书尺论 也 然丧与其易也宁戚 此等处未晓 亦未害也 m 又问 丧服用古制恐骇俗 不知当如何 日 骇俗犹小事 但恐考之 未必是耳 若果考得是 用之亦无害 此一条朱熹对古制的态度 朱熹的态度是相当豁达的 认为 用之亦无害 但对文本校勘却是严格的把关 考得是 的严谨 又问居丧冠服 答日 今考 政和五礼 丧服却用古制 准此而行 则亦 无特然改制之嫌 因说生事葬祭之必以礼 圣人说得本阎 人人可用 不特为三家僭礼而设 因言今人于冠昏丧祭一切苟简徇俗 都不知所谓礼者 又如何责得他违与不违 古礼因难行 然近世一二名公所定之礼及朝廷五礼新书之类 人家傥能相与讲习 时举而行之 不为无补 又云 周礼大繁细 亦自难行 今所编礼书 只欲使人 知之而已 观孔子欲从先进与宁俭宁戚之意 往往得时得位 亦必不尽循周礼 必须参酌古今 别自制为礼以行之 所以告颜子者 可见世固有人便欲行古礼者 然终是情文不相称 今所以集礼书也 只是略存古之制度 使后之人自去减杀 求其可行者 而已 若必欲一一尽如古人及服冠屦之缄悉具备 其势也行不得 问 温公 所集之礼如何 日 早是详了 如丧服一节也大详 为人子者方遭丧祸 使 其一一欲绒悉尽如古人制度 有甚么心情去理会 古人此等衣服冠屦每日接 熟于耳目 所以一旦丧祸 不待讲究便可以如礼 今却闲时都不曾理会 一 旦荒迷之际 欲旋讲究 此势之必难行者 必不得已 且得从俗之礼而已 若有识礼者相之可也 又日 若圣人有作古礼未必尽用 须别有个措置 若圣人有作 视许 多琐细制度皆若具文 且是要理会大本大原 曾子临死丁宁说及 君子所贵 乎道者三 动容貌 斯速暴慢矣 正颜色 斯近信矣 出辞气 斯逮鄙倍矣 笾豆之事 则有司存 上许多是大本大原 如今所谓理会许多正是 笾豆之 事 曾子临死教人不要理会这个 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 惟是孔子 却都曾理会来 孟子已是不说细碎 答滕文公丧服只说 诸侯之礼 吾未之 学也 吾尝闻之矣 三年之丧 齐疏之服 镳粥之食 自天子达于庶人 这 三项便是大原大本 从上面所加按语中可见 朱熹已感觉到了礼节 势之必难行 的困境 在具 体礼制上面更多是 大原大本 的把握 1 6 第三章 对篇章文旬的整理 清人姚际恒于 仪礼通论 卷前的 仪礼论旨 对 通解 体例提出严厉 的批评 仪礼经传通解 一书 经传颠倒 前已言之 然吾实不解作者意指 以为尊 仪礼 耶 全录 注 疏 毫无发明 一抄书吏可为也 尊之 之义安在 以裁割 礼记 周礼 史传等书附益之为能耶 检摘事迹可 相类者 合于一处 不别是非同异 一粗识文字童子亦可为也 又何以为能 其于无可合者 则分家 乡 学 邦国 王朝等名 凭臆变乱 牵强填塞 此全属纂辑类书伎俩 使经义破碎支离 何益于学 何益于治 本节将对 全录 注 疏 毫无发明 一项提出商榷 一 选录郑 注 丧礼 对郑 注 的选择性 首先 从郑 注 的目录编排上看 仅以丧 礼部分看郑 注 为丧服第十一 士丧礼第十二 既夕第十三 士虞礼第十四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 少牢馈食礼第十六 有司徼第十七 丧礼 中只用了 丧 