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队员工作手册.doc_第1页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队员工作手册.doc_第2页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队员工作手册.doc_第3页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队员工作手册.doc_第4页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队员工作手册.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队员工作手册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一一年 三月编印说明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和商品流通日益加大,国际交流增多,一些新发的以及传统的传染病预防控制难度明显增加,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和群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威胁日益突出,我省疾病控制应急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现场应急队伍,对各级疾控中心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关重要。 为此,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应急工作相关专业书籍、规范、文件等应急队员现场工作所需资料,编写成本手册呈现给大家,内容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与处置要点、应急工具包等。力求突出规范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望能为我省各级疾控中心应急队员的现场应急工作提供便利。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难免存在遗漏和错误。请各位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并及时与我中心应急办联系。联系人:陈慧萍;联系电话:0571- 87115150。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办 二一一年三月目 录应急队员职责1应急小分队出发前准备3应急响应流程5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步骤6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现场调查处置要点8病媒生物应急控制要点12调查总结报告的撰写23应急相关工具包2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与标准26 几种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与接触者观察期30 从临床症状入手寻找病因线索的步骤33 按临床综合征划分的疾病特征34 急性不明原因中毒相关体征的甄别37 不明原因疾病样本采集表39 各类食物中毒特点及处理要点40 灾区饮用水水源选择、保护及消毒方法42 传染病防控现场消毒方法48自然灾害后灾区病媒生物监测与评价52化学物中毒常用特效解毒剂55 疫苗免疫程序59突发事件防护用品装备及使用目录61应急队员职责一、积极参加相关业务知识与技能培训、演练,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随时做好应急准备。二、接到应急处置任务后,携带工作所需的装备、设备和资料,及时出发赶赴现场。三、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全面调查。根据需要分别进行隔离、留验医学观察和健康随访;对传染源、危害源、传播或危害途径以及事件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推断流行病学病因,预测事态发展或流行趋势,采取针对性的现场应急控制措施。四、根据需要及时采集足量、足够的生物与环境标本。尽快开展现场快速检测与实验室应急检测,查明病原学病因。五、根据事件规模和危害程度,确定和指导落实疫点、疫区处理,提出防控策略与措施,控制疫情或事态的蔓延和扩散。 六、对事件影响范围、危害程度、防控措施效果等进行现场评估;对事件的处置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七、为下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相关业务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解决技术上的疑难问题。八、做好信息报告工作。在现场应急处置期间,及时记录工作情况,并根据情况撰写进程报告,现场调查工作结束后3天内完成“现场调查总结报告”,进程报告和总结报告均及时上报有关领导,同时抄送中心应急管理部门。重大事件随时报告,并且每天至少上报1次书面进程报告。九、应急小分队员承担节假日应急值班任务。应急小分队出发前准备一、物资准备(一)生活用品1、个人准备:换洗衣服、袜子、茶杯等生活用品。2、应急物资管理部门准备:卫生应急背包1只。应急背包内有:沐浴露、洗发水、牙刷、牙膏、毛巾、雨伞、手电筒、卫生应急背心、帽子、体温表、手消毒剂、酒精棉球、常规药品、应急标识等。(二)通讯设备个人准备:手机及充电设备等。