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_第1页
法律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_第2页
法律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_第3页
法律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文化平时作业(一)思考题:作为我国司法的图腾和偶像,无论独角兽还是包青天,都把发现案件真实看作是头等大事,而包公的形象家喻户晓。请就现代法律理念,谈谈你对包青天审判方式的理解。答:长期以来,包青天式审判方式之所以被人们赞赏,不过是因为在过去了的那个时代,它被认为是发现案件真实的有效方法。传说“包公面部黑多,惟额庭半月形为其能兼理阴司事之表示也。”这传说真是神奇:白天理阳间事,夜里理阴间事,包公断案如神,那威风是贯穿阴阳两界的。包老爷审伽蓝殿杀人案,命人把伽蓝殿的伽蓝神抬到公堂,“离了公座,迎将下来,向伽蓝神似有问答之状”,不过装神弄鬼,哄哄愚民,连当时“左右观看”者,也“不觉好笑”。至于夜审郭槐的老故事里用过的假扮阴间审案的妙计,也是假借世人迷信达到目的,并非真的通神。那情节是:包公用计将郭槐诱来,暗中将牢狱布置成阴间,命丫环假扮寇珠的鬼魂,迫使郭槐认罪。这不是夜审鬼官司,而是扮鬼审官司,审案的手段虽然不太正大光明,结果却是做到了明察秋毫的,审罢便知这位老爷的厉害。 在现代人的眼里,包公审案,即使在大白天审阳间官司,那场面气势也有点令人脊背发凉;若是置身其中,毛发一定会上竖。古代司法,首重口供,“为了取得口供,包公很善于对被告制造心理压力。他的脸本来就长得黑,再向下那么一拉,其难看可怕,也就可想而知。他手下的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自然是一个个如狼似虎。堂下是三口御铡,明晃晃、冷飕飕。皇亲国戚,尚且可以先斩后奏,一般官吏平民,更是不在话下。”这种把公堂搞得和阎王殿差不多的毛骨悚然审判法,总把堂上打官司的人弄得战战兢兢,随时准备魂飞魄散。旧小说里常见“包公入座,将惊堂木一拍”、“一声断喝”的场景,更无异于惊悚训练,心理素质若非超强,当即就能吓成一摊泥。包公审案,以程序公正论之,实在谬以千里,但他偏能发奸揭伏,发现案件真相,一真遮百丑,国人对他那套大刑伺候、虚声恫吓、引诱诓骗、装神弄鬼、求神问卜、栽赃诬陷等取证方法就不那么计较了。我国司法的图腾和偶像,无论独角兽还是包青天,都把发现案件真实看作是头等大事,法字“平之如水”的寓意也不外乎实体法适用意义上的断案公平。这种传统需要以程序公正加以约束,需要向西方司法女神做些借鉴,否则司法痼疾不除,审判可诟病之处就会太多、太难忍受。 我国刑事司法的传统是重视案件实质真实的发现,对于程序的公正并不十分看重,只要刑讯的板子不是打在无辜者的屁股上,公堂上的“肉鼓吹”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过,当程序正义的观念传播开来之后,法官由一个积极的角色变成了消极角色,诉讼程序的正当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包青天式那套主动依职权调查取证的审判方式吃不开啦。 不过,凡事过犹不及,总要有个度。包青天式审判方式中那代代相传的注重案件真相的传统未必是坏东西,审判方式改革应当以通过程序公正实现实质正义为目标;若矫枉过正,无视实质真实的重要性,把实质正义当作敝屣丢掉,诉讼变成一场只问输赢不问是非的游戏,怕也不是什么福音。 法律文化平时作业(二)思考题:我国明朝陈仲琳的封神演义、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英国狄更斯的荒凉山庄、奥地利卡夫卡的审判等都是中西文学中的优秀作品,请任选一部,选一个视角,谈谈其中蕴涵的法文化。 小说一开始,狄更斯就细细描述伦敦的雾,那是一种泌入人心深处的黑暗,是一种披天盖地的氛围,而雾即是司法的象徵。 在小说里,英国的大法官庭受理了一桩遗产诉讼官司,法官和律师们围绕着这个案子,像兀鹰般的用诡辩、拖延等各式各样的方式,分享着这个案子的利益,最后纠缠数十年,期待从这个案子得到遗产利益的,死的死,疯的疯,案子在耗尽了遗产后,才自动永远结束。荒凉山庄里有关司法和律师为恶的这个部份,狄更斯其实已展现出无比的透视力。在这里他看到了司法权力在自我不断生产后,已自动的成了一匹邪恶的怪兽。它肆无忌惮的吞噬着一切与它有关的人与事。那是一种体制化之后的暴力与邪恶之源。它已非关个人的是否善良,而成了一个自动化的机制。狄更斯对恶律师的那些精准描述,以及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体制性邪恶,单单这个部份,就足以让这部作品不容或忘。 而做为人道写实主义高峰的狄更斯,当然不会只停留在这种消极的层次上。