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二十四)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兴起12011皖南八校模拟 有人做过统计,论语书中,“仁”字的出现概率很高,达109次之多,这一现象说明()a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b.“仁”的思想在春秋时已经成为主流c.孔子一贯很重视“仁慈”d.“仁政”为春秋多数统治者所接受22011厦门模拟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提出这一思想主张的学派是()a儒家 b道家c墨家 d法家32011广州模拟 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a墨子“兼爱”思想 b孟子“性善论”c老子“无为”思想 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4宋代司马光诗:“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这可能与下列哪项措施有关()a“大一统”思想 b“君权神授”c“天人合一” d“三纲五常”52011苏北四市模拟 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并由此产生了早期的民本思想。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a bc d62011肇庆模拟 今天我国倡导“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对于“以德治国”,我们可以从儒家传统文化中吸取哪些有益的思想()a民本思想 b“和为贵”和“仁”的思想 c“有教无类”的思想 d“天人感应”72011济南一中高三模拟 下列几种主张中体现古人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爱”“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为政之要,惟在得人”a bc d82011浙江模拟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92011潍坊模拟 董仲舒说:“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君为臣纲 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 d君臣共主102011平顶山模拟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112011湖州模拟 清朝时期,某地方官府倡导乡饮酒礼,酒礼由州官担任主持人,行礼致辞为:“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党”该致辞所包含的中国古代传统观念有()宗法观念忠孝观念等级观念神道观念a bc d122011宣城模拟 孔子的教学内容,可称之为“六艺”。其中“礼”谓天地阴阳之秩序,“乐”谓取得和谐。后人学者曾评论: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这表明孔子的教学特点是()a强调道德教化的功能 b注重维护等级制度c主张严格遵守礼法 d教学与音乐相结合132011南通模拟 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就此事,某校甲、乙两个学习小组,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中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以下是讨论中利用的两则材料:材料一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礼”,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2011年1月14日新华网博客材料二汉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适用的。当此之际,儒学再次引人关注:“养心莫善于寡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格言,耳熟能详又历久弥新,仿佛就是针对现实社会的某些弊端发出的。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崔道怡略谈孔子塑像,2011年1月31日人民政协报请回答:(1)作为甲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一指出反对为孔子塑像的理由。你又将如何利用材料二从思想方面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2)作为乙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方面概括赞成为孔子塑像的理由。(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摘自张贷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如何评价?课时作业(二十四)【基础演练】1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所反映的现象与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密切相关,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中“已经成为主流”和“为春秋多数统治者所接受”有违史实;论语中的“仁”和“仁慈”是有区别的,排除c项。2c解析 本题考查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认识。据材料信息分析,材料强调了“爱人”,体现了墨家思想中“兼爱”的理念,故正确答案为c项。3d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据时间信息“西汉中期”及“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等信息,说明反映了儒家“仁政”的思想;据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统治者“失德”,上天就会降灾害以示惩戒,这导致西汉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答案为d项。4a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董仲舒思想的认识。“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是说董仲舒提出这个主张之后,百家消伏,思想统一,题干中的材料含义是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与“大一统”思想是一致的,答案为a项。5c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民本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是一种愚民政策。“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正确;是明显的民本思想。故选择c项。【能力提升】6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儒家思想主张的理解。“仁”的思想,要求人们相互爱护,融洽相处;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这正是当今“以德治国”需要吸取的;民本思想包含在“仁”的学说中,“有教无类”是教育思想,“天人感应”是封建迷信,故排除a、c、d三项。7b解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思想,是说: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兼爱”是墨子的主张,意思是:爱是相互的;“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是管仲的思想,大意是:山林虽然靠得近,草木虽然长得好,但建造房屋皇宫必须有一定限度,禁用与开发必须有时间限制,体现了保护环境的思想;“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是唐太宗的主张,反映了他求贤若渴、识人用人的典范。据此体现古人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有,选b项8d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用排除法。a项是思想文化专制;b项是君权神授;c项不是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这一理论规劝统治者施行仁政,治乱、与天是相呼应的,答案为d项。 9a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的意思是君臣关系如同天地,君为天,荫庇养育大地,臣为地,承载着天的恩惠,主要论述了君臣关系,答案为 a项。10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吸收了阴阳五行之说及法家、道家思想,a、d两项错;“为政以德”在先秦时期已提出,排除c项;先秦儒学基本上是不满当时的政治状况而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而董仲舒改造儒学的目的是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b项符合题意。11c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依据材料中“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党”可知反映了宗法、忠孝和等级观念,神道观念无从体现。12a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由题干材料中礼乐的含义及 “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可知,道德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即孔子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故正确答案为a项。b、d两项不是材料信息强调的重点;c项违背孔子思想。13答案 (1)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代表中华文明,拔高了孔子的地位。进一步说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造性。(2)历史影响: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维护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和社会的稳定。现实意义:儒家学说对现实社会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有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3)应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对中国传统儒学的认识。第(1)问注意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来说明反对为孔子塑像的理由;而材料二中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从其消极影响中分析。第(2)问注意概括材料二中对儒家思想积极作用的分析。第(3)问正确态度就是弘扬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选做习题】14答案 (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势力: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海生物安全培训课件
- 民法总则普法课件
- 初中历史课标考试及答案
- 财管9号考试题及答案
- 安全生产要求指南讲解
- 户外素质拓展活动策划方案
- 农业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创新
- 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分析
- 新质生产力与智能技术融合
- 材料力学引言
- 中学藏文散文教学课件大纲
- 第4课《乡愁》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 兵役法教学课件
- 第六届山东省无人机技术与应用职业技能竞赛(无人机测绘操控员)题库(含答案)
- 第1章三角形单元测试2025-2026学年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作文素材(选必上)
- 2025年中医确有专长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秋季学期(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 2025年小学会计入职考试题库
- 2025-2026学年湘教版(2024)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