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15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7、8单元集体备课教学案(表格式)_第1页
【推荐】2015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7、8单元集体备课教学案(表格式)_第2页
【推荐】2015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7、8单元集体备课教学案(表格式)_第3页
【推荐】2015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7、8单元集体备课教学案(表格式)_第4页
【推荐】2015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7、8单元集体备课教学案(表格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 201 年 月 日 教学课题 五(上) 第 七单元 21.圆明园的毁灭 学案编写者 教学用课时 2 学案使用者 第 周星期 用 教学 目标 课(章节)教学 目标 1.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举世闻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 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圆明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教学准备与手段 媒体资源 集体备课时间 年级 科第 周星期 集体备课 共性意见 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2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1.我们当中的哪些同学去过圆明园遗址?请你这位导游来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圆明园? 2.你说的对,现在的圆明园就是一片废墟。它以前就是废墟吗?那以前又是什么模样?它是如何变成现在这样的?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会解开我们的疑团。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己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被毁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 1)记清字形。 “置”是上下结构, 下面的“直”部分是三横。 “统”是左右结构,右边部分不要忘了小不点。 “略”是左右结构,左边“田”,右边“口”,勿颠倒。 注意区别形近字“损”和“捐”;“销”和“锁”;“征”和“证”。 ( 2)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 自己默读课文,思考 记清字形 3 三、朗读课文,简介圆明园 四、作业布置 西洋:泛指欧、美各国。 先秦:即秦统一中国之前,一般指春秋战国时期,距离清朝2000 多年。 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不可估量:估量,是推算、计算的意思。不可估量是说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计算。 众星拱月:拱,环绕。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玲珑剔透:玲珑,精致灵巧;剔透,剔除多余的部分,使透空明晰。玲珑剔透形容器物小巧玲珑,精致奇妙。 三、朗读课文,简介圆明园 教师可以指名学生介绍圆明园,适当时候引出话题和适当补充,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圆明园简介,让学生更加了解圆明园。) 四、作业布置 1.认真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生字词。 理解词语的 意思 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认真朗读课文。 抄写文中生字词。 4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朗读课文,导入新课 二、自学“辉煌”(第2-4 自然段) 一、朗读课文,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在朗读中复习上堂课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上节课我们 总结:课文主要写了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联系课题,你发现什么问题?(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2.指名回答。 3.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质疑: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自学“辉煌”(第 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请你从 2-4 自然段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话,认真阅读,提出问题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交流。 2.小组推荐汇报学习情况。 教师重点点拨: ( 1)指导学生了解圆明园的结构布局; ( 2)指导学生明白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 3)指导 学生了解圆明园是指名回答。 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小组学习 小组推荐汇报学习情况 5 三、学习“毁灭”(第5 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适度拓展 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小结:圆明园的建筑曾经是如此的辉煌,可后来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那些珍贵文物后来怎么样了?让我们在下面的学习中找寻答案。 三、学习“毁灭”(第 5 自然段) 1.教师可播放圆明园的毁灭的音频资料,通过上面的画面再现当时的历史画面。 2.谈谈自己的感受。 3.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自己满腔愤怒呢?自由朗读最后一自然段,体会哪些句子突出表达了你的愤怒? 4.指名读。 四、总结课文,适度拓展 1.直到今天,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仍站立在空旷的田野上。 它不会说话,却向世人昭示着中国屈辱的历史。 2.当你站在圆明园的面前,你最想说些什么? 3.有人曾经提议重建圆明园,你觉得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谈谈自己的感受 指名读 6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 201 2 年 9 月 12 日 教学课题 22.狼牙山五壮士 学案编写者 教学用课时 2 学案使用者 第 周星期 用 教学 目标 课(章节)教学 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按照课后提纲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懂得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理解五壮士英勇歼敌、壮烈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课文的中心意思。 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与手段 1.课前搜集抗日故事,了解抗战英雄。 2.多媒体课件 集体备课时间 年级 科第 周星期 集体备课 共性意见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懂得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理解五壮士英勇歼敌、壮烈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课文的中心意思。 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7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你们可以说说你们所知道的革命英雄,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刘胡兰舍生取义 2.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五位英雄,五位壮士,他们在狼牙 山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板书:狼牙山五壮士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五壮士一件什么事? 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3.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 1)认读生字与写字。 字音方面:注意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文中生字除“嗖”外,“斩、坠、仇”都是翘舌音;“葛”字读第三声不读第二声,“吼”的声母是“ h”不是“ k”,“崎岖”的韵母也要注意区别开,注意吐字清晰。 字形方面:“葛”不要多写一竖,“昂首挺胸”的“胸”不要少写 一竖。 ( 2)词语解释。 斩钉截铁:比喻处事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学生读后交 流 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认读生字与写字 8 三、快速默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作业设计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魄像高山那样雄伟、豪迈。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居的地势有利。 三、快速默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文章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顺序写的。 课文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 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 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 3):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 4-5):引上峰顶,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 6-9):壮烈跳崖 四、练习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哪些段落写得详,哪些段落写得简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 五、作业设计 文中的字里行间彰显着五壮士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以及他们对人民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外搜集、摘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看谁找得多。 