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智学经方系列.doc_第1页
鸠摩智学经方系列.doc_第2页
鸠摩智学经方系列.doc_第3页
鸠摩智学经方系列.doc_第4页
鸠摩智学经方系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痹症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王女,49岁。主诉:双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20天。问诊得知:头项强SHUSHU,左肘尖痛,易自汗盗汗,阴冷天则身重;身痛重则嗝气,如周身有气串之。脉沉,舌淡胖苔薄白滑。五证:滞;六经:表 实(虚;笔误,谢谢春秋兄提示)寒,太阳中风。桂枝加附子汤合桂枝加葛根汤+黄芪。 葛根30 桂枝30 白芍30 炙甘草18 生姜18 大枣18 制附子30 炒白术18 黄芪30 4剂后复诊,膝,头颈,肘症状大减,疗效满意。尚盗汗,嗝气。 原方加黄芪为38克。续进。老师说的方子我读了,有所领悟,还不深;知母是必用的;这个嗝气和汗症不效的原因是我没辨出水逆,我觉得下次复诊应该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五苓散的。老师说的:“深入经藏,用阴阳气血营卫三焦理论深入分析,用三阴三阳详细辨别”的境界我还达不到,还要加油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方中降逆去水饮(特别是肢体水气)居多,麻黄二两,先升后降,配合诸药涌泄水饮为主要,并非单纯的解表。可能除了单纯太阳中风不能使用麻黄汤。我想修正的是:这个方子治疗的是太阴水饮+表阴证(有汗无汗都可以使用)读刘师的书后分析:此病属于阴证,病位在表(虚,寒)。三阴证中唯少阴中风表虚寒具备(身冷、汗出四肢难以屈伸)表-阳 、里-阴阳-气、血-阴表阳-阳气,气可以化津液=卫,所以表虚就津液虚-桂枝汤解表养津液。阴证则寒,寒则加附子药证补下焦真阳。另三阴证中唯太阴外证(中风)肌表寒而饮不化,(要身重津液不达四肢要烦疼。)同理要用桂枝汤或桂枝加附子汤。三焦定位于中下焦,中焦制约失司下焦真阳虚损阴寒阴寒水饮就要上冲故而就要(身痛重则嗝气)故而需要加白术药证(水中之土药)镇固水饮,加麻黄这个瞎子在众多下水降逆药与镇固水饮药(桂枝知母白术)他这个麻黄的作用就要趋温趋下而不是发汗。加防风药证(主大风,风行周身,骨节疼痛)六纲:少阴中风(虚寒)+太阴外证五证:饮逆 滞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胁满鸠摩智学经方系列2滕女,57岁。右胁下板滞不适感三个月。久用消炎药”“中成药”乏效;问诊得知:心中烦闷,目花,咽干多饮,喜热饮,纳可,食硬物则心下不适;大便日一行,质略干。脉弦细,舌淡红苔薄白。五证:滞证(气郁之滞)六经:少阳病;(乖乖,标准的柴胡证啊暗喜)。柴胡24 黄芩12 半夏12 人参18 炙甘草12生姜15 大枣15 4剂。 复诊疗效之好正如我所预知。患者并且告知,近年来就睡眠欠佳,服药后香甜极了。原方续进。 本案的喜热饮一证,怕是火神们有“虚阳上浮,相火不位”的想法的,所以他们是不会用柴,芩的;其实是少阳枢机不利,上焦郁火所致。嗝气鸠摩智学经方系列3陈男,42岁;自述素有胃疾,感冒静滴地塞米松后致使泛酸打嗝不止,伴胸膈刺痛,以四五日。尤以打嗝为苦,连连不觉,难受之极。问诊得知:口中有异味,多饮,目花,头有昏重感。余无异常。 脉弦,右滑大,左细。舌淡红苔白滑腻。 经方辨证:五证:痞,滞,饮;六经:少阳痞证。 时方辨证:肝气犯胃,胃气不降。 