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3讲 寒潮课件 中图版.ppt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3讲 寒潮课件 中图版.ppt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3讲 寒潮课件 中图版.ppt_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3讲 寒潮课件 中图版.ppt_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3讲 寒潮课件 中图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讲寒潮 读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寒潮及其发生的原因 1 概念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 现象 并伴有 等天气 2 一般标准当冷空气过境后 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 以上 并且在这一天内 最低气温又在5 以下 3 发生的原因冬半年由很强的 自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移动形成 降温 大风 冻害 雨雪 10 冷气团 深度思考1 有同学认为冷空气就是寒潮 这种认识是否正确 试说明理由 提示不正确 并不是所有的冷空气活动都是寒潮 只有强冷空气南下 降温幅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才是寒潮 2 寒潮的危害和防御措施 1 危害 大风 急剧降温 电信 电力中断 霜 冻 2 发生季节多发生在冬半年 但是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是 两季 3 预防措施 发布 对农作物和牧区的牲畜采取措施 做好防寒准备 海上船只及时回港等 春秋 准确的信息和警报 深度思考2 寒潮危害最大的季节在春 秋季节 而非最冷的冬季 试说明原因 提示春季寒潮易冻伤作物幼苗 秋季寒潮常影响作物成熟 而冬季 田地作物较少 多属越冬作物 耐寒性强 且冬季气温低 降温幅度不大 深度思考3 寒潮发生时不一定伴有雨雪天气 为什么 提示寒潮发生时 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的暖气团如果比较干燥 寒潮天气会导致扬沙 沙尘暴现象 而不会产生雨雪等降水天气 考点一寒潮 1 产生原理分析2 寒潮在我国的时间分布特征全国性的寒潮一般出现在9月下旬到第二年5月之间 3 4月是寒潮活动的最高峰 11月是次高峰 平均每年约有3 4次全国性寒潮 但各年之间差异较大 3 寒潮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影响受寒潮影响 会出现剧烈降温 伴随大风 雨雪天气 但区域环境不同 其影响地区 表现也有一定差异 具体列表如下 下图为1969 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 读图 完成 1 2 题 1 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 当地菜农在寒潮到来之前 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 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析图过程 尝试自解 大 地形 答案 1 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 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 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脉以东地区 影响因素 纬度位置 地形 2 水的热容量大 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 减轻冻害 若答出增加空气湿度 增强大气逆辐射 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也可 寒潮的 功 与 过 寒潮产生时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 但并不是 有百害而无一利 具体如下所示 考法一寒潮的危害1 2013 课标 阅读资料 完成下列问题 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 我国各地不同农作物的播种 收获等的时间相对固定 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013年4月 东北地区持续低温 大田春播时间普遍比常年推迟7 10天 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解析本题以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影响春播为背景材料 考查低温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的影响主要从生长期和生长节律上进行分析 首先要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熟制 其次要知道春播的推迟意味着农作物生长期的缩短 会影响产量 另外错过最佳播种期将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节律 使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 答案东北 农作物春播秋收 一年一熟 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较短 春播推迟7 10天 即农作物生长期缩短了7 10天 错过适宜的播种期 扰乱了农作物正常的生长节律 所以 农作物的产量会减少 质量会降低 考法二寒潮的成因和对策2 2013 福建文综 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 读图回答问题 1 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 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 1 题 冷冻灾害对农业和农业设施都会造成危害 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主要与地形 地势有关 第 2 题 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从加强监测 预报与管理 提前做好防范 调整农作物品种等方面进行考虑 答案 1 农业减产 农作物 牲畜 林木 渔业减产 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 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 冷空气堆积 地势较高 气温低 2 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 加强减灾防灾管理 做好防冻措施 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主要气象灾害 