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文档弟子规7集蔡礼旭老师主讲.doc_第1页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文档弟子规7集蔡礼旭老师主讲.doc_第2页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文档弟子规7集蔡礼旭老师主讲.doc_第3页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文档弟子规7集蔡礼旭老师主讲.doc_第4页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文档弟子规7集蔡礼旭老师主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一集)2007/2/26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1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来到图文巴,末学心中都是一分感恩的心情。我记得在我念大学的时候,我有一位朋友,他从小都是读我们老祖宗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他在跟我谈话当中说到,他曾经走过很多的国家地区,每次到一个新的地方,他都会拾起这片土地上的一把泥土,然后把它带回来,装在一个瓶子里面。每当他拿起这罐土壤,他就会想到在这个国家地区,曾经有多少的人给他帮忙、给他鼓励、给他照顾。当我听完这一段话的时候非常的感动,而这个态度也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形成。所以当到达图文巴净宗学院,就想起五年前,末学在净宗学院学习的那半年,许多法师的教诲,许多同修们的爱护、照顾,历历在目,就好像昨天一样。而这分感恩之情,我们要化成一个精进的动力,因为所有爱护我们的法师、同修们,最希望看到的是我们有好的成就。所以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我们生命当中从小到大,多少长辈的爱护,多少老师的提携,多少同学、同仁给我们生命当中的启示,他们最愿意看到的,就是我们这一生能有所成就。我们能时时抱著这分感恩的心,抱著这分上报四重恩的心,那我们就有源源不绝的动力,来对治我们自己的习气。所以弟子规上告诉我们,恩欲报,怨欲忘,而这分恩德不只是要感念在心,还要把他们的风范记在我们心上,接著我们要把它效法、学习。我记得那时候到净宗学院,我自己以前很少做家事、做家务,后来在学院我们也轮流到厨房去帮忙。佛菩萨慈悲,我们人生缺什么,佛菩萨就会安排我们去学习、去历炼。当初到厨房去洗煮汤的锅子,那个锅子身长都快一公尺长,洗著洗著才了解到,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知道有多少义工菩萨在护持、在帮助著我们。由於到厨房去帮忙,才感受得到众生恩难报,因为每个义工菩萨他们都是用至诚的心在为我们付出。他们的心中都是想著我们每个人都能有成就,这分祝福、信任的心,我们不忍心让他们失望。在这三年多,我们到祖国大陆推展中国文化,这一路走下来最深刻的体会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感受到广大的同胞们这颗善良的心。记得有一次,有一对老夫妻他们拿著当季收成的粮食,到了我们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到了以后,就对著我们的老师讲到,老师们太辛苦了,要吃最新鲜的粮食。他们把最新鲜的拿给我们,接著又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了一些钱,而这包钱当中还有一块的,甚至还有五毛的。我们接待的老师看到这一幕非常感动,可以感受得到,这一对老夫妻他是尽全力在护持正法的复兴。而我们净宗学院,以至於全世界所有的净宗学会,都有无数的同胞们、无数的同修们,都是用这分至诚的心,全心全力的心在护持著我们,这分恩德我们要时时不敢忘怀。这一对老夫妻把粮食放下以后,接著就匆忙要赶回去,他们已经坐了差不多十个小时左右的火车。我们的老师就说到,你们老人家留下来吃顿饭!两位老人家说到,我们不能再增加你们一点点的负担,我们还是回去吧!说著说著就走了。这样的老人家,在全世界不知道有多少!我们管财务的老师,他们常常都是收到很多老人家省吃俭用,把他的退休金省下来。因为他们听师长讲,说人民币一百块也可以一个月的生活费用,他们听了之后真的去做。到菜市场去买剩下来的青菜,买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个老板看了都很感动,之后菜都送给他们。他们一个月只花一百块钱人民币,其他省下来的钱来护持正法。所以,我们整个修学的过程,确实有无数的人在协助我们、在成就我们,他们这分至诚的心,不疲不厌的榜样,要留在我们的心中。我记得那时候很多同修在厨房里一起做馒头,每一次做要做八百个到一千个馒头。我也没做过馒头,跟著就一起帮忙,假如没有经验,确实有时候想帮忙还会帮倒忙。我们就要先多看、多听、多学,后来慢慢的就可以上线了,跟著一起做馒头,做著做著腰就很酸,感觉都快撑不下去了。但是看著所有在做馒头的菩萨们,没有一个人喊累,而且还是露出灿烂的笑容在做馒头,这么一比较,这个功夫就差很多。人家都不休息,我们就不好意思休息,到最后实在是不行了,只好慢慢的走到角落,看著大家都没看到的时候,坐下来休息一下。但是在这个当下,我们感受到的是菩萨们他们不疲不厌的精神。所以,不疲不厌不单是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面呈现出来,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多少菩萨在为我们表演,我们都要记在心上。