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两则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合作,自主探究掌握相关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二、预习检测1.介绍新闻定义及记叙的六要素与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的定义、特点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记叙的六要素2、走近毛泽东3字词积累我最棒(把你收集到的重点字词写在下面,你一定会做的很好!)三、初读感知,分析本消息的结构:消息结构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必不可少)电头():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 标题:新闻内容的提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三标齐全,或只有主标。(前)引标:交待背景,点明中心。(中)主标。(后)副标:概括主要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 思考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较详细了解新闻的内容) 思考2: 找出 本文的导语并具体分析从哪几方面总领下文?思考3:“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主体: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找出本文主体部分并概括主要内容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四、再读课文 分析新闻六要素:(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五、细读分析主体部分:(一)指名学生朗读主体部分,了解各路军渡江时间和人数,体会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给课文主体部分分层次。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完成下表。各路军渡江情况:军别时间地段人数遇敌进展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分析第三层:阅读第三层回答:1.“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2.“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5. 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以吗?为什么? 6. 第6句“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二)思考:(1)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 (2)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 (3)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4)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5)本文语言有何特点?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六、小结:文章中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七、总结与反思新闻两则之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案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制案人:宋景钱 审稿人:七年语文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合作,自主探究掌握相关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背景资料】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正是淮海战役的前夜色。【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二再读课文,思考品味:1、划分层次:三、拓展延伸:思考: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四、教师总结: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五、布置作业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100字左右。(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六、反思与总结2.芦花荡学案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制案人:宋景钱 审稿人:七年语文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合作,自主探究掌握相关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爱国热情,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2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景物描写。3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难点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在古老的燕赵大地上,有一片富饶的水域,她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映射着美丽的光芒。她就是:白洋淀。古往今来,白洋淀不仅以他的美丽的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遐迩,更令人广为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成为痛击侵略者的战场。有“壕沟设险歼顽伪,芦荡出奇灭倭兵。英雄垂功抗日史,中外讴歌颂雁翎”的传颂。例如著名的抗日武装“雁翎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还有妇孺皆知的经典战争影片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皆取材于此。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著名作家孙犁写的一篇精彩的小故事芦花荡。(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提防( ) 竹篙( ) 苇塘( ) 疟子( ) 寒噤( ) 吆喝( ) 仄歪( ) 趴( ) 蹿( ) 飒( ) 2、你还收集到哪些字词,请写在下面3走进作者(三)初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1 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2 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3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4 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5 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品味赏析,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五)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问题如下: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4请你指出第四段中从“老头子特别明亮”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5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 6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7“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8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六)、课堂小结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业污染场地修复2025年技术方案成本效益分析及环境保护产业政策优化报告
- 自己的商铺租赁合同范本
- 美术合作办学合同协议书
- 社会人员招聘劳动协议书
- 风能叶模板维修合同范本
- 汽修维保合同协议书模板
- 自助美甲店转让合同范本
- 网络通讯协议书结构模板
- 第三方检测合同检测协议
- 砂场工人安全合同协议书
- 2025至2030风力发电用高强度螺栓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校园绿化具体管理办法
- 重庆市主城区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
- 智慧教育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 2025年中国铁路集团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用工风险培训课件
- 海外现场安全健康环境管理(HSE)
- 无损检测超声波技术应用与原理
- 班主任与科任老师的协调教育
- 2025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模内标签(IML)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前景机遇研判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