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化学教学与培养创新型人才.doc_第1页
谈化学教学与培养创新型人才.doc_第2页
谈化学教学与培养创新型人才.doc_第3页
谈化学教学与培养创新型人才.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化学教学与培养创新型人才钟家辛湖北省潜江市西大垸中学 内容提要:在化学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要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使化学教学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肥沃土壤”。关键词:化学教学 培养 创新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并且使他们的大多数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那么,作为化学教师应该怎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一、激发兴趣,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分,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并带有热烈情绪的一种意向和动力,同时也是促进和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催化剂。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潜意识的能量都释放出来。兴趣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力量。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时,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才会积极主动地、兴致勃勃地去学习去探究,使学习成为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件,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在勤于积累资料、素材的基础上,巧于设计问题情景,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句、言简意赅的谚语、饶有风趣的民谣、幽默动人的漫画、形象直观的教具引入课堂、融入教学。使学生每上一堂课都有新的兴趣、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兴趣、活跃的思维,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萌动创新意识。例如在讲到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课中涉及到碳酸钙的性质时,可以这样开头:“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明朝诗人于谦作的一首言志诗。在这首诗中,于谦借用某化合物的性质来比喻自己的意志和情操。那么,这首诗中提到的化合物是什么呢?这样开头,既提出了问题,又设置了悬念,学生们的思维马上就活跃起来了。教师再行教学,学生的印象就相当深刻,既掌握了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二、改革教法,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意思是说:把鲜鱼给人,那人只享用了一餐;假如你教会了那个人捕鱼,那他就不用当心没有鱼吃了。灌输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类似于“授人以鱼”。教师充当活字典,有问则答,要鱼给鱼。如此一来,造成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养成了不爱动脑子的坏习惯,学生也没有能掌握好有效的学习方法,学到的东西也容易忘记。所以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改变教学方法。不仅要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就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就是以问题为中心,不断地提出问题、感知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掌握新知识。例如在讲到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一节中的Al(OH)3时,课本强调Al(OH)3具有两性,在制备Al(OH)3时加入适量NaOH,若过量则得不到Al(OH)3。如何体会适量的含义,以及在什么环境下Al(OH)3能稳定生成呢?可选择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甲、乙两同学都想制备Al(OH)3,所用的试剂相同,即用同一瓶的NaOH溶液和同一瓶的Al2(SO4)3溶液,不同的是甲向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加入Al2(SO4)3溶液,乙向盛有Al2(SO4)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问最后谁能得到Al(OH)3呢?学生普遍认为乙能得到。对学生的回答应不置可否,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到甲的现象是:先出现白色沉淀,振荡试管沉淀消失,当这种现象重复几次后,再加入Al2(SO4)3溶液,出现的沉淀无论怎样振荡试管都不消失了,而且随着Al2(SO4)3溶液的继续加入出现的沉淀越来越多。观察到乙的现象是:随着NaOH溶液的加入,出现沉淀且振荡试管不消失,但随着NaOH溶液的增加,沉淀开始逐渐溶解,而且NaOH溶液加得越多沉淀溶解得越多,直到最后沉淀全部溶解。实验结果和学生的答案不符,每个学生的大脑里都出现了一个大问号,这时师生就可以共同分析实验现象并作出解释。通过这样的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创造性思维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三、标新立异,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人在独立思考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些超出人们意料之外的观点,这叫做“标新立异”。正是因为有了标新立异,科学才会突破某些权威的既定论断而向前发展。有了拉瓦锡的标新立异,人们才冲破了“燃素理论”的束缚;有了维勒的标新立异,人们才从“生命力学说”中摆脱了出来;有了范霍夫和勒贝尔的标新立异,人们才知道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居然也有空间结构,立体化学才得以诞生和发展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并且另辟蹊径,这种求异思维不是单向思维,而是多向思维、立体思维和发散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可望被承认、喜欢标新立异),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对同一个问题,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辨析,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超越,敢于标新立异。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尝试的创新精神,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例如在讲到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一节中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认为,给容量瓶里溶液定容的标准是:溶液凹液面的最低处和容量瓶的刻度相平。大家下去研究一下,看这个观点是否完全正确?”接下来,这个问题教师就不要包办代替了,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大胆地讨论或辩论,教师再进行评价、概括和总结。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和时间,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四、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善于把完成活动的方法交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应用于实践,独立地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性和独立性相结合的活动。教师应利用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多动手、多动脑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参与活动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求得一定的创新,使学生形成求新意识、求新思维和技能技巧,主动探索新的知识,解决提出的问题。例如在讲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一节时,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自己准备材料自制甲烷分子结构模型,再利用自制的甲烷分子结构模型来展示甲烷分子的结构,并分析讲解甲烷分子的结构特点。这样的实践活动,使教学过程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能让学生动脑、动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在中学化学新教材中,还有许多与社会生产、生活相联系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和实践活动。这些教学内容千万不可以忽视,我们可以结合这些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开展野外考察、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撰写有价值的小论文和科学报告。如开展小区域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情况的调查,开展本地区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和回收价值的调查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摇篮。”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新教材,挖掘新教材中蕴含的素材和内容,放开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在化学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要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使化学教学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肥沃土壤”。参考文献江泽民: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