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新化四中高三语文 美文赏析(12)人教版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赏析】上阙写暮春景色与伤春情绪,然却作旷达之语。“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又写了新生,是对立的统一。残红褪尽,青杏初生,反映了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它给人的艺术感染却是几分悲凉。“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在村头盘旋飞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春意,增添了动态美。而“绿水人家”,于幽静之中带有富贵气象。“枝上柳绵吹又少”,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一个“又”字,表明了词人一次又一次地看絮花渐渐飞落。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见于言外。下阕写通过人的关系、人的行为,表现对爱情以致对人生的整个看法。“墙里秋千”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看到露出的秋千。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是在荡秋千。在艺术描写上有一个藏和露的关系。如果把女子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写的袒露无疑,势必索然寡味。现在词人只露出墙头的秋千架,露出佳人的笑声,而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一同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可以说,一堵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姑娘的笑声,挡不住行人的情感。让行人、读者想象的翅膀飞跃高墙,创造出一个瑰丽的诗的境界。真是: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可谓绝顶高明!“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这首词中充满了矛盾;一是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二是情与情的矛盾,三是情与理的矛盾。而上下句之间,上下阙之间,往往体现出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感悟】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美文品读言路之险胜似沙场 鸣弓汉字表意,妙不可言。同为批评性语言,上对下叫做“教导”、“训示”,而下对上只宜说“希望”、“建议”,在古人则有一个专用词:谏。我不知道外语里有没有含义与之完全同义、准确传神的相应词语,我知道的是,在那谏言路上,留有太多的眼泪和血痕,言路之险胜似沙场。 上古之世,尧舜竖立诽谤木,让百姓公开批评领导,后来,有个邹忌巧妙讽谏,齐王搞了一次“花钱买批评”,成为经典故事。总观言路,以谏获奖的寥若晨星,而因言获罪的却是数不胜数。“文死谏”与“武死战”并提,足见言路之危险程度。明代工部主事何遵上疏谏武宗,帝怒,廷杖四十,越二日而卒。当初何遵草疏时,其家僮抱着主人手臂哭求:“主纵不自计,独不念老亲幼子乎?”言路险恶家僮知,那是对现实和历史的真实反映。 