而上报四重恩第一个就是父母恩,父母的恩德我们是随著年龄的增长愈加的深刻。因为我们处世待人当中,重要的态度、心境都是父母的教导形成的。我非常感谢佛菩萨加持、祖宗的庇荫,我能走上教育的路,由於走上教育的路,更去思考到父母、老师、长辈对我们人生重要的影响。刚刚说到我们要时时怀著一个感恩的心,我就想起我的母亲,她在小孩成长的过程当中,常常都是提到每个长辈对我们的爱护。母亲提到爷爷,都会说到你们小的时候太吵了,晚上不睡觉。我的母亲她是小学老师,隔天又要教学,我的爷爷就会叫我的母亲先去休息。然后我的爷爷就摇著摇篮让我们睡觉,而且我爷爷功夫很不错,他能用脚摇摇篮,摇到自己睡著了还在摇,所以爱护孙子的心也能够提升到这个境界。我们的记忆当中都是这些感动,都是长辈对我们的恩德。我的爷爷也会对著我们说到,母亲在我们三个孩子小时候非常的辛劳,在学校五、六十个学生要照顾。我之前还没有从事小学老师以前,有个错误的观念,就是小学老师真好,有寒假又有暑假。但是我真正去教学之后,深刻感觉到当小学老师,他时时要关注著几十个学生的安全,要留心著几十个学生人格的成长,那是要全神贯注的。所以寒假、暑假对一个小学老师来讲,只是喘息一下而已。没有真正去体会过、去付出过的,很难了解到个中的辛劳。我自己当了几年的小学老师之后,再回想起爷爷跟我们讲的这些话,感触更不一样。母亲在学校照顾这么多学生,回来还要侍奉公婆,而且我母亲嫁过来的时候,我的叔叔、姑姑都还在读书,一家的重担压在我母亲的身上。但是我们整个成长的过程,从来没有感觉到母亲有说一个苦。所以,父母他们的身教已经给我们演出来,所有人生应该尽的责任,他们都是无怨无悔去做,从来不喊苦。我的爷爷说到,我母亲在学校教书,又要照顾三个孩子,很辛苦。有时候在学校下课,刚好课堂跟课堂之间那十分钟、十五分钟,累得一趴下去就好像昏过去一样,往往都是学生把她摇醒,她才接著上下一堂课。记忆当中,都是母亲提到爷爷对我们的照顾,都是提到叔叔,我们在生病的时候,他在病房外在那里为我们祈祷、为我们流泪。以至於外公外婆,还有阿姨们对我们小时候的爱护,我们可能记忆都不深刻了,但是母亲都会时时提醒我们。所以这分感恩的心,从小在父母的引导之下渐渐的形成。现在很多年轻人,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很难对人提起恭敬心、提起感恩心,我很想恭敬、想感恩别人,但是提不起来。我们细细去了解,就是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没有把长辈的恩德告诉他们,反而抱怨一些长辈,或者抱怨上司、抱怨同仁。孩子听到了这些话语之后,他的心中无形当中对人会有一种怨气,对人不容易信任。确实为人父母、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影响孩子的人格,甚至影响他这一辈子的修学。感受到这个真相之后,我们为人长辈者要谨言慎行。我们去年底到马来西亚,跟差不多六百个老师们一起交流中国文化,而总共是三天的课程,诸位同修可能很难想像,上三天上了多少小时的课?总共上三十个小时的课,每天十个小时。马来西亚的同修那种学习的精进态度,深深留在我们心中,确实是他们给我们上了一课。从早上七点半开始上上到十二点,又从下午一点上到五点半,然后晚上七点半又上到九点半,而且三天上下来,没有一个人打瞌睡。那分认真的态度,我们深刻感觉到为什么马来西亚的华人这么有福报,这个福报最根源的就是有一颗知恩报恩的心。为什么马来西亚同修们,他们对自己传统祖宗的文化这么样认真的学习?因为他们感念因为有祖宗这些宝贵的教诲,他们虽然身在海外,也能够让自己的家业、事业有很好的发展,很好的承传。而福田靠心耕,有这分知恩报恩的心境,有这分承传文化的使命感,福报就愈来愈大。其中我们看到有一位是孔老夫子的后代,当他跟我们见面之后就提到,说他没有读过弟子规,但是当他打开弟子规在读的时候,每一句经文都让他想起了小时候的情景。从孔老夫子后代的这段话,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弟子规不是读经典当中就能读得出来。最重要的是父母、是长辈他们在家庭当中就把它演出来,让小孩从小耳濡目染之下,这些做人处世的重要态度,就深植在他心田当中。所以中国文化当中,文字就把人生的哲理含摄在其中。我记得五年前在净宗学院的时候,有一位陈伯伯,他留在我心中的印象,就是不断的去付出。哪里有最辛苦的工作,他都是首先去做,而他自己对中国的文字非常用心的研究。他就跟我提到哺乳的乳,乳字左手边是一只手,下面一个子,是抱著一个孩子。右边这个是个象形,是一个形像,就是像一个母亲的手抱著孩子来哺乳,就是这个乳字。而这个字就是时时提醒我们,不可以忘记母亲三年的养育、哺乳之恩,因为母乳都是母亲的血当中的营养变成的。所以,中国的文字都把人生的道理含摄在其中,让我们在文字当中都能开显智慧。而全世界能把智慧含摄在文字当中的,就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字,就只有炎黄子孙有这样的福分。易经当中告诉我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今天全世界这么多的民族,只剩下一个古文明还承传下来,还承传五千年不衰,就是我们华夏民族。我们再对照这一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为什么我们的民族没有断掉?最主要的原因在哪里?在於我们的祖宗有很好的德行、智慧,庇荫我们的民族能延续到现在不断,而且是唯一一个不断的民族。我们体会到这一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对我们的祖宗都是怀著一颗感念、感恩的心。相同的,我们的祖宗庇荫了我们,我们承先也要启后,我们现在的德行、智慧能不能继续的庇荫我们的子孙,让他们也能够绵延不衰?这是我们这一生人生应该有的责任、使命感,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刚刚我们提到中国的文字,就想起教育的教字。在古字当中,这个教字是左边两个叉叉,画两个叉,两个叉下面有一个小孩,右边是一支树枝,一只手拿著一支树枝,这是个教字。