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精选5.doc_第1页
美文精选5.doc_第2页
美文精选5.doc_第3页
美文精选5.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史铁生说:“皈依不在天堂,皈依就在路上。”正如此岸与彼岸,彼岸遥不可及而有朦胧之美,星光灿烂而引人遐想;伸手可及的此岸似乎过于清晰、厚重、单调无味,所以我们习惯于仰望,习惯于歆羡,殊不知,此岸才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高三的教室移到了一层,闲暇之余便常到草坪上漫步,心中总不由自主地充塞着各种蓝图,想象着去荷兰欣赏摇转的风车,体味香草的气息,想象着逃离如今一切的束缚过童话般的生活似乎现在的生活就是“遭受”,没有星辉灿烂,没有阳光雨露,只有沉重的步伐与日渐坚强的心志。我陶醉于自己勾勒的彼岸的星空,厌恶此岸这无趣的脚踏实地。直到一天偶然翻到了苏轼的传记,不由得感叹这位先哲从彼岸回到此岸,从遭受变成享受的过程。他的星空便是太平盛世一个人民安居乐业、没有斗争、没有压迫的社会。他曾执着地仰望、探寻,甚至心力憔悴,身陷囹圄,于是苏子转过身来回到此岸,与民同乐,并脚踏实地地尽一己之微力为天下谋一份福。于是,我们看到了泽被后世的苏堤,听到了“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诗篇或许星空本就是用来欣赏的,可以陶醉,但不能沉迷驻足于此而固执地追求彼岸,恐怕那又会失去许多此岸的欢欣了。史铁生的皈依就在这脚踏实地的行走中,对永恒的缺陷和自身限制的超越让他渴望解脱,然而他没有选择沉迷失意于仰望中,而是在此岸感受春意盎然。他在地坛的一草一木中悟到了生命的挣扎和蜕变,在老海棠树枝杈间感受到了绚烂天空中妈妈留下的爱。他执着地拿起笔,倾尽其才地书写。他的双脚永远离开了土地,却在精神的沃土上脚踏实地地奔跑,他挥汗、超脱、高歌澎湃。他在泥泞的路上留下了最清晰的脚印,这串脚印比天空中灿烂的星斗还要动人,还要美丽。今天的我,不再抱怨此岸脚踏实地的沉重与枯躁,这铿锵的行走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沉静地坐在教室里,玉兰树在歌唱,阳光斜斜洒在我的上,我满足而珍惜地拿起笔,在我的路上脚踏实地行走。斑斓的星空,遥远的彼岸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与心的欢喜,可只有此岸才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在这里脚踏实地,步步前行,那便是皈依。评析这是一篇颇具哲理的考场作文。首段作者将“星空”和“大地”幻化为“彼岸”和“此岸”,一个“殊不知”,提出总观点与其瞻望彼岸,不如安于此岸,“此岸才是我们精神的家园”。这个思想的确立,态度鲜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文章主体部分,先从一个高中学生逃避现实的真实心理写起,中间包容两个带有作者个性化认识的重要材料苏轼“从遭受变成享受的过程”、史铁生“在此岸感受春意盎然”。最终完成了“我”的转变对现实的皈依。在这一写作流程中,作者的高明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事理的辨析较深刻。文章不是简单地否定“仰望星空”,而是恰到好处地表明一个态度:如果远大理想目前不具备实现的可能,那么,不急不躁,安于此岸是一种明智,它使人生不荒废,不虚度。由此可见作者的通达。第二,对材料的把握较得当。考场作文写苏轼、史铁生的很多,而从安于此岸、向现实皈依这个角度来认识生活者还很罕见。作者对苏轼修筑苏堤、史铁生地坛思悟的挖掘、点化不仅能够自圆其说,且富于新意。