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东县七五六地质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1页
广东省惠东县七五六地质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2页
广东省惠东县七五六地质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3页
广东省惠东县七五六地质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课程标准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在生产上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在了解商鞅变法的史实基础上,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以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表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体验改革变法的重重阻力。2、利用商鞅个人命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是商鞅变法。因为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典型代表,学习它有助于学生把握战国时期变革的时代潮流和通过变革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的历史特点。难点是如何理解铁器牛耕的出现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因为这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初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节课是在了解春秋战国政治形式的基础上来研究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并通过商鞅变法来体现封建制度的最终确立,这能使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历史发展的问题,并为后面学习秦帝国的兴亡打下基础。板书设计第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生产方式的变革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三、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导课,揭示课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我们的祖先一直不断地在努力着。从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到西周时期的铜制工具,生产工具的每一次进步,都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普遍使用铁器和牛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你们知道这些变革的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学习新知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生产工具的变革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所搜集的资料,分石器组、木器组、铜器组和铁器组,分别向大家介绍一下每一类生产工具的使用年代、制作材料、代表性工具、优缺点等情况。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同学准备得最充分,介绍得最好。在学生介绍完了生产工具的变革情况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图表。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是人们并没有停止思考,又在探索:能不能利用家畜的力量来帮助人们从事生产,减轻人们的负担呢?引导学生了解早在春秋时,劳动人民就摸索出了牛耕技术,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使用木制、石制工具时,奴隶们怎样才能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集体合作,共同劳动)古书上把这种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叫做“千耦其耘”。当铁制工具和牛耕使用并推广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还需要奴隶们进行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吗?(不需要,铁犁牛耕的推广,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如果奴隶主仍然残酷剥削和压迫奴隶,奴隶们会有生产积极性吗?(奴隶没有人身自由,生产得再多,自己还是什么也没有,不会有生产积极性)如何调动奴隶们的生产积极性呢?于是一部分开明的奴隶主尝试着改变剥削方式,他们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劳动者,每年收获的时候向承租人收取大部分收获物作为地租。劳动者通过一年的耕耘,也可以留下一小部分收获物供自己支配。你们觉得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会带来什么结果呢?(劳动者为得到更多的收入,努力工作)史书上把这种情况叫做“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可见,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个体生产逐渐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在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中,劳动者不再称奴隶,而叫农民,那些开明的奴隶主就成了新兴地主,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战争不断。处在那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被兼并的厄运呢?(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为了富国强兵,战国时各国纷纷进行改革,主要有: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的改革,一时出现了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在众多的变法中,变法最彻底,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各国为什么要变法?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两点:第一,新兴地主要想建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就必须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各种特权;第二,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现实压力,迫使各国变法。这也是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谁知道商鞅?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商鞅的生平。(商鞅原是卫国没落贵族的后代,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秦孝公封他商地等十五邑,因此称为商鞅。商鞅从小就立下了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当听到秦孝公下令求贤的消息,便来到秦国,向孝公进献富国强兵之术,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孝公的信任,进行变法)商鞅的变法主张虽然得到秦孝公的赏识,但是顽固派大臣却极力阻挠,双方在朝廷上进行了唇枪舌战。商鞅舌战的情况:甘龙首先反对变法,他说:“圣人教导百姓,不改变旧的习俗;聪明的人治理国家,不改变旧的法制。用老办法教民治国,官吏习惯,百姓也安心。”商鞅驳斥道:“治理国家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用不着去学习古代。从前,商汤和周武王并没有按照古法办事,却都打下了天下。夏桀和商纣王并没有改革旧法,却都亡掉了国家。所以,反对古法不一定就错,遵守古法不一定就对。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顽固大臣问:“秦国怎样才能富?”商鞅答:“奖励耕织。”顽固大臣问:“秦国怎样才能强?”商鞅答:“奖励军功。”看完刚才的历史剧,同学们对商鞅的变法主张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把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来归纳一下,秦国怎样才能富,怎样才能强,怎样才能使秦国军队有战斗力?(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秦国要实现长久的富强,在战国七雄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得到谁的支持?(人民)为解决将士、农民的后顾之忧,土地的归属问题自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于是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使秦国的变法迈出实质性的一步。秦国为什么时有旧贵族的叛乱?(分封制使地方权力过大)如何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县制,县令由国君任命)怎样才能更好的控制人民?(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如何解决经济混乱的状况?(统一度、量、衡)经过上述启发,完成下表: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请学生们想一想,哪些地方与以前不一样了?(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政治制度是县制;土地所有制是私有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和伟大功绩。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但却触犯了哪些人的利益?(旧贵族的利益)旧贵族会怎样对待商鞅呢?(旧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他们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同学们讨论一下,商鞅为变法而死,值得吗?引导学生认识,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商鞅为实现抱负不怕牺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同学们有哪些启发?布置作业写一篇有关商鞅和商鞅变法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定。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测试卷7年级历史科第八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班级_姓名 _座号_一单选题1、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 ) a 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 b 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 c 各国的社会变革 d 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2、“千耦其耘”的劳动场面出现在:( )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朝 3、我国铁制农具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是在:( ) a 商朝 b 西周 c 春秋 d 战国 4、战国时期,我国耕作技术的一大进步是指:( ) a 集体耕种 b 个体劳动 c 铁器的使用 d 两牛牵犁的使用 5、“说秦君卫鞅变法,辞鬼谷孙膑下山”。此语中的“秦君”和“卫鞅”分别指的是( ) a秦始皇、李斯 b 秦孝公、李斯 c 秦始皇、商鞅 d 秦孝公、商鞅 6、战国时期,首开变法之风的是:( ) a 魏国 b 楚国 c 韩国 d 秦国 7、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工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