词语解释。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 样 的 顺 序 写的? 9 第二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复习导入,学习成语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学习成语 1.请同 学们读读课前准备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 ( 1)课文为什么要把五位战士称作“五壮士”? ( 2)他们有哪些英勇的表现和壮烈的举动?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 3)读读最使你感动的句段,谈谈感受。 2.分小组学习讨论。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 1)读课文原文。 ( 2)谈感受,大家补充。 ( 3)富有感情朗读。 4.有感情地朗读五壮士跳崖的部分,尝试背诵这些内容。 5.播放狼牙 山五壮士的知识拓展,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故事。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表现五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学生读后交流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边读边思考 10 四、布置作业 壮士的什么精神? 3.总结中心。(英勇顽强,勇于牺牲)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2.抄写文中的生字新词。 总结中心 抄写文中的生字新词 11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 201 2年 9 月 12 日 教学课题 23.难忘的一课 学案编写者 教学用课时 2 学案使用者 第 周星期 用 教学 目标 课(章节)教学 目标 1.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 语。会用“真挚”“意外”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教学准备与手段 1.搜集有关台湾的资料; 2.教学课件 集体备课时间 年级 科第 周星期 集体备课 共性意见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会用“真挚”“意外”造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 爱国情感。 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12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曾经学过的关于台湾的课文吗?你对台湾有哪些了解? 同学们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掌握的资料。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是发生在台湾一所乡村小学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难忘的一课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出难忘的意境。 3.因题起疑: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这些问题将随着我们的学习得到解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上了一 节令他终生难忘的语文课。 2.教师适时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 ( 1)字音:指名拼读,注意纠正。 重点指导:“闽”是前鼻音,“诸”是翘舌音,“葛”念“”,不要读成第二声。 ( 2)字形:说说易错的字,易错的地方。 “葛”注意笔顺,与“蔼”的区别。“崇”与“祟”的区别。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出难忘的意境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学生读后交流 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认读生字与写字 13 三、 朗读课文,交流讨论 四、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设计 ( 3)词义:结合课文理解。 三、朗读课文,交流讨论 1.教师播放教学课件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课文,试着说一说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2.难忘的一课到底是什么内容,以至于作者终身难忘? 3.这句话 在课文中总共出现了几次,各在什么地方?请你划出来,并读一读。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注。 词义:结合课文理解 词语解释。 抄写文中词语 14 第二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 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复习导入,学习成语 二、品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复习问题,导入新课 1.谁来说说“难忘的一课”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注意说明时间、地点 那么这节“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3 次) 2.三次各出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朗读划出来的内容。 二、品读课文,重点探究 1.怀着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老师,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 1)为什么“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并跟着教师朗读? 吸引作者走进教室的是学习的内容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更是他们学习这句话时的认真态度和真挚的爱国之心。 ( 2)老师是怎样写的? 一笔一画,认真吃力 ( 3)它们是怎样朗读的? 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 4)这样连用三个“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更表现出学习祖 国文字的认真、严肃与虔诚。 ( 5)为什么老师和孩子们发现了我,好像谁也没有感到意外反而读得更起劲了? 老师、孩子们以及作者,都有共同的爱国之心,是共同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彼此的心连在了一起,所以没感到意外反而读得更加起劲了。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2.我紧紧握住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学生读后交流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边读边思考 15 三、激情朗读,总结提高 四、总结深化,布置作业 ( 1)“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 情呢?”怎样理解? 这是一个反问句,“这句最简单的话”即“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意思是说:没有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了。用反问句说,更加强调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最能表达作者此时的全部感情。 ( 2)为什么我此时有如此强烈的感情?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位教师一定要带领我去看一看他们的小礼堂。礼堂两面墙上新画了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有孔子、诸葛亮、郑成功还有孙中山。作者被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浓厚的爱国情意震撼了。 ( 3)“ 一定要领我去”“中国人自己的伟人”表达了什么? 表达了台湾人民为祖国历史上有这么多伟人感到无比自豪的思想感情。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 请同学们朗读这一部分课文,感受作者的“激动”。 三、激情朗读,总结提高 1.学习了这篇课文,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围绕这个中心,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为了突出中心 2.朗读三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在的句子,体会其中 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深化,布置作业 1.“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 1997 年 7 月1 日回到了祖国怀抱;澳门也于 1999 年回归祖国。我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2.请给台湾小朋友写一封信,表达你此刻的心情。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 请同学们朗读这一 部分课文,感受作者的“激动” 16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 201 2年 9 月 12 日 教学课题 24. 最后一分钟 学案编写者 教学用课时 1 学案使用者 第 周星期 用 教学 目标 课(章节)教学 目标 1.认识 5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教学准备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集体备课时间 年级 科第 周星期 集体备课 共性意见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认识 5 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17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诗歌朗诵,讨论交流 四、精读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特殊的日子吗? 1997 年 7 月 1 日。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指名分节朗读诗歌。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4.默读课文,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成员讨论研究。 