由此可见其思维的敏捷、认识的独到。第三,对主体的审视较自觉。文章不是一味地谈古说今,作者注重写作主体“我”的参与。文中的“我”既可理解为作者自身,也可理解为一代青年学生,思考并着力解决“我”的问题,是当今考场作文中颇为难得的素质。“我”在场,“我”参与,“我”受益。其实,这个“我”中又何尝没有读者诸君呢?一篇哲理散文的普适意义就这样铺展开来,启人心智,令人回味。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年少时曾拜读过川端康成先生的禽兽一书,对这样的描写唏嘘不已:“少女躺在那里,母亲为她穿上和服,惨白的脸上抹了两抹嫣红,如同新娘一般美丽。”是什么样的人用这样不带一丝叹息的语句描写出如花生命的逝去?在当时的我眼中,这一切过于残酷了。多年之后,随着阅历的增长,我终于有了新的理解,川端先生只是仰望星空之后,发现了星空的浩瀚与大地的束缚吧。有人指责说文学家是最脱离实际之人,他们存在于幻想与虚无之中,无所事事。我认为在这个讲求“脚踏实地”、追求实际利益的年代,文学家是将梦想与实践结合得最好的人,他们仰望星空得到天穹的召唤,以梦想领航,在前进的路上,他们发现了地面泥泞不堪甚至还有铁索牵绊,于是他们放弃了实体,选择在自己梦想的路上朝自己的星空一步步走去在著名画家古贺春江自杀之后,川端先生曾这样说:“我不赞成自杀,死从不为死而死。”谁能指责这样的人是脱离实际,不脚踏实地,生存于虚幻的呢?我想,川端先生曾经努力尝试过,与世事相融,与时代相合,但战后社会的支离破碎,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那片星空的强烈召唤,这一切的一切使得川端先生放弃了我们1979年的一个春日,川端康成打开煤气,自杀于公寓内。这里的死亡已经不是逝去的意味了,川端先生解脱了,他无所牵挂地朝他曾经仰望的星空走去,一步一步,越来越接近死亡这种行为仿佛对文人有着特殊意义,屈原、芥川龙之介,以及我们今天的诗人海子、麦地都选择了这条路,去追寻自己的星空。世人,你还要嘲笑他们吗?你可曾想过他们也曾在你们的泥潭尝试过?你可曾想过他们才是在仰望星空之后发现大地束缚的人?你可曾想过,当你自以为脚踏实地地在这里挣扎,被利益驱使的时候,他们正在接近星空,接近梦想的地方俯视着你,看你在浑浊不见星空的地方泅游?你可曾想过他们才是坚持本真的人?你呢?诚然,我并不赞同自杀这种行为,我同样坚信一个生命的逝去,必会带来缺失与遗憾。我只是想提醒你,在你自以为脚踏实地的时候,你头顶可曾真有那份你曾经坚信的天空?你是忘了它?还是已使它混浊不堪?请记得仰望那片星空,请摆脱泥潭,真正地脚踏实地朝梦想走去。评析这是一篇很大胆、很新鲜同时亦很有见地的文章。“大胆”之一,角度的新异。大凡写带“与”字的题目,往往是平分秋色。而本文却独辟蹊径,扬“仰望”而抑“脚踏”,不可谓不新异。这里面便有对二者个性化的理解。特别是对“脚踏”当很多人视“脚踏实地”为追名逐利、陷入现实的泥潭难以自拔之时,这“脚踏”便成了一种妥协,甚至一种堕落。文末说“请摆脱泥潭,真正地脚踏实地朝梦想走去”,这“真正的”三字,正显示了作者对问题的洞见,令人击节。“大胆”之二,眼光的独到。在诸多可选择的内容之中,作者选择了“文人自绝”这一文化现象,这在七万多考生中可谓绝无仅有。以川端康成为典例,用近于案例研究的方式,由现象而探因,再由个别到一般,生成带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判断。“屈原、芥川龙之介,以及我们今天的诗人海子、麦地”等例证,虽点到即止,却延展了读者的思想,令人品味再三。“大胆”之三,语气的冷峻。本文的语言极富特色,笔调的灵活多变、恰当得体最为难得:开篇以“唏嘘不已”的伤感起笔,继之以“川端先生解脱了”的平淡,再以“世人,你还要嘲笑他们吗?”的反诘相激荡笔调的变奏映现了心湖的波动。