服 士丧礼 士虞礼 其余皆独立成章 显然 丧礼 在目录编排上与郑 注 已经有不同 其次 具体引用上也未完全同意郑 注 对郑注提出诸多疑问 如卷八 兄 弟之丧内除 郑注 日月未竟而哀已杀 于下加按 云 注说内除 谓日月 未竞而哀已杀 若日月未竟而哀先杀 则是不能终其丧也 外除 内除皆言日月 已竟 服重者则外虽除而内未除 服轻者则不惟外除而内亦除也 注说失之 此一条郑玄认为服内而人心己不哀 黄干认为 内除 是服轻者则不惟外除 而内亦除也 可见对郑 注 的态度是保持理智的 并未照搬照抄 二 节录贾 疏 在所有资料的引用中 贾 疏 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占据了大量篇幅 但据 笔者统计 丧礼 中对贾 疏 的引用没有一条是完整的抄录 而是以大概文义 引用为多 如卷一 丧服 斩衰三年一章中 女子子在室为父 布忽 箭笄 鳖 衰 三年 贾疏日 此论女子子为父制服 又与男子不同也 女子子者 子女也 姚际恒 仪礼通论 仪礼论旨 续修四库全书 第8 页下 9 页上 1 7 别于男子也 者 男子 女子 各单称子 是对父母生称 今于女子别加一 字 故双言二子 以别于男子者 云 言在室者 关已许嫁 者 郑意经直 云女子子为父得矣 而别加在室者 关已许嫁 关 通也 通已许嫁者 内 则 女子十年不出 又云 十有五年而笄 女子子十五许嫁而笄 谓 女子子年十五笄 四德已备 许嫁与人 即加笄 与丈夫二十而冠同 死 而不殇 则同成人矣 身既成人 亦得为父服斩也 虽许嫁为成人 及嫁 要至二十乃嫁于夫家也 丧礼 引用贾疏则采用了节录的方法 此论女子子为父制服 又与男子不同也 关 通也 通已许嫁者 女 子子十五许嫁而笄 与丈夫二十而冠同 则同成人矣 身既成人 亦得为父 服斩也 虽许嫁为成人 及嫁 要至二十乃嫁于夫家也 两段文字意思上没有出入 只是 丧礼 在行文中免去了一些重复的文字 使读者更能把握贾疏的意思 在阅读上提供了方便 综上 丧礼 在引用贾 疏 时 采用了节录的方法 三 引用 补充 周礼各职官在丧礼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作用 是丧礼的实施者 如卷一 周礼 司服 凡丧 为王后齐衰 司服 卿大夫之服 自玄冕而下 如 孤之服 其凶服 加以大功 小功 士之服 自皮弁而下 如大夫之服 其 凶服亦如之 又如 司j j l o 卿 大夫凶服 加以大功 小功 详见 大功 章 卷二 周礼 党正 凡其党之丧纪 教其礼事 掌其戒禁 卷五 大宗伯 以丧礼哀死亡 朝觐会同则为上相 大丧亦如之 小宗伯 掌五礼之禁令与其用等 凡国之大礼 佐大宗伯 凡小礼 掌事 如大宗伯之仪 肆师之职 凡卿大夫之丧i 相其礼 凡国之大事 治其礼仪 以佐宗伯 凡国之小事 治其礼仪而掌其事 如宗伯之礼 职丧 掌诸侯之丧及卿 大夫 士凡有爵者之丧 以国之丧礼淮其禁令 序其事 天子达于庶人 丧从死者 祭从生者 此段为大宗伯 小宗伯 肆师 职丧在不同丧礼所扮演的角色 也说明了天 子 大夫 士的丧礼所该启用的不同职官 丧礼 通过在丧礼过程中不同职官 1 8 担当的不同功能 从而更清楚了丧礼中的礼节 四 丧礼 