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复制与RNA转录小结.doc_第1页
DNA复制与RNA转录小结.doc_第2页
DNA复制与RNA转录小结.doc_第3页
DNA复制与RNA转录小结.doc_第4页
DNA复制与RNA转录小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DNA复制1.DNA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通过转录和翻译,将遗传信息传递给蛋白质分子,从而决定生物的表现型。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就构成了遗传学的中心法则。 l在RNA病毒中,其遗传信息贮存在RNA分子中。因此,在这些生物体中,遗传信息的流向是RNA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通过反转录将遗传信息传递给DNA,再由DNA通过转录和翻译传递给蛋白质,这种遗传信息的流向就称为反中心法则。 DNA dependent DNA polymeraseDDDP D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DDRP R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 RNA dependent DNA polymeraseRDDPDNA复制的复杂性: DNA复杂的高级结构如何解开成单链; 单链内部碱基配对如何解决; 酶学; 错误如何避免。 2. DNA复制的特点 2.1半保留复制 DNA在复制时,以亲代DNA的每一股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DNA,每个子代DNA中都含有一股亲代DNA链,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DNA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是在1958年由M. Meselson 和 F. Stahl 所完成的实验所证明。该实验首先将大肠杆菌在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约十五代,使其DNA中的碱基氮均转变为15N。将大肠杆菌移至只含14N的培养基中同步培养一代、二代、三代。分别提取DNA,作密度梯度离心,可得到下列结果:2.2 有一定的复制起始点 DNA在复制时,需在特定的位点起始,这是一些具有特定核苷酸排列顺序的片段,即复制起始点。 每个DNA复制的独立单元被称为复制子(replicon),主要包括复制起始位点(Origine of replication)和终止位点(terminus)。原核生物的整个染色体上一般只有一个复制起始位点。真核生物有多个。 2.3 需要引物 参与DNA复制的DNA聚合酶,必须以一段具有3端自由羟基(3-OH)的RNA作为引物(primer) ,才能开始聚合子代DNA链。 RNA引物的大小,在原核生物中通常为50100个核苷酸,而在真核生物中约为10个核苷酸。RNA引物的碱基顺序,与其模板DNA的碱基顺序相配对。 2.4 双向复制 DNA复制时,以复制起始点为中心,向两个方向进行复制。但在低等生物中,也可进行单向复制(如滚环复制)。由于DNA聚合酶只能以53方向聚合子代DNA链,即模板DNA链的方向必须为35。因此,分别以两条亲代DNA链作为模板聚合子代DNA链时的方式是不同的。以35方向的亲代DNA链作模板的子代链在复制时基本上是连续进行的,其子代链的聚合方向为53,这一条链被称为前导链(leading strand)。而以53方向的亲代DNA链为模板的子代链在复制时则是不连续的,其链的聚合方向也是53,这条链被称为滞后链(lagging strand)。