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pdf_第1页
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pdf_第2页
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pdf_第3页
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pdf_第4页
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编号 1001 4918 2011 02 0216 223中图分类号 B844 文献标识码 A 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 刘霞 1 赵景欣 2 师保国 3 1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100875 2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济南 250014 3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100037 摘要 近年来 歧视研究领域中的 强势心理学 现象开始减弱 研究者们逐渐重视弱势群体自身对于歧视现象的 知觉与反应 本文在整合歧视知觉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首先就歧视知觉的概念内涵 测量进行阐述 继而 从 风险 与 弹性 两个方面 分别探讨歧视知觉的消极影响效应与间接性的积极影响效应 最后从整合的视角 对歧视知觉影响效应的内在机制 拒绝认同理论进行讨论 未来歧视知觉领域的研究将会进一步细化群体成 员资格 重视考察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的作用差异 加强探讨个体水平的中介变量的作用 更多关注儿童群体的歧 视知觉问题 关键词 歧视知觉 影响效应 群体成员资格 拒绝认同模型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项目号 09YJCXLX015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 项目 项目号 04JZD0026 山东省 十一五 强化建设重点学科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经费资助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科 研启动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 10YJCXLX039 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 通讯作者 赵景欣 Email jingxinzhao 126 com 刘霞 E mail liuxia bnu edu cn 尽管社会不公平现象对于弱势群体的身心发展 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关于歧 视的大量研究并没有从被歧视者的角度进行考察 而主要从歧视的来源 优势群体的角度进行探 讨 为此 Branscombe 等人在总结该领域的研究时 将这段时期的研究称为 强势心理学 研究 这些研 究主要关注优势群体存在的偏见 刻板印象等 很少 涉及到弱势群体的心理感受 Branscombe Schmitt Harvey 1999 最近几年 歧视研究中的 强势 心理学 现象开始减弱 被歧视的目标 弱势群 体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 研究者开始关注弱势群体 对于歧视现象的知觉与反应 对歧视知觉及其影响 效应进行了一系列探讨 Pascoe Richman 2009 Tom 2006 Mesch Turjeman Fishman 2008 蔺 秀云 方晓义 刘杨 兰菁 2009 方晓义 范兴 华 刘杨 2008 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这 为帮助人们深入理解歧视知觉的内在本质 逐步消 除和缓解外界客观歧视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歧视知觉主要是相对于客观歧视而言的主观体 验 指个体知觉到由于自己所属的群体成员资格 group membership 而受到的不公正的消极性或者 伤害性对待 这种不公正的对待可以表现为实际的 行为动作 也可以表现为拒绝性的态度或者某些不 合理的社会制度等 Major et al 2002 Pascoe et al 2009 Tom 2006 歧视知觉涉及直接与群体 成员资格相关的主观体验 虽然目前无法确定歧视 知觉是否真正反映了客观歧视 但其作为弱势群体 成员的一种 重要心理现实 Dion Kawakami 已经 越 来 越 受 到 研 究 者 的 关 注 正 如 Dion 等 1996 所强调的 与客观歧视相比 正是歧视知觉 这一 心理现实 作为实际的变量影响着个体的心 理与行为 1歧视知觉的测量与水平 现实生活中 歧视是一种复杂的现象 涉及的范 围非常广泛 从程度上来看 歧视的形式既可以是 轻微的忽略某人 也可以是恶劣的身体伤害 程度不 等 从歧视行为的可见性来看 歧视形式可以是微 妙 模糊的 也可以是公开 外显的 与外显的歧视 相比 歧视的模糊形式很难觉察 但其对个体的伤害 并不因此而减弱 例如制度上的歧视 虽然有时很难 被知觉 但其危害性却非常大 目前 由于性别 种 族 年龄等各种偏见越来越不被社会接受 歧视行为 变得更加微妙和模糊 他人从表面很难看到 更多是 612 2011 年 心理发展与教育第 2 期 处于具体情境下的被歧视者才能知觉和感受到这种 伤害性行为 由此 从被歧视者的角度测查个体的 主观歧视知觉越来越重要 1 1歧视知觉的测量 从理论上讲 歧视研究需要对歧视经历进行客 观测量 但这种研究在现实中很难实现 不仅需要 考虑到歧视者持有偏见的客观历史 还需要决定歧 视行为什么时候出现 歧视行为是偶然的还是故意 的 歧视行为是否被知觉到或者是否造成真实的伤 害等 而这些都是非常困难的 正如 Crocker 等人 指出的 对于被歧视的弱势群体成员来说 引发消极 事件的原因通常不明确 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个体的 品质问题 能力问题或者其他缺点 另一方面 也可 能是由于某些偏见态度而引发 Crocker Major 