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报告).doc_第1页
山东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报告).doc_第2页
山东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报告).doc_第3页
山东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报告).doc_第4页
山东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报告).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报告)一、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论疾病(美)刘易斯托马斯从远处看去,脑膜炎双球菌好像是整个人类的残酷无情的危险敌人。时疫席卷过军营,校园,有时危及整个整个城市的居民。那种微生物侵入血流,然后侵入脑膜间隙,结果便是脑膜炎。在有效的化学疗法出现之前的日子里,那是一种可怕的、高度致命的病痛。脑膜炎双球菌似乎特别适应于人类脑膜内的生活。从这一意义上讲,这种遭遇好像是有针对性的。你甚至会说,它就是这样讨生活。 可事情不是这样。脑膜炎病例是一些例外。脑膜炎双球菌感染的常例是一种良性的,暂时的上呼吸道感染,几乎就不是一种感染,倒像是一种平和的结社。某些病人竟然发生脑膜炎、这仍是个谜,但不大可能意味着这是那种细菌的特别嗜好。可能的情况是,受感染病人的防御机制在哪方面出了毛病,以至于脑膜炎双球菌得到了进入的特许,可以说被请了进来。不管怎样,这种病是自然界的某种反常事件,很像是一场事故。 淋巴球性脉络丛脑膜炎的病毒在小鼠群中是无所不在的。它造成的典型疾病是一种致命的脑膜炎,其中,脑表面的渗出物几乎完全由淋巴细胞组成。初看上去、那种疾病似乎代表了一种特别适应于这种行为的病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侵害。然而,实际情况是,疾病是由寄主自己的淋巴细胞侵入大脑表面引起的,而不是由该病毒的任何神经毒性引起的。如果淋巴反应得到了预防,比如、在胚胎期诱发感染,产生对那种病毒的“容忍”,结果是持久的、无处不在、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都有的病毒感染,但没有任何脑病的症状。如果这时通过从正常的、不容忍的小鼠身上移植入淋巴组织来恢复免疫反应,那么,几天内就发生脑膜炎。新来的淋巴细胞涌满大脑表面,寻找病毒,而这正是致命的。从本质上讲,那种疾病是寄主对病毒的反应的结果。病理由寄主支配的最显眼的例子,是通过革兰氏阴性菌类酯多糖内毒素在各种动物身上诱发的一系列反应。在这些情况中,那种细菌毒素本身甚至看上去没有毒性。尽管那种物质对各种细胞和组织,包括多形核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小动脉平滑肌等都有很强的效应,对补体和凝结机制也有很强的效应、但所有这些效应都是完全正常的反应、是正常生命过程中每天作着的事情。使其成为灾难的是,这些机制由寄主一下子全部开启,似乎是对一个警报信号作出反应,结果便是广泛的组织破坏,如在全身性施瓦茨曼反应中那样;或者造成血循环的立即衰竭。甚至在细菌的确对寄主的细胞具有毒性和破坏性,如在一些制造外毒素的微生物的情况中那样,对于遭遇的直接性,还是不能不存疑问。白喉杆菌,假如不是由于它的毒素,它在任何意义上都不会是病原体。然而,毒素细菌的关系必定是极其密切的双向关系,涉及承认,还有准确地适配人那种细胞的分子机件,就好像那种毒素被误认作蛋白质合成中的一个正常参与者。此外,说句公道话,毒素也不是白喉杆菌蓄意制造的。其实,在地球上这么众多的细菌种群中,只有这么少的少数对我们多少还感点兴趣。细菌与较高级的生命形式之间最常见的相遇是在后者死了之后,是在分解复用生命元素的过程之中。这显然是一般微生物的主要营业、而这与疾病毫无关系。 今天,有这么多的传染病得到了控制,剩下的是一系列要紧的疾病,渐趋时髦的叫法是“退行性疾病”,包括脑脊髓的慢性病,慢性肾炎,关节炎动脉硬化,以及各种各样由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失调。虽然制约这些疾病的内在机制基本上还是个谜,但越来越流行的观点是,其中的许多,可能是环境影响的结果我们吃的,呼吸的,或接触的种种。 2.请阐释文章第自然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3.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特色。(1)说句公道话,毒素也不是白喉杆菌蓄意制造的。 (2)这显然是一般微生物的主要营业。 4.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色?请结合本文,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第自然段以人们错误地认为脑膜炎双球菌就是导致可怕的脑膜炎的细菌为例,引出下文对疾病是由细菌寄主支配的说明与分析。2.