2.5不连续性 由于亲代DNA双链在复制时是逐步解开的,因此,随从链的合成也是一段一段的。DNA在复制时,由滞后链所形成的一些子代DNA短链称为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 冈崎片段的大小,在原核生物中约为10002000个核苷酸,而在真核生物中约为100个核苷酸。 2.6 DNA复制的保真性 为了保证遗传的稳定,DNA的复制必须具有高保真性。DNA复制时的保真性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遵守严格的碱基配对规律; DNA聚合酶在复制时对碱基的正确选择; 对复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校正。 小结: DNA复制的特点 半保留 起始点 引物 方向性 不连续 高度精确性3. DNA复制的条件3.1 底物 以四种脱氧核糖核酸(deoxynucleotide triphosphate)为底物,即dATP,dGTP,dCTP,dTTP。(dNMP)n+dNTP (dNMP)n+1+PPi 3.2 模板(template) DNA复制是模板依赖性的,必须要以亲代DNA链作为模板。亲代DNA的两股链解开后,可分别作为模板进行复制。3.3 引发体和RNA引物 引发体(primosome)由引发前体与引发酶(primase)组装而成。 引发前体是由若干蛋白因子聚合而成的复合体。在原核生物中,引发前体至少由六种蛋白因子构成。蛋白i、蛋白n、蛋白n”、蛋白dnaC与引物预合成有关,蛋白n与蛋白dnaB与识别复制起始点有关,并具有ATPase活性。 引发酶本质上是一种依赖DNA的RNA聚合酶(DDRP),该酶以DNA为模板,聚合一段RNA短链引物(primer),以提供自由的3-OH,使子代DNA链能够开始聚合。3.4 DNA聚合酶 (DDDP)DNA聚合酶的种类和生理功能 在原核生物中,目前发现的DNA聚合酶有三种,分别命名为DNA聚合酶(pol ),DNA聚合酶(pol ),DNA聚合酶(pol ),这三种酶都属于具有多种酶活性的多功能酶。参与DNA复制的主要是pol 和pol 。pol 为单一肽链的大分子蛋白质,可被特异的蛋白酶水解为两个片段,其中的大片段称为Klenow fragment,具有53聚合酶活性和35外切酶的活性。pol 由十种亚基组成,其中亚基具有53聚合DNA的酶活性,因而具有复制DNA的功能;而亚基具有35外切酶的活性,因而与DNA复制的校正功能有关。原核生物中的三种DNA聚合酶在真核生物中,目前发现的DNA聚合酶有五种,分别命名为DNA聚合酶(pol ),DNA聚合酶(pol ),DNA聚合酶(pol ),DNA聚合酶(pol ),DNA聚合酶(pol )。 其中,参与染色体DNA复制的是pol (延长滞后链)和pol (延长先导链),参与线粒体DNA复制的是pol ,pol与DNA损伤修复、校读和填补缺口有关,pol 只在其他聚合酶无活性时才发挥作用。3.5 DNA连接酶 DNA连接酶(DNA ligase)可催化两段DN*段之间磷酸二酯键的形成,而使两段DNA连接起来。DNA连接酶催化的条件是: 需一段DN*段具有3-OH,而另一段DN*段具有5-Pi基; 未封闭的缺口位于双链DNA中,即其中有一条链是完整的; 需要消耗能量,在原核生物中由NAD+供能,在真核生物中由ATP供能。3.6 单链DNA结合蛋白 单链DNA结合蛋白(single strand binding protein, SSB)又称螺旋反稳蛋白(HDP)。这是一些能够与单链DNA结合的蛋白质因子。其作用为: 使解开双螺旋后的DNA单链能够稳定存在,即稳定单链DNA,便于以其为模板复制子代DNA; 保护单链DNA,避免核酸酶的降解。3.7 解螺旋酶 解螺旋酶(unwinding enzyme) ,又称解链酶或rep蛋白,是用于解开DNA双链的酶蛋白,每解开一对碱基,需消耗两分子ATP。目前发现存在至少存在两种解螺旋酶。