(三)个人防护设备应急物资管理部门按照事件的种类和防护分级准备。呼吸道传染病防护用品、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防护用品、台风洪涝灾害防护用品清单参考如下:1、呼吸道传染病防护用品: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无菌帽子、杜邦特卫强防护服、防护脚套、白大衣、长筒加厚手套、乳胶手套、防护面罩/眼镜、薄型塑料鞋套、长筒胶靴、泡腾消毒片、双链季铵盐消毒液、电动超低容量喷雾器、空气微生物采样箱、污物袋等。2、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防护用品:医用防护口罩、纱布口罩(16层)、一次性口罩、一次性无菌帽子、杜邦特卫强防护服、防护脚套、白大衣、长筒加厚手套、乳胶手套、防护眼镜、薄型塑料鞋套、长筒胶靴、三角巾、防蚤袜、鼠疫防护衣、鼠疫防护裤子、消毒杀虫器材箱、污物袋等。3、台风洪涝灾害防护用品:应急箱、雨靴、雨衣、应急灯、白大衣、乳胶手套、长筒加厚手套、余氯比色计、污物袋、ATP荧光监测仪等。二、专业准备与装备各业务科所负责做好现场调查与处置的常规准备工作。包括调查表格、笔记本电脑与储存设备、采样用品用具、检测设备与试剂、相关技术方案及规范、参考书籍与资料等。三、交通和后勤保障(一)车辆管理部门做好应急用车准备。接到小分队出发或运输应急物资等命令后迅速调度应急车辆,确保应急工作需要。(二)应急物资管理部门根据防控工作需要,制定应急物资储备和装备的采购计划,报请专家组讨论,经领导小组批准同意后,由中心应急物资采购部门负责采购。应急响应流程备注:各疾控中心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自行编制。5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步骤一、组织准备1、组成现场调查组。成员一般包括流行病学、实验室、临床等专业人员,必要时还应增加其他专业和管理人员。现场调查组要有负责人,组织协调整个现场调查工作。2、赴现场前,应准备必需的资料和物品。二、核实病例诊断核实诊断的目的在于排除医务人员的误诊和实验室检验的差错。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三、确定暴发或流行的存在如发现的病例数超过既往平均水平时,应注意分析导致病例数目增加的可能原因,如疾病报告制度是否改变、监测系统是否调整、诊断方法及标准是否改变等,以最终确定是否确实存在疾病暴发或流行。四、建立病例定义建立病例定义是为了尽可地搜索和发现所有的病人,确定发病规模、波及范围,以评估疾病危害程度,并为查清发病原因提供线索。现场调查中的病例定义应包括以下四项因素:即发病的时间、地点、人间分布特征以及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或实验室检测结果。病例的定义应简单、明了、灵敏、特异、客观、适用。现场调查早期建议使用“较为宽松”的病例定义,以发现更多可能的病例及线索。五、核实病例并计算病例数根据病例定义尽可能发现所有可能的病例,并排除非病例。可以通过加强已有的被动监测系统或建立主动监测系统,提高搜索和发现病例的能力。 六、描述性分析(三间分布)描述分析时间分布、地点分布、人群分布。七、建立并验证假设利用上述步骤所获得的信息来说明或推测暴发或流行的来源,建立假设。一个暴发和流行调查的假设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危险因素来源;传播方式和载体;与疾病有关的特殊暴露因素;高危人群。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方法来验证假设。八、采取控制措施根据疾病的传染源或危害源、传播或危害途径以及疾病特征,确定应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消除传染源或危害源、减少与暴露因素的接触、防止进一步暴露、保护易感或高危人群,最终达到控制、终止暴发或流行的目的。九、完善现场调查使现场调查更完善,最重要的是提高病例鉴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得到更准确和真实的受累及的人数,即提高有关分子和分母的质量。十、书面报告现场调查工作的书面报告一般包括初步报告、进程报告和总结报告。现场调查通常包括上述十个步骤,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每一次现场调查中这些步骤都是必不可少的。开展现场调查的步骤也可以不完全按照上述顺序进行,有些步骤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现场调查处置要点一、核实与判断(一)核实:接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报告后,立即派出专业人员(包括流行病学或卫生学、临床、检验等专业人员)对不明原因疾病进行初步核实。(二)判断:根据核实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判断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否存在。若确认事件存在,应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性质、规模、种类、严重程度、高危人群、发展阶段和趋势进行初步判断,并制定初步的调查方案和控制措施。二、病例调查及分析(一)病例搜索:根据病例定义的内容,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搜索类似病例并开展个案调查、入户调查和社区调查。设计调查表,培训调查人员,统一调查内容和方法。