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偃师市高级中学南院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doc_第1页
河南省偃师市高级中学南院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doc_第2页
河南省偃师市高级中学南院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doc_第3页
河南省偃师市高级中学南院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doc_第4页
河南省偃师市高级中学南院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偃师市高级中学南院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第卷 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32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1两汉时期,“钱”字很少见于文学作品中。而从两晋时期起,它的别称被大量收录:鲁褒尊其为“孔方兄”,干宝以“青蚨”称之,而王衍则贬之为“阿堵物”。这说明魏晋时期a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b自然经济解体导致儒家义利观的解体c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影响文学内容变化 d商业繁荣为市民文学发展奠定基础2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3.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思想非常兴盛 b土地兼并的现象比较普遍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d汉代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4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各地贡绢州数量列表如下,这一现象说明 分布地区贡绢州数该路州数贡绢州所占比例华北地区496872.1%(占全国总州数21%)四川地区216233.9%江南地区249315.8%(占全国总州数10%)a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c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7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8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9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10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11198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12下表是美国教士林乐知创办的教会新报(万国公报前身)于1868年1871年刊载的内容明细表,表格主要反映了 年份宗教世俗消息科技比评与建议1868年48%26%22%4%1869年36%36%9%19%1870年18%68%5%9%1871年16%46%23%15%a传教士传教热情逐渐减退 b传教士日益重视传播世俗信息c国民的科技意识淡薄 d国民对西方社会了解需求增多13下表为1870年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年份棉布金属和矿物机械187028.05.8188024.95.5189020.25.70.3190021.54.70.7191014.74.31.5此表反映出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14下图为“中国近代产业工人人数变化统计资料”。从该资料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经济领域近代化不断发展 b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深化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顶峰 d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15在1896年至1911年间,中国新建铁路9002余公里,其资本构成见下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中国交通运输业完成近代化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政府禁止民间资本参与铁路修筑ab c d16右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仃在1937年代作品,名为军权之下,“湖南第一纱厂”遭到了灭顶之灾。图中拳头代表了a日本帝国主义b美国帝国主义c封建军阀势力d官僚资本主义17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18某时期新华社通告:北京大学自称在半个月内完成680项科研项目,超过了过去三年科研项目的总和,其中100多项是尖端技术,有50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下列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实施极大地激发科研热情 b“左”倾错误波及到了科研领域c“文革”动乱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改革开放推动了科学的春天到来19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表1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亿元年份工业总产值重工业产值轻工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577043173875371958108358050356619591483867616497196016371090547457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20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1下图主要是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后英国消费品价格变化的曲线。图中消费品价格升至最高点的主要原因是 a新大陆的发现与殖民掠夺b传统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22西方有经济学家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也就是说,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越发展。以19世纪中期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上世纪曳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 a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c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2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认为,“产业革命的技术不是出现在结构变迁以前,而是在其之后”。这里的“结构变迁”主要指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资本主义启蒙运动的开展c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变化 d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24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25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里的“革命因素”是指 a“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c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d贸易中心的转移和货币地租的兴起26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应用 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27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9世纪上半期)单单城镇的发展就导致其人文和物资条件的迅速恶化。贫穷、乞讨、劫掠、懈怠、玩忽职守、传染病和犯罪,所有这一切都因劳动人民迅速集中到贫民区难以言状的混杂状态而增多了,而且往这里涌来的人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下列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 b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贫困加剧c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忽视了社会公平 d政府腐败忽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28历史上曾有过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法国东印度公司等“公司”。对于这些“公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特权贸易公司,负有政治、军事职责b极大地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c兴起于地理大发现,衰落于自由贸易时代d是工业资本的代表,有国家资本主义属性29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b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c教会势力日益衰落 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30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a缩小城乡差距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c推动城市化进程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31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32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发现:“(国富论)鼓励了美国革命,因为亚当斯密说政府规章限制殖民地自由地制造或贸易,是最明白不过的侵犯最神圣的人权。自此,美国一直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家乡。”这说明美国 a启蒙思想影响经济制度类型 b经济理念为政治制度奠基c自由主义主导国家独立进程 d革命传统决定其经济制度第ii卷 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52分)33(26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荷兰人第一个冒险建造出了一种仅能运送货物而不可装置火炮的商船。这样做的代价是,每一次航行都变成了充满风险的命运赌博,但它的好处是造船的成本低。它的设计很独特,它的船肚子很大,所以船身很大很圆,而甲板很小。因为,在斯堪的纳维亚,船所缴纳的税取决于甲板的宽度,甲板越窄,付的钱越少。所以,荷兰人造的船甲板很小,船肚子很大,利润也就越多。到17世纪中叶,荷兰联省共和国的全球商业霸权已经牢固的建立起来。此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拥有15000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悬挂着荷兰三色旗的10000多艘商船游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式成立。就像他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家一样,如今,他们又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组织。它是第一个联合的股份公司,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政府将一些只有国家才能拥有的权利,折合为25000荷兰盾,入股东印度公司,这就大大增加了东印度公司的权限和信誉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于1609年,大约比英国银行早一百年,为了保障银行的信用,阿姆斯特丹市通过立法规定: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限制银行的交易自由。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二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手段,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航海条例(1651年10月)材料三 英、法两国在殖民地和贸易方面的竞争直到17世纪末叶才导致相互开战。在那以前,英国人与荷兰人的矛盾要多得多,他们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北大西洋的渔业、东方的商站、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这些争端促成1652年至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英荷战争。荷兰资源有限,且已过了其全盛时期;法国却是个远为富饶、人口多得多的国家,而且正在急剧地加紧海外活动1689年,开始了几乎拖延一个世纪,直到1763年英国大获全胜为止的接连四次的英法战争。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 1815年,英国人艰难地打赢了一场震动世界的战争,这时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亚当斯密的思想对英国的贡献。对于这一轮的英法较量,有人这样评价:“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不列颠军队的胜利,也是市场经济的胜利”。一个小小的细节也许是最好的注脚:当拿破仑的军队与英军作战时,身上穿的军服,都是来自英帝国这个被拿破仑嘲笑为“小店主”国家的棉纺织品。利用自身的工业优势,英国开始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逐步建立起自由主义的经济体系。它用取消贸易限制的办法来扩大国外市场,即取消他国产品输入英国的限制,来换取他国取消英货入口的限制。自由贸易成为英国的国策。“英国制造”从此在更大的世界市场里长驱直入。1849年,贸易垄断的标志、实施了近两个世纪的航海条例被废除了。摘编自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大国崛起英国(1)依据材料一,概括荷兰在商业活动中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航海条例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并指出这一条例颁布对英国的直接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荷兰在三次英荷战争中战败的原因。(6分)(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的原因。(6分)34(26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康熙元年(1662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清圣祖实录材料二 “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籍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食之粮,饿殍已在眼前。如福清二十八里,只剩八里。长乐二十四都,只剩四都。”榕城记闻材料三 上(康熙帝)曰:“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尝断绝?”“向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