1989 正是由于客观测量歧视存在很大的困难 研究者们逐渐把注意力转向了被歧视者知觉到的 歧视 通过对已有研究回顾发现 关于个体歧视知觉 的测量主要有两种 其一 在归因框架下考察歧视知 觉 Brown et al 2003 2005 根据这一观点 能否 知觉到歧视 涉及某一潜在的受害者是否把他人的 行为归因于偏见 这提示可以通过考察个体对消极 事件的归因来考察歧视知觉 其二 让个体报告自 己感到的受歧视程度 或者由歧视引起的伤害程度 Lee Ferraro 2009 这是研究者采用较多的一种 方式 目前 研究者主要从两个层面考察个体感到 的受歧视程度 其一 对个体的歧视知觉进行整体性 的考察 例如 由于你的种族 性别或者其他特 征 你是否感到自己受到了歧视 其二 考察不同 方面或不同情境下的歧视知觉 例如 Krahe 等人 2005 根据客观歧视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从语言歧 视 避免或回避 直接歧视和身体攻击四个方面考察 了留学生的歧视知觉状况 1 2歧视知觉的个体与群体水平 根据歧视知觉的指向性不同 可以分为个体歧 视知觉和群体歧视知觉两个水平 个体歧视知觉指 个体知觉到的指向于自己的歧视 群体歧视知觉指 个体知觉到的指向于自己所在群体的歧视 已有研 究在探讨歧视知觉的水平问题时 发现了一个比较 有意思的现象 弱势群体成员一般认为其所属群体 受到的歧视要多于自己受到的歧视 Crosby 1984 Cameron 2001 也就是说 他们认为受歧视的主 要对象是自己所在的群体 并且与群体的大多数成 员相比 认为自己很少受到歧视 这种对自己和自 己所在群体所受歧视现象的判断不一致 被称为个 体与群体歧视知觉的矛盾现象 personal group dis crimination discrepancy PGDD Crosby 1984 最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界定 他 通过对性别歧视知觉进行研究发现 女性通常认为 其他女性在工作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歧视 而自己本 身却很少受到歧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 种解释认为 这可能与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程 度不同有关 Quinn Roese Pennington Olson 1999 当评价自己是否成为歧视对象时 个体一 般具有丰富的可用信息 如关于自己能力 过去的成 就以及努力方面的信息 很容易发现一些与消极结 果相一致或不一致的证据 相反 当评价他人是否成 为歧视对象时 个体的可用信息非常有限 缺乏关于 他人的细节知识 很容易把一些消极后果归于歧视 现象 另一种解释认为 把自己作为歧视受害者会 引起巨大的心理代价 需要承认个体曾被不公平的 对待 因此个体趋向于否认自身指向的歧视 从而导 致与群体指向的歧视知觉相分离 Crosby 1984 此外 Quinn 和 Olson 2003 认为 也可能是由于个 体在判断个体和群体歧视时的社会比较过程不同所 导致 当评价指向于自身的歧视时 个体主要与内 群体成员进行社会差异性检验 歧视的危险性超 过了检验自己与内群体相似性的默认倾向 并促使 个体寻求证据来表明自己与内群体不具有同样的困 境 较少知觉到歧视 相反 当评价群体受到的歧 视时 个体则倾向于与外在优势群体进行比较 并寻 求自己所在群体与外群体经历的不同待遇 因此容 易知觉到群体水平的歧视现象 2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 过去的二十多年 心理学家从多个角度系统考 察了歧视知觉对于弱势群体成员的影响作用 并提 供了一系列存在争议的结论 最初 研究者主要对 歧视知觉的消极效应进行关注 随着心理弹性理论 的兴起 一些研究者开始从积极的角度对歧视知觉 的效应进行探讨 2 1风险 歧视知觉的消极效应 从理论解释来看 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歧视知 觉会带来一系列消极的影响效应 例如 Lazarus 1984 在其压力应对理论中提出 歧视是影响弱势 群体成员的重要压力来源 这种知觉到的危险信息 会使个体处于一种应激状况 并最终导致一系列的 压力反应 如抑郁 焦虑等 习得性无助理论认为 712 刘霞赵景欣师保国 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 歧视知觉会让个体感到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主要受 外在的 无法改变的因素影响 一旦意识到事情的 结果主要取决于个人无法控制的因素 个体会逐渐 感到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并认为未来的事情将不 受自己控制 从而产生巨大的无助感或丧失感 带来 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Ruggiero Taylor 1997 社会比较理论中的相对剥夺理论认为 个体主要通 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的地位和处境 弱势 群体成员经常体验到一种被剥夺基本权利的感觉 这种被剥夺感不仅让他们丧失了很多现实中的机 会 还会对其心理发展带来一定损失 如导致抑郁或 者愤怒等消极情绪 Mummendey Kessler Klink Mielke 1999 关于歧视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符号互动论 可能是目前被引用最广泛的观点 符号互动主义认 为 个体的自我概念主要通过与重要他人的交互作 用而建立 很大程度上 个体需要借助于他人的反馈 性评价来建立自我概念 David Thompson 2005 从这一观点出发 弱势群体成员可能存在着内化他 人消极观点的危险 即长期受到歧视的个体 最终会 把他人的偏见态度内化为自己的观点 从而影响个 体的自我价值感 这与 Darley 等人提出的自我实 现预言效应 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effects 相类似 该观点也认为 被歧视者会逐渐出现与别人的消极 刻板 印 象 相 一 致 的 行 为 方 式 Darley Fazio 1980 在实证研究方面 Tom 2006 通过总结以往研 究指出 该领域主要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研究取向 