(二)初步分析:统计病例的发病数、死亡数、病死率、病程等指标,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及特征,进行关联性分析。(三)提出病因假设1、 从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入手,寻找病因线索:首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再考虑少见病、罕见病,最后考虑新出现的疾病。如果初步判定是化学中毒,首先考虑常见的毒物,再考虑少见毒物。初步判定是感染性疾病还是非感染性疾病。如果为感染性疾病,需考虑是否具有传染性。若判定为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试验性治疗效果,判定是细菌性、病毒性,还是其它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如考虑为非感染性疾病,需先判定是否中毒,再考虑是否心因性、过敏性、放射性(辐射)或其它原因引起的疾病。2、 从流行病学特征入手,建立病因假设:掌握背景资料,归纳疾病分布特征,形成病因假设。(四) 验证病因1、 流行病学病因验证:根据病因假设,通过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假设验证。2、实验室证据:收集样本(血、咽拭子、痰、大便、尿、脑脊液、尸解组织等),通过实验室检测验证假设。 3、干预(控制)措施效果评价。4、如果通过验证假设无法成立,则必须重新考虑或修订假设,根据新的线索制定新的方案。有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可能需要反复多次的验证,方能找到明确原因。(五) 判断和预测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病因、目前所处阶段、影响范围、病人救治和干预(控制)措施的效果等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同时对病人的预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三、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一) 感染性疾病标本标本采集应依据疾病的不同进程,进行多部位、多频次采集标本。包括血标本(血清、抗凝血、其它血标本)、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咽漱液、痰液、呼吸道抽取物、支气管灌洗液、胸水、肺组织活检标本)、消化道标本(包括患者的呕吐物、粪便和肛拭子)、尿液、其它人体标本(包括脑脊液、疱疹液、淋巴结穿刺液、溃破组织、皮肤焦痂等),对病死患者要求进行尸体解剖。所有的标本采集工作应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标本采集及运输时应严格按照相关生物安全规定进行。(二)非感染性疾病标本1、 食物中毒:在用药前采集病人的血液、尿液、呕吐物、粪便,剩余食物、食物原料、餐具、容器、工具以及死者的胃、肠内容物等。尸体解剖:重点采集肝、胃、肠、肾、心等。2、 职业中毒:采集中毒者的血液、尿液,以及空气、水、土壤等环境标本。尸体解剖:采集标本应根据毒物入侵途径和主要受损部位等,如采集血液、肝、肾、骨等。(三)实验室检测1、感染性疾病:一般进行抗体检测、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病原分离、形态学检测等检测项目。根据病原体的特殊性可以开展一些特殊的检测项目。2、非感染性疾病:根据病因分析的要求开展相应的检测项目。四、现场控制措施(一)无传染性的不明原因疾病积极救治病人,减少死亡;对共同暴露者进行医学观察,一旦发现符合本次事件病例定义的病人,立即开展临床救治;移除可疑致病源;尽快疏散可能继续受致病源威胁的群众;在对易感者采取有针对性保护措施时,应优先考虑高危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识。(二)有传染性的不明原因疾病现场处置人员进入疫区时,应采取保护性预防措施;隔离治疗患者;如果有暴发或者扩散的可能,符合封锁标准的,要向当地政府提出封锁建议;对病人家属和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严格实施消毒;疫区内家禽、家畜应实行圈养,如有必要,报经当地政府同意后,对可能染疫的野生动物、家禽家畜进行控制或捕杀;开展健康教育;现场处置结束时要对疫源地进行终末消毒,妥善处理医疗废物和临时隔离点的物品。根据对控制措施效果评价,以及疾病原因的进一步调查结果,及时改进、补充和完善各项控制措施。一旦明确病因,即按照相关疾病的处置规范开展工作,暂时无规范的,应尽快组织人员制定。 病媒生物应急控制要点一、 现场病媒生物控制的基本要求1、准备工作要充足。 到达疫区(灾区)后要主动取得当地政府、爱卫部门合作和相关人员的配合。每天出发前,应检查所需消杀器械、用具、消毒剂、杀虫灭鼠剂是否带足、好用。防护用品:穿防护服(或隔离服)、胶鞋,戴口罩、帽子、防护眼镜。应尽量选择对媒介生物杀灭作用快的卫生杀虫剂。采用毒饵灭鼠必须对人、畜安全。同时必须正确掌握使用浓度,尽量减少环境污染。2、具体操作要规范。进入工作现场时,如果是进行媒介控制杀虫,应先室内后室外。杀虫灭鼠作业前,必要时要先对不同场所媒介种群及密度进行调查,以便进行灭蚊、灭蝇、灭鼠、灭蚤效果评价,及时采取更加有效的杀灭措施。 如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应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再对媒介进行杀灭处理。如系肠道传染病,应先于室内灭蝇,再进行消毒。对室内地面、墙壁、家具和陈设物品消毒时,应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方法,依次进行消毒;室内灭飞虫时应先下后上法进行,灭爬虫或跳虫时应先打包围圈,再进行全面杀灭。