治则:理气和中气降饮 方药:旋复代赭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旋复花38 代赭石18 党参15 炙甘草12 生姜30 大枣15 半夏18 茯苓30 4剂。今日复诊,泛酸打嗝,胸膈刺痛已愈;余证亦大减。 体会:这个方子,今人受张锡纯的影响,多重用赭石;其实是不对的,那样的话,就会把药物逗留中焦的作用减弱;仲景是重用旋复花而轻用赭石的。这样的作用是最确切的。又有体会:1,肝右脾左之脉法在本例体现了出来 ; 2,甘能治水,补中治下的经方配伍理论又一案例; 3,时方派的治法一般会用左金丸,木香顺气丸,越鞠丸化裁的,方子往往庞杂散漫,不能精确打击,难收一剂知,两剂已的良效,其中优劣拙巧,明眼人一看便知; 4,刘老师俺们太爱您了!腰痛鸠摩智学经方系列4王女,72岁;腰痛掣左腿疼痛麻木数月;行步维艰; 腰部CT示:L3,4;L4,5及L5/S1椎间盘向周围膨出,硬膜囊受压变形;各椎体皆见增生,L3,4左小关节积气。 意见;退行性骨关节病变。 曾用“封闭”,“水针刀”等疗法效果欠佳; 问诊得知;近几年来颈痛手麻,背部灼热,大便数日一行,质尚可;时时头晕(有脑供血不足病史十余年); 无恶风寒,无汗证; 脉弦,右优弦大;舌淡红软嫩,苔白腻; 时方辨证:肝肾亏虚,寒湿阻滞; 经方辨证:五证之滞; 六经:太阳伤寒表实; 施方:葛根汤+杏仁(我想到了麻子仁丸) 葛根38 麻黄15 桂枝30 白芍60 炙甘草18 生姜30 大枣18 杏仁18 4剂; 疼痛基本解除,可以说是出乎意料;患者的儿子,儿媳特来道谢;痛解后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就是患者的偏身不利;这个症状以前就有,一是以为疼痛所致,二是曾做脑ct未见梗塞病灶;综合病史判断,脑血管病的嫌疑还是最大的;但是西医理论的解释,是解释给病人听得;中医临床需要抛开西医思维,用纯净的中医眼光来辨治; 脉转细沉,重按无力;(脉象变化如此之快?存疑。)舌淡红苔白尚不燥; 问询得知,四五日不大便而无所苦;(少阳柴胡证吗?思考中。) 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施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 黄芪50 桂枝30 白芍30 炙甘草18 生姜15 大枣15 当归30 4剂;疗效等待观察。首诊辨证有误,这是个表阴+饮,那时经方的比例用的还是时方的思维,歪打正着,没有偾事。首诊处方可以考虑当归四逆汤+真武汤。呕泄鸠摩智学经方系列5杨男,19岁。食后泛恶,时可呕吐食物半年;大便频数,食冷物则溏泄。脉弦,舌淡红苔水滑。时方辨证:脾胃虚弱,肝气乘脾犯胃;经方辨证:少阳病方证:小柴胡汤药症:半夏处方:小柴胡汤+茯苓,木香柴胡15黄芩12生半夏18党参12炙甘草9生姜50大枣15木香12茯苓30 四剂二诊呕泄加重,泄泻日十余行。无肠鸣,无干噫食臭。脉弦滑,舌淡红苔水滑。改用甘草泻心汤:半夏24黄芩12黄连15白人参9炙甘草24生姜30大枣24四剂三诊,呕已止,软便日五六行,自述已不是溏泄感。上方加干姜30,四剂这还是我跟师早期的病案,今日读来,非常汗颜!其实今日看来,这是典型的太阴病!需用四逆汤+理中丸,那个呕可以加小半夏汤搞定的。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鸠摩智学经方系列6郭女,53岁。头晕恶心伴右耳痛咽痛7天。 问诊得知:口干饮水则哕,小便数而涩痛掣小腹;大便频数; 心烦,身汗,有畏寒感。 脉沉,舌淡红太薄白; BP110/80mmhg; 西医病名:美尼尔氏综合症 中医病名:眩晕 时方辨证:肝风夹有痰湿 经方辨证:水逆证 方证:五苓散,当归芍药散 处方:猪苓15 茯苓30 泽泻60 炒白术15 桂枝15 半夏18 生姜30 当归15 川芎9 白芍15 四剂; 二诊,眩晕泛恶已愈,尚觉食后胃脘痞胀,口干不欲饮。