一、谏言的功能和分类“谏”的本义是规劝君主、尊长,使其改正错误。倡导谏言,要求发谔谔之声,也就等于承认人主及各级官吏并非一贯正确,而是随时都可能出错。而适时的谏言,则正是预设的防错纠错措施。“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晋人贺邵把谏言与国家兴衰及皇帝个人祸福的关系都说透了。但是,由于人性与生俱来的喜誉偏好,再加上权力独具的扩张性发酵,使“听忠难,从谀易”成了专制体制下的普遍现象。“忠言逆耳,唯达者能受之”。这样的“达者”素来稀缺,偶尔闪现几个明君贤相,可以容忍乃至主动听取一些谏言,便被传为美谈。 在君主专制条件下,敢于直言殊非易事。韩非子说难将谏诤比喻为触犯龙的逆鳞,招来杀身之祸的几率很高。唐太宗也说:“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 权力场上的强者体悟谏言的好处,多是在被谀辞害苦甚至变为弱者之后。唐代宰相李德裕被贬谪后深有感慨:门下爱我皆如杜岂页,吾无今日。这位杜岂页曾为德裕宾佐,德裕贵盛时,宾客无敢拂逆者,惟岂页数谏正之,故有上述悔悟。 尽管谏言是个好东西,但维护皇上、长官的面子依然是进谏者必须首先考虑的,这从古人对谏言的分类即可看出。 礼有五谏,其名目,在刘向说苑里为正谏、降谏、忠谏、戆(gng,傻,愣,鲁莽或刚直:头脑。)谏、讽谏;而班固白虎通则称讽谏、顺谏、窥谏、指谏、陷谏。孔子家语又多了两个名词:谲谏、直谏。此外,尚有大谏、几谏、显谏、切谏、极谏等名目。儒家经典主流道统都力挺讽谏、几谏,明确告诫,“为人臣之礼,不显谏”。说一个几谏的典型:十六国汉刘殷为相,不犯颜忤旨,然因事进规,补益甚多。汉主刘聪每与群臣议政事,殷无所是非;群臣出,殷独留,为聪敷畅条理,商榷事宜,聪未尝不从之。殷常戒子孙曰:“事君当务几谏。凡人尚不可面斥其过,况万乘乎!夫几谏之功,无异犯颜,但不彰君之过,所以为优耳。”刘殷官至侍中、太保、录尚书事,赐剑履上殿,以寿考自终。刘殷的牛气,固然有他的两个女儿为皇后、四个孙女为贵人这一皇亲因素,但在刘聪那个暴君手下能稳坐相位,平安活到自然死亡,毕竟是个奇迹,奇迹源于几谏。 北魏文成帝教诲群臣:“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君有得失,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欲以彰君之短,明己之直,此岂忠臣所为乎!如高允者,乃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知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这位拓跋皇帝赞赏面对面,说悄悄话,反对大声讲,忌讳写成小字报,当众暴露最高领导的问题。 班固将五谏和智、仁、礼、信、义五常对应起来,或许有点牵强,但从恁(nn,那么,那样,如此,这样:大。高。)多名目的规定释义中,即不难想见对进谏者的苛求和对纳谏者的体贴入微,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定要从爱护出发,选择最恰当的、领导可以接受的方式,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前提下,提一些建设性的合理化建议,正如辞海对“谲谏”的解释:“谏劝时不直言过失,隐约其词,使之自悟。”最终要表现的则是“善则称君,过则称己”的“臣下之义”。劝人改过的艺术如此深奥,要求如此苛刻,难怪漫漫言路上,只留下东方朔、魏征等屈指可数的成功人士的脚印。 文人骚客有“诗谏”,实际也就是委婉的讽刺诗。诗大序曰:“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基于这种认识,以诗歌的形式对统治者进行劝谏,也就成了一些文人的选择。 