1 台风 形成 考点二气象灾害 危害台风灾害主要是由强风 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 不同部位会有不同的天气状况 如下图所示 分布 2 干旱 成因 分布 3 寒潮 4 洪涝 5 沙尘暴 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 冷锋天气影响 多大风 b 气候干旱 降水少 c 植被稀少 地表裸露 人为原因a 过度放牧 b 过度樵采 c 过度开垦 d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 法规 加强管理 控制载畜量 营造 三北防护林 退耕还林 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 推广轮牧 禁止采伐等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天气网讯2013年七月以来 我国淮河流域频繁遭遇强降雨过程 局地甚至达到300毫米 长时间的强降雨造成淮河流域各地引发洪涝 泥石流及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材料二据水文资料统计 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发生的大洪水有17次之多 材料三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 由西向东流入洪泽湖 出洪泽湖后分为两支 一支经高邮湖 邵伯湖在江苏省扬州市东南流入长江 另一支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 干流全长约1000千米 南岸主要支流有史灌河 淠河 均发源于大别山 北岸主要支流有洪汝河 沙河 颖河 涡河 新汴河 沭河等 下图为淮河主要水系图 1 试从自然角度分析淮河流域洪灾多发的原因 2 你对防治淮河洪水有什么好的建议 解析第 1 题 自然因素主要从淮河水系 水文特征 淮河流域地形地势特征及降水特征分析 第 2 题 针对洪灾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答案 1 支流多 汇水区域广 洪泽湖周边地势低平 而下游泥沙淤积 导致地势较高 排水不畅 河道弯曲 夏季降水过于集中 2 上游植树造林 加强水土保持 在各大支流上修建水库 调蓄径流 中游利用洼地修筑蓄洪工程 下游开挖入海新河 分散水流 退耕还湖 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 加强预报 监测 提高人们的防灾 减灾意识 洪涝灾害问题的分析思路 1 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思路一般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自然原因 主要从水系特征 水文特征 气候特征 地形特征方面分析 人为原因 植被破坏 围湖造田 可用下表内容来加深理解与记忆 2 洪水治理问题的分析思路可从拦洪 蓄洪 行洪 分洪 泄洪等方面来思考 具体要求是 上游 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 中游 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工程 下游 整治河道 开挖新河 加固堤坝 疏通河道 加快分洪 泄洪 但对黄河洪水治理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 对长江洪水治理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 中上游退耕还林 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考法一水灾形成原因分析1 2015 课标 43 10分 阅读材料 完成问题 图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 图b示意m城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 2011年 该地区9 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 m城被水淹80多天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 10分 解析本题考查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 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 地势低平 海水顶托 气候 降水多且集中 河流 水系发达 等方面回答 读图文材料可知 m城地处河流下游 地势低平 排水不畅 集水面积广 海水顶托 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答案m城靠近河口 距海近 地势低平 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 降水量大而且集中 河水常受海潮顶托 下泄缓慢 考法二洪灾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2 2013 课标 43 10分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 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10分 解析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图示区域位于 我国江南丘陵区 可知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降水集中 且多暴雨 从图中获取信息 居民点位于河流沿岸 根据等高线凸向海拔高处 可知该地地处河谷 暴雨时 水流在谷底汇集 河水暴涨 答案原因 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多暴雨 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 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 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 河水暴涨 易淹没农田和房屋 措施 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 地势较高 地形起伏和缓 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 修建水库拦蓄洪水 修建沿河防洪堤 考法三旱涝灾害3 2016 全国卷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 35万平方千米 平均海拔2 3米 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 2米 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米 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 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 因此里下河地区易发洪涝灾害 