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中考物理 第13章 内能复习课件.ppt_第1页
山东省日照市中考物理 第13章 内能复习课件.ppt_第2页
山东省日照市中考物理 第13章 内能复习课件.ppt_第3页
山东省日照市中考物理 第13章 内能复习课件.ppt_第4页
山东省日照市中考物理 第13章 内能复习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内能复习 一 分子热运动1 扩散现象 1 定义 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 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 发生范围 可以在 间进行 2 热运动 1 定义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做 2 影响因素 温度 温度 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固体 液体和气体 无规则运动 越高 3 分子间的作用力 1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和 2 变化特点 当分子间距离很小时 作用力表现为 当分子间距离稍大时 作用力表现为 当分子间距离很大时 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 可以忽略 引力 斥力 斥力 引力 活学巧用 荷叶飘香夏天的清晨 站在荷塘边就可以闻到荷叶淡淡的清香 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 荷叶飘香是 现象 中午荷叶的香味变浓 是因为中午温度升高 分子的 更剧烈 水珠是由 构成的 因为分子之间的 水珠总是呈圆球形 二 内能1 内能 1 定义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 与 的总和 2 主要影响因素 温度 同一物体 温度越高 内能 温度降低 内能 质量 在温度相同 物态相同的情况下 质量大的物体内能大 特点 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有 动能 分子势能 越大 减小 内能 2 改变途径 1 热传递 定义 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时 低温物体温度 高温物体温度降低的现象 实质 内能的 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 传递 2 做功 特点 外界对物体做功 物体的内能 物体对外界做功 物体的内能 实质 能量的转化 升高 转移 内能的多少 增加 减少 活学巧用 钻木取火古代人钻木取火 是通过 改变木头的内能 使木头的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燃烧 人们用火烧烤食物 这是利用 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 提示 钻木取火克服摩擦做功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是通过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 烧烤食物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答案 做功热传递 三 比热容1 比热容 1 定义 的某种物质 温度升高 所吸收的热量 2 单位 3 计算公式 4 水的比热容 数值 c水 单位质量 1 j kg 4 2 103j kg 意义 1kg水温度升高 或降低 1 吸收 或放出 的热量是 应用 暖气 取暖用 作介质 机器中的冷却水循环系统等 2 热量的计算公式 q cm t 4 2 103j 水 活学巧用 暖手宝明明发现暖手宝中的热水很长时间不冷 学了比热容后他知道水的比热容比其他物质的比热容 数值是 j kg 如果暖手宝中装0 8kg水 温度下降20 放出的热量是 j 一 扩散现象与分子间的作用力1 扩散现象 1 扩散现象 相互接触的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这里的彼此进入指分子间的相互渗透 而非大颗粒物质的相互混合 2 扩散现象表明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分子间有空隙 3 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 物质的种类 气体之间扩散最快 其次是液体之间的扩散 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 物质的温度 温度越高 扩散越快 典例1 2012 泰安中考 下列事例中不能用 分子热运动 解释的是 a 环境恶化 尘土满天飞b 炒菜时加盐使菜变咸c 室内喷清新剂 香气四溢d 密封的室内一人吸烟 其他人闻到烟味 思维导图 区分分子运动的步骤如下 二 温度 内能 热量的比较1 区别 1 温度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它是一个状态量 可以测出确切的数值 温度只能说 是多少 达到多少 不能 传递 和 转移 2 内能 能量的一种形式 可以转化或转移 物体的内能不会为零 内能是一个状态量 不能测出确定数值 通常用 具有 来修饰 3 热量 热传递过程中改变内能的多少 是一个过程量 可测出确切数值 要用 吸收 或 放出 来表述 而不能用 具有 或 含有 表述 如果物体之间没有温度差 就没有热传递 就没有内能的转移 也就不存在 热量 的问题 2 联系 1 物体吸热 内能一定增加 温度不一定升高 物体放热 内能一定减少 温度不一定降低 2 物体温度升高 内能一定增加 可能吸热 可能外界对物体做功 3 物体温度降低 内能一定减少 可能放热 也可能物体对外界做功 能量转化 能量转移热量 典例2 2012 自贡中考 关于温度 热量 内能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0 的冰没有内能b 水沸腾时继续吸热 温度保持不变c 物体的温度越低 所含的热量越多d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只要温度不变 