汉初诸吕擅权用事,朱虚侯刘章借助酒劲,当众吟了耕田歌:“深耕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吕后默然。此谓歌谏。 小混混子刘贺,做了二十七天皇帝即被霍光废黜,直接连累昌邑王群臣二百余人被杀,罪名是“不谏”;其师王式系狱亦当论死,然他辩称“以诗三百五篇谏”,乃得减死论。 书法家柳公权有“笔谏”,即借用书法运笔的道理讽喻劝谏。旧唐书柳公权传:“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 与温文尔雅的诗谏、笔谏不同,跟一些文官含泪诉说、动之以情的“泣谏”迥异,武人喜欢兵谏,用枪杆子说话,讲的是“硬道理”。正所谓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武力是某些强人惟一能听懂的语言。且看最早的兵谏:“初,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临之以兵,惧而从之”(左传庄公十九年)。革命起家的武则天,杀李唐龙子龙孙包括她自己的亲生儿子以及元勋功臣,眼睛都不带眨的,堪称铁腕,但她却惧怕兵谏。裴伷(注:唐裴伷,开元七年,都督广州。)先上书女皇,谓“唐家妇”云云,武则天怒,杖之朝堂,长流瀼州。岁余,裴伷先逃归,流北庭,发了财,凭借雄厚财力,养客数百人,打探朝廷事,加之又传出谶言“代武者刘”,立马让女皇神经高度紧张起来,主动采取措施,捐弃前嫌,化解矛盾。 唐末天下大乱,义胜节度使董昌一心称帝,不惜诛杀规劝他的节度副使黄碣及其家八十口,会稽令吴镣并族诛之。可待拳头比他更硬的钱镠将兵三万前来帮“大王改过”时,董昌立即服软认错,并请杨行密居中斡旋。杨致信钱镠称:“昌狂疾自立,已畏兵谏,执送同恶,不当复伐之。” 生前谏业未竟,死而不已犹谏,那就只有利用尸体,是为尸谏。 春秋卫国大夫史鳅,病且死,谓子曰:“吾不能进琢伯玉,退弥子瑕。生不能正君,死不能成礼,置尸北堂足矣。”鳅死,灵公往吊丧,其子具言。公曰:“夫子生而进贤,退不肖,死以尸谏,可谓忠矣。” 还有一种悲壮如赴死的进谏“舆榇(chn,棺材)”,即带着棺材去献言。其实为身家性命计,此举似可不必。我这样讲并不违背“圣训”,儒家经典礼记曲礼下:“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实在不听,就离开他!要不,像箕子装疯卖傻,亦不失为保身之道。 按进谏者的身份划分,大致有以下几类:第一,职业言官。按古人的政治设计,谏官的作用,第一纠正决策失误,第二弹劾腐败,从而实现某种有限的权力制衡。这就要求谏官们政治上得有风险意识,且个人操守务求清白,“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打铁先得自身硬。人性的弱点,趋利避害的本能,让多数谏官选择了见风使舵、顺旨进言甚至助纣为虐。但是不计个人祸福、忠于职守的言官依然史不绝书,这些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被鲁迅誉为“中国的脊梁”。 唐宪宗曾经对宰相李绛说:谏官多谤讪朝政,我想抓一二人做典型以儆其余。对曰:“人臣死生,系人主喜怒,敢发口谏者有几!就有谏者,皆昼度夜思,朝删暮减,比得上达,什无二三。”李绛所言不虚。别说“批逆鳞”,就是规谏节度使,也要冒杀头的危险。唐代刘辟得到节度使的任命以后,愈发骄矜,利令智昏,起兵反。推官林蕴极力规劝,刘辟大怒,要杀他;刽子手遵照刘辟授意并未真杀,只在他的脖子上用刀刃磨上几下,欲使他屈服。岂料林蕴竟呵斥行刑之人说:“小子!要杀就杀,我的脖子难道是你的磨刀石吗!”林蕴的硬骨头精神令刘辟由衷叹服:“真是一位忠烈之士啊! 李起性直,任专司言职的右补阙,宰相李昊尝语之曰:“以子之才,苟能慎默,当为翰林学士。”少说话,就升官,低代价高收益的买卖,戆直的李起居然不买账:“俟无舌,乃不言耳!” 明朝成严为监察御史,弹劾不畏权贵,明成祖尝谕贵戚:“尔辈犯罪,朕或容之,成回子不汝贷也。”