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导游政策与法规》2012版新增内容.doc_第1页
江苏省《导游政策与法规》2012版新增内容.doc_第2页
江苏省《导游政策与法规》2012版新增内容.doc_第3页
江苏省《导游政策与法规》2012版新增内容.doc_第4页
江苏省《导游政策与法规》2012版新增内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五章 江苏时事政治第一节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解读一、“十二五”规划的特点“十二五”规划纲要更加注重对新形势的研判、对新要求的体现和对新问题的破解。概括起来是四个字:“高”、“新”、“特”、“实”。一是“高”。就是立足全省、面向全国、放眼全球,用国际化的视野、全球化的眼光、开放的战略思维、统筹的丁作方法,全面认清世情、国情、省情,科学研判新趋势、新特点,准确把握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力求编制一个立意高、起点高、水平高的五年规划。二是“新”。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从注重物的发展到人与物并重,创新规划编制方法与技术,创新发展思路与举措,创新规划结构设计与形式,增强规划新颖性和生动性,力求编制一个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五年规划。三是“特”。就是把江苏发展阶段和地域文化的特殊性体现到规划的发展任务和发展重中,做到国家统一要求与江苏发展实际相结合,重大战略继承与发展相结合,阶段要求与重大任务相结合,提高规划的地域性和延续性,力求编制一个体现时代特征和省情特色的五年规划。四是“实”。就是围绕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重要问题,围绕老百姓最迫切、最关心、最直接的民生问题,把发展任务工程化,重大工程项目化,保障措施细化、工作举措具体化,切实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实施性,力求编制一个反映全省人民意愿、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五年规划。二、“十二五”时期的六大战略“十二五”时期,江苏省六大战略包括: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经济国际化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要统筹推进科技强省、教育强省、人才强省建设,构筑江苏发展的战略优势。创新驱动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显著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全面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创新,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坚持加快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推进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转变生产方式与转变生活方式相结合,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经济国际化战略,坚持更高水平“引进来”与更大步伐“走出去”相结合,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构建三大区域优势互补、互动发展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全面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三、“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成功推进了“农转工”、“内转外”两次战略转型,“十二五”时期,江苏省将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自主创新成为江苏省第三次战略转型的主要动力。围绕到2015年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的目标,推进教育现代化步伐,构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继续实施消费需求重点工程。发展新型消费业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以上,消费率稳中有升,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入,提高投资效益。按照综合提升、适度超前的原则,大力推进交通、水利、能源和信息等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现代化建设支撑能力。三是惠民优先,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着力解决就业、收入、社保、医疗、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积极增加就业岗位,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强化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提升法治江苏、诚信江苏、平安江苏水平。 四是统筹兼顾,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有序推进农民转市民,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五是绿色引领,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大力实施“清水工程”、“蓝天工程”和绿色江苏林业行动,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水环境功能明显提升,城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明显增加,生态服务和生态保障功能不断提升。六是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财税金融价格体制改革三大重点环节入手,打造服务型政府,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深化改革势头。进一步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实现从出口为主向进出口并举转变,从引进外资为主向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转变,促进开发园区转型“二次创业”,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四、“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八大工程”“八大工程”即一是转型升级工程;二是科技创新工程;三是农业现代化工程;四是文化建设工程;五是民生幸福工程;六是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七是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八是党建工作创新工程。(1)转型升级工程。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以创新驱动为主、拉动经济增长以扩大内需为主、未来产业结构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方向,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坚决打好转变发展方式这场硬仗。一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带动。深入实施产业升级“三大计划”,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两手并重”,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统筹并举”,率先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要突出抓好政策落实、载体建设、体制创新,F更大力气建立现代服务业体系。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主导产业高端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提升装备和工艺水平,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二是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三大需求协调拉动。