病人发生脑膜炎并不是脑膜炎双球菌蓄意感染的,脑膜炎病例只是一些例外。3.(1)蓄意: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说明了白喉杆菌与其毒素的关系,从而表明对细菌直接破坏寄主细胞说法的怀疑。(2)运用比喻说法,形象地说明了细菌与较高级的生命形式之间最常见的相遇形式,从而说明疾病大都非细菌所致。4. 选择“疾病”这一题材,与读者生活密切相关,容易引起读者关注。知识性强。向读者科学地介绍了疾病非细菌所致,纠正了人们对疾病的错误认识。语言通俗易懂,趣味性强。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动物预测地震之谜孝文科学家近日表示,动物能够在地震即将发生前感知到地下水发生的化学变化,从而预测地震。2009年,在意大利拉奎拉地震发生前几天,当地的蟾蜍纷纷离开池塘。观察到这一现象之后,科学家开始对这种化学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动物出现的异常行为预测地震。研究小组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地壳中受压的岩石释放出带电粒子,并与地下水发生反应。生活在地下水中或者附近的动物对其发生的任何化学变化都非常敏感,可以在岩层断裂并引发地震前几天就预感到将有地震发生。此项研究由美国宇航局的弗莱德里曼弗伦德和英国开放大学的雷切尔格兰特领导。他们希望自己的研究发现能够促使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展开密切合作,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识别地震即将发生前出现的一些难以捉摸的征兆。拉奎拉的蟾蜍并不是在地震发生前行为出现异常的第一个例子,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有关这种现象的报告。地震发生前,一些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行为都会出现异常。在1975年的中国海城,很多人发现蛇钻出巢穴,1个月后,这座城市遭受大地震袭击。这是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因为当时正值冬季,蛇正在冬眠。蛇洞外的温度低于0,冒险离开蛇洞对这些冷血动物来说无疑是一种自杀性行为。然而,无论是爬行动物从冬眠中苏醒,两栖动物逃离池塘还是深海鱼类游到海面,都只是个别现象。由于大地震较为罕见,即使对动物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观察其行为变化预测大地震也很难做到。这也正是拉奎拉蟾蜍的特殊性所在。作为博2-项目的一部分,身为开放大学生物学家的格兰特当时一直对蟾蜍群落进行监视。她回忆说:“这非常具有戏剧性。所监视的96只蟾蜍几乎在短短3天内变成0。在此之后,美国宇航局与我取得了联系。”宇航局科学家当时一直对岩石受到强大压力时的化学变化进行着研究。他们希望确定这种变化是否与蟾蜍大批撤离有关。他们在实验室进行的测试表明,蟾蜍的撤离确与化学变化之间存在联系,地壳能够直接影响蟾蜍生活和繁殖后代的池塘的化学特征。宇航局地球物理学家弗伦德指出,在受到强大压力时(例如地震发生前的巨大构造力),岩石会释放出带电粒子。这些带电粒子进入周围的岩石,在抵达地表时,它们与空气发生反应,将空气中的分子转变成带电粒子离子。他说:“空气中带正电的离子会导致人出现头疼和恶心、反胃症状,同时也会导致动物血液中的应激激素5羟色胺水平升高。”此外,离子也会与水发生反应,将水变成过氧化氢。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影响了溶解在池塘中的有机物,将无害的有机物变成对水生动物具有毒性的物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制。科学家指出,需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测试和研究。格兰特表示,这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令人信服的潜在地震预测机制,水生、半水生和穴居动物可能感知到地震即将发生并作出反应。她说:“岩层在地震前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果动物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那才是怪事。”弗伦德指出,可以预测地震的现象很多,动物出现的怪异行为只是其中之一,“我们需要了解这些信号之间如何发生联系,如果发现几个信号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我们便可以得出将会发生地震的结论。”