成严因为多须大鼻,故被称成“回子”。朱棣倒是会装好人,他明确告诉贵戚:你们干些不法事儿,我可以原谅,可成回子却不会放过的! 第二,各级官吏。一般来说,官员都有进谏的责任,正如北齐给事、黄门侍郎杨愔所言:“畜狗求吠;今以数吠杀之,恐将来无复吠狗。”此比喻形象而深刻,养狗不就是图它“叫”吗?现在要是因狗叫了几声便杀掉它,恐怕将来再也没有敢叫的狗了。 唐高宗仪凤元年,有两名军官误斫昭陵柏,皇上特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认为二人罪不当死。高宗声言:彼等斫昭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狄仁杰有理有据的谏言,使高宗收回成命,改杀头为流放。狄仁杰所以成功,也因了他高妙的进谏技巧,他为皇上设置了一个“陷阱”:做桀纣还是做尧舜?当然,最主要的是唐高宗性格仁弱,又不怎么犯浑,倘换成秦始皇或高宗长兄李承乾,好啊,你竟敢骂朕,我先把你的头砍了再说! 胡世宁以南京刑部主事迁江西副使,上疏论宁王朱宸濠反状,这本来是一片忠心,见事早,提醒朝廷防患于未然。讵(j,岂,怎:料。知。)料却因此获罪,系锦衣狱,论死,最后减死戍辽东,直到朱宸濠伏诛后才免除刑罚。程、胡两位获罪,是因为他们泄露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专制体制下,涉及最高层的权力之争以及人事变动,自来都是严格保密,不容下级和百姓随便言说的。即使已然发生,上峰不让说,你还是不能说。秦始皇死尸都发臭了,赵高仍要求随从们把他当做活人伺候,谁敢说陛下归天了,轻则诬你“造谣”,重则杀头。所有这些无不暴露了当政者的虚弱和卑怯。 第三,百姓。草民话语权本来就少得可怜,再加史官的囿于见闻,致使百姓谏言,史籍非常罕见。 春秋时楚庄王筑层台,工程浩大,劳民伤财,大臣因谏而死者七十二人。有个叫诸御己的农夫辍耕,郑重其事道:我将谏楚王。同耕者说:进谏那是官员们的职分,你一介草民,谏个啥呀?诸御己说:若论耕耘那是比体力的活儿,至于说服人主则是比智力了。诸御己很自信地入见庄王。庄王不但采纳了他的谏言,停建层台,而且明令:“有能入谏者,吾将与为兄弟。”楚人为此编了一首民歌,讴歌诸御己。 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无官无权,却能与皇帝“零距离”,进言机会多多,每以滑稽谈笑形式道来,效果也好。这就是所谓优人。秦有优人优旃,“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始皇尝议欲大苑囿,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优旃曰:“善。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秦始皇一听马上辍止。秦始皇暴戾拒谏是有名的,但优旃却以“笑言”令其接受,这讽谏之术倒是值得那些死谏之臣借鉴。 老百姓更多的谏言便是民谣,这是痛感的歌哭,爆发前的愤怒呐喊!“听民庶之谣吟,问路叟之所忧”,则“天下之心,国家大事,粲然可见”(东汉刘陶语)。 第四,妻子。其谏言用现代话说叫“枕头风”。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洵(注:实在。“洵美且异”)属中国历史罕见的“亮点”之一,除了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功封凌烟诸臣的努力,有两位女性的谏言也是功不可没。一位是长孙皇后。略举一例,一次唐太宗散朝,怒气冲冲回到后宫,声言早晚非得宰了那个“田舍翁”不可!长孙皇后知是魏征犯颜直谏惹皇上发这么大的火时,立即以“主明臣直”的道理婉言劝慰,很快就使太宗转怒为喜(假如皇后当时吹一股“火上浇油”风,魏征的脑袋或许真就位移了!)。