尤其是文章后半部第二人称的大量使用,是交流亦是交锋,其连珠炮式的发问和冷峻的语调催逼着读者反思与自省,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锐利,亦有与这个世界相抗衡的豪迈与坦荡。在这里,语言与思想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文章写到这个分上,“大胆”便成一种勇气,一种力量,一种风范。考场提笔,欲“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我们缺的不正是这种风范吗?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如果我们把一个时代比作一个行路人,那么,值得仰望的星空是他的指南针,而脚踏实地则是他的车舆舟楫。然而,时代不只是一个孤独的行路人,所以仰望星空者成了它的指南针,脚踏实地者成了它的车舆。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领路人。这些人或者挥毫写出流传当世乃至后世,甚至改变一代人精神的佳作,或者用自己的生命思考世界,然后让别人借着他们看清时代的方向。这种时代之精华,如生命之源养育了一方水土、一代人物。论语指出中华千年文明之路,便是因为它仰望着仁义的星空。道德经指向安宁,史记指向人性,它们指向之璀璨,使世人折服,乃至奉其为经典,成为精神之指路明灯。屈子怀石沉江成爱国者的心头明灯,项羽不肯过江成自尊者的毕生星斗而今人人颂之记之仿之写之,皆是因为他们仰望星空,指出方向。每一个时代都不能缺少实干者。这些人或者默默无闻行其当行之事,或者不言不语只做面前之事。他们使时代的大船得以航行,使时代的骨骸填满血肉。脚踏实地中便踏出了一方天地,便推动了历史的巨轮。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二者,相辅相成。作为一个健全的时代,二者缺一不可。然而今天,我们却面临着“不健全”的危险。因为二者之一已经在残缺。当外国人顾彬说“中国当代没有文学”,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了,我们的仰望星空者是否还在?如果中国的文学再也不能像鲁迅作品当年一样,成为时代的温度计;如果中国的文学不再关心民生是否疾苦,世界是否有出路,而仅仅把自己困在内心的牢笼中,纠缠不休;如果,孔乙己卖火柴的小女孩背影已经成为可以亵渎的玩具,我们不得不问,我们的时代是否已经迷路,我们的仰望者身在何处?我们精神上的仰望已不再是时代的动力源,这也让我们物质上的脚踏实地没有了施力点。鲁迅作为一个时代的仰望星空者,也作为另一个时代的星空,说道:“于无声处听惊雷。”而今的我们,已然身处无声之处,敢问惊雷在何方?我们需要的是仰望星空,而不是行动的无力。我们需要的是脚踏实地,而不是精神的无望。时代的迷障有待我们除去。我只能化身惊雷。仰望星空,方敢言脚踏实地。脚踏实地,方能迈向灿烂的银河。评析本文在论析“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二者关系上,既强调二者“相辅相成”、“作为一个健全的时代,二者缺一不可”;而另一面,作者又看到当今社会在一些方面迷失了方向,“我们精神上的仰望已不再是时代的动力源,这也让我们物质上的脚踏实地没有了施力点”,故特别强调“仰望星空”的亟需与可贵。这些认识,符合生活逻辑,也符合当下情状。由此看来,这是一篇关注现实,希望解决一些问题的考场作文。作者的“企图”令人感动。正是有了这个“企图”,文章首段才清晰地指出两个问题:第一,时代需要指引;第二,仰望者引领着一个时代。第一个问题为下文“我们的时代是否已经迷路”铺垫;第二个问题为下文“我们的仰望者身在何处”蓄势。为了写好现代,作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