这个教字就告诉我们,父母、老师画第一个叉,小孩跟著自然耳濡目染就画第二个叉,这两个叉就点出了教育的精髓所在,叫上行下效。小孩最强的能力就是模仿,他很自然就学会了,右边一只手拿著树枝,这个代表不断的提醒小孩、勉励小孩。所以一个字当中把教育的精髓都点出来,一来是上行下效,二来是耐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要形成他正确的人格,要不断的提醒、不断的教导。这一个教字也让我们感受的到,弟子规不是拿来叫孩子背的,而是要自己做到,上行下效,让孩子去学。而且这个学还不能学表面的动作,都要从真实的心中流露出来才行,这个假假不了。有位父亲他听了弟子规之后,他想上行下效,我现在要好好的做,我的孩子以后才会孝顺我。他本来上班之前没有做到出必告,返必面,他从听完隔天,他就去找他的父亲商量,这个父亲也就是小孩的爷爷。他跟爷爷说到,爸爸,待一会儿我要去上班,我会跟你行礼,说爸爸我要上班去了,然后你要跟我配合一下,因为这样子才能把孙子教好。这个爷爷听了还满安慰的,你活了三十多年,终於有点开悟了。你看,三十多年我们都不懂孝道,让父母替我们担了多少的心,父母的恩我们报都来不及,怎么还忍心让他们担忧?接著这个父亲带著他的孩子要出门上学去,爸爸跟爷爷恭恭敬敬鞠了一个躬,然后就出去了。走了没有几步路,这个孩子对著自己的父亲说到:爸爸,你刚刚跟爷爷鞠躬是做给我看的。所以,孩子的感受能力很强,做表面的那不行,一定要从真实心中做出来。有位母亲她学了以后,也很认真做孩子的榜样,但是就感觉孩子对她讲话还是不恭敬。明明我对我父母都这么恭敬,怎么都没有感应?诸位同修,我们面对经典、面对佛法,我们要有一个态度:那是真理,不能检讨真理,一定要检讨自己。绝对不能有一个念头说:经典讲得不对,师父讲得不对。这个不行,一定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做了没有感应,没有好的结果,一定要反省我们自己,问题在我们身上。所以孔老夫子给我们做了一个比喻,比方一个君子之道,君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就好像射箭一样。今天把箭射出去,没有射中靶心,下一个念头是什么?这支弓箭是不是台湾生产的?品质太差了,害我没有射到。这支弓是哪里生产的?你看我们第一个念头就是找藉口,我们没有修好,都是我先生不配合,都是我儿子不配合,我才没修好,这个念就是迷惑!佛法是内学,心外求法这就是外道,这就不是觉悟。所以我们一件事情发生了,不先检讨自己,那就像弟子规说的倘揜饰。我教小学有个坏习惯,会考试,倘揜饰,增一辜,这样子错上又加错。而且我们佛弟子假如再掩饰,那个罪过不好说!为什么说佛弟子掩饰罪过不好说?因为我们已经戴上了佛弟子的名称,人家看了会说,你看那个学佛的人,比我们还会找藉口,我看这个佛法也别学了,好像也没什么利益。所以学佛的人不依教奉行,就好像警察又犯法,判罪会比较重一点。我们真的是时时要对照经典才好,不能检讨别人,这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对我们立身处世、以至於成就学问,是个很重要的关键。不能看到表面我们对父母很恭敬,孩子怎么没有转?这一位女老师,她就静静的往自己更深处去观照,她发现了一点。就是虽然她对父母讲话看起来都很有礼貌,但是当母亲讲的话比较长一点的时候,她内心的不耐烦起来了。所以,她没有真正内心的恭敬,她只有外在的形式而已。这么检讨之后,她不断就善观己心,要求自己的起心动念。后来真正对父母的言语,都从她的恭敬心中流露出来,也很快的,她的女儿对她讲话的态度就转变了。所以佛陀给我们一句很重要的教诲,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就是我们这颗心,我们的心真正时时观照有没有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我们时时能这样观照,我们的依报,所处的环境转的速度就会快。我们看到很多同修们,他们的家庭变化比较快,那个根源绝对在他依教奉行的程度。我们提到教育确实上行下效,我们希望孩子做到什么,我们首先自己要做到;我们希望同修们能够形成什么样的道风,我们自己首先带头来做。很多父母都会说到,我的孩子为什么都讲不听?其实这句话点出了重点,因为教育不可能是用嘴巴讲,我们只讲不做,孩子看在眼里不服气。我们教孩子要孝顺,结果我们自己对自己的父母不恭敬,孩子内心不服,那个不服的心态就在那里酝酿。现在很多说法我们都要很冷静去思考,因为有很多的理论都说,孩子到十三、四岁这个年龄左右都会有逆反、会有叛逆期。诸位同修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很多学校,尤其中学,开家长会,很多家长来到学校,学校的领导会对著这些家长说,你们的孩子现在的年龄正进入龙卷风时期,他们把这个逆反时期叫龙卷风时期。所以诸位父母,你们回去好好的注意,因为这是正常的。这些父母回去之后每天盯著孩子看,看什么?看龙卷风来了没有。突然有一天孩子讲话比较不客气,他马上说你看龙卷风来了,这叫心想事成。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经验,从来没有教出逆反的孩子,为什么我们在短短二、三十年当中,却教出了这样的下一代来?这个我们不得不深深的来思考,为什么在二、三十年当中,能从孝顺父母,到现在杀父害母的事都那么多?我们想起一句俗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没有把孝道传下去,才会教出不听话的下一代。有一位华人学者说到,中国炎黄子孙是拥有全世界最高度的文明智慧的民族,但是却生出、教育出最短视的下一代。短视到什么程度?短视到会为了几百块、几千块,把父母、把至亲都给杀害。当我们炎黄子孙听到这段话,我们去感受一下,我们的祖宗在天之灵一定在那里掉眼泪。他们已经把最宝贵的智慧和盘托出,承传给我们,但我们没有领受,却造成民族莫大的危机。我们遇到这样的情景,复兴文化、复兴正法对我们来讲,就是责无旁贷的责任。