长孙皇后病故,太宗每谓“入宫不复闻规谏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怀耳”。一位是徐惠,身份为充容,逝后追封为贤妃。唐太宗晚年,严重滋生骄傲情绪,好大喜功,追求享乐,以致百姓疲敝。徐惠乃上疏进谏。这篇疏文见识超群,文采斐然,其言剀切精诣,其情真切感人,比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毫不逊色。唐太宗毕竟是一代明君,对徐惠的尖锐批评,当即予以奖励。辽天祚帝耶律延禧文妃萧瑟瑟,聪慧娴雅,稳重寡言,善作诗,而且目光远大。她见国事日危,不忘以咏史来讽刺延禧,惹得皇帝大怒,从此便与瑟瑟形同陌路。后有仇家诬告萧瑟瑟与闻一起“造反”案,耶律延禧竟信以为真,下令诛杀了萧瑟瑟。温馨的枕头风遇上昏君,酿成血溅鸳鸯枕。 被明史称赞“母仪天下,慈德昭彰”的马皇后,对朱元璋多有劝谏。朱皇帝暴烈残忍,屠戮功臣不已,对此,马皇后婉言规劝,使其有所节制,“刀下留人”。知制诰宋濂因长孙宋慎陷入胡惟庸党而获罪,朱元璋要处他极刑。宋濂是明初“文学之首臣”,又是太子的师傅,已告老还乡,与胡党毫无牵涉,但还是被念念不忘政治斗争的朱皇帝给“扩大化”进去了,宋濂命悬一线,幸有马皇后一再劝谏,老朱才赦免了他。 二、皇帝态度是关键谏言所涉及的关系人,不外以下几方。 第一,老百姓。旧时百姓之声几无直达天听的通道,也很难传进高官的耳膜,只能靠代圣天子牧民的官人做“代言人”,为民请命。那时官员没有什么堂皇说辞,敢于冒丢官乃至掉脑袋危险替百姓说话,凭的就是做人的良知,和爱民如子的父母心。这样的好官还不少呢。且举几例: 后唐庄宗屡出游猎,从骑伤民禾稼,洛阳令何泽伏于丛薄,俟帝至,遮马谏曰:“陛下赋敛既急,今稼穑将成,复蹂践之,使吏何以为理,民何以为生!臣愿先赐死。”皇上如此糟践庄稼,我这个父母官没法当,百姓更没法活,请您先赐我死吧! 北魏太和初,怀州人伊祁苟初三十余人谋反,文明皇太后欲尽诛一城人。三十多人图谋不轨,竟要屠杀全城百姓,你说皇帝他老娘狠不狠?幸亏殿中曹给事中张白泽进谏,以为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不诬十室,而况一州!后从之,乃止。 宋代曾会任两浙转运使,适逢旱灾严重,百姓离乡背井,流落他乡求生。可是权臣丁谓非但不体恤民瘼,还大上项目,民工吃不饱饭,尸弃道旁,哀怨近极限,群体爆发随时可能。众官慑于丁谓权势,没有一个提出异议。惟曾会列其状,使罢其役,军民得安。 第二,当事人。即谏言直击对象,利害关系人。利益以至于生死攸关,自会作出激烈反应。 唐太宗高度重视对太子教育,钦点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为东宫佐官,要求他们必须“极谏”李承乾,而不必讲面子。这几位遵旨忠诚履职,还得到过太宗的重奖。怎奈贪恋声色的储副李承乾最讨厌的就是谏言,他坦言:“我为天子,极情纵欲,有谏者辄杀之,不过杀数百人,众自定矣。”并提前付诸实施,先遣刺客二人去刺杀于志宁,刺客目睹于志宁的清寒俭朴,深为震撼,竟不忍杀而止;后又遣人伺机杀张玄素,以大马箠击之,几毙。遇上这样的太子党,最佳选择就是三缄其口。 第三,执政者也即宰相。宰相是直接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高官,相权仅次于皇权。谏官则对君、相两权有所制约。宰相有权推荐谏官,那很不利于谏官对相权监督。金国礼部尚书梁肃就明确建议,言官应该由皇帝直接任命。权力有一种自我扩张的本能,宰相也不愿受到言官的制约。 唐太宗对执政说:“朕常恐因喜怒妄行赏罚,故欲公等极谏。公等亦宜受人谏,不可以己之所欲,恶人违之。苟自不能受谏,安能谏人。”他要求宰相带头“极谏”,也要接受人谏,这倒也符合现代批评的原则。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稳坐相位十几年,除了“应对称旨”,始终与“一人”保持一致,就是千方百计杜绝言路,以立仗马为活教材,教训谏官学会沉默。