大肠杆菌拓朴异构酶的结构 3.8 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 拓扑异构酶可使DNA双链中的一条链切断,松开双螺旋后再将DNA链连接起来,从而避免出现链的缠绕。拓扑异构酶可切断DNA双链,使DNA的超螺旋松解后,再将其连接起来。4. DNA生物合成过程4.1复制的起始 DNA复制的起始阶段,由下列两步构成。 4.1.1 预引发: 解旋解链,形成复制叉: 由拓扑异构酶和解链酶作用,使DNA的超螺旋及双螺旋结构解开,碱基间氢键断裂,形成两条单链DNA。单链DNA结合蛋白(SSB)结合在两条单链DNA上,形成复制叉。 DNA复制时,局部双螺旋解开形成两条单链,这种叉状结构称为复制叉。 引发体组装: 由蛋白因子(如dnaB等)识别复制起始点,并与其他蛋白因子以及引发酶一起组装形成引发体。4.1.2 引发 在引发酶的催化下,以DNA为模板,合成一段短的RN*段,从而获得3端自由羟基(3-OH)。4.2 复制的延长 4.2.1 聚合子代DNA: 由DNA聚合酶催化,以35方向的亲代DNA链为模板,从53方向聚合子代DNA链。在原核生物中,参与DNA复制延长的是DNA聚合酶;而在真核生物中,是DNA聚合酶(延长滞后链)和(延长先导链)。4.2.2 引发体移动: 引发体向前移动,解开新的局部双螺旋,形成新的复制叉,随从链重新合成RNA引物,继续进行链的延长。 4.3 复制的终止 4.3.1 去除引物,填补缺口: 在原核生物中,由DNA聚合酶来水解去除RNA引物,并由该酶催化延长引物缺口处的DNA,直到剩下最后一个磷酸酯键的缺口。而在真核生物中,RNA引物的去除,由一种特殊的核酸酶来水解,而冈崎片段仍由DNA聚合酶来延长。4.3.2 连接冈崎片段: 在DNA连接酶的催化下,形成最后一个磷酸酯键,将冈崎片段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DNA长链。 4.3.3 真核生物端粒的形成: 端粒(telomere)是指真核生物染色体线性DNA分子末端的结构部分,通常膨大成粒状。其共同的结构特征是由一些富含G、C的短重复序列构成,可重复数十次至数百次。线性DNA在复制完成后,其末端由于引物RNA的水解而可能出现缩短。故需要在端粒酶(telomerase)的催化下,进行延长反应。 端粒酶是一种RNA-蛋白质复合体,它可以其RNA为模板,通过逆转录过程对末端DNA链进行延长。整个DNA复制过程中,只有复制起始受细胞周期的严格调控。 DNA甲基化与DNA复制起始密切相关。OriC中有11个GATC回文结构(一般说来,256bp才应有一个GATC重复)。DNA子链被合成后,母链立即被甲基化(称为hemimethylated)。此时,oriC与细胞原生质膜相结合。只有当oriC被从膜上释放出来,子链被Dam甲基化后,才能有效地与DnaA蛋白结合,起始新一轮的DNA复制。复制起始可能还受ATP水解过程调控,因为DnaA只有与ATP相结合时才能与oriC区DNA相结合。Once in each cell cycle 原核生物核真核生物DNA复制的异同: 不同点: 复制起点数目 复制叉数目 调节方式5. DNA的损伤与修复 5.1DNA的损伤(突变) 由自发的或环境的因素引起DNA一级结构的任何异常的改变称为DNA的损伤,也称为突变(mutation)。 常见的DNA的损伤包括碱基脱落、碱基修饰、交联,链的断裂,重组等。5.1.1 引起突变的因素: A自发因素: (1)自发脱碱基:由于N-糖苷键的自发断裂,引起嘌呤或嘧啶碱基的脱落。每日可达近万个核苷酸残基。 (2)自发脱氨基:胞嘧啶自发脱氨基可生成尿嘧啶,腺嘌呤自发脱氨基可生成次黄嘌呤。每日可达几十到几百个核苷酸残基。 (3)复制错配:由于复制时碱基配对错误引起的损伤,发生频率较低。B物理因素: 由紫外线、电离辐射、X射线等引起的DNA损伤。其中,X射线和电离辐射常常引起DNA链的断裂,而紫外线常常引起嘧啶二聚体的形成,如TT,TC,CC等二聚体。这些嘧啶二聚体由于形成了共价键连接的环丁烷结构,因而会引起复制障碍。 C化学因素: (1)脱氨剂:如亚硝酸与亚硝酸盐,可加速C脱氨基生成U,A脱氨基生成I。