随着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发达国家金融危机后增长及消费模式的变化,我们的经济增长由“出口导向”向“内生增长”、由“外需带动”向“内需拉动”转型是必然趋势。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拓展增长空间的战略重点,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继续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有效投入,以投资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促进三大区域协调互动。抓住用好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我省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叠加机遇,支持苏南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释放更多的辐射带动力;促进苏中加快产业集聚和经济国际化进程,深人实施江海髅动开发,尽快融人苏南经济板块;推动苏北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继续推进财政、产业、科技、人才“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区,进一步增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针对性,加大“一市一策”的支持力度,确保到2015年苏北地区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沿海开发是我省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最大空间,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生态保护,重点抓好港口、产业和滩涂开发三大核心任务,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新的增长亮点,使沿海地区成为全省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的经济增长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改革开放是根本动力。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加强改革的统筹设计和整体配套,切实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成果的普惠性,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金融价格体制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升级、提升水平。要紧紧抓住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变化的机遇,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外贸发展方式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巩固和扩大外贸领域的领先优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互动,在加大招商选资、招才引智力度的同时,更大步伐“走出去”,加快培育江苏的跨国公司,更好地利用境外资源、资本、市场、技术和人才;推动各类开发园区“二次创业”,加强资源整合,提升集聚、服务和创新功能,使之成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示范区。(2)科技创新工程。创新驱动是江苏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今后5年,要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努力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到2015年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要突出抓好“人才”和“投入”这两个关键环节,一是突出高端人才引领。全面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深入推进“十大人才工程”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和科技优先发展领域的需要,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以及具有战略眼光、市场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企业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和创业载体配套建设,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出成果;二是突出科技投入支撑,加快构建科技投入多元化机制,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长,尤其要大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积极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加速发展,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投融资体制。与此同时,要优化区域创新体系的空间布局,高水平建设南京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推动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园区建设,打造沿海科技走廊,培育苏中苏北特色创新基地和创新型企业集群,实现苏南创新提升、苏中创新跨越、苏北创新突破。(3)农业现代化工程。江苏既是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自然条件优越,科技基础雄厚,农业集约水平高,工业反哺实力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摆到重要位置,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五化”水平,加快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劳动生产率高、土地产出率高、综合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一是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三集中”的政策措施。四是加快培育现代农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五是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4)文化建设工程。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霞要构成。要深刻认识文化的独特功能和地位作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牢固确立宣传思想文化“主战线、主阵地、主力军”地位,更加有力地推动江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一是增强思想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始终把思想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促进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交融、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两个率先”宏伟目标凝心聚力,进一步筑牢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二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完善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措施,推动文化内容形式、生产方式、传播手段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文化艺术的创作和生产,更多地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向公众开放,全面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三是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聚区,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现代传播方式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业态,尽快使文化产业成为江苏的支柱产业。