补阙杜琎不识相,上书言事,第二天就黜为下令。谏言路绝,奸计才不会穿帮。 唐代宗朝,元载为相,恐奏事者攻讦其私,竟请求“百官凡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然后奏闻”。说白了就是层层审查举报信。对如此明显令皇上“自掩其耳目”、“塞谏争之路”,比李林甫有过之的馊点子,李皇帝居然画了圈。刑部尚书颜真卿因上疏反对元载的动议,亦以“诽谤”罪名贬官。 第四,最关键的是皇帝。在君权、相权和监察权三者中,皇权最重,言官能否起作用,能起多大作用,均取决于皇帝的态度。正如宋儒彭龟年所说:“台谏之士所以能震慑奸宄,唯藉人主听纳其言,假以声势。” 秦始皇焚书坑儒,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恼怒,打发扶苏外出监军。连儿子的谏言都听不进,遑论他人。 汉文帝明令废除法律中的“诽谤罪”和“妖言罪”,理由是此等罪名会使得群臣不敢畅所欲言地批评朝政,皇帝无从得知自己的过失,妨碍吸引远方的贤良之士到朝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文帝采纳了一个叫缇萦的小姑娘的建议,废除了惨无人道的肉刑,也有利于犯人改过自新。这件事无论在法制史上还是在纳谏史上,都应该大书一笔的。秦始皇钳制民口、拒谏饰非,导致二世而亡;汉文帝修正法律,保障朝臣批评权,却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隋炀帝公开宣称:“我生性不喜欢别人进谏,如果是达官显贵想进谏以求名,我更不能容忍他。如果是卑贱士人,我还可以宽容些,但决不让他有出头之日,你记住吧!”最高的“封口令”下,哪个还敢多说话? 唐太宗以隋炀帝为鉴,尽量创造进谏的良好氛围,他说:“炀帝多猜忌,临朝对群臣多不语。朕则不然,与群臣相亲如一体耳。”事随境迁,人随时变。随着形势越来越好,唐太宗的骄傲指数急剧攀升,表现在纳谏的态度上,如魏征所描述的:“陛下贞观之初,恐人不谏,常导之使言,中间悦而从之。今则不然,虽勉从之,犹有难色。”贞观十八年,已变为“有上书不称旨者,或面加穷诘,无不惭惧而退”,这分明是堵言路了;贞观二十二年,病笃的宰相房玄龄在家里对儿子说,皇上征辽的错误决策,“群臣莫敢谏”! 尽管唐太宗的纳谏曲线图是箭头朝下一路跌,然而能做到他那个份上,已经创造了历史,近乎“惟一”了。尤可称道的是,他对谏官作用的充分发挥,作了制度安排:贞观之制,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入奏事,必使谏官、史官随之,有失则匡正,美恶必记之;诸司皆于正牙奏事,御史弹百官,服豸冠,对仗读弹文;故大臣不得专君而小臣不得为谗匿。制度的保障更有力,影响更久远,玄宗名相宋璟,要恢复的就是这个制度;宪宗元和年间,元稹上疏论谏职,援引的也是太宗先例。 三、血泪斑斑谏言路对待谏言的态度,不外采纳或者不纳。纳本身就是对谏言的认可和正面引导,予以奖励就更是积极鼓励。唐太宗修洛阳宫以备巡幸,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以为“陛下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恐又甚于炀帝矣!”上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这么尖锐的批评,李世民不但纳了,立即下令停工,而且奖励张玄素彩二百匹。魏征亦叹玄素“有回天力”。 不纳通常有两种情形。一是不纳也不怪罪,说了也白说。我读史的印象,谏言百分之五十遭遇“不听”;百分之四十受惩罚;百分之十被纳,其中有少数可能获奖。 二是非但不纳还要问罪,严厉惩处言者。惩罚的手段有: 1、罚俸。2、贬官、流放。3、收狱。4、削籍。(限于篇幅,以上四种惩罚实例省略。)5、杖刑。 杖刑这种直接拷打的刑罚,有人说始于隋文帝,其实早在东汉就有了。