(2)烷基化剂:这是一类带有活性烷基的化合物,可提供甲基或其他烷基,引起碱基或磷酸基的烷基化,甚至可引起邻近碱基的交联。(3)DNA加合剂:如苯并芘,在体内代谢后生成四羟苯并芘,与嘌呤共价结合引起损伤。(4)碱基类似物:如5-FU,6-MP等,可掺入到DNA分子中引起损伤或突变。(5)断链剂:如过氧化物,含巯基化合物等,可引起DNA链的断裂。 5.1.3 DNA突变的效应: 同义突变:基因突变导致mRNA暗码子第三位碱基的改变但不引起暗码子意义的改变,其翻译产物中的氨基酸残基顺序不变,但有时可引起翻译效率降低。 误义突变:基因突变导致mRNA暗码子碱基被置换,其意义发生改变,翻译产物中的氨基酸残基顺序发生改变。 无义突变:基因突变导致mRNA暗码子碱基被置换而改变成终止暗码子,引起多肽链合成的终止。 移码突变:基因突变导致mRNA暗码子碱基被置换,引起突变点之后的氨基酸残基顺序全部发生改变。 5.2 DNA损伤的修复 DNA损伤的修复方式可分为直接修复和取代修复两大类。5.2.1 直接修复: 光复活(light repairing): 这是一种广泛存在的修复作用。光复活能够修复任何嘧啶二聚体的损伤。其修复过程为:光复活酶(photo-lyase)识别嘧啶二聚体并与之结合形成复合物在300600nm可见光照射下,酶获得能量,将嘧啶二聚体的丁酰环打开,使之完全修复光复活酶从DNA上解离。 转甲基作用: 在转甲基酶的催化下,将DNA上的被修饰的甲基去除。此时,转甲基酶自身被甲基化而失活。 直接连接: DNA断裂形成的缺口,可以在DNA连接酶的催化下,直接进行连接而封闭缺口。 5.2.2 取代修复: 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ing): 这也是一种广泛存在的修复机制,可适用于多种DNA损伤的修复。该修复机制可以分别由两种不同的酶来发动,一种是核酸内切酶,另一种是DNA糖苷酶。 重组修复(recombination repairing): 这是DNA的复制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有差错的修复方式。 SOS修复:这是一种在DNA分子受到较大范围损伤并且使复制受到抑制时出现的修复机制,以SOS借喻细胞处于危急状态。DNA分子受到长片段高密度损伤,使DNA复制过程在损伤部位受到抑制。损伤诱导一种特异性较低的新的DNA聚合酶,以及重组酶等的产生。由这些特异性较低的酶继续催化损伤部位DNA的复制,复制完成后,保留许多错误的碱基,从而造成突变。 二RNA的生物合成 1.RNA转录合成的特点 2.RNA转录合成的条件 3.RNA转录合成的基本过程 4.真核生物RNA转录后的加工修饰 5.RNA的剪接 6.逆转录 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一段DNA链为模板合成RNA,从而将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传递给RNA的过程称为转录。 RNA的种类mRNA:编码一个或多个蛋白质序列tRNA:把mRNA上的遗传信息变为多肽中的氨基酸信息 rRNA:是合成蛋白质的工厂核糖体中的主要成份n从DNA合成反应的化学本质、极性和模板的使用这三方面来说,转录与复制是相同的。但是,也存在三个主要不同点: 转录中不需要RNA引物; 转录反应一般只用一小段DNA做模板; 在转录区,一般都只有一条DNA链可以作为模板。 n 1.1 转录的不对称性 转录(transcription)的不对称性就是指以双链DNA中的一条链作为模板进行转录,从而将遗传信息由DNA传递给RNA。1 RNA转录合成的特点有意义链 反意义链 5 5 3 3 5 对于不同的基因来说,其转录信息可以存在于两条不同的DNA链上。能够转录RNA的那条DNA链称为反意义链(模板链),而与之互补的另一条DNA链称为意义链(编码链)。