三 种趋向的实证研究均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歧视知觉 的消极效应 Mesch Turjeman Fishman 2008 Tom 2006 Crocker Major 1989 Seaton 2009 Coker et al 2009 具体来看 第一种是已知组法 known groups method 主要通过对不同群体的平 均心理水平进行比较 考察歧视知觉与心理发展的 关系 其中 参与比较的群体被认为在歧视体验上 存在明显不同 如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 移民者和本 国居民等 采用这种方法的研究假设 弱势群体成 员报告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优势群体成员 并且推 测这主要是由于弱势群体成员所面临的被歧视状况 而导致 虽然缺乏严格的控制 而且很难排除一些 其他变量的混淆作用 但是 已知组法仍被广泛应用 于考察歧视知觉的影响作用 第二种是相关研究 correlational approach 主要在单一的时间点上收 集数据 并且运用回归分析去预测基于歧视知觉的 心理状况 近来的一些研究也开始采用结构方程建 模的方法来探讨危险因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影响路 径 Jasinskaja Lahti Liebkind Solheim 2009 Fischer Shaw 1999 Leondardelli Tormala 2003 基于这一方法的研究假设 随着歧视知觉 的增加 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会降低 第三种 是实验研究 experimental approach 即随机分配被 试进入不同的实验情境 通过改变外在歧视条件来 考察被试的歧视知觉 采用实验途径考察歧视知觉 作用的大部分研究都采用了 Crocker 等人 1989 提 出的模糊性归因范式 即操纵被试对消极事件进行 歧视归因的可能性 然后对其自尊进行测查 以考察 歧视知觉对于自尊的影响 2 2弹性 歧视知觉的间接性积极效应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研究者普遍认为处境不 利一定导致发展不利 80 年代以后 研究者才逐渐 注意到 以前的研究只专注于正常儿童与处境不利 儿童的对比 很少注意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内的变异 及个体之间的差异 对心理弹性的研究就是在对处 境不利儿童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该理论 使人们看到了处境不利儿童身上的自我生长力和向 上力 看到了许多可促进儿童弹性成长的可操纵的 环境变量 即一些可以缓解危险因素的保护性因素 曾守锤 李其维 2003 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 一些研究者发现 很多被歧视者在面临不利情境时 具有较好的心理防御系统 这些保护机制可以把个 体的自我概念与某些消极的评价相分离 有利于自 尊以及整体自我价值感的保持和发展 例如 Croc ker 等人 1989 通过回顾污名的自我保护特性 探 讨了歧视知觉的积极作用 他们指出 归因于歧视 可能外化了失败的原因 间接地保护了个体的自尊 水平 后来 Major 等人 1998 进一步指出 歧视知 觉对自我价值感的保护作用 可能主要通过把自尊 与特定消极情境的结果进行脱离而起作用 这里 脱离 Disengagement 被界定为 自尊与特定领域结 果的防御性分离 以使个体的自我价值感不再依赖 于该领域的成功或失败 在实 证 研 究 方 面 Gray Little 等 人 2000 和 Twenge 等人 2002 通过元分析考察了以往采用已 知组法的实证研究 结果发现弱势群体虽然报告了 歧视知觉 但是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并没有显著降低 甚至高于相对应的优势群体成员 采用相关法的实 证研究也发现 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之间并非存在 必然的显著性相关关系 例如 Tom 2006 通过对 812 2011 年 心理发展与教育第 2 期 8 项研究 涉及 10 个子研究 进行回顾发现 仅有三 个研究表明歧视知觉与自尊及情绪之间存在显著性 相关 其他均没有发现显著性关系 Corning 2002 通过研究也发现 歧视知觉与个人自尊和集体自尊 的相关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Tom 2006 认为 歧 视知觉与自尊之间不存在显著的负性关系 可能是 因为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多种影响途径 有些途径产 生积极作用 有些则产生消极作用 这些不同作用的 影响累积起来导致最后的整体效应相互抵消 从这 一角度来说 歧视知觉实际上缓冲了外在客观歧视 的消极影响 至少没有带来更大的损失 另外 一些 实验研究也表明 把消极事件归因于歧视可以保护 个体的自尊水平 Crocker et al 1991 鉴于已有研究表明歧视知觉既存在危险作用也 存在缓冲作用 那么 研究者不禁思考 这种影响效 应的内在机制到底如何 前面提到 一些研究者发 现 歧视知觉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整体关系接近 于零 这一状况提示 在歧视知觉与个体心理健康 之间可能存在多种加工过程 这些加工过程在方向 上存在差异 从而使得各自的影响效应相互抵消 3歧视知觉影响效应的内在机 制 整合的观点 为整合歧视知觉对心理健康的各种影响作用 Branscombe 等人 1999 从消极和积极双重加工的 角度 提出了一个整合的观点 拒绝认同理论 Rejection identification model RIM 拒绝认同模型主要用来解释歧视知觉对于弱势 群体成员的多重影响 该理论认为 歧视知觉实际 上体现了个体知觉到的外群体的一种拒绝态度或者 行为 这种对拒绝的感知可能会导致两种相互矛盾 的效应 一方面 歧视知觉会提高个体的内群体认同 感 并进一步缓解歧视现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另一 方面 歧视知觉也使得个体进一步认识到自己所在 群体的弱势地位 从而降低心理健康水平 从本质 上来讲 拒绝认同模型认为弱势群体成员主要通过 