到了隋文帝,可以说是“挥洒自如,说打就打”。经常在朝堂殿庭中杖打官吏,有时一天之内,多达三四人。有一次他恼怒执杖行刑之人下手不狠,就下令将行刑之人斩首。后因大臣一再劝谏,隋文帝好歹下令撤掉殿庭内的杖具,有所处罚,则交有关部门执行。不久楚州行参军李君才上言议事,文帝大怒,命令用杖打他,而殿内没有杖具,于是就用马鞭将其打死。 要论规模大、影响广,当推明武宗、明世宗亲自发动和领导的两次集体杖刑。武宗要南巡(名为考察调研,实为游玩渔色),百官谏阻,武宗大怒,进谏一百四十六人全部廷杖,杖死十一人,下狱三十九人,远谪十人。嘉靖三年,世宗欲为其父上尊号,百官跪谏,此即所谓“争大礼”。跪谏的二百三十一人中,受廷杖者一百八十余人,杖死十七人;一百四十二人下狱,另有十一人远谪。舒芬、黄嘉宾等好几位领受了两次大杖刑,全怪他们“记说不记打”。 6、侮辱。 北齐天保八年,蝗灾严重。帝问魏尹丞崔叔瓒曰:“何故虫?”叔瓒对曰:“五行志云:土功不时则蝗虫为灾。今外筑长城,内修三台,故致灾也。”帝大怒,殴其颊,擢其发,溷中物涂其头。你看,崔叔瓒借灾讽谏,不但没有引起高洋的重视,还白白地挨了一顿嘴巴,被薅了头发,屎尿涂抹了一头。 7、处死。 主要是砍头,稍显“仁慈”的是赐死。宋太祖立约“誓不诛大臣、言官”,给了台谏官发表异论的某种“安全感”。这几乎是一个特例,更多的时候,言官差不多都是“提着脑袋干革命”的,言路上血迹斑斑,令人不寒而栗。苏轼说:“历观秦汉以及五代,谏争而死盖数百人。”为准备本文,我着实下了一番检索史籍功夫,容我将检索所得按朝代顺序胪列如下: 夏桀昏庸残暴,关龙逢进谏,桀囚而杀之。 商朝梅伯,以谏纣王被“俎醢”而惨死;比干谏纣三日,剖心而亡。 赵高令其婿阎乐率兵入宫灭秦二世。最后胡亥身旁仅有宦者一人侍,不曾离去。二世问:“公何不早告我,乃至于此!”宦者曰:“臣不敢言,故得全;使臣早言,皆已诛,安得至今!”敢言敢谏的早都杀光了;我因为胆小不敢说话,才得活到今日! 汉灵帝加派田赋,官员赴任前,都得到西园依价交纳,然后才能上任。巨鹿太守司马不忍为此,称病要求解职,不许。司马直在距洛阳不远的孟津,留下一份极谏书,然后自杀。 后燕王慕容熙为他的皇后苻氏兴建承华殿,从北门外把土运来,使土的价格上涨到与粮食的价格一样。宿军典军杜静“舆榇”极谏,慕容熙就把他杀了。 十六国前秦苻生初登大位,即“改元寿光”。大臣们劝阻称,未满一年就改元,是不讲礼仪!苻生很生气,知是大臣段纯带头建言,立即把段纯抓来杀死!丞相雷弱儿,性刚直,以仆射赵韵、董荣乱政,每公言于朝,见之常切齿。韵、荣谮之,说丞相“里通外国”,秦王遣卫兵杀弱儿及其九子二十七孙。 刘宋沈庆之,征战沙场,戡乱讨逆,屡建奇功,封爵升官,位尊权重。废帝刘子业凶暴无人性,诛戮大臣。沈庆之极言谏争,遂被害。将军百战不曾伤,却因谏言亡,正好印证了“言路之险胜似沙场”。 隋炀帝将游江都,朝臣皆不欲行,帝意甚坚,无敢谏者。建节尉任宗上书极谏,即日于朝堂杖杀之。奉信郎崔民象上表谏,帝大怒,先解其颐,然后斩之。至汜水,奉信郎王爱仁复上表谏,又斩之。真是血染南游路! 北周贺若敦屡建战功而未受赏,发了几句牢骚,竟被逼令自杀。临死前,他特别告诫儿子贺若弼:“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言毕,犹恐其印象不深,便拿起锥子刺破儿子的舌头,强化刺激。贺若弼仅仅对隋炀帝的奢侈稍有异议,便被安上“诽谤朝政”的罪名处死。开国名将最终还是“以舌死”! 唐高宗欲逊位武则天,中书令郝处俊谏止。武后对此深忌之,只因郝处俊操履无玷,不能害。及其孙郝象贤,女皇随便找个借口就给杀了。象贤临刑,极口骂女皇,揭宫中隐匿。太后命肢解其尸,发其父祖坟,毁棺焚尸。其后,法官每刑人,先以木丸塞其口,以免骂出让最高领导寄颜无所的狠话。 后唐昭义节度使毛璋所为骄僭,时服赭袍,纵酒为戏,左右有谏者,剖其心而视之。 南唐李煜继位后终日沉湎声色,内史舍人潘佑屡疏极论时政,激怒李煜。李煜要将潘佑及其好友卫尉卿李平收狱。潘佑闻讯自尽于家中,李平在狱中缢死。三朝元老的廖居素慷慨谏李煜,李煜不为所动。