(5)民生幸福工程。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要把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硬任务”。突出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尤其要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收入,努力实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GDP增幅、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平均收入增幅,确保困难家庭不因物价上涨降低生活水平。要以构建“六大体系”为保障,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坚持教育优先投入、优先发展,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完善教育统筹发展机制,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就业服务体系,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形成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相衔接的保障网。构建基本医药卫生体系,重点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确保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构建住房保障体系,更加注重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更加注重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全面实现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有保障、城镇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租房有支持、各类棚户和危旧片区改造全覆盖。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路子。(6)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社会矛盾多发,社会问题凸显,社会风险增大,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极为紧迫。要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积极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努力率先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强化源头治理,减少社会矛盾。做决策、定政策、搞建设、上项目,都要充分考虑可能对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实施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必经程序和前置条件,做到有明显不稳定风险的政策不出台、绝大多数群众不支持的项目不立项、劳民伤财的事情坚决不干,切实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二是健全管理机制,化解社会矛盾。重点完善五项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排查和预警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机制。三是夯实基层基础,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扎实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新建社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互联网等管理。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模式,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2015年全省城乡社区基本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7)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江苏人多地少、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环境承载力低,必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今后5年,全省各地都要加快向优化环境促进发展转型,更大力度落实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铁腕治污、刚性降耗,大规模开展生态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使“生态文明”成为江苏的重要品牌。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资源环境约束形成的倒逼机制,促进绿色增长。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积极寻求破解环境资源特别是土地硬约束的思路和办法,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高集约发展水平,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利用;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千方百计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确保“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另一方面,要主动顺应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积极打造宜居环境。坚持不懈加强生态省和“绿色江苏”建设,大力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打造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最佳人居环境,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8)党建工作创新工程。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仅是实现“两个率先”的根本保证,也是推进“两个率先”的重要内容。今后5年,江苏要在科学发展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大力推进党建工作创新是关键。要把党建工作创新纳入“两个率先”的总体布局,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两个率先”提供坚强保证。一是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为重点,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选干部、配班子、聚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突出重品行、重实绩、重民意的鲜明导向,以党委集中换届为契机,切实把那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路好、能力强、实绩突出的干部推出来,把那些一心为民、敢抓敢管、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干部选出来,把那些不找关系、不跑门子、老实正派盼于部用起来。二是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深入推进“科学发展争一流”活动,引导各级党组织全力以赴争科学发展之先,同心同德创社会和谐之优。