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美术《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教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美术《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教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美术《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教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美术《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教案 苏教版.doc_第4页
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美术《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教案 苏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课题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教学时间(日期、课时)2课时 第1、2周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册课题中唯一的西方美术欣赏课程,适合采用专题美术欣赏方式,课程除了解决什么是肖像画、肖像画的发展脉络、风格演变外,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通过学习,充分理解和体会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思想、精神的价值体现。肖像画不只是表现一个人物,更重要的是展示一个人物的气质、内涵、精神世界以及艺术家的思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分析:应注意学生很容易将肖像绘画和有人物形象的绘画作品混同,需要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充分理解并加以区分。学情分析以赏析外国古今肖像画作品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对外国肖像画艺术的发展、演变、重要画家、经典代表作有所了解,并能从中获得对肖像艺术欣赏的审美享受。 让学生学会用发展、辨证的眼光来理解、接纳外国肖像画艺术随时代变化所表现的各种形式、风格,并且学会课后自行拓展,开拓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外国古今肖像画经典代表作,使学生对外国肖像画艺术发展的沿革变化、风格流派形成初步认识,能进一步对肖像画创作基本要素、形式法则、表现语言有所认识。 2、通过欣赏、阅读、讨论,让学生动起来,发现和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并能用语言(文字)来评述作品。 3、通过欣赏、感受外国肖像画的艺术美,进一步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并能理解、接纳人类文明史上丰富的文化遗产。 4、开展探究性活动,在拓展过程中,尝试进行中外肖像艺术比较研究,或传统肖像表现和流行动漫肖像造型比较研究。结合欣赏学习,运用肖像画创作形式、法则也来尝试创作,表现周围的亲朋好友或自己。教学准备 与画作相关的资料,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影视资料集体备课意见和主要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 讲解新课,外国肖像画赏析1、少女肖像壁画(罗马)公元1世纪:此画描绘一位少女正在拿着写字板和笔作吟诗状。她的姿势是当时庞贝城少女肖像壁画中常用的一种姿势:左手拿着一块写字板,右手拿着一枝写作硬笔举到嘴边。这种硬笔的尖头能在板上刻出文字,而平坦的一头能轻松地把写错的地方抹掉。整幅画面色彩变化柔和圆润,充分体现出庞贝艺术家惊人的写实技巧和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它不仅通过色彩和明暗效果的运用,勾画出少女的容貌,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少女矜持的神态和不凡的气质,在这幅画中,我们还能读到更多的信息:少女时髦的发型、华贵的头饰,以及手中的书本证实了她上流社会的身份,因为在当时,读书是一种高尚的娱乐。2、蒙娜丽莎的微笑油画(意大利)达.芬奇(14521519):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肖像画作品。 画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新贵乔孔多的年轻的妻子蒙娜丽莎,这幅画画了4年。 那时,蒙娜丽莎的幼子刚刚夭折,她一直处于哀痛之中,闷闷不乐。为了让女主人高兴起来,达芬奇在作画时请来音乐家和喜剧演员,想尽办法让蒙娜丽莎高兴起来。 这幅画完成后,端庄美丽的蒙娜丽莎脸上那神秘的微笑使无数人为之倾倒。人们对那微笑进行了种种猜测:是和蔼可亲的温婉的微笑?是多愁善感的感伤的微笑?是内在的快乐的标志?是处女的童贞的表现?那微笑仿佛是这一切,又仿佛不是这一切。它的诱人之处,全在于那微笑的神秘莫测和令人倾倒。 后即以“蒙娜丽莎的微笑”喻指迷人的微笑或神秘莫测的微笑。 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 意大利著名画家 达芬奇创作于1504年左右。画中的蒙娜丽萨成为美学的,哲学的象征性形象,早已成为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画家模仿的对象。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3、雅典学院壁画(意大利)拉斐尔(14831520):这幅雅典学院(15101511年作),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题,以古代七种自由艺术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为 基础,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艺术家企图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 寄托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的主题思想,就是崇拜希腊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 这正是人文主义艺术家自己的宿愿。 