提高自己对所在群体的认同 来应对与歧视有关的 心理伤害 群体认同可以为个体提供来自内群体成 员的社会支持 这些社会支持可能是直接的情绪支 持 也可能是共享的时间和资源 此外 群体认同还 可以为个体提供一种归属感和被接纳感 以应对由 于优势群体的拒绝和歧视而带来的各种心理及社会 损失 具体见图 1 拒绝认同理论的突出贡献在于 首次同时考察 图 1拒绝认同理论 Branscombe et al 1999 注 表示积极影响作用 表示消极影响作用 歧视知觉的双重效应 此前 大部分理论或者仅考 察歧视知觉的消极影响 或者仅关注歧视知觉对自 尊的保护功能 拒绝认同理论则同时考察了歧视知 觉可能带来的利弊 并承认歧视知觉与自我价值感 之间的整体关系可能接近于零 同时 该理论还阐 述了歧视知觉影响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 认为歧视 知觉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是间接的 而其消极作 用则是直接的 此外 拒绝认同理论同时涉及了心 理健康的两个水平 个人和集体水平 这两个方 面都被认为与歧视知觉密切相关 Tom 2006 近年来 研究者在不同弱势群体中对拒绝认同 理论进行了验证 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证据支持 Schmitt et al 2002 Garstka et al 2004 在此 基础上 为更深入地揭示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 内在机制 研究者们也陆续从不同方面对该理论进 行了修正完善 首先 Leonardelli 等人 2003 对最初的拒绝认 同理论进行了一定补充 他们认为 歧视知觉对集 体幸福感的消极影响作用 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 内群体地位感的影响 随着歧视知觉程度的增加 个体的内群体地位感会逐渐降低 即很容易感到自 己群体遭受社会拒绝或排斥 导致集体幸福感的降 低 通过对女性大学生的性别歧视知觉进行考察 Leonardelli 等人发现 当把群体地位感纳入回归方 程后 歧视知觉完全通过群体认同感和群体地位感 的中介发挥间接作用 其中 消极作用主要借助于个 体的群体地位感的中介而发挥 后来 Tom 2006 进一步从两个方面对拒绝认 同理论进行了完善 其一 取消歧视知觉与个人幸福 感之间的直接影响路径 Tom 指出 歧视知觉主要 是基于个体所在的群体成员资格而产生的 遭受到 最直接影响的应该是集体幸福感 而非个人幸福感 其二 考虑到已有研究发现 集体自我与个人自我之 912 刘霞赵景欣师保国 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 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集体幸福感可以促进个体自身 的幸福感 Luhtanen Crocker 1992 因此需要增 加集体幸福感对个人幸福感的直接影响路径 这实 际上也是承认个人价值感的建立离不开其所处的社 会群体 随着拒绝认同理论的不断修正和完善 其不仅 得到了更多实证研究的支持 对于进一步理解歧视 知觉的内在机制 深入揭示其与心理健康的复杂关 系也起了重要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 尽管拒绝认同 理论可以从双加工角度同时考察歧视知觉的积极和 消极作用 但根据目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 该理 论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4小结与展望 过去的三十多年 研究者对歧视知觉及其影响 效应进行了大量考察 并在研究领域 研究群体 研 究思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 就研究领域来看 从性别歧视知觉 种族歧视知觉逐渐扩展到了关于 社会经济地位 户口身份等方面的歧视知觉研究 从 被试群体来看 从主要以成人群体为主 逐渐开始关 注儿童群体的歧视知觉问题 就研究思路来看 从关 注单一的影响效应到注重从整合的角度考察歧视知 觉的作用机制 就研究方法来看 从主要借助问卷调 查进行直接测查 扩展到较多采用假设情境的方法 进行间接测查 在未来的研究中 研究者在验证和 推广已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 还需要进一步开辟歧 视知觉研究的新途径 纵观目前的研究状况 仍然 存在以下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4 1进一步细化群体成员资格 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刘霞 2008 等人根 据群体成员资格的可变性和可见性不同 把弱势群 体成员划分为四种类型 其一 群体成员资格相对稳 定且具有可见性的弱势群体 如黑人 女性等 其二 群体成员资格相对稳定且具有隐蔽性的弱势群体 如同性恋 乙肝病人等 其三 群体成员资格具有可 变性和可见性的弱势群体 如没有社会经验的年轻 人 最后 群体成员资格具有可变性和相对隐蔽性的 弱势群体 如流动儿童 留守儿童 通过回顾已有研究发现 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前 两种类型的弱势群体 对于那些群体成员资格具有 可变性的青年群体较少关注 对于群体成员资格同 时具有可变性和相对隐蔽性的弱势群体 研究更加 缺乏 根据已有研究发现 群体成员资格的可变性 可见性不同 其所属成员的歧视知觉及其影响效应 可能存在不同的特点 例如 Garstka 2004 通过研 究发现 对于群体成员资格无法改变的老年群体来 说 歧视知觉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但对 于群体成员资格具有可变性的青年群体 歧视知觉 的影响作用非常微弱 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在群体 成员资格可以改变的流动儿童群体中的研究则发 现 歧视知觉对于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主要发挥消 极的影响效应 不存在间接性的积极影响效应 刘 霞 申继亮 2009 蔺秀云等 2009 这提示 群体 成员资格可能是影响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 机制的一个重要调节变量 