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三 比热容的理解和应用1 比热容的理解 1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同种物质在同种状态下 比热容不随其形状 质量 温度高低 放置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2 同一物质的比热容随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例如 水的比热容是4 2 103j kg 变为固态的冰后的比热容是2 1 103j kg 3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2 应用 1 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 比热容较小的物质 温度易发生明显变化 比热容较大的物质 温度不易发生明显变化 利用这个规律可以解释沿海与内陆温度变化情况 2 比热容表示物质的吸 放热本领 比热容大的物质吸 放热本领大 常被用作取暖 制冷的循环物质 例如 用水作发动机的冷却剂 典例3 2011 宁德中考 关于水的比热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沿海昼夜温差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小b 水变成冰后 比热容不变c 水的比热容较大 可用作柴油机的冷却剂d 一桶水比一小杯水的比热容大 实验探究 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1 实验方法 2 实验现象 1 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 加热相同的时间 升高的温度不同 2 质量相同的水 加热不同的时间 升高的温度不同 3 实验结论 1 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 升高相同的温度 吸收的热量 2 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 升高不同的温度 吸收的热量 控制变量法 不同 不同 4 问题探究 1 怎样得到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 提示 方法1 先确定需要水和食用油的质量 取两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桶 测出金属小桶的质量 计算出小桶和水的质量之和m 再把小桶放在天平上 注入水 使小桶和水的质量之和为m 用同样的方法测出等质量的食用油 方法2 先确定需要水和食用油的质量 再计算出水和食用油的体积 用量筒测出需要的水和食用油 2 怎样确定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 还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提示 调节酒精灯的火焰相同 加热相同的时间 钟表 3 为什么要让烧杯 温度计 搅拌器的规格相同 提示 加热水和食用油的过程中 烧杯 温度计 搅拌器也要吸收热量 为了减小它们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应采用相同的规格 4 实验中搅拌器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使液体受热均匀 5 本实验中还可用什么方法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提示 可让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 比较它们被加热的时间 加热时间长 说明吸热能力强 典例 2012 烟台中考 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水和食用油的吸热本领 1 写出调整实验器材的方法步骤 2 依据小明的探究方案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 除了选用相同规格的烧杯和酒精灯 还需要控制不变的量有哪些 3 实验探究记录数据如表 在这些数据中 哪一个最可能是由于测量或者记录的疏忽而产生了错误 分析实验数据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课堂达标训练 1 下面现象可以说明分子的热运动的是 a 风吹树叶摇动b 扫地时尘土飞c 玫瑰花芳香四溢d 河水向低处流2 2014 泰安 质量为10kg的水 吸收4 2 105j的热量 温度从20 升高到 水的比热容为4 2 103j kg 3 2014 安徽 运用分子动理论 可以对液体的蒸发现象作出合理地解释 由于液体表面的分子在做 所以在任何温度下 蒸发现象都可能发生 温度越高 分子的 从而蒸发越快 c 30 无规则运动 无规则运动 热运动 越剧烈 课堂达标训练 4 2014 苏州 关于温度 内能和热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温度越低 分子运动越剧烈b 物体温度越高 含有的热量越多c 物体的温度为0 时 其内能为零d 水沸腾时吸收热量 温度保持不变5 2014 烟台 图甲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图乙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图丙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 分子间存在引力 d 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课堂达标训练 6 2014 威海 下面关于热现象的说法 正确的是 a 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b 冰在融化时温度不变内能增加c 从游泳池里上来感觉冷是由于水蒸发放热d 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小7 2012 聊城 90 水全部变成125 水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