舌脉同上。 病由厥阴转少阳,由阴转阳为佳兆。处以半夏泻心汤治痞;加苓桂术甘降饮; 半夏15 黄芩9 黄连 12 白人参12 炙甘草9干姜15 大枣12 茯苓 30 桂枝15 四剂; 三诊愈。痞,泻(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结肠炎)鸠摩智学经方系列7李女,43岁。 初诊: 心下胸次嘈杂难受,伴嗝气泛酸干呕。口中喜唾, 肠鸣,大便日数行,不成形。夜卧偶腹痛。 详细问诊,还有口苦,目粘,胁部偶隐痛不适。 脉弦缓,舌淡红苔薄白水滑。 时方辨证:肝气乘脾犯胃 经方辨证:归属厥阴病范畴, 施方:生姜泻心汤合理中汤 半夏18 黄芩12 黄连15 白人参12 炙甘草9 生姜30 大枣15 干姜18 生白术12 四剂; 二诊:上证大减,便已正常,已不嗝气,尚喜唾泛酸,犹以泛酸为苦。 舌脉大致同上。 急功近利,为了制酸,上方加煅牡蛎30 煅瓦楞子30 四剂; 三诊:又觉泛呕粘涎,胃脘掣双胁痞痛不适; 经方加减如果不合神农药症,往往反而弄巧成拙,需痛改前非。 半夏泻心汤和吴茱萸汤; 吴茱萸15 白人参12 生姜15 大枣12 半夏15 黄芩12 黄连15 炙甘草9 四剂; 四诊:上证大减,晨起口苦甚重 柴胡18 黄芩15 半夏15 白人参9 炙甘草12 生姜18 大枣12 干姜15 生白术15 四剂。腰痛(骨质增生,间盘突出)鸠摩智学经方系列8赵男,57岁。初诊:腰痛一年,行走则掣右腿疼痛。 问诊得知腰部有沉重紧感。无明显汗症,二便可。 望诊: 腰椎局部呈竹节样改变,生理曲度变直; 脉沉,舌淡紫红苔白腻厚。 时方辨证:肾阳亏虚,寒湿於阻。 经方辨证:少阴病,滞,饮。 施方:肾着汤合真武汤+药症药狗脊 炙甘草18 干姜30 茯苓30 炒白术18 制附子30 白芍30 生姜30 狗脊18 四剂; 二诊:症状明显缓解,腰紧腿痛大减。 脉沉滑,舌淡红紫边有齿痕。 炙甘草18 干姜30 茯苓30 炒白术18 制附子30 白芍30 生姜30 狗脊30 四剂。 按:上方和狗脊亦颇合经方法度; 神农本草经狗脊:“味苦平。主腰背强,机关缓急,周痹,寒湿膝痛。 颇利老人。一名百枝。”头痛鸠摩智学经方系列9王男,31岁。 阵发性双颞部疼痛20天。 用西药疗效欠佳。查白细胞稍高。脑部多普勒未见异常。 脉弦,舌淡红尖略红,苔薄白。 患者自言别无所苦,而我却因苦于辨证资料不足,详细问诊, 唯有劳则宜汗之证,其他确无异常。 时方辨证:风寒袭表有化热之势 经方辨证:半表里表 半需实 半寒热 太少并病 施方:柴胡24 桂枝15 黄芩15 半夏15 白人参9 炙甘草9 生姜15 大枣15 白芍15 开的是柴胡桂枝汤,四剂痛止, 患者大喜,又续服八剂,诸证悉除。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0张女,48岁;眩晕,伴耳鸣反复发作5年,加重15天;活动头颈可诱发,发作时平卧亦晕,羞明怕光,心悸懊哝;有头颈疼痛病史10年;望诊面色萎黄,精神萎靡,行走不稳,需人扶持;问诊得知:口苦口干,时欲饮水一小口,喜热饮,畏凉;小便短少,大便素来数日一行,面部时有轰热感而无汗;眠差;无恶心呕吐; 脉沉滑;舌质红,苔黄少燥,舌质尚略有津; 时方辨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经方辨证:五证:躁烦; 六经:少阳阳明 施方:白虎加人参汤+葛根石膏50 知母24 炙甘草18 粳米50 白人参15 葛根30 7剂; 药后半月始来复诊,自述首剂即效,眩晕早已痊愈;大便较前为畅,已可一两日一行;口干大减;现在的症状是一头颈疼痛为苦,双手夜卧麻木,晨醒后头痛加重,经期亦可加重;头部畏风寒,耳鸣脑鸣,心悸懊哝,无汗; 脉细,稍偏沉一些;舌淡红苔薄白欠润; 证已转,偏于太阳;葛根汤主之; 葛根30 桂枝18 白芍30 麻黄9 炙甘草15 生姜30 大枣18 7剂;疗效等待观察。