(选自科学之友2012年2月)5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6文章题目是“动物预测地震之谜”,这里的“谜”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7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制”,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8作为一篇科普文章,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答案:内容上,介绍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6.答案:动物能够预测地震;但是动物预测地震的机制仍需要全面彻底的测试和研究。7.答案:岩石受到压力释放带电粒子,带电粒子与空气反应产生离子,离子对动物产生影响,动物产生异常反应。8.答案:语言准确、严谨;平实(通俗)、质朴。三、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在 海 底 装 上 “ 眼 睛 ”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科学热点正在出现:这就是海底观测系统。其功能是把深海大洋置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迄今为止,人类“入地”的能力仍然远逊于“上天”。海底是最贴近地球深部的去处,从海底“第三个平台”观测地球,将揭示地球系统“运作”之谜。建设中的海底观测系统,是通向新突破的捷径,作为新开的领域,各国都处在起步阶段。中国,正经历着数百年不遇的良机。假如把地面与海面看作地球科学的第一个观测平台,把空中的遥测遥感看作第二个观测平台,那末新世纪在海底建立的,将是第三个观测平台。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部不断扩展视野的历史。古人没有想到海洋有这么大,15世纪重新发现的“托勒密地图”上并没有太平洋,以为欧洲航海西行到亚洲并不遥远,否则哥伦布也许不敢冒这个险。当然更不会知道海底的地形起伏,会比陆地的高山深谷还大,这要等到20世纪中期,有了声波测深技术才能发现。现在我们知道,海水比河水多百万倍,海洋的平均水深3800米。隔了厚层的水,人类对深海海底的了解,还不如月亮和火星表面。而地球深处“地幔”里的水,又比地球表面的海水多许多倍。人类视域的突变发生在17世纪:用新发明的显微镜,看到了细胞,看到了微生物;用新发明的望远镜观察行星,提出了“日心说”,导致“哥白尼革命”。又一次突变发生在20世纪:航天技术使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第一次看到地球的全貌,开始将地球看作一个整体,将地球上种种现象连结为“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导致地球系统科学的产生,被喻为”第二次哥白尼革命”。这次“革命”对地球科学的影响最大,尤其是浩瀚的大洋。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大都是19世纪晚期以来通过航海从船上取得,这种星星点点、断断续续的观测,带来了许多错觉和误会。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测量海底地形的办法还是用绳子系上重锤抛到海底,用绳子的长度测算水深,如此得来的测点寥若晨星,绘在图上当然只能说明海底平坦,地形单调。再如船上用温度计测量海水表层,只能测了上一点再测下一点,永远也画不出一张同时的海洋温度图来。20世纪出现的遥测遥感技术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开辟了全新的对地观测系统,能够获取全球性的和动态性的图景。同时得到的不仅有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而且有生产力、污染以至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但是遥感技术的主要观测对象在于地面与海面,缺乏深入穿透的能力。隔了千百米厚的水层,遥感技术难以达到大洋海底。现在要问:能不能换一个视角,不要老是从海面看海底可不可以从海底看海面,把观测平台放到海底去?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热点正在出现:这就是海底观测系统。海底的观测平台的功能是把深海大洋置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结果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9请简要概括建设海底观测平台的意义。 10综观全文,人类对海洋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1根据文义,你认为建设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能否导致地球系统新科学的产生,从而带来“第三次哥白尼革命”。 9参考答案:将深海大洋置于在类的监测视域之内,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海底观测平台是地球系统的第三个平台,使人们换一个角度观察地球。