下图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 提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解析结合材料和图示可知 该地四周高 泄洪能力不足 由于河网密布 雨季会导致大量水体汇集 且不易排出 因此加强工程措施的建设 增强河道泄洪 分流 疏导和拦蓄洪水功能 以减轻洪水灾害 防洪非工程措施 主要从洪水预报 洪水警报 洪泛区管理 洪水保险 河道清障 或河道管理 超标准洪水防御措施等方面入手 以减轻洪灾损失 答案开挖入海新河 改造河网 分散水流 建设水利枢纽工程 洪涝期间排水 修筑蓄洪 水库 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 退耕还湖 加强预报监测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防灾 减灾意识 4 2016 全国卷 43 10分 河南省按水文气象特点可分为5区 下图示意河南省各水文气象区1450 1979年水旱灾害年数 概括河南省1450 1979年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并解释原因 10分 解析从图中明显看出河南省1450 1979年水旱灾害的空间分布是北多南少 原因是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 降水变率大 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变率相对较小 答案分布特征 北部 三区 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多 南部 两区 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少 原因 北部 三区 和南部 两区 基本上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分属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部 三区 属温带季风气候 半湿润区 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较大 易发生水旱灾害 南部 两区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湿润区 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较小 水旱灾害发生频率也较低 1 地震的成因及分布 考点三地质灾害 2 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和区别 2016 全国卷 43 10分 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 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 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 中游河谷狭窄 冰川末端深入森林带 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暴发 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10分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该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且有大量冰川分布 因此夏秋季节因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 同时 夏秋季节降水十分丰富 导致该季节水量巨大 材料中给出了松散堆积物量异常大 且中游河谷狭窄 坡度大 从而导致发生泥石流的规模大 强度大 所以破坏力大 答案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 夏秋气温高 冰川强烈消融 此时降水较为丰沛 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 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 狭窄的河谷 巨大的落差 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自然灾害分布 成因 防御的答题技巧 1 自然灾害的分布 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方面回答 2 自然灾害的成因 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方面分析 自然原因包括地形 地质 气候 植被等方面 人为原因包括毁林开荒 围湖造田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3 防灾措施 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方面分析 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水库 加固大堤 防护林等 非工程措施包括宣传 法律法规 监测预报 应急机制等方面 考法一泥石流1 2014 海南地理 25 10分 初春气温迅速升高 山坡上的冻土层和积雪融化 并因重力作用向下移动 形成泥流 规模较大的泥流能摧毁或掩埋植被 建筑物 道路等 右图所示区域年降水量约1500 1700毫米 年雨日约180天 甲地海拔约1000米 1月平均气温约4 公路西端海拔约3000米 山地1500米以上分布着云杉 冷杉林 林下土层深厚 分析图示区域公路西半段初春多发泥流灾害的原因 10分 解析结合图中等高线可以判断出公路西半段的北侧等高线密集 山高坡陡 结合文字材料可知 公路西半段北侧地区土层深厚 由于该地降水多 植被保护好 土壤中水分含量大 由于海拔较高 冬季气温低于0 到春季山坡上的冻土层和积雪融水形成泥流 答案 公路北侧 山高 坡度大 高差数百米到千米以上 坡长 且土层深厚 含水量大 降水量大 雨日多 有植被保护 冬季气温低于0 土层冻结 有积雪 初春升温快 冻土层和积雪快速融化 考法二滑坡2 2015 海南地理 25 阿卜巴利克是阿富汗东北部山区的一个贫穷村落 居民大多住在土坯房中 2014年5月2日的一场暴雨触发了山体滑坡 摧毁了山下的村庄 1小时后滑坡再次发生 掩埋了自发前来救援的村民 此次灾害共造成2700多人死亡 下图为灾害发生后的实景照片 分析阿卜巴利克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原因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掌握滑坡强度的影响因素 然后结合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分析回答 影响滑坡强度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 岩性 地质构造 触发因素等 人文因素主要包括建筑结构 社会经济密度 交通通达程度 救援能力等 答案地形坡度大 松散物质多 又遭强降水 导致滑坡强度 面积 体积 大 村庄人口多 位于不稳定山体下方 位置不当 土坯房屋不坚固 抗灾能力差 村民缺乏救灾常识 地处山区 交通不便 专业救援人员和设备缺乏 救援能力差 考法三地震3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