我们如何去承传这个责任?就在我们的当下敦伦尽分,就在我们的当下把弟子规句句把它演出来,让我们成为孩子的身教,让整个家庭的气氛成为孩子的境教,环境的教育,耳濡目染。我们对长辈的孝心、恭敬心从哪里来?就从家庭的点点滴滴的情景当中形成。我们回想到小的时候,一到吃饭的时间,当母亲说吃饭了,我们下一个念头不是自己跳上饭桌去。首先想到的是谁?是爷爷奶奶。马上走出家门,因为跟爷爷也比较有默契,知道爷爷可能礼拜一在哪儿,礼拜三在哪儿。到爷爷会去的地方,看到了爷爷马上一声阿公吃饭,爷爷吃饭了。这一声传过去的时候,整条街上的邻居们,邻里乡党,很奇妙,所有听到这句话的人都笑了。我看到诸位同修也笑了,都可以感受到这一分天伦之乐。当然,谁笑得最开心?爷爷笑得最开心,我们的祖宗也笑得很开心。我们祖宗的文化从哪里传下去?从穿衣吃饭就在传;不是叫孩子来,给我念弟子规的时候传。弟子规每句都是生活的情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就是在传孝敬之心。所以爷爷欢喜,所有听到的人也欢喜,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叫真的欢喜。一个人因为力行了道义而欢喜,这样的欢喜长长久久,一辈子想到了都高兴,这叫法喜,这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得乎道而欢喜。这个不只自己会欢喜,还会传到下一代,让这分喜悦一代接著一代传承下去,这样的欢喜是不会中断的。我又想起,记得小时候出去校外教学旅游,看到奶奶喜欢吃的豆腐乳,一看了很高兴,赶快买起来抱在自己怀里。我从买下来就开始高兴,因为脑海里想到什么?想到奶奶接过这一瓶豆腐乳,不知道会高兴多久,诸位奶奶们会高兴多久?高兴一辈子!而且那一个礼拜见人就说,我孙子给我买我最喜欢吃的豆腐乳。诸位同修,你看我现在想到还笑得合不拢嘴。所以真的,我一想到我的奶奶,脑海里就是浮现奶奶在那里关灯的景象,那分勤俭的态度留在我们心田。我们的生命是所有爱护我们人的精神的延续,奶奶那分勤俭持家留在我们心田。我的母亲常说,你们三个孩子怎么比我们父母还节俭,后来我们才了解到因为我们的祖师是奶奶,所以要承传这分美德。想到爷爷,就是他在邻里乡党当中,人家有什么需要他就赶快去帮忙、去协助,这分热心也留在了我们的心田当中。这个教字确实是上行下效承传下来,而当孩子真正去力行这些孝道、这些德行,他内心非常的感动,你不让他做,他都觉得难受。弟子规当中提到冬则温,夏则凊,有一个孩子六岁,她学了之后她就认真去力行。她家里在北京,冬天的时候她就跟她母亲说要帮忙温被窝,这个母亲当下还有点舍不得。舍不得是情,教育孩子不能用情,要用智,要悲智双运才行,那点舍不得要放下,成全孩子的孝心、德行,这是影响一辈子。假如舍不得他力行孝道,德行没有起来,起来的就是欲望,起来的就是所有的人要为我服务,那就是自私自利。所以父母的一个念头、一个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就是天壤之别。她的母亲忍住不舍,就让小女孩去温被窝,在温被窝的过程当中,妈妈问了一句话,你冷不冷?还是有点舍不得。这个小女孩说:妈,不冷,我只要想到待一会儿妈妈到被窝里面来,会觉得很温暖,我一想到这里,我的内心就感觉有一股热、一股暖流,从我的心田流淌出来,然后流到了我的全身,所以我一点都不冷。这个孩子帮母亲温完被窝之后,又回到自己的被窝里面去,没多久她对她的母亲说到,母亲,当我回到自己的被窝里面,感觉这一股暖流,还一直在我的身体里面在那里流淌,我回到自己被窝也一点都不冷。她好像发现了一个真理一样,她就对她母亲讲,她说原来孝心是火热火热的,大陆讲火热火热就是非常温暖的感觉。这个孩子自己行道了,就有行道的快乐、行道的感悟。我们现在冷静来看看,我们的孩子、下一代,他们是因为得到什么而高兴?是行道高兴了吗?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满足欲望而高兴。因为满足欲望而高兴,这个高兴能撑多久?撑不了多久,因为欲望像深渊一样填不满。而且当他高兴是因为满足了欲望,其实人生的悲哀已经种下去了,悲哀的种子种下去了。我们的孩子、学生到底为什么而欢喜,他的内心是因什么而欢喜,这个重要。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这一颗心,这一颗善心有没有启发?绝对不能启发他的欲心。所以今天孩子他到超级市场去,看到一个东西想买,父母说这个家里都已经有了,不要再买了。孩子马上蹲在地上哭起来,这个时候怎么办?马上买给他,他马上破涕为笑,很高兴,这叫得乎欲而喜,他的欲望就在父母满足他的欲望当中增长。很多父母就说,买给他他就不吵了,不吵了好像问题解决了,事实上问题更大。所以,当父母、老师要很冷静。在深圳有一个小孩他才六岁,跟母亲上街要买一些东西,母亲的钱带不够,他因为生气,就把母亲打得鼻青脸肿。路过的人看到了,这个孩子太不像话,你怎么不教训教训他?妈妈讲我舍不得打。你看这是六岁的孩子,我们回想到一、二岁的情景,很可能一、二岁的时候在那里吵著要东西,母亲给他了。你看满足欲望之后,变成家庭的悲哀,变成父母的悲哀,也变成孩子一生的悲哀。这样的孩子连孝心都没有,谈何福报?所以爱孩子不能没有智慧。我记得我小时候也跟我妈妈要东西,我妈妈不给我,在看她的书,我就在地上打滚,因为看看妈妈会不会舍不得。那时候还是冬天,你看我都记那么清楚。在那里打滚,我妈妈在那里看书,好像关公看春秋,如如不动。我在那里滚了十几分钟,发现了两件事,第一,冬天的地上很冷,第二,我很累了,所以拍拍屁股,这种事别干了,就走了。你看慎於开始,父母很有原则,孩子就懂得做人的道理,父母的坚持才成就了我们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这个慎於始的态度,我们为人父母、老师要非常的慎重。教育孩子时时要从他的心地去看,我们的一言一行是启发了他的善心,还是误导了他的人生方向,增长欲望?这个我们必须判断清楚才好。今天就先跟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讲到这里,有讲得不对、不好的地方,还请诸位法师、同修多多指教。