而这恰恰是以往研究所 忽略的一个方面 以往研究主要试图揭示一种普适性的规律 忽 略了规律发挥的具体条件 导致不同研究者在结论 上出现了很多争议 为此 在未来的研究中 对群体 成员资格的细化和区分 考察不同类型的弱势群体 成员的歧视知觉特点及内在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对 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 将是考察歧视知觉的影 响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4 2重视考察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的作用差异 尽管大量研究发现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存在一 定的分离现象 PGDD 但截至到目前 已有研究主 要集中于二者之间水平差异的探讨 在对歧视知觉 的影响效应进行考察时 大部分研究主要关注个体 指向的歧视知觉 或者把二者混合起来进行考察 忽 略了个体和群体指向的歧视知觉在影响效应方面的 差异 有研究发现 个体和群体指向的歧视知觉不 仅在水平或者程度上存在差异 其与相关心理变量 的关系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Verkuyten 1998 Shorey Cowan Sullivan 2002 例如 Verkuyten 1998 通过考察种族歧视知觉发现 个体歧视知觉 主要与个体自尊之间存在显著性关系 对于集体自 尊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群体歧视知觉则主要与集 体自尊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并且通过集体自尊间接 地影响个体自尊 鉴于此 在未来的研究中 研究者 不仅要重视个体和群体水平的歧视知觉的差异问 题 还需要对二者在影响效应及其机制方面的差异 进行分别探讨 4 3加强探讨个体水平的中介变量的作用 关于歧视知觉影响效应的内在机制 目前主要 集中于对中介机制的探讨方面 纵观已有研究 研 究者主要对群体水平的中介变量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Branscombe et al 1999 Tom 2006 Schmitt et al 2002 Leondardelli et al 2003 例如群体认 022 2011 年 心理发展与教育第 2 期 同 群体地位感等 对于个体水平的中介变量较少关 注 实际上 在歧视知觉的影响过程中 个体水平的 中介变量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个人控 制感这一变量 例如 Verkuyten 1998 的研究发 现 随着个体歧视知觉的增加 青少年的控制感会逐 渐降低 并进一步导致其自尊水平的下降 总之 为 了更好地揭示歧视知觉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本质 进 一步的研究需要在关注群体水平的中介变量的同 时 加强对个人控制感等个体水平的中介变量的探 讨 尤其是在理论模型的修正方面 例如拒绝认同理 论 纳入个体水平的中介变量可能会增加拒绝认同 模型的解释率 以达到丰富和完善现有理论的目的 4 4儿童歧视知觉的研究将受到更多关注 虽然研究者一致认为歧视知觉对儿童的身心发 展具有重要影响 但遗憾的是 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 实证研究 以往研究主要关注成人的歧视知觉 有关 儿童歧视知觉的问 题 最近 几年 才 开 始 受 到 关 注 Brown Bigler 2005 在未来几年 随着各国对 儿童权利问题的日益重视 关于儿童歧视知觉问题 的考察将逐渐成为歧视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歧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 几乎每个儿 童都经历过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受歧视体验 当然 这些体验在某些弱势儿童群体中出现的更为频繁 考察儿童的歧视知觉及其影响效应等 对于从整体 上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Brown Bigler 2005 Brown 2003 尤其对于那些处 于弱势地位的儿童来说 如果不能深入揭示他们是 如何知觉到歧视现象 歧视知觉又如何影响其心理 发展的等重要理论问题 就无法真正理解这些儿童 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 此外 通过对儿童歧视知 觉的研究和关注 也可以为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提供 科学依据 以帮助儿童及时应对各种外界歧视及其 带来的不愉快体验 参考文献 Branscombe N R Schmitt M T Harvey R D 1999 Per ceiving pervasive discrimination among African Americans Implica tions for group identification and well 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 1 135 149 Brown C S 2003 Children s perceptions of discrimination Ante 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 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Brown C S Bigler R S 2005 Children s perception of dis crimination A developmental model Child Development 76 533 553 Cameron J E 2001 Social identity modern sexism and percep tions of personal and group discrimination by women and men Statisti cal Data Included Sex roles 45 11 12 