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创新基层党组织书记选拔方式,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三是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创新为抓手,率先建成并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做到体系更完善、监督更有力、治理更有效、作风更扎实、惩处更坚决、干部更廉洁,以反腐倡廉工作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第二节 经济建设成就2011年江苏经济建设达到“十大突破”: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0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1000亿元;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1万件;粮食总产突破660亿斤;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突破l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8万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5000亿美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突破26万元和1万元。一、全国百强县全国百强县(市)的评价是针对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和县域科学发展的评价,是采用公开的、客观的、可比的、核心的县域经济数据对全国所有县(市)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以强弱排序增加可比性。评价坚持的原则是“三不原则”,即不收费、不发证、不授牌。此项活动从2000年开始,迄今已经举办 1l届。把我国大陆境内的2001个县的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基本都做了评价。在2011年全国百强县的名单中,江苏占据29个席位,数量最多,比例最高,规模最大。而且排序稳步提升,由上届27个升至29个,江苏新沂市、江苏高淳县新进全国县域经济再强县(市)。其中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并列第一名,那是因为地理位置相连的这4个县级市组成了“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江苏其他入围百强的县是:吴江、太仓、宜兴、丹阳、通州、海门、启东、溧阳、泰兴、江都、靖江、金坛、如皋、东台、海安、如东、兴化、姜堰、大丰、铜山、仪征、邳州、句容、新沂、高淳。百强县江苏有29个入选。二、城市化率达60从全国范围进行横向比较的结果显示,江苏是全国近10年城市化水平上升最快的省份之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江苏城市化率位居全国第10位;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江苏城市化率上升至全国第7位,排位提前的速度仅次于重庆位列第2位。由省统计局发布的一份专题研究报告表明,2010年全省城镇人口达到47676万人,近10年共新增17268万人,年均增加约173万人,城市化率由415提高到606,年均提高19个百分点。而且城市化仍处高速增长期。60的城市化率显示江苏城市化已达到较高水平,已基本实现城市化。“九五”期间,江苏城市化率年均提高28个百分点。“十五”期间达到18个百分点、“十一五”,又超过2个百分点。尽管增速低于“九五”,但这是在城市化更高水平上的增长。城市化发展战略带动了城市规模快速扩张。报告显示,近10年间,江苏特大城市由5个增加到7个,大城市由6个增加到9个,中等城市由15个增加到17个;与此同时,全省城市数量由44座减少到39座,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数量则由18个骤减至6个,全省建制镇也由1191个大幅减少到877个。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1年我省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围绕全省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目标任务,大幅度增加投入、大规模开展建设、大力度予以推进,圆满完成了年度建设任务。去年省级实际投入107亿元用于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建设,比上年增长78。全省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提前一年全部脱贫。(1)农村人才培训实现五个100:2011年我省共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105万人、农民创业培训52万人、农技人员培训14万人、职业农民培训104万人、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1万人,年度任务完成率都达到了100。全年共有127万农民享受获证奖补,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初步实现从“补过程”向“补技能”、从“重数量”向“重质量”的转变。“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作中,省级选聘近383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近170名优秀大学生村官通过换届进入乡镇党政班子。共引进31名高层次涉农人才,资助引进现代农业“创新团队”1个。(2)全省农民参合率保持95以上:2011年有4300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继续保持存95以上,人均筹资提高到230元以上,各级政府补助不低于200元。全省各地按照不低于25元的标准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3)饮水工程系万家:2011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完成总投资122亿元,解决了285万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涉及全省41个县(市、区),共铺设供水管道28万公里,完成集中供水165处,超额完成年初解决280万农村居民安全饮水的省定目标。(4)村综合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2011年,大力推进省定第三批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共建成超过2350个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基本实现村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同时,新建为农服务社1087个,累计建办为农服务社136万个,覆盖全省84的行政村。(5)好路好桥好致富:2011年全省建成农村公路3825公里,改造农村公路桥梁1591座,建成农村小型公益设施桥梁6305座。(6)“农家书屋”书香四溢:去年我省在经济薄弱地区新建了900个基层服务点,送图书607万册、农家致富期刊272万册,送电影22万场,送戏2850场。(7)卫生户厕普及率增速全国第一:去年全省县乡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完成土方38亿方,完成年度任务的107;苏中、苏北地区建成162座乡镇垃圾中转站、110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试点,全省新建1250个省级村庄绿化示范村,有20个县(市、区)达到村庄绿化整体推进县创建标准;全省实施农村户厕改造829万座,完成年度任务的10236,卫生户厕普及率由“十五”末的55提高到8736,增速居全国第一。四、多项农业指标全国第一2011年是江苏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第一年,多项主要农业指标位居全国第一或全国前列。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2居全国第一;作为农业质量安全水平标志的“三品一标”(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总量达127万个,居全国第一;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登记数达到44万个,登记成员560万户,占全省总农户的38,社均登记成员数1255户,出资额909亿元。