这则医案,鸠摩智今日读来,不禁汗颜。 其时跟师时日尚短,于经方法门还只是浮光掠影,难谈深入, 所以整个辨证施方过程甚是浅陋! 今日读来,知道此患者首诊是由于少阳阳明少阴的杂错,已是厥阴病的范畴。 最佳的治疗方案应该是小柴胡汤和黄连阿胶汤的合方。 二诊的症状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消息观察之。 “ 侯门一入深如海, 从此萧郎是路人!”借用一下, “ 经方一入深如海, 从此萧郎上路人”。 感恩师父!胃脘痛(慢性胃炎,胃排空迟缓)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1孙女,41岁。心下疼痛一个月。食后痞塞疼痛更甚。 时掣腹中痛,心下痛甚则便偏干,腹痛甚则欲便。 干呕泛恶,口淡,咽干,欲饮冷水,但饮则胃痛加重。 时时身热心热,头昏,时眠差时欲寐。 迭进西药,中成药及静滴不效。 脉铉细,舌淡红苔薄白腻。 时方辨证:肝气犯胃,气郁化火。 六经辨证:少阳病痞,滞,烦。 施方:小柴胡汤+黄连汤 柴胡20 黄芩10 半夏15 白人参12 炙甘草12 生姜12 大枣12 黄连15 桂枝15 干姜15 四剂。 二诊:上药首服即以不痛。目下微尚眠差。 舌脉同上,考虑到上方中的人参半夏黄连可以安魂魄, 再者舌脉未有大的变化,故而原方续进。三诊:患者服药后诸证皆除,乃自行停药。 近日因秋收劳倦加之饮食不慎,昨日又呕吐,胃脘偏右疼痛,痛则掣腹中痛, 大便前数日偏干,近日质稀,日两三行。 头痛(头痛同房后加重),身热,咽部憋闷,目沉身乏欲眠而睡眠不宁,手足易冷。 脉弦细,舌淡红苔水滑。 六经辨证:少阳少阴太阴合病,归为厥阴病范畴。 处方:黄连汤+吴茱萸汤 桂枝20 黄连15 生半夏20 白人参15 炙甘草15 干姜20 大枣15 吴茱萸20 生姜15 四剂。四诊: 上证大有好转,尚便稀,头偶痛。脉沉细,舌淡红苔薄白。 太阴+饮 生姜泻心汤+吴茱萸汤: 生半夏15 黄芩10 黄连12 生姜40 白人参15 炙甘草15 干姜20 大枣15 吴茱萸20 四剂;泄泻(结肠炎)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2泄泻(结肠炎)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2 蔡男,17岁。食后左少腹痞胀时痛,肠鸣则便,干稀不调,十余日。伴口干。 脉沉细,舌红淡苔薄尖有红点。 时方辨证:肝气乘脾。 六经辨证:太阴病痞 施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生姜泻心汤 厚朴15 生姜25 半夏15 炙甘草15 白人参15 黄芩8 黄连12 干姜25 大枣12 首剂即效, 四剂而安。按:今日看来,泄泻(结肠炎)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2这个案的辨证存在不足,这是个太阴虚寒+阳明微热的厥阴症候。方子倒是切证。小产后杂病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3陈女,28岁。三个月前因为胎死腹中(妊娠两个月),刮宫引产。 自后即百症缠身: 双少腹疼痛以左为甚,左少腹压痛,腰背沉痛; 畏寒,经期小腹部冷凉如冰,带下色黄;便稀一二日一行; 昼但欲寐,夜则难眠;心慌心烦; 入暮畏寒发烧,以低烧为主;已经治疗三个月。 久用抗生素以及补血剂的治疗,疗效欠佳。 脉弦,舌红苔薄白根微黄,不水滑。 时方辨证:脾肾亏虚,气虚发热。 六经辨证:厥阴病 施方:乌梅丸 制附子20 桂枝10 白人参15 细辛15 干姜20 当归15 黄柏10 黄连10 川椒15 乌梅40 六剂。 二诊:诸证皆大减,已不发烧,疗效极佳,惟尚腹冷易溏泄。 