DNA RNA CCCCCCCCCCCC GGGGGGGGGGG GGGGGGGGGGG1.2 转录的连续性 RNA转录合成时,以DNA作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连续合成一段RNA链,各条RNA链之间无需再进行连接。 合成的RNA中,如只含一个基因的遗传信息,称为单顺反子;如含有几个基因的遗传信息,则称为多顺反子.1.3 转录的单向性 RNA转录合成时,只能向一个方向进行聚合,所依赖的模板DNA链的方向为35,而RNA链的合成方向为53。1.4 有特定的起始和终止位点 RNA转录合成时,只能以DNA分子中的某一段作为模板,故存在特定的起始位点和特定的终止位点,特定起始点和特定终止点之间的DNA链构成一个转录单位,通常由转录区和有关的调节顺序构成。2 RNA转录合成的条件 2.1 底物 四种核糖核苷酸,即ATP,GTP,CTP,UTP。2.2 模板 以一段单链DNA作为模板。2.3 RNA聚合酶(DDRP) 这是一种不同于引发酶的依赖DNA的RNA聚合酶。该酶在单链DNA模板以及四种核糖核苷酸存在的条件下,不需要引物,即可从53聚合RNA。 原核生物中的RNA聚合酶全酶由五个亚基构成,即2 。 亚基与转录起始点的识别有关,而在转录合成开始后被释放,余下的部分(2 )被称为核心酶,与RNA链的聚合有关。 大肠杆菌RNA聚合酶的结构示意图真核生物中的RNA聚合酶可按其对-鹅膏蕈碱敏感性而分为三种,它们均由1012个大小不同的亚基所组成,结构非常复杂,其功能也不同。2.4 终止因子 蛋白:这是一种六聚体的蛋白质,亚基的分子量为50kd。该蛋白因子能识别终止信号,并能与RNA紧密结合,导致RNA的释放。 nusA蛋白:为一分子量69kd的酸性蛋白,它能与RNA及RNA聚合酶相结合,在终止部位使两者被释放。2.5 激活因子 目前已知激活因子为降解产物基因激活蛋白(CAP),又称为cAMP受体蛋白(CRP)。是一种二聚体蛋白质,亚基分子量为23kd。该蛋白与cAMP结合后,刺激RNA聚合酶与起始部位结合,从而起始转录过程。 3 RNA转录合成的基本过程3.1 识别 原核生物RNA聚合酶中的因子识别转录起始点,并促使核心酶结合形成全酶复合物。 被辨认的区段就是位于转录起始点-35区的TTGACA序列( Sextama盒)。 酶与该区结合后,即滑动至-10区的TATAAT序列(Pribnow盒) ,并启动转录。*启动子: 位于基因上游,与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并起始转录有关的一些DNA顺序称为启动子(promoter)。原核生物的启动子 mRNA转录起始点以上序列都为启动子,长度一般为20200bp。 以E.coli乳糖操纵子85bp长的启动子为例介绍,整个启动子分为上游的CAP-cAMP结合位点和下游的RNA聚合酶进入位点两部分,前者包括位点I和II,后者分为识别位点和结合位点。 Pribnow框,-10序列,RNA酶的结合位点,序列为T80A95T45A60A50T96; Sextama框,-35序列,RNA酶的识别位点,序列为T82T84G78A65C54A45; CAP位点 CAP,cyclic AMP receptor protein,环腺苷酸受体蛋白,只有在cAMP与此受体结合成的复合物结合到CAP位点后,RNA聚合酶才能与启动子结合。乳糖操纵子启动子上有两个CAP位点,位点I(-70-50)和位点II(-50 -40),其中前者包含一反向重复序列,具有较强的结合活性,后者在位点I结合有cAMP- CAP复合物时,具有协同效应,结合活性也大大提高。 位点II与复合物结合后,RNA聚合酶很快识别-35区,引导转录启动。真核生物的启动子 三种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各有其特异的启动子。 RNA pol RNA聚合酶I是转录rRNA的,其启动子可分两部分: -40+5称近启动子,其功能为决定转录起始的准确位置。-165-40称为远启动子,其功能为影响转录的频率,每种生物都有特定的转录因子与RNA聚合酶I结合,从而促进酶与启动于结合形成转录起始复合物因此,RNA聚合酶I具有明显的种族特异性。