在进行消杀过程中,不得吸烟、饮食。要注意自我保护,既要防止或减少受到消杀因子的伤害又要避免受到微生物感染。消杀工作应有条不紊,突出重点。凡需消杀的物品和需要杀灭的区域,不得遗漏和留有死角。3、结束工作要做细。 每天要及时清点所消耗药品器材,加以整修、补充。现场工作完毕,每天要对消杀器械做好清洗、维修保养工作。离开工作现场时,要对作业现场的群众交代有关注意事项,避免造成人畜危害。穿着的工作服、胶靴等要进行清洗、消毒和更换,防止药物污染损害皮肤。填写杀灭工作记录,做好控制效果评价,并及时上报。二、 现场鼠类防制1、灭鼠的原则: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确保安全。2、鼠类控制方法(1)防鼠措施防鼠工作应从规划和整治环境入手。居住地应统一规划,道路管理得当,临时住处整齐,禽畜圈养有序,杂物堆放成行并尽可能离地,食品妥善保存,搞好环境卫生,铲除杂草。发现鼠情应翻动可能藏鼠的物品,及时消灭窜出的老鼠。发现鼠洞立即堵塞。要彻底搞好室内和环境卫生。尽量用防鼠容器存粮。检查有无新鲜鼠洞,一旦发现应及时灭鼠并严密堵洞。大型粮库和集中居住场所,必要时可挖防鼠沟,沟深1m,宽0.6m,沟底每隔2030m或每个拐角处,埋直径0.6m的水缸,沟底平缸口。随时检查处理掉入缸内的老鼠。在修理旧房或重建新居时,应全面规划,改善卫生条件。减小门、窗与框的空隙,一般不超过0.5cm;用水泥或三合土硬化室内地面。尽量增设30cm高的墙裙。管道和电线等的穿墙孔,设置铁皮挡鼠板,管道和电线从板中央小孔通过。禽舍畜圈离开住宅,厕所考虑防蝇防鼠。(2)物理灭鼠灭鼠器械主要是鼠笼、鼠夹、粘鼠板等,此外还可用水或泥浆灌洞等民间方法灭鼠。 (3)毒饵灭鼠当鼠密度很高,或人群受到鼠源疾病严重威胁时,应在严密组织、充分宣传的基础上,选用安全合法的灭鼠毒饵,开展全面的灭鼠工作。A常用灭鼠药物灭鼠药物必须选用国家准用的鼠药,绝对不能用未获国家登记的其它毒药和集贸市场上私卖的毒饵。尽可能使用高效、安全的抗凝血灭鼠剂。该类灭鼠剂的药物一是干扰血凝过程,二是损伤毛细血管壁,增加血管的渗透性,进食后的鼠类因内出血而死亡,三是有特效解毒剂。 *敌鼠钠盐本药为黄色粉末,纯品无臭无味,稍溶于热水(100时溶解度为5),溶于乙醇和丙酮,性质稳定。敌鼠钠盐类毒饵在0.050.2浓度范围内,鼠类接受性较好。一般以新鲜稻谷制成毒饵。*溴敌隆溴敌隆是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不溶于水,溶于丙酮和乙醇。国内商品主要是0.5溴敌隆母液,使用较方便。常用浓度为0.005,宜现配现用,现场以大米均匀搅拌制成毒饵。家禽对溴敌隆敏感,所以使用时要做到晚放晨收。*大隆大隆是目前抗凝血灭鼠剂中毒力最大的一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慢性灭鼠剂,兼有急性和慢性灭鼠剂的优点,消灭家、野鼠的效果最好。浓度常用0.005,多为市售混合性毒饵,可采用间隔投药法,使用时要注意防潮。B投放毒饵的量和时间毒饵投药,室内沿墙根每1015平方米投放两堆,每堆约10克,室外沿墙根或鼠道每510米投放一堆,每堆20克,每天检查。按吃多少补多少,吃光加倍的原则补药一周。C投放毒饵的要求(1)毒饵的投放要做全面防治,不要遗漏任何地带,造成防治上的盲区。(2)投放的毒饵量要充足,让鼠群内各个体都有机会取食到致死量的毒饵。(3)在布药防治时要做到投放的毒饵量不见消耗为止。(4)投放毒饵的位置要适当,要投放在有效位置上,让鼠容易遇到毒饵。如投放在鼠洞、鼠路、出入口、转角位等。同时投放位置要尽量选择干净干爽隐蔽的地方。(5)15天后测定鼠密度,进行评价,如达不到预期效果,则要继续处理,特殊场所可以更换毒饵处理。D注意事项(1)投饵工作由受过培训的灭鼠员承担,确保人畜安全。(2)灭鼠时要加强宣传,管好禽畜,保藏好食品,照看好小孩。(3)毒饵必须有警告色,投饵点应有醒目标记,投饵结束应收集剩饵。(4)投毒后及时搜寻死鼠,焚烧或在适当地点深埋;为避免鼠死后,离开鼠体的虫类叮咬,最好在灭鼠同时,在居住区喷洒杀虫剂。(5)要做好中毒急救的准备。E鼠情监测残存鼠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繁殖力,大面积上的低密度为它们提供了更宽裕的生存条件,而鼠类从临时栖息地的扩散,再次增加了鼠间接触和病原的交换。所以,应该要做好鼠情、疫情监测,注视鼠类携带病原的动态变化,发现异常立即采取灭鼠防鼠措施。常使用鼠夹、鼠笼法调查鼠密度,捕获率超过10时,应该组织全面灭鼠。三、 现场蚊类防制1、环境治理(1)尽快填塞积水坑、沟等用泥土、石头、橡胶等物填塞或填充水坑、洼地、废弃的池塘和沟渠,防止积水生蚊。(2)疏通疏通积水坑、池塘、沼泽, 倒净或打碎坛坛罐罐,贮水器加盖,清除各类环境中的各类型小积水,控制大中型水体。(3)清除和破坏孳生点对容易孳生蚊虫的小型容器,如罐头盒、瓶子、轮胎、各类无用的缸和罐等予以清除和破坏。(4)排水在开挖水渠和修建堤防时应注意同时建设排水系统,农业上的排水系统和城市中的污水排放系统是蚊虫的重要孳生场所。(5)隔离和封闭孳生场所在储水容器、水井等可能的蚊虫孳生场所,可制作各类合适的盖子,防止蚊虫孳生。2、防蚊驱蚊(1)使用纱门和纱窗。(2)药物浸泡过的蚊帐。(3)点燃蚊香(或电热蚊香)。(4)用驱蚊剂涂暴露部位。3、蚊类化学控制(1)蚊幼的化学防制对无法清除的容器或小型积水和有蚊虫孳生的较大型水体,通常可采用化学防治方法杀灭蚊幼作为环境治理的补充。化学杀幼剂施用方法一般采用喷洒法,即根据各种药剂的用量,适当加水稀释,然后对孳生地水面进行喷洒。 