原方续进。嘈杂(胃酸返流性食道炎,咽炎)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4刘男,38岁。乃当地医院中同事。干呕,嘈杂泛酸,咽干一个月,加重一周。 迭经用西药及清火中药泡茶治疗乏效。故来诊,问诊得知偶心下痞, 头时痛,目眩,迎风流泪。二便可。 面色不华,精神疲惫。 脉弦细无力,舌淡红苔薄白微黄。 时方辨证:肝郁脾虚,肝气犯胃,气郁化火 六经辨证:少阳病,因为体质随化,兼见少阴之象。 施方: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吴茱萸汤 柴胡20 黄芩12 生半夏20 白人参15 炙甘草15 生姜15大枣15 干姜20 黄连15 吴茱萸20 四剂即愈,惟咽部尚有梅核气感。 因患者自己要求,开了一个泡茶方慢治咽炎。附骨疽(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5吕女,26岁,反复发作性左小腿胫骨肿胀溃脓,伴疼痛。已有14年病史。 此次发作有一个月,有两处窦道,脓液清稀,持续疼痛。 问诊得知,患者还有雷诺氏综合症,晨起接触冷水则指端发白麻木。 平时头昏,纳呆,厌油腻,欲呕。小便可,因为有内痔,大便时常带血。 脉沉细,舌淡红嫩苔白略腻。 时方辨证:阳虚寒凝毒瘀。 经方辨证:少阴病 滞 辨证施方:当归四逆汤+四逆汤+神农药症药:黄芪,白芷 桂枝30 大枣30白芍15 赤芍15 炙甘草18 当归30 细辛9 通草15 制附子30 干姜30 黄芪35 白芷9 四剂。 二诊:肿胀疼痛及脓液大减,雷诺氏综合症尚未减轻。 原方续进。 至今已服用半个月,雷诺氏综合症亦略有减轻。病情在慢慢恢复中。 按:一,加了黄芪,是因为神农言:“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鼠瘘,补虚” ;白芷“长肌肤”。“治宜辛咸,佐以酸苦”。 二,附子,黄芪,细辛的用量要渐增。 三,此病非朝夕之功,要几个月的功夫,守方增量,慢病缓图。患者今日复诊,窦道已基本趋向愈合,已是微痛。 已服药16剂,附子已用至40克,黄芪已用至100克。第五诊:雷诺氏综合症已基本消失。附骨疽已有一个完全收口,另一个也正在提肉变浅,疼痛已基本消失。但是有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就是患者症状重时,脓液是清稀无臭的,而现在日趋好转,脓液却是味如臭鸡子,抑或这是阴证转阳的一种表现?附子45黄芪120,余同上,续服。六诊: 患者忙于秋收,停药十余日,近日由邻人来代为取药,叙述症状持续好转,此乃佳兆也。 原方续进。少阳中风证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6 张女,40岁。心下及右胁不适,心下按痛,嗝气,心烦,晨起干呕, 往来寒热,掣周身酸痛难受。二便可。 脉弦,舌淡红苔白腻滑 时方辨证:肝气犯胃 六经辨证:少阳中风证 施方:小柴胡汤 柴胡18 黄芩15 半夏15 白人参9 炙甘草12 生姜18 大枣15 四剂; 二诊:诸证皆愈,惟尚头昏微痛,病尚未出少阳,故而原方续进。中风(脑梗死)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7孙男,41岁。右侧手足无力,支配下降一周。 问诊得知,尚有心慌,胸闷,嗜睡,乏力。无汗,小便可,大便日一两行。 脉缓,沉取无力。 舌暗红青紫苔薄黄。 血压130/90MMHG, 心率57次/分。 颅脑CT示:左侧基底节,放射冠区脑梗死。 时方辨证:气虚血瘀,风中经络。 经方辨证:少阴滞 施方:少阴病的麻细附法+黄芪桂枝五物汤,因为患者的舌象瘀象太明显, 加了桂枝茯苓丸。 