农民合作社登记成员数、入社农户比例、社均成员数、出资额等4项关键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全省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增至3030个,累计接待游客总人数近5800万人次,休闲观光农业总收入150亿元,居全国第一;第二批同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增8个市、县(市、区),累计数达到10个,新增数和总数均居全国第一;生猪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76,蛋禽、肉禽和奶牛甚至达到95,畜牧规模养殖水平全国领先。此外,我省粮食生产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连续8年增产,总产达到661亿斤,比上年增产145亿斤,保持全国第4位。粮食亩产连续6年保持在400公斤以上,达到4146公斤,创历史新高,居全国第二三;全省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61万亩,占耕地面积比莺提高到122,总量和比重分别居全国第三和第一位;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l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6家,均居全国第二。多项主要农业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其背后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2,居全国第一,这反映了近年来江苏农业发展逐步从要素驱动转变到创新驱动上来。“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级年均安排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资金3亿元以上,争取国家科技计划目经费2亿元以上。“十一五”以来江苏累计研发新技术1341项、建立新模式455项,获得国家奖41项,居全国第三位,形成稻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技术体系、设施园艺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全省746稻麦生产实现精确定量栽培,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测土配方施肥主要环节全部实现数字化。水稻单产连续20多年居全国主产省首位。江苏围绕农业科技创新的一个重点,整合全省农业推广力量,构建农业科教大联合、大协作、大推广机制。为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1998年江苏省级就设立农业三项工程专项资金,已累计投入2l亿元。从2010年起,省里每年发布3040项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定期公布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主推技术、主推配方肥、主推农药“四主推”名录。实行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首席专家负责制,每年设立10-15个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协作组。同时,全省先后建设60个现代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使农业科技成果变“抽象”为“具体”,从“无形”到“有形”,让农民对新技术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至2010年底,全省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已基本到位。全省大力实施的“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组织39家省级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与45个县(市、区)挂钩,构建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教载体,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农科教企相结合。全省涉农院校已全部参与基层农技推广。深入开展农技人员挂村指导服务,组建215家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把农业科技新成果送到农村、服务到农户。引导支持农业园区、涉农介业、专业服务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开展的社会化农技服务,使得全省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队达到13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44万家、各种类型农机服务组织4500多个。江苏还实施现代农业“双百双十”人才工程,引进培育100个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培养100万现代职业农民、10万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人才、10万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人才。2011年启动“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引进计划,对引进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3年内给予300万800万元的人才经费资助和1000万3000万元的项目经费资助。启动“企业博士集聚计划”,引导优秀人才到农业企业创新创业,着力培育“一专多能型”乡镇农技推广人才,全省3万多名县乡农技人员已普遍轮训一遍,201 1年开始第二轮培训。“十一五”以来,江苏每年都将农民培训列入省政府实事工程,实施农民创业培训10万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万人。2011年开始,围绕培育新一代职业农民,每年计划新增持有涉农专业学历教育毕业证书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农民10万人,力争到2020年持证农民占农业从业人员的比例达五、工业总产值突破10万亿2011年我省工、比总产值完成109万亿元,居全国首位,较2005年增长16倍,占全国比重提高至127。按365天计算,2011江苏日均创造工业产值2986亿元,工业经济实力达到了历史高位。同时我省工业经济结构初步实现“四大提升”:一是实体经济基础更加坚实,全省万亿元行业增至6个,数量全国最多。百亿工业企业数量、工业利税总额分别首次突破100家、1万亿元;一是高技术制造业比重提升,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8左右,单位GDP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三是民营工业比重提升,全省民营工、止的比重从2010年底的473提高到2011年底的478;四是内销产品比重提升,工业产品内外销比例由2005年的754:246调整到2011年的801:199,内销比重6年间提高47个百分点。第三节 旅游新政和成就一、江苏旅游新政(一)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2011年5月,在江苏省加快发展旅游业新闻发布会上,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苏政发201 169号,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率先提出要把江苏建成旅游强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是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1意见出台的背景意见的起草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贯彻落实国务院41号文件。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文件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件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省政府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出台我省贯彻落实政策,加快推进拿省旅游跨越发展。二是顺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扩大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更加重要。