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6.4中国剩余定理导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31.doc_第1页
高中数学 6.4中国剩余定理导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31.doc_第2页
高中数学 6.4中国剩余定理导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31.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剩余定理民间传说着一则故事“韩信点兵”秦朝末年,楚汉相争一次,韩信带1 500名将士与楚王大将李锋交战苦战一场,楚军不敌,败退回营,汉军也死伤四五百人,于是韩信整顿兵马也返回大本营当行至一山坡,忽有后军来报,说有楚军骑兵追来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汉军本来已十分疲惫,这时队伍大哗韩信兵马到坡顶,见来敌不足五百骑,便急速点兵迎敌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结果多出2名;接着命令士兵5人一排,结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结果又多出2名韩信马上向将士们宣布:我军有1 073名勇士,敌人不足五百,我们居高临下,以众击寡,一定能打败敌人汉军本来就信服自己的统帅,这一来更相信韩信是“神仙下凡”“神机妙算”于是士气大振一时间旌旗摇动,鼓声喧天,汉军步步进逼,楚军乱作一团交战不久,楚军大败而逃你知道韩信是怎么算出士兵人数的吗?这要用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1“物不知数”这个题目最早出现在我国古老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之中,原题是:“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实际上这个问题用现代数学语言表示,就是求一次同余式组的解的问题:求正整数x,满足条件为_这个同余式等价于求下面不定方程组的正整数解_2“物不知数”问题的解法分3步:(1)设p满足两个条件:5|p,7|pp_;设q满足两个条件:3|q,7|qq_;设r满足两个条件:3|r,5|rr_.(2)把它们叠加起来,就得到解:2p3q2r.因为2p3q2r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3)我们来求p的值由p57m(m是自然数),令m1,p352(mod 3);令m2,p701(mod 3)p_.同理求得q_,r_.故2_3q2r_.因为问题的解不唯一,且357105,所以最小正整数解为_满足条件的所有解为_3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_在数书九章第一章“大衍术”中给出了“物不知数”的一般形式及其解法因为所用的一次同余方程右边均为1,所以他称这种方法为“大衍求一术”4德国人_首先发现“大衍求一术”与高斯发现的一次同余方程组的一般解法是一致的,这一发现受到当时数学史学家们的高度重视,从此,西方将关于一次同余方程组求解的剩余定理称为“_”答案:1 21(mod 3)1(mod 5)1(mod 7)702115p23323310522323105n(其中n为自然数)3秦九韶4马蒂生中国剩余定理一、问题来源【例1】 “物不知数”这个驰名中外的问题最早出现在_之中()a九章算术b周髀算经c孙子算经d数书九章答案:c【例2】 韩信点兵问题就是今天数论中的()a函数问题b拓扑问题c运筹问题d同余问题答案:d“物不知数”等价于下列哪个不定方程的正整数解()a bc d二、问题的解【例3】 “物不知数”问题的最小正整数解是()a13 b23c105 d233答案:b【例4】 “物不知数”问题给出解法“三三数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的著作是()a九章算术 b孙子算经c墨经 d周易答案:b“物不知数”的解法口诀:“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出自()a算法统宗 b孙子算经c数书九章 d九章算术三、秦九韶与大衍求一术【例5】 下列哪部著作是秦九韶所写()a九章算术b海岛算经c数书九章d五经算术答案:c【例6】 秦九韶是我国()a北宋时期数学家b南宋时期数学家c唐朝时期数学家d明朝时期数学家答案:b第一个发现“大衍求一术”与高斯发现的一次同余方程组的一般解法是一致的德国人是()a斐波那契b伟烈亚力c马蒂生d康托关于一次同系方程组求解的剩余定理在西方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在中国又称为“_”1韩信点兵问题实际上出自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问题2“物不知数”问题的一般解为23105n(其中n是自然数),最小正整数解为23.3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一书中给出了“物不知数”问题的一般形式及一般解法:“大衍求一术”4“大衍求一术”失传了500多年,清朝黄宗宪等人经过艰苦努力使其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51876年,德国人马蒂生首先发现“大衍求一术”与高斯发现的一次同余方程组的一般解法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