处方:麻黄10 制附子15 细辛10 桂枝15 赤芍15 白芍15 茯苓20 丹皮15 桃仁10 黄芪30 炙甘草15 同时配合散剂:土元9 水蛭3 三七3 冲服; 四剂后肢体支配已有进步,共服药12剂,患者的肢体症状消失。经方的辨证思路是要抛开脏腑经络,用仲景原本的三阴三阳观去辨证的。就像本案的症状,表而阴者属少阴,阴要温,表要发,再综合舌脉证,知道是少阴病中的淤滞者,所以就知道本案的最佳治法是温阳发表+辛咸化滞法,如果按照教科书的治法,本案就是补阳还五汤证,但是没有六经辨证观念,不知道发表,不加麻黄,疗效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本案能取捷效的原因。记得建国初一位知名医家曾有论述过中风酌加麻黄可以取速效的文章,可惜也是在时方理论里探讨,没有经方派的深入,其实,只有太阳和少阴的中风可以用麻黄,其他四经是不能用的痛经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8张女,41岁。痛经半年。经期腹痛,痛则欲便,经水色量正常。 略有头晕。 脉铉滑细,舌淡红苔薄白滑。 时方辨证:寒湿於阻。 六经辨证:太阴病 施方:温经汤+当归芍药散 吴茱萸20 干姜20 桂枝20 白芍20 川芎15 当归20 红人参12 炙甘草15 阿胶12 麦冬12 半夏15 丹皮12 茯苓15 泽泻20 炒白术15 四剂 服后痛立止,我又让患者服用了四剂,嘱咐她下个月观察疗效。痹症(颈椎病)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9 李女,53岁。颈肩偏左疼痛剧烈半个月,影响睡眠。 痛则汗出,因服西药止痛剂致使胃部痞满嘈杂,纳呆,大便稍干,尚不艰涩。 脉弦滑,舌淡红苔薄水滑。 时方辨证:风湿痹着 六经辨证:太阳病 表虚;滞 施方: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30 白芍30 炙甘草15 生姜15 大枣15 葛根50 四剂; 二诊:疼痛大减,已可安睡。胃部不适感亦大减。 左手麻,左腿微痛,脉弦滑,尺肤扪之潮湿。 由于 表虚伤津太甚,不但影响了脏腑津液的输布(如首诊的便干), 而且影响到了筋脉的濡润,在攻表生津的同时,还应固表补虚,涌泄风邪, 用桂枝加葛根和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方; 上方加黄芪50克。经过刘老师的指点,我知道了本案的辨证施方存在着缺陷,这个病,除了太阳的表证,还有少阳的痞,烦,是个太少合病,最切证的方子是柴胡桂枝汤+葛根的药症。眩晕(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鸠摩智学经方系列20 厉男,64岁。发作性眩晕3年。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病史。 平时服用CO罗布麻,盐酸培他定,心脑康,阿司匹林肠融片等药物维持。 近日眩晕加重,服上药不减,尚伴心慌,懊哝,足麻,眠差,动则宜汗,口稍干,便略结。 血压130/90(服上药后)。 脉沉细,舌淡红苔水滑白腻。 时方辨证:肝肾亏损,气虚痰阻。 六经辨证:太阴系阳明 滞饮 处方: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白术汤,真武汤合方。 半夏20 茯苓30 生姜15 制附子15 生白术20 白芍20 泽泻40 四剂; 因为CO罗布麻并不是强效的降压药,其他的药也不是很有依赖性,所以我嘱他停用。 二诊:眩晕已愈,其他伴随证也相应减轻。血压120/85.患者因年老失养,致使每天十多元的中药费用也难以承担,自觉症状减轻即不愿再继续治疗了,向我咨询了几个控制病情的偏方。看来真是老来难啊。腰痛(腰椎间盘突出)鸠摩智学经方系列21 许男,40岁。