谢谢大家。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集)2007/2/27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2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回想在到了祖国大陆这三年多的岁月,确实都是一分感恩的心。我记得刚到海南省海口的时候,那时候上课来了差不多十几位朋友,来听我们分享弟子规。十几个人我们看了也很感动,因为本来杨老师给我的交代,是说什么都不用想,先讲三百场。老师给我的指示也非常简单明了,她只有讲两点,第一点就是先讲三百场,不要打烦恼,所以我每天在那里算馒头,一场、两场这样算。第二个就是我们在外做事情,不能让师长担心、丢脸,这是杨老师给我两个最重要的教诲。看有十几个朋友来,我们也很感动、很欢喜。讲完课之后,看到底下有些七十几岁的长者,下了课,我马上就走过去,给他行礼、给他问好。因为这些长者在课程的过程当中,一直对著我们微笑,让我们很有信心。下去之后跟老人家行礼、问好,才了解到这些老人家听不懂普通话,他居然能在底下坐两个小时,还这么欢喜。老人家的这分心,灿烂的笑容,留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他们是全心全意在成就我们、在提携我们。这分恩情我们这一生都不可以忘怀,我们今天在修学上能有一点点的成就,一点点的提升,都是众人给予我们的帮助。我记得有一次,时间比较赶,我就搭著海口比较特殊的一个交通工具,叫摩的,大家可能没听过,叫otorcycle的士,摩托计程车。坐上去很快就到了现场,我们讲课的教室,这个时候时间刚刚好,没有迟到。直接进教室就上了讲台,两个小时讲下来,我就到了厕所去照了一下镜子,突然看到镜子里面有一只公鸡。赶快出来跟我们的同仁们说到,你看我的头发像公鸡,怎么都没有人告诉我?但是我们要了解,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什么人家都不敢说我们?最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我们讲了几堂课,慢心起来了。他人比较敏感,感觉到我们不能劝,所以不跟我们讲。人家不规劝我们,我们不能责怪别人。昨天悟行法师一直强调的感应,能感是我们的心,所感是境界。能不能有人规劝我们、提醒我们,那也是我们感来的。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一颗谦卑受教的心?我们愈深入弟子规的学习,愈了解到弟子规每一句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心境。能够体会到弟子规每一句经句的心境,就能感受得到,这个心境对我们一生的学业、事业都是成败的关键。以至於对於我们的家道承传,对於我们整个社会民族的延续,都是最关键的一个心境。像信当中有一句经文提到,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损友为什么会来?因为我们只想听好话,只想听谄媚的话,所以损友来,益友却。但是我们假如能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我们听到称赞诚惶诚恐,确实因为一个事情的成就那是无量无边人的付出,有看得到的,有看不到的!我们在整个大事因缘当中,只是尽我们一点点的心力,绝对不能有个念头说自己有功劳。有念头觉得自己有功劳,我慢的心一起来,不但不可能让这件事情圆满,很可能还坏了事情。曾经听师长讲到,有一位法师他在弘法的过程当中也是非常的艰辛。有一天到了一间破庙,当晚在那里休息。他感触到弘法非常辛苦,就叹了一口气,说怎么这么累!突然从空中传来了一句话,你累,我比你更累!为什么?因为讲经的法师只要把经讲好,但是这些护法龙天,以至於我们护法的菩萨们,还要为我们的食衣住行、生活的点点滴滴去操心、去忙碌,所以确实护法功德大过弘法。多少人在护法,多少人在护持,我们怎么敢起一个念头说自己了不起、自己有功劳?所以,时时都非常体会得到,这整个弘法的过程当中,无量无边的至诚心含摄在其中。我们不忍心因为我们起了贪瞋痴慢,而把这个因缘给破坏了。这个时候的心境,就好像如褓赤子,好像刚出生的婴儿,为人父母、为人长辈把他抱在手上,非常的软,生怕他给滑掉了,那样的呵护这个孩子,那样的呵护弘法利生的工作。我们时时记住一句教诲,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弟子规这一句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这句教诲是我们成圣、成贤,或者是堕落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大禹是圣人,大禹听到别人的劝诫,听到别人好的善言、善行,他是闻善言而拜,当场顶礼下去感谢他,所以大禹是圣人。子路是孔夫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子路是闻过而喜,人家规劝他的过失,他马上很感谢,笑得很开心,谢谢你告诉我。我们学圣贤、学佛菩萨,最重要的从他们的存心去学习,我们观照自己的心境是不是闻善言而拜?是不是闻过,听到自己的过失非常高兴,感谢对方?而福在受谏,一个人最大的福气,是能接受佛菩萨、圣贤人的劝诫,那样的心境就好像在看一本经书的时候,圣贤、佛菩萨如在面前教诲他,每一句看完之后,都是随文入观。今天我们站在家业、事业的角度上,一个人要经营成就他的事业,他整个事业发展的过程,他一定会出现很多瓶颈,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得到前面,左右两边看不全,后面更看不到。诸位同修,假如现在后面有一个人拿著一根铁锤,正举起来要往我的脑袋敲下去,我能不能看得到?看不到!但是当他要敲下来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诸位同修,你们怎么都没有反应?