三、诗歌朗诵,讨论交流 1.学生读诗后,同学间评价,教师做出一定的评价和指导。 2.交流:通过朗读诗歌,了解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仍不明白。 3.文中多次提到“最后一分钟”,分别在哪些地方 ?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精读课文,梳理内容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出难忘的意境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学生读后交流 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认读生字与写字 18 课文,梳理内容 五、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读第 1 节诗歌,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的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用你的朗读表达这种情感。 激动无比的 2.读第 2、 3 节,思考: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 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领土、主权的回归。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中要透出自豪、激动、喜悦的语气。 3.读第 4 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朗读这一部分呢? 急切 、盼望 4.教师播放课件中的诗歌朗读,同学们随着课件一起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五、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中国强大了,祖国的领土更加完整了,中国人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2.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词义:结合课文理解 词语解释。 抄写文中词语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19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 201 2年 9 月 12 日 教学课题 五(上)第八单元 25. 七律 长征 学案编写者 教学用课时 2 学案使用者 第 周星期 用 教学 目标 课(章节)教学 目标 1.认识 3 个生字,会写 3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与手段 1.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集体备课时间 年级 科第 周星期 集体备课 共性意见 感受红军的 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认识 3 个生字,会写 3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0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文体介绍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25 课长征这首诗。谁能说一说你知道的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结合你们搜集的相关资料说一说。教师适时解说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2.教师板书课题。 二、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才是这首诗的题目。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教师指导生字学习。 教师重点点拨: ( 1)字音: 逶 迤( wi y) 磅礴( pn b) 岷山( mn) ( 2)词语解释: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朗读: ( 1)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远征 /难,万水 /千山 /只 /等闲。 五岭 /逶迤 /腾 /细浪,乌蒙 /磅礴 /走 /泥丸。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出难忘的意境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学生读后交流 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认读生字与写字 21 四、练习朗诵诗歌 五、布 置作业 金沙 /水拍 /云崖 /暖,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更喜 /岷山 /千里 /雪,三军 /过后 /尽 /开颜。 ( 2)教师播放课文朗读。 四、练习朗诵诗歌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诵诗歌,试着背诵。 词义:结合课文理解 词语解释。 抄写文中词语 22 第二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回忆复习,导入新课 二、朗读诗歌,感悟诗意 一、回忆复习,导入新课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3.全班齐读全诗。 二、朗读诗歌,感悟诗意 1.学习首联。 ( 1)同学们读读这句诗,有哪些地方不是太明白? (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总结解疑。 重点点拨: “等闲”表面上是如同空闲,等于闲置的意思。引申一下就有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轻重的意思。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 ,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学习颔联。 ( 1)读一读这一联,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 ( 2)哪些词语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 (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只不过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 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学生读后交流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边读边思考 23 三、总结全诗 四、作业设计 3.学习颈联。 (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 2)读一读这句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 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4.学习尾联。 ( 1)岷山是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 2)通过朗读表达这种心情。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喜笑颜开。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3.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伟、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 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背诵课文。 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24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 201 2年 9 月 12 日 教学课题 26. 开国大典 学案编写者 教学用课时 2 学案使用者 第 周星期 用 教学 目标 课(章节)教学 目标 1.认识 5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与手段 1.搜集新中国成立的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集体备课时间 年级 科第 周星期 集体备课 共性意见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认识 5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理解 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25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检查预习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 1949 年 10 月 1日是什么日子吗? 学生交流讨论, 可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这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从 1949 年 10 月 1 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板书课题:开国大典 二、朗读 课文,检查预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 1)字音方面:擎( qn) 钮( ni) 聂( ni) 诞( dn) 檐( yn) 瞻( zhn) ( 2)字形方面: “檐“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如房檐,廊檐等。文中指天安门的“城楼檐下”,均与建筑物的木料有关,所以“檐”字的左边是“木”字旁。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出意境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学生读后交流 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认读生字与写字 26 三、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四、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动的画面多读几遍。 五、作业设计 “瞻”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齐瞻仰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瞻”的左半部分是“目”,与眼睛有关。 “擎”上下结构,注 意下面是“手”。 “泽”注意右半部的下面是两横,而不是“丰”。 ( 3)词意方面: 擎着:往上托,举。瞻仰:恭敬地看。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观礼台:观看盛大典礼的看台。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迎风招展:本课指的是红旗迎着风翻动。 排山倒海:排,推开。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3.