启动子均位于不转录的间隔区(nontranscribed spacer,NTS)。应该指出,不转录间隔区目前发现大部分是转录的,故系误称,但已沿用。 RNA pol 内部启动子RNA聚合酶的启动子在转录起始位点的下游,是在研究非爪蟾5s RNA基因时发现的,故又称内部启动子。非洲爪熊5s RNA基因的启动子在转录起始点50 bp之后。在研究中发现,缺失+50以前的序列和缺失+83以后的序列都能正常转录,而唯独+50+83这段序列不可以少。把这段序列插入任何DNA中,RNA聚合酶都能识别并起始转录,转录起始点在其上游方向50bp左右一个嘌呤碱基。这段序列就是5SRNA的内部启动子。 除了5S RNA基因外,RNA聚合酶也能转录tRNA基因,部分snRNA基因和腺病毒的v4基因。这些基因也是内部启动子,但这些基因与5S RNA启动子不同,是由两个不连续的区域组成的,靠近5方向的称为A区,靠近3 方向的称为B区。 RNA pol真核生物RNA聚合酶1的启动于是多部位结构,主要有四个部位,其中前三个部位是大多数启动子都具备的。 第一个部位为帽子位点,即转录起始位点。其碱基大多为A(指非模板链),两侧各有若干个嘧啶核苷酸。第二个部位为TATA框(Hogness box)。其共有序列为:T82A97T93A85A63/T37A83A50/T37,基本上由AT碱基对所组成,只有很少启动子中有GC碱基对的存在。第三个部位为CAAT框。其共有序列为GGC/TAATCT,一般位于-75附近。虽然此序列名为CAAT框,但其中头两个G的重要性并不亚于AAT部分。第四个部位是增强子(enhancer),又称远上游序列(far upstream sequence)。一般都在一100以上。以SV40的两个正向重复的72bp序列增强子为例,其作用主要是,对依赖于TA丁A框的转录和不依赖TATA框的转录都有增强效应,但对前者增强效应高;距离效应,离72bp的重复序列近的容易起始转录;极性效应,转录方向离开72bp重复序列的起始序列优先转录,而朝向72bp重复序列的则效率差;细胞类型的选择,不同细胞类型增强作用不一样。 沉默子:性质与增强子类似,作用相反的一段序列。 真核生物的转录起始较为复杂。目前已知RNA聚合酶至少有六种不同的蛋白因子参与转录复合体的形成。这些蛋白因子被称为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al factor, TF)。包括 TFA,TFB,TFD,TFE,TFF,TF-I。 TBP, TATA-binding protein TAFs, TBP-associated factors真核生物RNA聚合酶转录因子及其功能 转录因子 功 能 TFA 稳定TFD结合 TFB 促进pol 结合 TFD 辨认TATA盒 TFE ATPase TFF 解旋酶3.2 起始 RNA聚合酶全酶促使局部双链解开,并催化ATP或GTP与另外一个三磷酸核苷聚合,形成第一个3,5-磷酸二酯键。3.3 延长 因子从全酶上脱离,余下的核心酶继续沿DNA链移动,按照碱基互补原则,不断聚合RNA。3.4 终止 一旦RNA聚合酶启动了基因转录,它就会沿着模板53方向不停地移动,合成RNA链,直到遇到终止信号时才释放新生的RNA链,并与模板DNA脱离。RNA转录合成的终止机制有两种: 动终止:模板DNA链在接近转录终止点处存在相连的富含GC和AT的区域,使RNA转录产物形成寡聚U及发夹形的二级结构,引起RNA聚合酶变构及移动停止,导致RNA转录的终止。 依赖辅助因子的终止:由终止因子(因子)识别特异的终止信号,并促使RNA的释放。不依赖于因子的终止n若终止点上游存在一个富含GC碱基的二重对称区,由这段DNA转录产生的RNA容易形成发卡式结构;在终止点前面有一段由4-8个A组成的序列,导致转录产物的3端为寡聚U。这两种结构特征的存在同样决定了转录的终止。 在新生RNA中出现发卡式结构会导致RNA聚合酶的暂停,破坏RNA-DNA杂合链5端的正常结构。寡聚U的存在使杂合链的3端部分出现不稳定的rUdA区域。 