江苏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江苏省服务业提速计划均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旅游业作为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阳光产业、绿色GDP,作为让人民群众更加幸福的现代服务业,将为全省经济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三是加快推进旅游强省建设。我省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大省。而“十二五”正是实现从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跨越的关键时期。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旅游强省建设目标,需要全省上下、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省政府意见的出台将为我省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指明方向、增强动力和提供保障。2意见着重考虑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国务院意见从优化发展环境、凝聚发展合力等方面为我国旅游业大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转型发展的步伐将显著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旅游业的发展进入重大机遇期。我省意见对旅游业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水平进行了深人的思考和研究。二是如何促进转型升级。我省虽然是旅游大省,但产业的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与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一些差距。特别是大型旅游企业集团规模不大、旅游公共服务配套不足、旅游信息化发展不快等问题,制约了我省旅游业迈向全面现代化的步伐。如何发挥我省综合优势,壮大产业实力,实现特色发展,放大旅游业的关联效应和综合效益,是意见关注的重要问题。三是如何提高竞争能力。兄弟省市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力度空前。目前,海南正在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匕海提出了“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目标,广东全面推行国民休闲计划,河南确立了“旅游立省”战略。兄弟省市旅游业的创新举措对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挑战。面对竞争压力,我省意见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我省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政策和措施。3意见的主要内容意见主要包括4个部分26条。第一部分:总体要求。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到2015年率先建成旅游强省,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第二部分:主要任务。重点围绕旅游品牌、旅游产品、旅游企业、宣传推广、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节能环保等十四个方面,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第三部分:保障措施。主要从加强统筹协调、推进体制创新、科学编制规划、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为保证意见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健全支撑体系、保障机制的要求。第四部分:扶持政策。在与相关部门进行深入沟通、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分别从加大政府投入、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实行旅游业税费优惠政策、扶持旅游企业发展等五个方面,为加快我省旅游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4意见的主要特点意见主要体现了六个特点:一是发展目标振奋人心。我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种精神:追求卓越。作为中国发达省份要在全国率先发展。在坚持“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目标基础上,提出了“率先建成旅游强省,把江苏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并对旅游业的一些指标进行了细化和量化,提出了到2015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突破10000亿元,在全国率先实现“万亿”级产业,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6的目标。二是形象定位鲜明突出。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省“美好江苏”的旅游形象定位,推出了“环沪名城”、“吴韵汉风”、“江南水乡”、“东方湿地”、“乐购江苏”、“淮扬食府”六大具有江苏特色的旅游品牌,通过市场推广、整合包装和举办特色旅游节庆等方式,全方位塑造“美好江苏”旅游形象。三是旅游惠民功能凸显。首次把居民出游率、旅游消费水平、旅游就业、旅游服务质量等指标纳入目标体系,进一步提出要通过制订实施江苏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等措施,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四是融合发展贯穿全局。将产业融合的理念贯穿旅游产品的开发、营销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提出了与农林、文化、体育、教育等部门合作开发多业态的旅游产品,利用外事、侨务、广电、出版等渠道广泛开展旅游推广,并强调要与商贸、文化等部门合力打造旅游品牌,“大旅游”的发展战略得到高度重视和体现。五是企业主体得到强化。进一步强调企业在旅游市场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通过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建设旅行社批零体系,扶持地方旅游品牌企业,支持旅游企业“走出去”等方式,壮大我省旅游产业主体。另一方面通过境外资本投资、引进国际品牌、建立品牌联盟等方式,提升我省旅游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六是政策支撑保障有力。意见吸收了各相关部门的建议,推出了有关旅游投融资、建设用地、企业税费等一批实在的扶持政策,其中,既强调了宾馆饭店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的再落实,又提出了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新举措,这些政策实施后,对加快产业发展、改善企业经营、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都将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二)江苏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江苏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江苏在全国“率先建成旅游强省和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既提出了旅游业在全国率先成为万亿级产业、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6等数量型指标,又提出了居民人均出游3次、旅游就业人数440万人等民生型指标,更提出效益最大化、旅游国际化、科技信息化、产业融合化、服务标准化、产品多元化六个方面的目标。促进融合发展、彰显惠民功能、推进重大项目、强化市场主体、提升发展质量,这些将是江苏十二五期间旅游业重中之重的任务。具体如下:1打造“三圈三带三轴”格局根据规划,江苏将打造“三圈三带三轴”的旅游空间布局。三圈,即苏锡常旅游圈、宁镇扬旅游圈和徐宿淮旅游圈。三轴,则是宁沪城市复合旅游轴,宁杭山水田园旅游轴、东陇海山海亨韵旅游轴。