10参考答案:第一阶段: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主要通过航海从船上获得;第二阶段:人类通过简单的工具测量海洋;第三阶段:遥感遥测技术出现后,人类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加强了对海洋的认识。第四阶段:海底观测系统的建成,人们可以从海底看海面。11答案示例:能导致地球系统新科学的产生,从而带来“第三次哥白尼革命”。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不断探求海洋的秘密,已经对海洋有了较深的认识,特别是20世纪出现遥测遥感技术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后,人们不仅能探测到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而且能了解海洋的生产力、污染以至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另外,人类有“上天”探求月球的本领,就应该有“入地”观测地球的能力,因为,相对而言,“入地”不比 “上天”难。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菌儿自传高士其这一篇文章,是我老老实实的自述,请一位曾直接 和我见过几面的人笔记出来的。我自己不会写字,写出来,就是蚂蚁也看不见。我也不曾说话,就有一点声音,恐怕苍蝇也听不到。那么,这位笔记的人,怎样接收我心里所要说的话呢?那是暂时的一种秘密,恕我不公开吧。闲话少讲,且说我为什么自称做“菌儿”。我原想取名为微子,可惜中国的古人,已经用过了这名字,而且我嫌“子”字有点大人气,不如“儿”字谦卑。自古中国的皇帝,都称为天子。这明明要挟老天爷的声名架子,以号召群众,使小百姓们吓得不敢抬头。古来的圣贤名哲,又都好称为子,什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真是“子”字未免太名贵了,太大模大样了,不如“儿”字来得小巧而逼真。我的身躯,永远是那么幼小。人家由一粒“细胞”出身,能积成几千,几万,几万万。细胞变成一根青草,一把白菜,一株挂满绿叶的大树,或变成一条蝗蚓,一只蜜蜂,一头大狗,大牛,乃至于大象、大鲸,看得见,摸得着。我呢,也是由一粒细胞出身,虽然分得格外快,格外多,但只恨它们不争气,不团结,所以变来变去,总是那般一盘散沙似的,孤单单的,一颗一颗,又短又细又寒酸。惭愧惭愧,因此今日自命做“菌儿”。为“儿”的原因,是因为小。至于“菌”字的来历,实在很复杂,很渺茫。屈原所作离骚中,有这么一句:“杂申 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苣。”这里的“菌”,是指一种香木。这位失意的屈先生,拿它来比喻贤者,以讽刺楚王。我的老祖宗,有没有那样清高,那样香气熏人,也无从查考。不过,现代科学家都已承认,菌是生物中之一大类。菌族菌种,很多很杂,菌子菌孙,布满地球。你们人类所最熟识者,就是煮菜煮面所用的蘑菇香蕈之类,那些像小纸伞似的东西,黑圆圆的盖,硬短短的柄,实是我们菌族里的大汉。当心呀!勿 因味美而忘毒,那大菌,有的很不好惹,会毒死你们贪吃的人呀。至于我,我是菌族里最小最小,最轻最轻的一种。小得使你们肉眼,看得见灰尘的纷飞 ,看不见我们也夹在里面飘游。轻得我们好几十万挂在苍蝇脚下,它也不觉着重。真的,我比苍蝇的眼睛还小1000倍,比顶小一粒灰尘还轻100倍哩。因此,自我的始祖,一直传到现在,在生物界中,混了这几千万年,没有人知道有我。大的生物,都没有看见过我,都不知道我的存在。不知道也罢,我也乐得过着逍逍遥遥的生活,没有人来搅扰。天晓得,后来,偏有一位异想天开的人,把我发现了,我的秘密,就渐渐地泄露出来,从此多事了。这消息一传到众人的耳朵里,大家都惊惶起来,觉得我比黑暗里的影子还可怕。然而始终没有和我对面会见过,仍然是莫明其妙,恐怖中,总带着半疑半信的态度。“什么微生虫?没有这回事,自己受了风,所以肚子痛了。”“哪里有什么病虫?这都是心火上冲,所以头上脸上生出疖子疔疮来了。”“寄生虫就说有,也没有那么凑巧,就爬到人身上来,我看,你的病总是湿气太重的缘故。”这是我亲耳听见过三位中医,对于三位病家所说的话。我在旁暗暗地好笑。他们的传统观念,病不是风生,就是火起,不是火起,就是水涌上来的,而不知冥冥之中还有我在把持活动。因为冥冥之中,他们看不见我,所以又疑云疑雨地叫道:“有鬼,有鬼!有狐精,有妖怪!”其实,哪里来的这些魔物,他们所指的,就是指我,而我却不是鬼,也不是狐精,也不是妖怪。我是真真正正、活活现现、明明白白的一种生物,一种最小最小的生物。既然也是生物,为什么和人类结下这样深的大仇,天天害人生病,时时暗杀人命呢?说起来也话长,真是我有冤难申,在这一篇自述里面,当然要分辨个明白,那是后文,暂搁不提。因为一般人,没有亲见过,关于我的身世,都是出于道听途说,传闻失真,对于我未免胡乱地称呼。虫,虫,虫寄生虫,病虫,微生虫,都有一个字不对。我根本就不是动物的分支,当不起“虫”字这尊号。称我为寄生物,为微生物,好吗?太笼统了。配得起这两个名称的,又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