教师播放教学课件中的课文朗读,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三、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的盛况?试着给课文分分段。 2.学生 讨论。 3.教师点拨概括: 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主要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四、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动的画面多读几遍。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词义:结合课文理解 词语解释。 抄写文中词语 学生讨论 熟读课文 27 第二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回忆复习,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梳理内容 三、朗读课文,想象画面 一、回顾导入 1.快速阅读课文,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开国大典的盛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内容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可以分为 几个部分?理由是什么?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点拨总结: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部分。 三、朗读课文,想象画面 1.阅读第一部分。 (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 2)适时点拨重点句。( 3)朗读句子,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氛围。 2.阅读第二部分。 ( 1)理清典礼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 奏国歌 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 升国旗,鸣礼炮 宣读公告 ( 2)大声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 (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 的句子,多读几遍。 (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呢,带着自豪,扬眉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学生读后交流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边读边思考 28 四、回归全文,布置作业 吐气的语气。 ( 5)文中是怎样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雷鸣般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背诵课文第 7 自然段。 3、阅读第三部分。 ( 1)默读课文,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描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3)朗读课文。 教师播放开国大典拓展的内容,介绍开国大典阅兵的相关知识。 4.阅读第四部分。 ( 1)自由读课文,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句子。 ( 2)指导学生理解。( 3)朗读 14 自然段,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最后一段,领会句子的意思。 四、回归全文,布置作业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 4 个怎样的场面。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2.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3.摘录、朗读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4.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 谈谈你学完 后的感受 背诵课文。 。 29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 201 2年 9 月 12 日 教学课题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学案编写者 教学用课时 1 学案使用者 第 周星期 用 教学 目标 课(章节)教学 目标 1.认识 8 个生 字。 2.自学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准备与手段 1.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教学课件 集体备课时间 年级 科第 周星期 集体备课 共性意见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认识 8 个生字。 自学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30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 ,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范。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毛主席的情感世界。 2.背景介绍:在青山的掩映下,我们依稀看见了战争的硝烟。你知道这场战争吗?学生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信息。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深爱的长子 毛岸英。 学生交流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教师适时补充概括。 3.板书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 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反馈自学情况。 教师点拨: 字音方面:拟( n) 赴( f) 踌( chu) 殉( xn) 字义方面: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3.教师播放课件,学生听读课文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到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你最受感动的句段,多读几遍,体会人物的情感。 2.小组讨论,教师检查。 3.全班交流:可通过谈感受和朗读的方式表达出你的体会。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出意境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学生读后交流 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认读生字与写字 31 四、回顾全文,学习写法 (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体会毛泽东悲痛的心情。老师引导学生想象: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的毛泽东在想些什么?你能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什么? ( 2)“岸 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 60 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 3)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华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父亲对儿子情感的自然流露,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而未 能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我们可以看出: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就是这样的。 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句子,带着深深的沉重语气。 “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你是怎样理解毛泽东的想法? 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毛泽东想,朝鲜战争中许多志愿军都牺牲在朝鲜土地上,许许多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见面,自己又怎么能特殊呢?于是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决定。这是伟大的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通过朗读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 ( 4)“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旦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词义:结合课文理解 词语解释。 抄写文中词语 学生讨论 熟读课文 32 五、作业设计 是落笔千钧啊。这一细节进一步表现: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凡人。 ( 5)当毛泽东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怎样的心情?从哪里体会到的? 电文稿下是被 泪水打湿的枕巾。 四、回顾全文,学习写法 1.教师小结: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革命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年近 60 的老人又失去了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伤神,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定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2.我们体会了毛主席的常人情感,超人胸怀。那么,本课 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 ( 1)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 动作描写: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五、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 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3.办一张关于毛泽东的小报,其中设立一版块叫做“普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