70表1 适合杀灭蚊虫幼虫的化学杀虫剂 (WHO)杀虫剂类型有效剂型剂量(g/ha)持效(周)有效成分的安全等级汽油S140-190(1)1-2在正常使用中无毒柴油S140-190(1)1-2在正常使用中无毒杀幼油S19-47(1)1-2在正常使用中无毒巴黎绿GR840-10002高毒有机磷毒死蜱EC,GR,S,WP11-253-17中毒杀螟松EC,GR100-10001-3中毒倍硫磷EC,GR22-1122-11高毒碘硫磷EC,GR,S50-1007-16在正常使用中无毒马拉硫磷EC,GR,S224-10001-2轻毒甲嘧硫磷EC,GR,S50-1001-11轻毒双硫磷EC,GR,S56-1122-4在正常使用中无毒昆虫生长调剂灭幼脲GR,WP25-1001-4在正常使用中无毒甲氧保幼激素BR,S,SRS100-10004-8在正常使用中无毒蚊蝇醚GR10-1004-8在正常使用中无毒BR:块剂;EC:乳油;GR:颗粒剂;S:悬液;SC:悬浮剂;SRS:缓施悬液;WP:可湿性粉剂(余同)。(2)成蚊的化学控制成蚊防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室内常量喷洒:针对室内局部蚊虫栖息的表面,或有蚊虫活动的小空间进行喷洒。喷洒工具常用一般手动喷雾器。喷后宜将门窗关2030分钟。喷洒用量因药剂而异,一般为0.20.5ml/米3,雾化性能差的喷雾器和药剂毒效不高的,用量为1ml/米3。2)室内超低容量喷洒:适宜于进行大面积的室内空间喷洒。多采用轻便手提式电动超低容量喷雾机,由专业人员进行喷洒。喷洒用量随药剂性能而别。一般只需向空间喷洒数秒钟,用量为0.1ml/米3,即可见效。3)外环境超低容量喷洒:采用手提式、背负式或车载式的机动超低容量喷雾机或热雾发生器,针对各种蚊虫室外栖息场所如竹林、灌木林、园林、花圃、废旧轮胎贮存地、暗渠、污水排放口、桥底、防空洞、建筑工地,以及住宅周围盆、罐大量堆放的场所,进行大面积喷洒。 4)滞留处理 滞留处理包括室内滞留喷洒和蚊账浸泡或喷洒两部分。室内滞留喷洒是将具有持效的杀虫剂喷洒在蚊虫停息的场所,待蚊虫接触后发生中毒致死,其持效应有数月以上,以达到持续降低蚊媒密度、缩短蚊媒寿命并减少以至阻断疾病传播的目的。 喷洒方法:喷洒时喷头与墙面距离0.5米左右,保持一定速度,按喷幅上下左右相连顺序进行。务求药液喷洒均匀,达到单位面积受药量的要求。可选择的杀虫剂见表2。表2 可以用于室内滞留喷洒的化学杀虫剂(WHO)杀虫剂剂量(g/m2)持效(月)杀虫作用有效成分的安全等级有机磷马拉硫磷1-21-3触杀轻毒杀螟松1-21-3或更多触杀、吸入中毒甲嘧硫磷1-22-3或更多触杀、吸入轻毒氨基甲酸酯恶虫威0.2-0.42-3触杀、吸入中毒残杀威0.2-0.42-3触杀、吸入中毒拟除虫菊酯顺式氯氰菊酯0.032-3触杀中毒氟氯氰菊酯0.0253-5触杀中毒氯氰菊酯0.54或更多触杀中毒三氟氯氰菊酯0.025-0.052-3触杀中毒溴氰菊酯0.052-3或更多触杀中毒二氯苯醚菊酯0.52-3触杀中毒5)蚊帐浸泡拟除虫菊酯处理蚊帐具有效可行、经济、简便等优点,已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确认。表3 处理不同织物的蚊帐所需要的杀虫剂的剂量(WHO)织物剂量(g/m2)二氯苯醚菊酯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大孔网(大于2mm)0.10-0.250.050.008-0.0120.005-0.008标准蚊帐(1.5mm)0.20-0.500.030.01-0.0250.01-0.015四、 现场蝇类防制1.环境治理(1)加强环境治理,清理垃圾,建集中式厕所,减少滋生场所;(2)加强防蝇措施,保护食品安全。(3)重点控制、处理孳生地,用化学杀虫剂控制粪便、垃圾等孳生物场所。(4)加强防护,减少蝇类与人等接触。2. 蝇类控制(1)杀灭幼虫1)常用灭蝇幼虫的杀虫剂*敌百虫0.1%0.2水溶液,按5001000ml/m2喷洒。*杀螟松0.3乳剂或水溶液,按5001000 ml/m2喷洒。*马拉硫磷0.2乳剂,按5001000 ml/m2喷洒。*倍硫磷0.1乳剂,按5001000 ml/m2喷洒,24小时杀死100%,持效710天。*地亚农0.05乳剂,按5001000 ml/m2喷洒,24小时杀死100%,是最好的杀蛆剂。*敌敌畏0.05乳剂或水溶液,按5001000 ml/m2喷洒。喷洒粪坑,对稀粪坑可用0.3%0.5%,按500 ml/m2喷洒。*诺毕速灭松乳剂,为杀螟松和胺菊酯的混合剂诺毕速灭松(含量:杀螟松,胺菊酯0.5%),将诺毕速灭松乳剂稀释100200倍。在垃圾处理场防治蝇蛆,按10002000 ml/m2喷洒,持效710天。*灭幼脲号TH60401-(4-氯苯基)-3(2.6-二苯甲酰基)脲、灭幼脲号TH60381-(4-氯苯基)-3(2.6-二氯苯甲酰基)脲,浓度均为10mg/L。*灭幼宝0.5%颗粒剂,每平方米1020g,有效抑制蝇类羽化,持效达1个月。如果垃圾有苍蝇孳生,取80%敌敌畏2两(100g)加水100斤,按100200 ml/m2均匀喷洒。2)成蝇控制针对成蝇的化学防治施药方法有滞留喷洒和空间喷雾两种。-滞留喷洒 将具有滞效、触杀作用的杀虫剂制剂,采用常量喷洒、或涂抹、或粉刷,使杀虫剂的有效成分按一定剂量、均匀地附着在停留面上。 -空间喷雾空间喷雾是快速降低室内外蝇密度最有效的方法,它使用较少剂量的杀虫剂直接快速的杀灭成蝇,特点是快速、安全、有效。缺点是没有持效,对幼虫及蛹基本无效。主要直接处理室内外苍蝇活动、栖息的场所。家庭室内空间喷雾一般使用家用杀虫气雾剂和手提式喷雾器;小规模室内喷雾一般使用手动喷雾器、手提式超低容量喷雾器或热烟雾机;室外大规模喷雾可用背负式机动喷雾器、车载式喷雾器和热烟雾机。室内空间喷雾一般喷雾药量为0.21.0ml/m3,超低容量喷雾一般为0.050.2ml/m2,热烟雾机为15ml/m2。在重点场所及应急控制疫情时,一般要求每天喷雾一次,持续12周,以后根据成蝇密度,每周12次。 -毒饵灭蝇毒饵是简便、速效、经济、易操作的蝇类防治方法。它具有使用方便、灭效好、苍蝇对其不易产生耐药性、不污染环境、能充分发挥药剂的杀虫活性等特点,主要用于成蝇聚集取食的场所。也可应用毒绳、毒饵、毒水杀蝇。 调查总结报告的撰写一、业务调查总结报告在一起事件调查处理结束后,应迅速撰写业务调查总结报告。此报告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标题标题是报告的高度概括。