全画以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门为背景,大厅上汇集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学派的著名学者,有以往的思想家,也有当世的名人。他们在自由地讨论,情绪热烈,好像在举行什么典礼,或庆祝某个盛大节日,洋溢着百家争鸣的气氛,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精华。这座建筑物显然是以布拉曼特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为范本的,两侧的壁龛里,分别供立着智慧女神雅典娜雕像(在右侧)和音乐之神阿波罗雕像(在左侧 )。中心透视点的层层拱门,直通遥远的天际,这是一个极其神圣的环境,学者们被对称地、然而富有节奏地配置台阶两侧,上层台阶的人物排成一列,中心是两位伟大的学者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他们似乎边进行着激烈的争论,边向观众方向走来。 亚里士多德伸出右手,手掌向下,好像在说明:现实世界才是他的研究课题;柏拉图则右手手指向上,表示一切均源于神灵的启示。这两个对立的手势,表达了他们思想上的原则分歧。其余的人,众星托月,有的在注视,有的正在谛听这两位老人的谈话, 自然地形成几个小组。 现在再介绍上层台阶上的人物:左上方柏拉图的一侧,一个大胡子老人沉浸在思考中,苏格拉底刚转身向旁人阐述伦理学上的论据,自左向右第五人是个青年军人, 名叫阿尔西比亚底斯,他的背后有一个人正在招呼走来的两个青年。右上方亚里士多德的一侧,两个倚在壁龛墙基前的青年,一个在写着,一个在思考,另一个黑袍人物却孤独地站着,这3个人与左面的一组,在动势上是相反的。 台阶下面的左侧,以坐在地上专注地书写着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为中心,一少年在旁给他扶着木牌,牌上写的是“和谐”的数目比例图。在他背后一个老人正在记录毕达哥拉斯的论据数,后面那个伸着脖子、头缠白巾的学者,即是回教学者阿维洛依。 背后稍远,还有一个头戴桂冠,胸靠柱基站立的人,他是语法大师伊壁鸠鲁。在毕达哥拉斯前面站立的那个用手指着书中句子的学者,是修辞家圣诺克利特斯,两人中间 还有一位身穿白色斗篷的金发青年,他面目英俊,表情冷峻,在向观众凝视着,被认为是弗朗西斯柯德拉罗斐尔,他是乌尔宾诺未来的大公。 台阶下右侧一组,中心人物是躬着身子、手执圆规在一块黑板上给学生演算的几何学家欧几里德(一说是阿基米德),周围是他的四个学生。这四个人似乎对老师的讲解领悟得不一样。旁边那个身穿古代黄袍、头戴荣誉冠冕、手持天文仪的,是埃及天文学家尔托勒密。在尔托勒密的对面,即是画家拉斐尔的同乡、建筑家布拉曼特(蓄须的老人),而最边上那个头戴白帽的人,正是画家索多玛,上面露出半个脑袋、头戴深色圆形软帽的青年,就是画家拉斐本人。把自己画进历史题材内,是当时画家们喜用的表现方式,只是拉斐尔留给自己的位置太少了点。 画中央的台阶上,躺着一个孤寂的犬儒学派哲学家第欧根尼。这位学者主张除了自然需要之外,其他任何东西,包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无足轻重的,所以他平时只穿一身破烂衣服,住在一只木箱里。这个人物在构图上起了填补空白的作用,他 与右侧正往台阶上走去的两个人物相联系,同时又与左下角那个倚靠在石桌前沉思的学者赫拉克里特彼此呼应。赫拉克里特形象孤单,据许多学者考证,认为是拉斐尔参照了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壁画里的一个预言家圣耶利米的形象的结果。事实上, 这里的许多形象,体格壮健,动作有力,与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形象颇有联系。更有意思的是,柏拉图的头像正是画家以达芬奇的头像为范本的,可见拉斐尔对前述这两位大艺术家的崇敬心情。 这幅画的色彩处理也很协调,建筑背景全是乳黄色的大理石结构,人物的衣饰有 红、白、黄、紫、赭等色相交错。透视法的水平是很高的,它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深远感,连地面的图案,拱顶的几何装饰结构,都精确到可以用数学来计算。4、国王卡洛斯四世一家油画(西班牙)戈雅(17461828):戈雅是西方美术史上开拓浪漫主义艺术的先驱。1746年3月30日生于阿拉冈省萨拉戈沙附近的芬德托尔斯,1828年4月16日卒于法国波尔多。他的作品主要有疯人院(1794),穿衣玛哈与裸体玛哈(约1800-1805)、裸体玛哈(约1800)等。他的1808年5月2日的起义、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是两幅不朽的名作。戈雅从来不用画笔讨好任何人,体态上的缺陷、品格上瑕疵,都在画面上如实地画出来,不管你是平民还是国王,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一律平等。在卡洛斯四世一家中画家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极其幽默的艺术表现力,描绘了国王一家人的丑态。我们从这幅群像中看到,国王一家极端粗俗丑陋,是一堆穿戴皇族服饰的蠢货。画中的国王长着一只鹰钩鼻子,露出自我得意的痴笑;王后伸着长颈,光着肥胖的膀子,装出一幅假正经的样子。其他的人物个个显得笨拙无知。就是这样的一群高贵的蠢人在统治着西班牙。画家唯一没有讽刺的是尚处少年的王子和公主。戈雅以无情的画笔为历史留下了一幅“衰落中的皇族”群像。画中有13个人,13在西方是个不吉利的数字,因此画家将自己也画入背景,站在群像后露半个身子。据说国王十分满意这幅全家福肖像,为此赐予戈雅西班牙“第一位画家”的头衔。但是戈雅却没有把“第一位西班牙人”的称号给予画面中的卡洛斯国王一家,致使后来的评论家们说,画中人物都是“锦绣的垃圾”,是“暴发户杂货铺老板的一家”。5、马拉之死油画(法国)大卫(17481825):雅克路易斯达维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重要的美术教育家,他在拿破仑时代曾教育出一批优秀的美术家,在他死后成为法国绘画的杰出人才 ,并使法国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美术运动的中心。