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docx_第1页
创造性思维.docx_第2页
创造性思维.docx_第3页
创造性思维.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刁、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毛维的润务养姜军(安徽师大附小,安徽合肥241000)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当今创新教育的趋势和现实要求。本文着重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应注意处理的几对关系.以及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具体策略。关键词: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再现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中图分类号:421文献标识码:八文章编号:1009一。IOX(2。3)。5一0037一。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需要。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应注意的几对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一、创造性思维与再现性思维思维一般可分为创造性思维和再现性思维。再现性思维是指学生按习惯的思维模式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解决早已熟知的类型结构的问题。创造性思维则指学生广泛运用现有的知识技能,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采用飞跃式、探索式的思维形式,谋求疑难问题的解决,力求获得人们尚不了解的规律或新发现的知识.因而其结果富有独特性与新颖性。再现性思维是思维的低级形式,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故此,有人把两者对立起来,贬低前者的作用.往往在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学生回答问题时思路或观点的新颖性,期望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独特的解题方法与见解.而忽视再现性思维的利用与提高。创造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能使学生深刻地、高水平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并迅速而广泛地迁移到相对较新的问题情境中去.为其日后的发明创新打下基础。同样.再现性思维在学习活动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它能保证学生在教师讲述新知识和阅读教科书时加以正确理解.并将其运用相似的问题中去加以巩固,从而迅速掌握人类长期以来创造的基本知识。鉴于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强调教学的循序渐进及巩固性原则,因而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只需把原有知识经过同化而建立的新的知识结构。在巩固练习中过分强调创造性思维.引导一些学生去钻牛角尖.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繁琐化,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其次,当接触到一个新的数学问题时.学生总是先用已经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如绝大多数小学生计算1千2+3+十一99+100时.总是一个一个地相加。只有当这种思路经过尝试而感到费时、行不通时才试图探究更为简便的方法,如1+99)+(2+98)+(49+51)+l()O+5。从这个角度来说,再现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前奏,J雨创造性思维则以再现性思维的充分发展为基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切实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再现性思维的功能。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设计各种类型的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以符合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既要有类型与例题相似的基本练习题.以便于学生固化原有知识,正确理解新知识.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又要有综合性较强的一题多解的练习题.因为这种题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不同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37二、发散性思雄与.合性思雄思维依据其过程的指向不同,可分为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聚合性思维是将问题所给予的信息综合起来,进而得出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其主要功能是求同。数学课中“找规律”、“总结法则”,“由具体现象概括定义”等,即属于这种思维。发散性思维则不拘泥于某一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理解,而是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尽可能多地作出合理解答.其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一题多解”、“补充问题”、“开放式问题”等,是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创造性思维实质上是以上两种思维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学中不能只重视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强调思维品质的广阔性而忽视对其深刻性的培养.具体表现为对“一题多解”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其结果变成“为发散而发散”。如计算“8+8+8+8+8”.学生的思路可以有:一个一个地连加;8X4十8;8x5;等等。但个别教师总是不断地追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其实,最好办法已在其中。任何发散性思维训练,应及时营造思想的聚合情境,包括让学生对诸多方法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议,或由教师讲评,从而得出一个最佳的方法。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日后遇到类似情境能够灵活运用。同时,还应要求学生把众多的答案进行概括,找出规律性知识。如“列出答案是10的加法算式”。学生争相列出:5+510,2十8一10,7+310当教师按顺序排列以后,应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在这些算式中你发现什么特点?”学生经过一番分析、比较,得出结论:a、第一加数多(或少)l,第二加数少(或多)1.和都是10;b、这些算式的第一加数逐一多1,第二加数反而逐一少1,得数相同。这样,学生的思维既发散.又聚合,既锻炼了思维的广阔性,又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从而促使其思维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三、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学生的思维能力固然可以从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等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衡量,但此五种思维品质是一个整体,缺少其中之一,就难以有其它几种思维品质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当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尤应注意把握其他几种思维品质的协同发展。以思维创造性与批判性的关系为例:由再现性思维向创造性患维飞跃,或从模仿演进到创新,其桥梁是批判,即对原有认知方式的否定。正所谓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质疑中发展,在不断否定中升华”,舍弃了质疑、否定与批判,学生的认知水平只能停留在原来基础之上。因此,在课堂上特别是例题教学后,鼓励学生多发问、勤质疑,甚至对同学和老师的解题思路提出疑问或不同看法是非常必要的。例题教学后的探究性质疑,是指导学生在学习例题所包含的知识点以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结论与条件、结果与过程之间联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不仅可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启发思路,揭示规律,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培养钻研精神。例题教学后的探究性质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回问(强化性探究质疑)由于认识对象的复杂性和学生理解接受能力的差异.以及学生兴趣、注意力等心理因素的不同,他们对例题的理解、掌握的程序往往会有不同的层次,因此例题教学后的回问十分必要。回问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并根据学生对例题的理解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同时通过质疑问难,可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对例题进行再认识,再思考,帮助其进一步理解例题;引导学生从结论出发,强化结论与条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清晰明朗,从而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对例题的理解。2.对比(辨析性探究质疑)某些例题教学后,部分学生由于受旧知识的影响,产生负迁移,使新旧知识产生混淆;或由于缺乏思维的变通性和系统性,使新旧知识互相割裂,难以融会贯通。为了帮助学生将新知识尽快纳人原有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教师通过及时质疑,将易与例题混淆的或可与例题相互沟通同化的旧知识放在一起.抓其本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辨析,探究其异同与联系.可以有效地防止负迁移的产生,促进新旧知识的整体化、系统化,使例题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3.发散(深化性探究质疑)发散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深刻性。例题教学后教师通过探究质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例题,掌握规律,同时还可以促进其知识结构系统化、网络化,加强思维的深度。有些例题的解法不是唯一的,而例题教学往往只教其中的一种。因此例题教学后,教师可质疑提问:“这道题还可怎么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分析解答,以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目的。有些例题可以通过变换叙述的表达方式、条件或问题进行探究质疑,引导学生抓住本质.促其掌握解答例题的思路和方法。参考文献:1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2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3韩信钊.创新教育应注意培养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