标题应具备准确性、简洁性和鲜明性。一般都用“关于”和表达主要内容的词组组成介词结构。例如:关于XXXX的调查报告。(二)前言简述事件的信息来源、发生经过和处置情况。一般在200字左右。(三)基本情况简述事件发生地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条件、人口构成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卫生服务机构、平时疾病流行情况或历史上该疾病在该地区流行状况、该地区有关的预防接种情况等。重点说明与事件性质和原因有关的各种本底情况。 如虫媒传染病应说明媒介虫种的种群、密度与变化情况。(四)流行特点(流行强度、三间分布、相关图表)阐述病例定义及检索。将获得的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描述事件的总发病数、发病率、死亡数和死亡率等,以及事件的波及范围;描述发病的时间分布、地点分布和人群分布,尤其要用相对数来进行描述,尽可能用图表来表示,以求简单明了。时间分布可以按年、月、周、日、时、分来描述,通常用直条图来表示。对于地区分布的描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可以通过行政区划、地理条件、学校(厂矿)、班级(车间)等病例分布来描述。人群分布常用年龄分布、性别分布、职业分布来描述。(五)临床特点及诊断标准描述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上的分型及其特点,各种临床辅助检查的结果;主要诊断依据;如果疾病无公认的诊断标准(如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应列出病例定义和分级定义。(六)流行因素分析(包括分析流行病学的应用、采样与检测)用分析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关联强度、剂量反应关系等指标;描述标本的采集和检测结果(包括阳性和阴性结果);再综合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干预效应等进行病因分析和推断以确定病因;对该事件作出可能的结论判断,及排除其它的理由。(七)防制措施与效果评价描述各种技术措施的落实过程情况,采取措施的时间、范围和对象等。选择过程性指标进行描述,如疫苗接种率、传染源的隔离率等。防制措施实施后,应对其效果作出评价,反过来也是验证调查分析是否正确。控制措施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有无续发病例,或有无新的疫区出现。如果发生续发病例,说明其防制措施的效果不佳或贯彻不力,也可能是调查分析不正确,需要继续完善调查内容和修正控制措施,以便尽快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扩散。要分开描述已采取的防制措施和即将采取的防制措施。(八)建议根据该起突发事件的病因调查和控制实践经验,提出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建议。(九)小结如果整个调查控制比较复杂,可将主要情况进行摘要小结。(十)报告单位和报告日期在整个报告的结尾,应写明报告单位的全称,加盖公章,并用汉字写上报告发文的具体时间。二、行政调查报告事件调查处理后,应迅速撰写行政调查报告,及时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此报告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标题同业务总结调查报告的标题要求。(二)前言说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简单经过,包括该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接报与上报情况。并说明这是一项什么样的调查工作;工作进行的地点和日期;主要做了哪些事;工作的主要结果(少数主要的);总的评价(完成任务、基本完成任务、未能完成及其原因)。(三)事件概况简单描述调查处理的经过。包括听取基层汇报,召开会议研究布署调查处理措施,本级负责该事件应急处理人员的组成,调查、采样与检测中获得的各项信息等。 (四)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评价说明针对该起事件目前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并评价这些措施对控制事件发展的效果。(五)调查结论与趋势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流行因素分析及措施评价后得出的结论,分析预测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趋势。(六)下一步建议根据调查结论及措施评价,对已采取的措施进行进一步修正或补充,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包括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建议和尚需解决的问题的对策与方法等。(七)报告单位和报告日期在整个报告的结尾,应写明报告单位的全称,加盖公章,并用汉字写上报告发文的具体时间。应急相关工具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与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包括可能构成或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其报告标准不完全等同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判定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一)传染病1、鼠疫:发现1例及以上鼠疫病例。