引 之外其他典籍进行整理 朱熹在 乞修三礼札子 中有 欲以 仪礼 为经 而取 礼记 及诸经史 杂书所载有及礼者皆以附 于本经之下具列 注 疏 诸儒之说 丧礼 中也确实大量引用了诸儒之说 l l 丧礼 以史解经 丧礼 在整理时注意运用史料解经 如卷六 请隧焉 王弗许 日 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 亦唯是先王之服物采章 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 王何异之有 若不然 叔父有地而隧焉 余安能知 之 文公遂不敢请 受地而还 此段内容出自 国语 丧礼 于下加按语 左氏传 日 晋侯朝王 请 隧 弗许 日 王章也 未有代德而有二王 亦叔父之所恶也 丧礼 利用 国语 左传 中的内容来解释 仪礼 经文 如卷八 改葬 缌 一条 加入按语 通典 汉戴德云 制缌麻具而葬 葬而除 谓子为父 妻妾为夫 臣为 君 孙为祖后也 无遣奠之礼 其余亲皆苇服 魏王肃云 司徒文子改葬 其 叔父问服于子思 子思日 礼 父母改葬 缌葬而除 不忍无服送至亲也 肃 又云 本有三年之服者 道有远近 或有艰 故既葬而除 不待有三月之服也 非父母 无服 无服则帚服加麻 引用 通典 中戴德 王肃关于改葬的礼制说法 并且可见王肃对改葬是留 有余地的 依他的见解 三年之服在不得已情况是可以被原谅的 这也符合了朱 熹关于具体礼节的态度 2 丧礼 以诸子之说解经 如卷八孔子出丧一事引用 孔子家语 云 孔子之丧 二三子皆缝而出 群居则短 出则否 群 谓七十二弟子 相为朋友服 子夏曰 吾离群而索居 又按 家语 子游日 吾闻诸夫子 丧朋友 居则经 出则否 丧所尊 虽短而出可也 1 9 经文中记载孔子之丧 众弟子是出f i n 不再用麻带 丧礼 引 家语 中 子游之语 对尊丧可以例外的情况加以说明 3 丧礼 以其他材料解经 如卷七 鲁人有朝祥而莫歌者 子路笑之 夫子日 由 尔责于人 终无 已 夫三年之丧 亦已久矣夫 子路出 夫子日 又多乎哉 跄月则其善也 颜渊之丧 馈祥肉 孔子出受之 入 弹琴而后食之 中月而禅 一一条 郑 注 贾 疏 之后引用了 礼记 檀弓 疏文中的内容 云 其祥禅 之月 先儒不同 王肃以二十五月大祥 其月为禅 二十六月作乐 所以然者 以下云 祥而缟 是月禅 徒月乐 又与上文鲁人朝祥而莫歌 孔子云 足6 i 月 则其善 是皆祥之后月作乐也 又 间传 云 三年之丧 二十五月而毕 又 士虞礼 中月而禅 是祥月之中也 与 尚书 文王中身享国 谓身之中 间同 又文公二年冬 公子遂如齐纳币 是僖公之丧至此二十六月 而 左氏 云 纳币 礼也 故王肃以二十五月禅除丧毕 而郑康成n 十五月大祥 二 十七月而禅 二十八月而作乐复平常 郑必以为二十七月禅者 以 杂记 云 父在 为母 为妻 十三月大祥 十五月褥 为母为妻尚祥禅异月 岂容三年之 丧乃祥禅同月 若以父在为母屈而不申 故延禅月 其为妻当亦不申祥 禅异月 乎 若以 中月而禅 为月之中间 应云 月中而禅 何以言 中月 乎 按 丧服小记 云 妾衬于妾祖姑 亡则中一以上而衬 又 学记 云 中年 考校 皆以中为间 谓间隔一年 故以中月为间隔一月也 