廖居素十分失望,“闭门却食,朝服衣冠,立死井中”。 靖康元年,将作监丞欧阳珣上书朝廷,坚决反对割地求和,力主抗敌。主政宰辅大怒,欲杀害珣未果,乃暗中推荐欧阳珣为割地求和特使,借用金人之火将他烧死。 南宋岳飞蒙冤入狱,布衣刘允升上书讼飞冤,下棘寺以死。 世宗好神仙,为求不死药,欲令太子监国,他自己要离岗一两年,专职拜神求药。举朝愕不敢言,太仆卿杨最抗疏谏,帝大怒,立下诏狱,重杖未毕而死。 清太宗皇太极,入关前一再鼓励群臣“犯颜直谏”。崇德三年,礼部承政祝世昌上疏说,俘获敌人之妻不可令其为娼妓(此奏疏事先经启心郎孙应时修改过),所言合乎人道。皇太极却大怒,下令将祝世昌发往黑龙江安置,将孙应时处死。 还有历代的文字狱,实际都是以言获罪。言路丧生加上文字狱罹难的,好像比因贪污而杀头的还要多!高欢的“贪不可反”的高论,比所谓“不诛言官”的圣谕实际执行得要好。和皇帝保持一致,多捞银子少说话要说就说“皇上英明伟大”,干到光荣离休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倘若送得好又说得好,就会边贪边升,青云直上呢! 四、结语传说中的民主标牌诽谤木,嬗变为昂首望天的华表,炫耀皇家威仪,成了中华文化符号,从内容到形式都远离了草根话语。朱云奋力拽断铁槛,“折槛”遂成直言谏诤典故;后世宫殿正中一间故意不设横槛,名曰“折槛”,就分明是在作秀。“折槛”前,忠直敢言之士不照样前仆后继,血泪斑斑?玩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自来我们就有这个优势。悠久的历史遗存颇丰,随便拈一个披上时装或者古装推出,即可热热闹闹秀一把。“花钱买批评”演了一轮又一轮。揆情度理,主人批评仆人,还要仆人交“批评费”,实在讲不通。 上述所谓美谈即令再美,也是封建的宁馨儿,何况它并不那么美。而今再拿来热炒,近乎“笑谈”矣。站在民主法治的时代制高点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庆阳市重点中学2026届高三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辽宁省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得胜高级中学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秋季初级经济师考试 经济基础知识全真模拟试题解析
- 2025年秋季初级经济师考试 经济基础知识实战模拟试卷
- 2025年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冲刺试卷 结构设计原理专项训练
- 现代化定制家具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注册会计师(CPA)考试 会计科目冲刺押题卷及答案
- 现代农业农药防治知识培训课件
- 银川第二中学2026届化学高一上期中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
- 民法典学习解读
- 高效氯胺酮合成路线研究-深度研究
- 秘书工作中的职业发展规划研究论文
- 现代科技在雕塑工艺中的应用研究
- 招标代理招标服务实施方案
- 垃圾清运合同范本模板建筑
- 合伙开公司必签的五份协议
- 八年级地理实验室使用计划
- 2024LNG储罐焊缝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规范
- DB5117T 22-2020 地理标志产品 米城大米
- 设计概论讲课课件(第三版杨晓琪)
- 小学数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200题带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