腰痛,伴右腿麻木沉重一个月。 腰椎CT平扫示:L4/5椎间盘突出约3-4mm,相应硬膜囊受压。 脉弦,舌淡红苔水滑。无其他伴随证。 时方辨证:风寒湿痹。 六经辨证:太阳表实。 处方:麻黄汤+肾着汤。 麻黄15 桂枝15 杏仁15 炙甘草15 干姜30 茯苓30 生白术20 四剂; 二诊:腰已基本不痛,腿麻减,近日双侧腰肌觉痛。 方正相应,原方续进四剂。 三诊:腰已不痛,腿麻大减,此次主诉素有膝关节冷痛的宿疾。 脉浮滑,舌同上。 以表在的风湿为主要症结,麻黄汤+二活,细辛各15克。四诊: 上证皆大减,昨日劳作,腰仅微痛,已无大碍,关节冷痛亦减,腿之沉重感亦减; 素有咽炎及口腔溃疡之疾,近日秋燥,又有发作之象,口腔不适,咽微痛,左颌微肿。 脉弦滑,沉取有力。 现在看来,这样就有了阳明微热之象了,应该从厥阴立方, 但是当时未深入思考, 上方去二活,加白芷。 四剂;五诊:口腔形成溃疡面,咽部不适,颌肿基本消除。腰痛腿麻已基本消失。 脉取中位,弦,舌淡红苔白腻。 仲景三黄汤: 麻黄15 黄芩15 黄芪30 独活15 细辛15 四剂。这个病案的辨证还是有问题,表而兼饮,这不是少阴病吗。发散太过,表虚兼顾的不足,伤了人家的津液和营血,所以会有那些口腔溃疡的。带下鸠摩智学经方系列22 聂女,22岁。带下量多色黄,有异味数月。 小腹偶痛,经期时腰痛,略头晕。 脉细数,舌淡红苔水滑。 时方辨证:脾肾亏虚,湿热下注。 六经辨证:太阴病饮 处方:肾着汤+当归芍药散+泽泻汤 炙甘草15 干姜20 茯苓30 炒白术20 当归15 川芎15 白芍20 泽泻40 四剂; 二诊:带证基本消失,头已不晕。 原方续进。眩晕 (重度颈椎病)鸠摩智学经方系列23 姜女,45岁。080912 患有重度颈椎病,颈椎CT示:C2-C7椎间盘突出。(因为c1/c2之间无椎间盘,本例患者就是说颈椎椎间盘全部突出了,罕见!) 近几个月来,每到下午则头晕恶心极重,面色萎黄,精神差,纳呆,带下。二便正常,无手麻。 脉右弦左细,舌淡红质厚苔白。 时方辨证:肝风内动,木横土戕。 六经辨证:太阴饮证 处方:真武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合方 生半夏20 茯苓30 生姜20 泽泻50 生白术20 制附子15 白芍25 七剂; 二诊:疗效之好出乎意料,眩晕大减,数月之苦,竟得平息。 原方续进。三诊:头晕恶心未作,带下亦止。 脉沉细,舌淡红苔薄白。 上方续进。七剂。四诊:头晕恶心未作,惟近日劳作较重,带下量多,成块。 脉沉,舌淡红苔薄白腻。 太阴寒饮 炙甘草15 干姜20 茯苓30 生白术20 泽泻50 制附子20 白芍15 生姜15 七剂。身痛杂症鸠摩智学经方系列24 李男,47岁。近日睡醒后即身痛,乏力,易汗,头微痛。 脉弦,舌淡红苔白厚腻。 时方辨证:风寒袭表 六经辨证:太阳少阳合病太阳表虚 处方:柴胡桂枝汤 柴胡20 黄芩15 半夏15 白人参12 炙甘草10 生姜15 大枣15 桂枝12 白芍15 四剂; 二诊:诸证悉除,身轻神爽。 为了巩固疗效,原方续进四剂。水肿(脑血管及周围血管杂病)鸠摩智学经方系列25 王QT,男,76岁。080931 左下肢腓侧一片10X5左右区域水肿庝痛一个月。经当地医生静滴“消炎药”无效。 活动后可减轻。无头晕,无汗,无泛恶,二便可。 血压260/100MMHG(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平时服用罗布麻等降压剂,近四五日未服用),尿常规(-)。 脉弦硬,舌淡白嫩苔薄白。 初步临床诊断:1.下肢淋巴管堵塞?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高血压4.脑动脉硬化(西医的诊断名词是解释给患者听的,我要抛开这些冠冕堂皇的名词开始中医的思维了。) 