我做人太失败了,大家连救我一命都不肯。当铁锤要下来的时候,底下应该会啊一声,这么啊一声我就警觉到后面,马上一个转身,这个祸不就过去了吗?所以,人不可能方方面面都看得到,这个时候就需要亲朋好友,以至於好的同仁很真心的来劝告我们。蕅益大师说善友为依,修道过程确实需要很多好的同参道友,互相提醒、互相劝诫。所以福在受谏,我们当下就想,我旁边怎么没有善友来劝我?我们时时都要反求诸己,还是我们这颗受教的心。但是大家听完这一句福在受谏,待一会儿大家下课,不要见人就说我有什么缺点,你帮我讲出来一下,到时候人家看了我们就赶快跑。所以修学时时放下自己,要能感知到对方的心境。同修跟我们又不熟,马上就我有什么缺点?我们已经相处两天了,你一定要告诉我,不然你就不慈悲。人家愈听压力愈大。我曾经遇到一位同修,刚好他跟末学一起坐电梯,一进电梯只有我们两个人,他说蔡老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差不多一个礼拜了,我有什么缺点,请你帮我指出来。当场这个电梯里面的气氛很怪异。后来我跟这位同修分享到,其实当我们要别人指出我们缺点的时候,那已经晚一步了,最重要的要自己能起观照。这个念头是贪心,这个念头是慢心,我们马上回光返照,马上转念,这是最重要的。自己劝自己最重要,等别人来劝的时候,那可能是三天、五天,甚至於一年、两年都过去了。师长教诲我们早晚做早课、晚课,早课在读经的当下是提醒自己,那个时候就是在接受佛菩萨给我们的教诲、劝诫。当我们在做早课的当下,都是这种不断反省自己的心境,一定能感来很多善友的相劝,都是我们这颗心。假如我们在做早晚课的时候是应付的心境,当真正有善友来劝我们,我们整个心态、还有整个表情也是应付。所以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我们善观这颗心非常的重要。晚课的时候,反省自己这一天有没有依照经教去奉行,假如没有,要后不再造,赶快把它改过来。我们一直提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任何的境界源头都是我们自己这颗心。所以真正修道人,对任何人绝对不抱怨,绝对不要求,一定是要求自己,因为万法都由自己这颗心生。这两天,诸位法师都给我们非常宝贵的教诲,这都是诸位法师多年来修学的体悟。我们能体会得到法师们他们的这颗慈悲心,我们与法师之间心跟心就相契,这个时候听法师们的教诲都能够随文入观。曾经我们拿到一本弘一大师别集,弘一大师他在整个大藏经以至於历代祖师大德教诲当中,给我们拣选了一百句非常重要的开示。又在我们整个文化当中,重要的人生哲理这些格言当中,也挑选将近差不多一百句左右的这些教诲。我们看到了这本弘一大师别集,能不能跟弘一大师那颗慈悲心感应?为什么大师要会集这本教诲出来?因为深刻感觉大藏经浩如烟海,透过大师的智慧,把我们当前最受用的这些经句把它拣选出来。我们怀著一颗感恩的心来读这本书,那就非常受益。而且人情练达皆文章,假如我们人情事理不圆融,很难让众生生欢喜心,又怎么可能会利益到众生?所以后面弘一大师搜集的格言别录,对於我们处世当中的分寸就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我们体会到弘一大师的悲心,我们也体会到每位法师讲课、讲经的这分存心,那我们这十天左右的课程,对於我们心境的提升就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在跟师长修学的过程当中有一个心态,就是每一句师长的教诲,只想著如何做到,从没想过做不到。因为当我们想著做不到的时候,我们的自信心被自己给摧毁了,当我们想著我们做不到的时候,我们已经不信佛。因为佛陀的教诲是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假如我们想我们做不到,那就是不相信佛陀说的这句话。所以只想著如何做到,那是信佛。佛又告诉我们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智慧是本有的,是要在时时刻刻观我们起心动念,把妄想分别执著给打掉,这是我们用功的地方,也是师长最常教诫我们的,从根本修,从起心动念处修。所以当我们提起来我做不到,那就是执著,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我们现在是把不觉当作真的,把烦恼当真的,就变成认贼作父,认烦恼贼做自己的父亲。诸位同修,我们希不希望认贼作父?当然不希望。就好比我们背著一包垃圾,这包垃圾很臭,我们背了三十年,突然有一天善知识告诉我们,我们背的是垃圾,你还把它当宝。这个当下,真的是垃圾,其臭无比,这个臭让我们无始劫沉沦。所以明白了,马上要把这包垃圾把它扔出去,就在要扔出去的时候又拉回来,然后对著自己说,这一包垃圾好歹也跟了我三十年,这么扔下去好像有点可惜,好像不够念旧,这个时候就没法子了。知道烦恼对自己的害处,当下一定会把它舍掉。我们不能放下贪瞋痴慢,不能放下自私自利,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彻底认知它对我们法身慧命的伤害。我们一定要坚信佛陀说的,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从今以后我们要自己相信自己,随时想著如何力行佛陀、还有师父的这些教诲。师父教我们要为佛法、为众生,我们当下就提起这样的心念,而这句话真的能破我们的烦恼。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在那里犹豫不决,在那里生烦恼的时候,赶快把这六个字请出来。这六个字就好像一把尚方宝剑一样,真有烦恼了,尚方宝剑出鞘,马上就知道该做什么。我们之所以在烦恼当中不能出来,往往自私自利放不下,贪瞋痴慢的习气放不下;一提起来为众生、为佛法,正念一起,妄念自然就消掉。当初末学在要从台湾到海口去,我们是去推展中国文化,我的父亲就说到,这个教育的工作可能一万个人做,只有一、两个人可以做得起来。