其中最为突出的画家有安格尔、格罗、席拉尔等。马拉之死,描绘的是法国革命家马拉被杀手刺杀在浴缸里的历史事件,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马拉倒在浴缸里,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女刺客夏绿蒂科尔代是利用马拉对她的同情趁其不备下的毒手,我们还可以看到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在浴缸的旁边立有一个木台,看来,这就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之上有墨水、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 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形: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即莫大的悲痛之感。马拉工作的木台有如纪念碑一般,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尤其是木台的立面画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献给马拉达维特。”有如石碑上的铭文。这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的表现手法以及这深入、具体、真实再现细节的刻画,反映了达维特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古典主义的盛行以及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时代所需要的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 据说大卫在马拉被刺死的两个小时后就赶到了现场,并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于是他决定用画笔来记录这悲壮的历史场面。马拉之死既是一幅历史画又是肖像画是不朽名作。马拉是一位物理学家、医药博士,法国大革命是成为职业革命家,他是雅各宾党的领导人之一,他在1793年7月13日在家中浴盆中被与反对雅各宾党的吉伦特党有勾结的女保皇分子夏洛特.科尔黛刺杀身亡马拉的死激起了法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和抗议,也深深震惊了达维特,他真实的刻画了马拉之死的真相,画风极为写实,局部刻画也很详实。这是一副沉浸于深刻的悲剧情感中的、结构简洁而严谨的作品,达维特成功的把人物肖像描绘、历史的精确性和革命人物的悲剧性结合起来。历史背景马拉(jean-paul marat, 17431793),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党领导人之一,法国大革命期间,他撰写过很多抨击封建专制的文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马拉为躲避反动分子的迫害,长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严重的湿病。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6、凡高的自画像系列:自画像在凡高作品中占很重要的地位。“自画像是凡高绘画艺术中最大的特色之一”。在凡高10年的画家生涯中,仅3年半就画了约42幅自画像。可以说在艺术史上,他是自画像最多的画家之一了。凡高的自画像不仅是画家对自己的一种记述,对自己的认识。同时在画中,凡高变换了不同的身份。比如我们可以看到,他把自己画成中产阶级、农民、画家,甚至日本苦行僧!无论是裹着绷带的叼着烟斗的苍白与无奈,还是蓝色背景下毅然坚定的眼神,亦或是在几乎被阳光晒秃的情形下,依然虔诚的神情.都令人无比震撼。也许,我们真的应该从欣赏凡高的自画像开始欣赏其浩瀚的作品。凡高生前只有两张被证实的,正式的照片,都是年轻时照的。成年后只有一张被确认的照片,可惜是背影。因此,凡高的自画像便成了我们直面大师的唯一途径了!在大多数梵高的自画像中,梵高的形象是比较落魄的,穿着随意,带着毡帽或者草帽,但也曾经有一度梵高将自己画的有些纨绔,像文人和绅士的样子,这些画作主要出现在他刚到巴黎不久。对于第一类穿着随意的自画像,可以看出梵高洒脱和随意的性格,到后期经历过大量的挫折,但渐渐接受了自己身为社会底层的身份。而之前那些绅士气和文人气的画作,则表现出梵高在初到巴黎时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追求和渴望,他是希望得到人们的承认,希望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但过了不久,现实的打击又让他正视了潦倒的自己,因此,自画像中的梵高多数是装扮成工匠、工人或者农民。梵高的自画像具有实验性。和伦勃朗后期做自画像的原因相似,梵高短短几年里如此之多的自画像中,不少是练笔之作,因为生活贫困潦倒,几乎要靠弟弟提奥的支持才能过活,他没有钱去聘请模特儿,只好画自己的肖像作为练习。有资料说,梵高是其实是很喜欢人物肖像画的,因而当他初学绘画时学会画石膏之后,就把石膏砸了,说自己会画出事物的灵魂,画活生生的人物。在巴黎的两年里,梵高尝试了不少绘画风格和技巧,有些自画像是模拟伦勃朗的明暗处理和笔法,有些采用的点画法的尝试、有些借用了日本版画的风格等,同时也在练习中体验着印象派的绘画风格,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在罹患精神病住院,接受加歇尔医生照顾期间,梵高也画了一些自画像,这时的他已经异常清瘦憔悴,几乎是瘦骨嶙峋,脸上惨白而无血色,而梵高常常通过画自画像告诉自亲友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有时他自己都觉得自己精神病十分严重,陷入对自己无法控制的病情的恐惧和担忧之中,有时,一觉起来感觉自己气色还好,就将自画像作为自己神智清醒的证据。这时的自画像成了梵高在病中对抗精神顽疾的工具,也是他审视无法控制的自己的一种途径。可以想象,画家在做自画像时,多么希望镜中和笔下的自己是能被自己所控制的,而不是输给身体里另一个强大的顽敌。7、朵拉.玛尔的肖像油画(西班牙)毕加索(188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