时方辨证:寒湿留羁,气滞水停 六经辨证:表实寒,太阳表实+饮 处方:麻杏薏甘汤 麻黄10 杏仁20 薏米60 炙甘草15 四剂; 由于患者的有高血压危象,并且有长期用降压药的病史,所以嘱咐继续服用罗布麻片。二诊:左腿之肿痛已消。自述上次由于以肿痛为苦,还有一些症状没有说出,这次的主诉以左足底麻木微痛为主,支配力下降,不过较之上次程度亦减,看来要考虑有中风先兆的危险。血压140/90mmhg。 脉弦滑,舌淡白嫩苔薄白腻滑。 六经辨证要考虑太阳表实和太阴外证的因素。 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麻杏薏甘汤+金匮还魂汤 黄芪30 桂枝20 白芍20 炙甘草15 生姜15 大枣15 麻黄10 杏仁20 薏米30 四剂;三诊:肿痛愈,麻木及支配力亦好转。左脉弦滑,右脉弦细,舌淡白嫩苔白腻。用恩师刘志杰先生治中风病的经验,出入续命系列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千金小续命汤;黄芪40 桂枝20 白芍20 炙甘草15生姜15 大枣15 麻黄10 杏仁15当归15 川芎15 黄芩10 白人参12制附子15 防风15 防己15 四剂;四诊:血压140/90.腿之支配已可,右腿劳作尚略痛,素来入睡时间较长,头昏时痛,纳便皆可。 脉轻取即得,重按弦滑有力势大。舌淡白嫩水滑苔白厚腻。 小续命汤+麻杏薏甘汤+真武汤 麻黄15 桂枝20 杏仁15 炙甘草15 当归15 川芎15 黄芩15 白人参12 制附子15 防风15 防己20 薏米60 生白术15 茯苓20 白芍20 生姜20 四剂;五诊:血压135/85mmhg,腿部症状大减,劳尚微木,失眠好转。 脉弦滑,重取有力,舌淡红嫩太白腻滑。 原方续进。胃痛杂症鸠摩智学经方系列26 李YH ,女,55岁。080925 胃脘偏右疼痛半年。偶嘈杂,大便先干后溏,日数行。时自觉腹中有紧刺感向头.腿上下散开,旋即出汗,平时自汗盗汗较重,面时红。头偶微痛,眠可。 脉沉,偏弱。舌淡红嫩苔白。 时方辨证:肝气乘脾 六经辨证:太阴 虚寒+阳明微热 处方:生姜泻心汤 半夏15 黄芩10 白人参15 炙甘草15 生姜20 大枣15 干姜15 四剂;二诊:胃脘痛已愈。大便日一行。质可。尚自汗盗汗阵汗,无畏风寒,详细问诊得知右膝关节劳则痛,偶腰痛掣腹部微痛。 脉沉细弱,舌淡红嫩苔薄滑根白厚。 有太阴外证和表虚的表现。 处方:生姜泻心汤+桂枝加附子汤 半夏15 黄芩10 白人参15 炙甘草15 生姜15 大枣15 干姜15 桂枝15 白芍15 制附子20 四剂;腹痛(前列腺炎,膀胱炎)鸠摩智学经方系列27 张SM,男,39岁。080926 脐下小腹部疼痛,痛则尿频,尚伴有尿不净之感觉。大便日两行,尚不溏泄。尚有嘈杂,泛酸。 患者半年前因为腹痛尿频在某医院诊断为前列腺炎,用西药疗法效果不明显,在我的门诊用中药调理治愈。此次因为大量饮酒而复发。 脉沉,舌暗紫滞苔薄白腻。 时方辨证:肝气乘脾。 六经辨证:太阴虚寒饮+阳明微热 饮滞 处方: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 当归20 白芍20 川芎15 泽泻30 茯苓20 生白术15 桂枝20 丹皮15 桃仁15 四剂;二诊:腹痛已愈,余证亦减。原方续进。项强(颈椎病)鸠摩智学经方系列28 腾YT,男,36岁。080529 颈项强几几数年,偶头晕,久坐偶腿麻,纳便可。 脉轻取即得,重按弦劲有力。舌淡红苔薄白。 六经辨证:太阳表实 处方:葛根汤: 柴葛根50 桂枝30 白芍30 炙甘草15 生姜30 大枣15 麻黄9 四剂;二诊: 药后症状好转,停药数日即反复。舌脉同上; 麻黄加为15克; 四剂; 按:其实跟师时间尚短,对于麻黄等这类在后世医者眼中的“虎狼药”的应用尚放不开,现在看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