在这部小说里,像荒凉山庄男主人约翰詹狄士,私生女艾瑟,以及另一美丽善良的被监护人艾达克莱尔(Ada Clare)都是纯真,无机心的正面人物,他(她)们不把人际关係视为一种可以剥削利用的资产,因而心存善念。这是人性的光明之源,穿透了那茫茫黑雾,成了救赎人性的起点。而这种在黑暗里仍能看到光的呈现方式,也正是狄更斯作品的特性。法律文化平时作业(三)思考题:“法不责众”这条谚语是指当某项行为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或普遍性时,即使该行为含有某种不合法或不合理因素,法律对其也难予惩戒。在法理上其实不存在法不责众的情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观念在老百姓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一直以来,对这条谚语的争论不断,请就此谈谈自己的理解。答:法制国家是永远不会出现责众之法律,而且法律如果对一项群体性,普遍性的内容进行惩罚,说明法律本身就有问题,也就是说,责众之法是不符合法律建立的目的的,其实是一个逻辑上的错误说法。法不责众是制定法律的一个原则,制定法律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不去犯法,而不是等他人犯法后再去惩罚。法律贵在具有可操作性,令易行,禁易止。如果所立之法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说明所立法律本身有问题!需要修改。因为惩罚总是针对少数人的,不是针对大多数的。法不责众是中国老百姓对法律效力范围的直白表达,而法治要求树立法律的权威,确实推进法律的实现。因而法律与民意的悖论是法治建设中的重大难题,造成法不责众思想的原因包括物质性动因和价值性动因:物质性动因是根本,是利益诉求与现有法律产生冲突;价值性动因是补充,主要是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和法律信仰的缺失。最后通过对依法责众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分析确定应当努力消除法不责众思想 “法不责众”的说法无非是在强调一种“法”与“众”的关系:“法”服从于“众”,或者说“众”贵于“法”。如果我们将这里的“法”看作一个社会中现有的最广泛意义上的“法律”,将这里的“众”看作存在于一个社会中的最广泛意义上的“大众”,“法不责众”这种说法其实是无可厚非的。法的制定者根源于“众”,并由“众”赐予其权利,制定者制定出的法必然是代表大众利益且能为大众所普遍接受的,否则,“众”是有权否认其有效性的。因此,当某种诱因导致法与大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那么这样的“法”便失去了大众可以接受的条件,从而其存在就违背了制定时的规则,它的有效性必然会随之丧失。法律若得以成为合法的权威必然缺少不了“人本”的熏陶,法治若得以良好的推进也必然缺少不了人文的关怀,最广泛人的利益始终是亵渎不得,即便是在“法治”取代“人治”的今天。 不可否认,“法不责众”的观念或是现象既有其正面的意义,也有其负面的意义,而无论从哪一面我们或多或少都能得到一些启示,得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而如果我们将某些新的含义更替到其中,如人本法律观、如作为立法上的隐形原则等等,我们会发现,这种观念还是有其存在价值的,目前它还不应该从法治的字典中抹灭掉。 法律文化平时作业(四)思考题:以自己看过的一部影片为例,从法律文化角度谈谈该电影背后的法律文化内涵。答:青年导演刘杰执导的影片马背上的法庭以纪实的镜头语言将“流动法庭”搬上了银幕,并且一举摘下了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的桂冠。导演的创作灵感来源于2003年南方周末专题报道:西南边陲山区的基层法官们骑着马翻山越岭到山林深处百姓家里开庭断案的故事。正是这个专题打动了刘杰,决定用胶片将其记录下来:“只想呈现边远山区一种最真实、又很特别的生活状态,让不同文化背景、生活背景的人看片子时能读出些个体的感悟。”对于我这个出生在农村、生活在都市的人来说,从影片中解读出了很多的个体感悟:传统的爱情,新旧观念的对峙,西南边区的风土人情,留下最深印象的则是文明边缘地带法律与习俗的碰撞。影片所表现出的村民对于法律与民主似懂非懂、似有似无的情况并非只存在于西南少数民族村落,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具有普遍性。早在1992年,张艺谋导演的秋菊打官司就表达了类似的农村意识状态。秋菊因为村长踢了自己男人的下身就要“讨个说法”,让村长认错道歉。由于诸如村长这样的问题在西北农村并不鲜见且伤害不重,乡间的司法人员没有给予这位村长正式的处罚,而是试图调解一下。“法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