这个分析是没有错,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接著我跟我的父亲交流,一万个人做,只有一、两个人做得到,我们是要去问这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做不到的,还是要去问这个做得到的?所以真的,我们在修道的过程当中,要打烦恼、要找藉口,可以找一千、一万个藉口。但是假如下定决心,这些藉口就不见了,就像无量寿经说的,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真的,决心一下,很多的善知识、很多助力就感应来;这个信心不下,感来的都是业力。我们走的是业力的人生,还是愿力的人生,都在这一念之间。我们往往遇到境界,先找藉口退缩,人生,任何人都不能够打败我们,只有一个人会打败我们,就是我们自己的妄心、退缩的心。今天我们是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藉口,我们要去问的是这一个、两个做到的人。假如这一、两个做到的人,他们是有很多的财富,是有很高的官位、社会地位,那这个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没有。但是假如不需要财富、不需要地位,而他们具备的条件我们也有,这个时候要责无旁贷去做。接著我也跟我父亲提到,我的师父,我们尊敬的老法师,他一个人到了台湾举目无亲,也没有财富,也没有社会地位。但是纯是一颗慈悲心,纯是一颗至诚的心,就感应来三位好老师,感应来我们韩馆长大护法来给他护持,这些境界都是自己的心感召来的。慈悲的心、真诚的心,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师父能修得一生这么殊胜的果报,我们也要相信自己能做得到,所以这一念心是提起对佛法的信心。假如我们跟著师长学习,然后对师长讲师父,您的修行的成果,只有您做得到,我们都做不到。诸位同修,假如师父听到了会不会哈哈笑?会不会说太好了,我做得到,你们做不到?不可能!父母跟老师最欢喜看到的事,就是孩子、学生的成就超过自己。而父母、老师的心境,一定是把他一生修学最精华、精髓的部分,全盘托出给他的孩子、给他的学生,希望能青出於蓝而胜於蓝。所以师长每一部讲的经,都是我们修学最重要的关键。假如我们能体会到师父对我们这颗至诚的爱心,我们会直下承担,随文入观的去听师长每一句教诲。当下我们就能少走很多的弯路,能够直截了当来走我们这一生的修学。我们体会得到师父的用心,我们体会得到每位讲课法师的用心,那我们这几天就能够心跟心的交流。每一句法师宝贵的这些教诲,以至於每个事例,都会印在我们的心田当中,都会转变成我们立身处世的态度。我们记得昨天悟月法师给我们教诲到,面对任何一个人要见性不著相,看到的每个人都是阿弥陀佛。有人请教师父说,师父是怎么念阿弥陀佛?师父说到我念阿弥陀佛跟大家不一样,在我的心目当中每一个人都是阿弥陀佛,我对众生的供养,跟对阿弥陀佛的供养,绝对没有两样。这些都是师父的教诲,我们要把它放在心上,当我们对任何一个人起了傲慢,马上想到看一切人都是阿弥陀佛,这个念头起来,这个妄心就下去了。昨天悟行法师也说到,有一位女企业家,她们开的是一个餐馆、一个饭店,安排位置刚好坐在师父的旁边,亲近师父。当然这是恒顺众生,假如我们明白经教的,亲近不在於距离,而在於心境,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心境相契了,天涯也咫尺;心境疏远了,咫尺也天涯。虽然我们现在是在末法时期,但是假如我们对佛陀的这分至诚恭敬达到极处了,虽在末法当中还是正法;假如我们没有依教奉行的心,纵使在正法时期,还是在末法。这位女同修她看到师父相貌非常的庄严,她就说师父怎么天生丽质!其实当下我们看到什么?是看到了她讲的天生丽质四个字,还是看到了她很真诚讲出这句话的心?假如我们看到了她那颗心,就没有障碍;但是假如只看到她这句话,就有障碍。因为我们觉得这个人是外行,她不懂;我们懂,她不懂,高下出来了,傲慢出来了。我们曾经听一个公案,有一只狗看到了观世音菩萨,它太欢喜了,马上把它刚找到的屎(大便),一下子就丢给观世音菩萨。那是什么?那是它觉得最好的东西。所以它一下子就脱离畜生道了,至诚心供养菩萨!师父常提醒我们,我们修行人不要愈学愈执著,不能只看到别人过失,都没看到自己过失。儒家修学当中有一句我们都耳熟能详的话,叫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叫修道。假如我们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自己一天错了几十次都感觉不到;别人一做了哪个动作,我们马上就批评,这就是修颠倒的道,这个态度完全反过来。我们常常在跟各地的同修们交流,很多人听完课,跟我们的老师讲:这一堂课我的先生最需要来听,他没来太可惜了;这个我儿子最需要听。一大堆人需要听,就一个人不需要听。当下我们都想著谁需要听谁需要听,那叫打妄想,心外求法,都是别人要修,我们不用修,而心念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俗话讲工於论人者,我们对别人的过失特别看得准;那观察自己的过失,就愈来愈看不到,察己必疏,因为精力统统放在看别人过失上。这个时候人家会不服,你五十步笑我百步,假如是儿子的话,是敢怒不敢言;假如是先生的话,一句话就顶回去了。当别人给我们一句顶过来,我们当下要反省,为什么他人不能接受。真正修道人正己化人,都是要求自己。昨天我们在感应篇的课程当中,这个化叫自然而然,而不是要求别人出来的。有一位长者他听完课之后,过来跟我们交流,他拿著香港四十集的弟子规讲记,我们一看那本讲记都已经翻了好多次,看起来非常用功。他就翻开来告诉我,你看这一段我还下眉批,后面写什么?这一段很好,后面写媳妇要看,再下一段又写儿子要看,所以整本书都是别人要看,就自己不用看。真正我们在听课当中,都要观照得到自己的心念是不是在觉悟当中,在反省、在观照当中。师长的教诲非常宝贵,我们一定当场要领受,要视一切众生是阿弥陀佛,不能愈学愈执著。