743 766 Coker T R Elliott M N Kanouse D E Grunbaum J A Schwebel D C Gilliland M J et al 2009 Perceived Ra cial Ethnic Discrimination Among Fifth Grade Students and Its Associ ation With Mental Health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9 5 878 884 Corning A F 2002 Self esteem as a moderator between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wom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9 1 117 126 Crocker J Major B 1989 Social stigma and self esteem The self protective properties of stigma Psychological Review 96 4 608 630 Crocker J Voelkl K Testa M Major B 1991 Social stigma The affective consequences of attributional ambigu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2 218 228 Crosby F 1984 The denial of personal discrimination American Be havioral Scientist 27 371 386 Darley J M Fazio R H 1980 Expectancy confirmation processes arising in the social interaction sequence American Psycholo gist 35 867 881 David B D Thompson K 2005 Self Concept and Delinquen cy The Effects of Reflected Appraisals by Parent and Peers Western Criminology Review 6 1 22 29 Dion K L Kawakami K 1996 Ethnicity and perceived dis crimination in Toronto Another look at the personal group discrimina tion discrepancy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 28 203 213 Fischer A R Shaw C M 1999 African Americans mental health and perceptions of racist discrimination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racial socialization experiences and self esteem Journal of Counse ling Psychology 46 3 395 407 Garstka T A Schmitt M T Branscombe N R Hummert M L 2004 How Young and Older Adults Differ in Their Respon ses to Perceived Age Discrimination Psychology and Aging 19 2 326 335 Gray Little B Hafdahl A R 2000 Factors influencing racial comparisons of selfesteem A quantitative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 tin 126 1 26 54 Jasinskaja Lahti I Liebkind K Solheim E 2009 To Identi fy or Not To Identify National Disidentification as an Alternative Reac tion to Perceived Ethnic Discrimination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 national Review 58 1 105 128 Krahe B Abraham C Felber J Helbig M K 2005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visitors to universities in Ger many and the UK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6 3 263 281 Lazarus R S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 ing New York NY Springer Lee M A Ferraro K F 2009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health among Puerto Rican and Mexican Americans Buffering effect of the Lazo matrimonial Social Science Medicine 68 1966 1974 Leondardelli G J Tormala Z L 2003 The negative impact of 122 刘霞赵景欣师保国 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 perceiving discrimination on collective well be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ceived ingroup statu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3 507 514 Luhtanen R Crocker J 1992 A collective self esteem