下云 祥而缟 是 月禅 徒月乐 是也 谓大祥者缟冠 是月禅 谓是此禅月而禅 二者各自为义 事不相干 故 论语 云 子于是日哭 则不歌 文无所继 亦云是日 文公 二年 公子遂如齐纳币 者 郑 箴膏盲 僖公母成风主婚 得权时之礼 若 公羊 犹讥其丧娶 其 鲁人朝祥而莫歌 及 丧服四制 云 祥之日 鼓 素琴 及 夫子五日弹琴不成声 十日成笙歌 并此 献子禅县 之属 皆据 省乐忘哀 非正乐也 其八音之乐 工人所奏 必待二十八月也 即此下文 是 月禅 徒月乐 是也 其朝祥莫歌 非正乐歌是 乐之细别亦得称乐 故郑云 笑 其为乐速也 其 三年问 云 三年之丧 二十五月而毕 据丧事终 除衰 去杖 其馀哀未尽 故更延两月 非丧之正也 王肃难郑云 若以二十七月禅 其岁末遭丧 则出入四年 丧服小记 何以云 再期之丧三年 如王肃此难 则为母十五月而禅 出入三年 小记 何以云 期之丧二年 明 小记 所 云 据丧之大断也 又肃以月中而禅 按 曲礼 丧事先远日 则大祥当在下 旬 禅祭又在祥后 何得云 中月而禅 又禅后何以容吉祭 故郑云二十七月 也 戴德 丧服变除礼 二十五月大祥 二十七月而楫 故郑依而用焉 郑 以二十八月乐作 丧大记 何以云 禅而内无哭者 乐作矣 似禅后许作乐 者 大记 所谓禅后方将作乐 释其 内无哭者 之意 非谓即作乐 大记 又云 禅而后御 吉祭而复寝 间传 何以云大祥 居复寝 间传 所 云者 去垩室 复殡宫之寝 大记 云 禅而从御 谓禅后得御妇人 必待吉 祭然后复寝 其吉祭者 是禅月值四时而吉祭 外而为之 其祝辞犹不称以某妃 配 故 士虞礼 云 吉祭犹未配 这段是对祥禅时间不同的争论 王肃以 左传 尚书 礼记 间传 仪 礼 士虞礼 为据 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认为是二十五月大祥 二十六月禅 即 可作歌 郑玄则认为二十五月大祥 二十七月而禅 二十八月而作乐复平常 引 用 杂记 丧服小记 学记 云 中年考校 在这一段材料中 朱熹运用了 左传 尚书 等多部典籍来说明中的间隔 当为一年 另卷五中 则曷为于其封内三年称子 缘终始之义 一年不二君 缘臣民 之心 不可旷年无君 缘孝子之心 则三年不忍当也 丧礼 按语 曲礼 日 天子未除丧日 予小子 注云 谦 未 敢称 一人 春秋传 日 以诸侯之喻年即位 亦知天子之跄年即位 以 天子三年然后称王 亦知诸侯于其封内三年称子 m 疏日 天子蹄年即位 无文 约鲁十二公 诸侯三年内称子亦无文 约天子蹄年不称使也 是天子诸 侯互相明也 川 又淮 左传 之义 诸侯薨而嗣子即位 凡有三时 一是始丧 即逋子之位 二是腧年正月即一国正君臣之位 三是除丧而见于天子 天子命 之嗣列为诸侯之位 今此踊年即位 是遭丧明年为元年正月即位 白虎通 云 父没称子某 屈于尸柩也 既葬称子者 即尊之渐也 蝓年称公者 缘 臣民之心 不可一日无君 终始之义 一年不二君 故跄年即位 保臣民之 j i 递 引用 春秋传 左传 来说明了天子诸侯继位时间上的争论 春秋传 中提出了对蹦年继位的怀疑 认为没有明文记载 不足为据 又 左传 文中提 出的三种关于嗣子即位的具体情况 白虎通义 又是关于 缘臣民之心 