曾经有一位朋友,第一次到我们文化中心来,过来之后,他吃完饭,他第一次来吃完以后还剩一点点,他就问我们的工作人员,请问倒饭的桶子在哪里?诸位同修,假如我们今天看一个人拿著还没吃完的饭,来问我们倒饭的桶在哪?我们会怎么回应?会不会眼神就是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奇怪?当我们用异样的眼神看他,他内心会很惶恐:我哪里做错了?这个时候就是我们放不下自己的执著,感受不到对方的心境。他第一次来,这是正常的!所以是他正常,我们不正常,我们变成什么?严以律人。这个时候你跟他说,好,我帮你处理,我们自己去把它吃掉。他第二天、第三天他会观察,原来大家都很节省、都很惜物,他感动了。你又帮他处理,你又自己吃掉,他知道了他更佩服。我们都急於当下就要教诲别人,人和都不见了。有时候这个急不来,只有一件事最重要、最急,就是修我们自己。而真正都是修自己,正己自然就会化人,这不是刻意的,而是会水到渠成。什么是老实人?时时都是从自己开始用功、开始修起,这是老实人;脑海里都是看谁先修、谁先修,那就不老实。刚刚我们提到的,她说到师长是天生丽质,我们另外一位同修马上很严肃的说是相好庄严。大家都能感觉到当场的气氛都有点僵硬,这个时候你看师父没有执著:都对,天生丽质就天生丽质。所以,我们有机会跟在师长的旁边,都是学习师长的这分不分别、不执著,学习师长这种人情练达、圆融自在的修为。我们这一次办的追思法会,也可以深刻感觉到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一个心态,饮水思源。做人假如不能饮水思源,忘本,绝对失人道,绝对会堕落。在除夕那天早上,我们在庐江文化教育中心举行了一个祭祀,祭祀我们中华民族万姓祖宗,当场两百多个人非常恭敬的给我们的祖宗行礼。确实当下我们都感觉到祖宗在庇荫我们,祖宗都莅临了现场,在这个气氛之下,几乎所有的人都流下感动的泪。而我们缅怀祖宗的恩德,更重要的就是要依教奉行,承传先祖的教诲,心系天下的安危,心系文化的承传。这个文化不承传下去,我们拥有最悠久文化的民族,将可能成为最短视的民族。我们这一生遇到了这样的机会,我们要直下去承担,而这个并不辛苦。很多朋友见到我们一些工作的同仁,都会说你们辛苦了。我们真的不辛苦,因为这一生能做该做的事,能做想做的事,那是人生的快乐、福气。所以,我都跟我们的同仁讲,我们能够来为往圣继绝学,那是真正福气!我们同仁来自神州大地的四面八方,但是每个人都会讲一句闽南话,就是这一句福气啦!而且不只是我们的福气,也是我们祖宗的福气,对!我们的祖宗现在在天之灵都在看:我的子孙现在在弘扬正法,在弘扬佛法,好,好好的干,我也与有荣焉。佛陀讲一人得道,九祖升天,我们能走上修行的路,走上弘法利生的路,真的是我们祖宗的福分。因为祖宗跟后代、跟我们是完全是一体,我们的福慧,也是祖宗跟后代子孙的福慧。范仲淹先生离我们已经一千年,他的智慧承传了千年不衰,他那一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分胸怀、这分智慧、慈悲传了一千多年。范仲淹在的时候,他的义田,他买来供养大众的田地是一千亩;而到了他清代的后代子孙,把他的这个德风发扬光大,到清朝是四千亩义田。所以你看这分福分、这分智慧承传千年不衰,而且福田心耕,最重要的还是这颗心,是福田的根源所在。从宋朝以后到清朝,范仲淹的后代出了七十二个部长级以上的官员。一个家族的兴盛,一个家族的德风,能够庇荫到世世代代的社会民族安定。哪一个朝代,没有范仲淹的后代在那里为国为民?诸位同修,我们听到了佛菩萨、古圣先贤的风范,我们马上想起一句弟子规,叫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诸位同修,我们的家风要承传多久?大家怎么一脸茫然的样子,心里要有数!我们不能带著孩子、带著孙子往前走,走著走著儿子、孙子问:爸,去哪儿?我们回头说:你问我,我问谁?那到底带哪儿去?真的,这些榜样都在我们的眼前,只要我们至心求道,只要我们真正对佛法、对民族有这一分使命感,我们的子孙一定会感应得到,能把这分承担、能把这分气节把它承传下去。所以那一天我们祭祖,每位同仁都有这分使命、共识。而在祖宗的教诲当中,最重要的核心就是这个孝字。孝字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合成了一体不可分。上面这个老就是上一代,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爷爷奶奶,上一代又有上一代,过去无始;子是我们的下一代,下一代又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是一个整体。孝道跟师道都是这一个孝的精髓所在。我们今天要感念佛菩萨、感恩师父的教诲,也是承先启后,所以当孝於佛,常念师恩,当令是法,久住不灭。我们把佛菩萨的教诲、真理能够再承传下去,尽我们对佛菩萨、对师长的这分孝心。所以,师道跟孝道是一不是二。那一天祭完祖宗之后,我们有个同仁他们去了九个人,全家族都去了,他的父母,包含他的哥哥、大嫂,他的侄子、侄女,还有他自己的女儿、太太。总共九个人就在万姓祖宗的面前,他跟他的哥哥、嫂嫂、太太,一起给他的父母行跪拜礼,给父母拜年。拜完之后,孙子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拜完年之后,接著是他的哥哥上座,他们夫妻俩给哥哥磕头拜年。因为他出来弘扬正法,在家里面都是哥哥在照顾父母,让他放心,让他全心全意来弘扬,所以他感念哥哥的付出,也给哥哥磕头。这一幕就是孝悌的承传。我们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后代,而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这一分孝悌能够承传下来,我们的爱心自然流露,因为孝悌也者,其为仁爱心的根本所在。我们能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能够感同身受别人的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