2、霍乱:发现1例及以上霍乱病例。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1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1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5、炭疽: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6、甲肝/戊肝: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7、伤寒(副伤寒):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9、麻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10、风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 12、登革热: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13、流行性出血热: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14、钩端螺旋体病: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15、流行性乙型脑炎: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16、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出现输入性恶性疟死亡病例。17、血吸虫病:在未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0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5例及以上;在传播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5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3例及以上;在传播阻断地区或非流行区,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钉螺。18、流感: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1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19、流行性腮腺炎: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20、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1例及以上。21、猩红热: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22、水痘: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23、输血性乙肝、丙肝、HIV: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3例及以上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感染。24、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近5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25、不明原因肺炎: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二)食物中毒:1、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2、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3、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三)职业中毒: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及以上或者死亡1人及以上的。(四)其他中毒: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例及以上的事件。(五)环境因素事件: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3例及以上。(六)意外辐射照射事件:出现意外辐射照射人员1例及以上。(七)传染病菌、毒种丢失:发生鼠疫、炭疽、非典、艾滋病、霍乱、脊灰等菌毒种丢失事件。(八)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1、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2、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10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九)医源性感染事件:医源性、实验室和医院感染暴发。(十)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2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及以上。(十一)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几种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与接触者观察期病名潜伏期隔离期接触者观察期常见最短-最长病毒性肝炎甲型30日15-45日自发病日起隔离3周密切接触者检疫45日,每周检查一次ALT,以便早期发现乙型60-90日45-160日急性期应隔离至HBsAg阴转,恢复期仍不阴转者,按HBsAg携带者处理,慢性肝炎病人应调离接触食品、自来水或幼托工作。HBsAg携带者可作HBeAg、抗HBcIgM及HBVDNA检查,以确定是否有HBV复制,如属阳性应按慢性肝炎处理,不能献血。急性肝炎的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45日。幼托机构发现病人后观察期间,不办理入托、转托手续。疑诊肝炎的幼托和饮食业人员应暂停原工作丙型肝炎50日15-160日急性期隔离至病情稳定同乙型肝炎丁型同乙型戊型40日10-60日自发病日起隔离3周同甲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10-14日4-21日隔离至体温正常为止接触者不检疫脊髓灰质炎7-14日3-35日隔离40日,第一周为呼吸道及消化道隔离,第二周以后为消化道隔离。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0日,观察期间可应用灭活疫苗进行快速免疫。狂犬病20-90日10日-1年以上病程中隔离治疗接触病人者不检疫,被狂犬或狼咬伤者应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间应注射免疫血清及狂犬病疫苗流行性感冒1-3日数小时-4日退热后2日大流行时,集体单位进行检疫,出现发热等症状者,应早期隔离麻疹7-4日6-21日出诊前2日至出诊后5日密切接触的儿童应检疫21日,无免疫史者可应急接种麻疹类疫苗水痘14-16日10-21日隔离至脱痂为止或出诊后7日密切接触的儿童应医学观察21日,无免疫史者可应急接种水痘疫苗流行性腮腺炎18日14-25日从发病日起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约3周)成人一般不检疫,但幼儿园、托儿所及部队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3周,无免疫史者可应急接种含麻腮疫苗或麻腮风疫苗登革热6日5-8日起病后7日不检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0日5-15日隔离至症状消失一般不检疫艾滋病15-16日9-660日病人及病毒感染者均应隔离至病愈,其分泌物应严密消毒,不能献血、性接触和接吻。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2个月。黄热病3-6日3-13日发病之日起1周医学观察2周流行性斑疹伤寒10-12日5-23日彻底灭虱后,隔离至体温正常后12日密切接触者应进行灭虱,并检疫观察15日伤寒、副伤寒甲、乙伤寒:10-14日7-23日体温正常后15日解除隔离,或症状消失后第5日起间歇送粪培养2次,阴性后解除隔离伤寒医学观察23日,副伤寒为15日,从事饮食业人员观察期间应送粪便培养1次,阴性者方可工作副伤寒:8-10日2-15日细菌性痢疾1-3日数小时-7日临床症状消失后1周或2次粪培养阴性解除隔离医学观察7日,饮食业人员观察期间应送粪便培养1次,阴性者方可工作。霍乱1-3日数小时-7日临床症状消失后停药24小时,隔日大便培养2次阴性,解除隔离密切接触者或疑似患者应留验7日,或连续送粪便培养2次,若阴性可以解除隔离观察。布氏杆菌病14日7日-1年以上临床症状消失后解除隔离不检疫鼠疫腺鼠疫:2-5日1-8日腺鼠疫隔离至淋巴肿完全痊愈,肺鼠疫在临床症状消失后,痰连续培养6次阴性才能解除隔离。检疫9日肺鼠疫:1-3日数小时-3日炭疽1-5小时12小时-12日皮肤炭疽隔离至创口痊愈,痂皮脱落为止。其他类型患者在症状消失后,分泌物或排泄物连续培养2次阴性后取消隔离。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8日白喉2-4日1-7日症状消失后,连续2次咽拭培养阴性。医学观察7日百日咳7-10日2-21日发病后40日或出现痉咳后30日医学观察21日猩红热3-4日1-7日症状消失后咽拭培养3次阴性,可以解除隔离。一般不少于病后1周医学观察7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3日数小时-10日症状消失后3日,但不少于病后7日医学观察7日钩端螺旋体病10日2-8日隔离至症状消失不检疫回归热(虱传)7-8日2-14日彻底灭虱后或体温正常后15日解除隔离。不检疫,彻底灭虱后接受医学观察14日从临床症状入手寻找病因线索的步骤按临床综合征划分的疾病特征各类综合征及其特征病原体参考疾病1、无特征性皮疹的发热突然或逐渐发病,伴有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偶尔有胃肠道症状;无确切定位,偶尔有多淋巴结肿大;可能再发和复发1.1所有 气候病毒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热、流行性肌痛细菌布鲁氏病、钩端螺旋体病、非肺炎性军团病立克次氏体战壕热寄生虫旋毛虫病1.2温暖气侯或季节病毒登革热、裂谷热、白蛉热细菌回归热寄生虫急性血吸虫病、疟疾无中 暑2、有特征性皮疹的发热起病伴有发热和全身症状;全身性皮疹(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或皮疹定位在皮肤和/或粘膜的某些部位;假如是出血性的,见综合征32.1一般性皮疹(斑疹或紫癜)病毒肠道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