不可 2 l 一日无君 的考量 五 引各家之说进行整理 朱熹不仅引用了大量的典籍进行整理 同时对宋代学术意见也有所借鉴 据 笔者统计 丧礼 中以张载 二程的引用最为普遍 现仅举几例加以说明 l 张载 如卷七 作主坏庙 有时日于练焉坏庙 坏庙之道 易檐可也 改涂可也 作主之说已见 丧大记 作主条 又按张子日 衬与迁自是两事 衬 者奉新死者之主而告新死者以将迁于此庙也 既告则复新死者之主于寝 而祖亦未迁 比至于练 乃迁其祖入他庙 或夹室而迁新死者之主于其庙 今按横渠之说如此 郑 注 亦然 既因练而迁 则必易檐改涂而后迁 此疏乃谓坏庙在三年 则失之矣 但练虽迁主于庙 祭讫复反主于寝 详 见 柑 章 明日以其班榭注文当考 引用张载之说 肯定郑 注 因练而迁 则必易檐改涂而后迁 是正确 的 又如卷十六 又 期功缌服 一条 横渠张子日 近世丧祭无法度 惟至隆三年 自期以下未始有衰麻 之变 祭先之礼一用流俗节序 燕亵不严 综上 可见朱熹是注意引用张载的研究成果的 2 二程 如卷八 传日 夫之昆弟何以无服也 其夫属乎父道者 妻皆母道也 其夫属乎 子道者 妻皆妇道也 谓弟之妻妇者 是嫂亦可谓之母乎 故名者 人治之 大者也 可无慎乎 嫂叔之无服也 盖推而远之也 引 程氏遗书 内容 具体为日 问 嫂叔古无服 今有之 何也 日 礼记 日推而远之也 此说不是 古之所以无服者 只为无属 其夫属乎父 道者 妻皆母道也 其夫属乎子道者 妻皆妇道也 今上有父有母 下有子有 妇 叔父 伯父 父之属也 故叔母 伯母之服与叔父 伯父同 兄弟之子 子之属也 故兄弟之子之妇服与兄弟之子同 若兄弟则己之属也 难以妻道属 其嫂 此古者所以无服 以义理推不行也 今之有服 亦是岂有同居之亲而无 服者 查 二程遗书 卷十八 云 问嫂叔古无服 今有之 何也 日 礼记 日推而远之也 此说不是 嫂与叔且远 嫌姑与嫂何嫌之有 古之所以无服 者 只为无属 其夫属于父道者 妻皆母道也 其夫属乎子道者 妻皆妇道也 上有父有母 下有子有妇 叔父 伯父 父之属也 故叔母 伯母之服与叔父 伯父同 兄弟之子 子之属也 故兄弟之子之妇服与兄弟之子同 若兄弟则己之 属也 难以妻道属其妻 此古者所以无服 以义理推不行也 今之有服 亦是 岂有同居之亲而无服者 又问 既是同居之亲 古却无服 岂有兄弟之妻死而 已恝然无事乎 日 古者虽无服 若哀戚之心自在 且如邻里之丧 尚舂不相不 巷歌 匍匐救之况至亲乎 丧礼 引用 程遗书 以说明叔嫂之服的差异 文中方括号部分为 丧 礼 省略之处 从内容上看与 二程遗书 中几无差别 完全沿用了二程意见 只是作了适当的调整 另外卷十六中 殇服 叔父 姑 昆弟 姊妹子 女子子 昆弟之子 女子子 孙 凡十一种人 并长 中殇大功 下殇小功 庶孙 从父 昆弟三种人长 中 殇小功 下殇缌 从祖父 从祖昆弟 从父昆弟之子 昆弟之孙四种人长殇 缌 伊川先生日 无服之殇更不祭 下殇之祭 父母主之 终父母之身 中殇 之祭 兄弟主之 终兄弟之身 上殇之祭 兄弟之子主之 终兄弟之子之身 若 成人而无后者 兄弟之孙主之 亦终其身 凡此皆以义起也 刀 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