三带,即沿海海韵旅游带,以海串联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古运河风情文化旅游带,串联起徐州、宿迁、淮安:扬卅、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八市,立足水城、水乡、水弄堂、水城门、枕河人家、码头古渡等;长江风光旅游带,则串联起了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八市,重点是发展滨水休闲和乡村度假。不仅如此,十二五期间,江苏将强化资本集中、项目集聚、整体开发的模式,重点发展建设旅游度假区、主题文化街区、城市滨水空间、水乡古镇、创意体验基地、旅游综合体和特色旅游示范区七大类旅游集聚区。2关注融合发展后的新业态江苏特别关注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力度,提出要重点发展包括高端休闲、旅游电子商务、修学旅游、旅游养老、自主旅游、创意体验、数字娱乐、旅游咨询服务等新必旅游业态。这些新业态的形成,是产业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同时也是产业融合发展趋向高级化的标志。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出席江苏旅游发展大会时就曾表示,中国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得很快,但旅游装备大量还是依靠进口,比如豪华邮轮、旅游房车,国内几乎没有生产。邵琪伟说,这块市场非常巨大,而江苏在很多方面都具备良好的先天条件。记者注意到,在规划中,江苏提出要以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游等专项产品,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要培育温泉养生、保健疗养、高尔夫、邮轮游艇等高端休闲产品,要加强银旅合作,健全信用制度,深化与国内外大型在峻旅游供应商的合作,并重点发展扬州酒店用品制造、常州旅游车船制造、南通旅游纺织品制造等,同时还制定了在城乡统筹发展、经营城市等过程中全方位融人旅游元素的实施方案。十二五期间,江苏将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户外活动用品及旅游酒店用品、旅游时尚用品。加大对旅游房车、邮轮游艇、旅游汽车装备品、游乐设施和数字导览设施等生产食业的扶持力度。力争在高端休闲产业上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力争打造成为我国旅游装备品产销基地,力争打造两至三条国内著名的自驾游线路,新增45家甲级旅游规划公司。规划首次提出制订、实施江苏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到2015年每个江苏人每年能出游3次。江苏是全国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三个先行试点省份之一,纲要的基本内容包括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弹性安排带薪休假时间;鼓励学校开展修学旅游,将修学旅游作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银行合作发行旅游信用卡,方便旅游消费;落实景区对老年人和学生等特殊人群的门票优惠政策等;营造居民友善、文明待客的良好氛围等。规划重点对旅游信息化及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的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了通过信息化提高产业科技含量、促进经营理念、运营方式转型的工作方案,探索发展智慧旅游。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江苏将推动市民卡集成信用卡、公交卡、电子门票等功能,这在南京等城市已经开始实施。今后,还将扩大旅游年卡、公交卡的互通范围,力争实现江苏旅游一卡通,到时候,游客到江苏任何一座城市,只要掏出一张卡,就可以玩转美好江苏。同时,还要推动长三角旅游一卡通。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则确立了标准化、优质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旅游环境、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综合保障等方面的发展目标。(三)江苏省旅行社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为认真贯彻旅行社条例和国务院41号文件精神,优化旅行社产业结构,提升旅游品质,加快推进批零体系建立,维护旅游者和旅行社的合法权益,江苏省抓紧编制旅行社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目前已经完成了初稿,并正式纳入今年全省地方标准立项。旅行社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必备条件,对旅行社的评级设定了条件。从一般要求、经营业绩、内部管理等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旅行社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参加对应等级的评定。如要求旅行社总部营业场面积、签订劳动合同员工人数、上年度营业收入、制定应急预案、两年内未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罚款以上处罚等必备条件。第二部分为综合考评计分表,从营业条件、经营业绩、服务项目、散客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产品管理、信息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社会声誉等十个方面设定了分值,根据得分多少来量化旅行社对应的等级。第三部分为服务质量暗访评分表,是实行旅行社量化评判的另一个方面,是评定机构进行复核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分别对经营场所、广告宣传、合同签订、导游服务、投诉处理等14个方面没定了分值,对暗访过程中达不到原评定标准等级的,将给予相应的处理。旅行社等级评定工作,既能引导市场选择优质旅行社,更好地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提升游客满意度,又能推动旅行社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全省旅行社结构不断优化,从而实现旅行社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关于开展江苏省乡村旅游区(点)等级划分与评定工作的通知为进一步加强江苏省乡村旅游建设,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软、硬件水平,促进江苏省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省旅游局组织起草的江苏省乡村旅游区(点)等级划分与评定于2011年6月15日正式发布,以规范和指导省乡村旅游区(点)等级划分与评定工作有序开展。并以江苏省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与评定为依据,充分依托现有资源,紧扣标准,积极推进汀苏乡村旅游点评星定级工作,通过评定加快我省乡村旅游发展步伐,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市场青睐的乡村旅游产品格局。(五)江苏省生态旅游示范区技术规范(试行)2010年初,江苏省环保厅和江苏省旅游局联合发布了汀苏省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和江苏省生态旅游示范区技术规范,这标志着江苏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试点工作正式启动。2011年4月,省旅游局和省环保厅联合发出了关于继续开展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同时,为了更加科学、规范地开展此项工作,省旅游局与省环保厅组织编制了江苏省生态旅游示范区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经过反复征求各市旅游、环保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形成了新的江苏省生态旅游示范区技术规范(试行)。二、江苏旅游成就(一)旅游概况2011年,江苏省全省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旅游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等主要旅游经济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