依赖于因子的终止n因子是一个相对分子质量为2.0105的六聚体蛋白,它能水解各种核苷三磷酸,实际上是一种NTP酶。由于催化了NTP的水解,因子能促使新生的RNA链从三元转录复合物中解离出来,从而终止转录。 有人认为,在RNA合成起始以后,因子即附着在新生的RNA链上,靠ATP水解产生的能量,沿着53方向朝RNA聚合酶移动,到达RNA的3-OH端后取代了暂停在终止位点上的RNA聚合酶,并从模板和酶上释放RNA,完成转录过程。终止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所以,因子具有终止转录和核苷三磷酸酶两种功能。 n 4真核生物RNA转录后的加工修饰 tRNA及rRNA分子由某些新生RNA链的裂解及化学修饰形成; 在有些RNA链末端加上核苷酸:例如在tRNA的末端加上CCA; 碱基和核糖的修饰:甲基化, tRNA分子中稀有碱基的酶促修饰。4.1 原核生物RNA转录后加工RNA在转录完成后,继续形成具有功能的活性RNA分子。在原核细胞中,加工方式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 4.2 mRNA的转录后加工 加帽(adding cap): 即在mRNA的5-端加上m7GTP的结构。此过程发生在细胞核内,即HnRNA可进行加帽。 加工过程首先是在磷酸酶的作用下,将5-端的磷酸基水解,然后再加上鸟苷三磷酸,形成GpppN的结构,再对G进行甲基化。参与酶类:RNA三磷酸酯酶、RNA鸟苷酸基转移酶、甲基转移酶帽子的种类:三种(甲基化的不同) 功能: 核糖体对mRNA的识别提供了信号,CBP帽子结合蛋白在翻译中有重要作用; 增加mRNA 的稳定性,免受5外切核酸酶的攻击; 加尾(adding tail): 这一过程也是细胞核内完成,首先由核酸外切酶切去3-端一些过剩的核苷酸,然后由RNA末端腺苷酸转移酶(poly(A)聚合酶)催化再加入polyA。其中核酸外切酶具有极强的特异性,能专一性识别特定序列。polyA结构与mRNA的半寿期有关。剪接(splicing): 真核生物中的结构基因基本上都是断裂基因。结构基因中能够指导多肽链合成的编码顺序被称为外显子(exon),而不能指导多肽链合成的非编码顺序就被称为内含子(intron)。一个基因的外显子和内含子都转录在一条原初转录物RNA分子中,切除内含子,连接外显子成为成熟RNA分子的过程即为剪接(splicing)。 内部甲基化: 由甲基化酶催化,对某些碱基进行甲基化处理。4.3 rRNA的转录后加工 真核生物有4种rRNA,即5.8S rRNA,18S rRNA,28S rRNA和5S rRNA。前三者的基因组成一个转录元,产生45S的前体RNA。由于真核生物rRNA的加工过程比较缓侵,其中间产物可以分离出来,因此,真核生物rRNA的加工过程比较清楚。哺乳动物45S RNA的加工有几种不同方式。例如,人类45S RNA与小鼠的45S RNA加工方式就不相同,其具体方式如下图: 关于5S rRNA,与tRNA一起由RNA聚合酶III转录。5srRNA的基因含120bp,处在另一个转录单位中,这个单位含有120bp的转录区和600bp的非转录片段。4.4 tRNA的转录后加工 第一、切除tRNA前体两端多余序列。tRNA前体5端较成熟RNA通常多几个到10个核苷酸,去除这些核苷酸是由高度专一的RNase P(即tRNA 5 端成熟酶)催化的。tRNA 3端的切除由两个酶催化,即tRNA3端成熟核酸内切酶和核酸外切酶; 第二、末端的添加,即在3添加CCA序列,此一步骤由tRNA核苷酰转移酶催化; 第三、修饰,tRNA修饰碱基很多,主要为甲基化修饰占被修饰碱基的一半以上,其它如稀有碱基的置换。 5. RNA剪接上世纪80年代最有生气的研究课题之一 在研究酵母线粒体基因内含子剪接时发现,内含子具有四个10-12保守碱基组成的特殊二级结构(称为中部核心结构,CCS),后来又发现有些酵母线粒体基因的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