scale Self evaluation of one s social ident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 ogy Bulletin 18 3 302 318 Major B Quinton W McCoy S 2002 Antecedents and con sequences of attributions to discrimination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dvances In M P Zanna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4 251 329 Major B Spencer S Schmader T Wolfe C T Crocker J 1998 Coping with negative stereotypes about intellectual perform ance The roles of psychological disengageme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4 34 50 Mesch G S Turjeman H Fishman G 2008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the Well being of Immigrant Adolescents Journal of Youth Adolescence 37 592 604 Mummendey A Kessler T Klink A Mielke R 1999 Strategies to cope with negative social identity Predictions by social i dentity theory and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6 229 245 Pascoe E A Richman L S 2009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Health A Meta 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5 4 531 554 Quinn K A Olson J M 2003 Framing social judgment Self ingroup comparison and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9 228 236 Quinn K A Roese N J Pennington G L Olson J M 1999 The personal group discrimination discrepancy The role of informational complex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3 1430 1440 Ruggiero K M Taylor D M 1997 Why minority members perceive or do not perceive the discrimination that confronts them The role of self esteem and perceived contro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2 2 373 389 Schmitt M T Branscombe N R Kobrynowicz D Owen S 2002 Perceiving discrimination against one s gender has different implications for well being in women and me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 2 197 210 Seaton E K 2009 Perceived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Racial I dentity Profiles Among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 Cultural Diversi 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15 2 137 144 Shorey H Cowan G Sullivan M 2002 Predicting Percep tions of Discrimination among Hispanics and Anglos Hispanic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 24 1 3 22 Tom D 2006 Effects of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rejection and iden tification as two distinct pathways and their associated effects Unpub 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Twenge J M Crocker J 2002 Race and self esteem Meta analyses comparing Whites Blacks Hispanics Asians and American Indians and comment on Gray Little and Hafdahl Psychological Bulle tin 128 3 371 408 Verkuyten M 1998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self esteem among ethnic minority adolescent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8 479 493 曾守锤 李其维 2003 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 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