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6 生物与环境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6 生物与环境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6 生物与环境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6 生物与环境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4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6 生物与环境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种群和群落 1 2012 广东卷 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 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 土壤盐碱度不同 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 随机抽取表层土取样 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 由于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布 所以a错 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 除了互利共生之外 还有捕食 寄生 竞争 这些无主次之分 所以b错 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 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 所以d错 答案 c 2 2012 新课标全国卷t32 某草原上生活着鹿 兔 狼和狐等生物 雄鹿有角 雌鹿无角 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 生殖季节除外 有人提出 鹿角效应 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 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 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回答下列问题 1 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 填 不同 或 同一 种群 2 草 鹿 兔 狼 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一个 填 种群 群落 或 生态系统 3 为探究 鹿角效应 假说是否成立 某同学用狗 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 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 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 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 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 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 若丙组平均时间 填 大于 等于 或 小于 其他两组 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 测试时间要求甲 乙 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 填 相同 或 不同 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 解析 1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因此一片草原上的雌雄鹿算是同一种群 2 草 鹿 兔 狼 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 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构成群落 3 假说内容为 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 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反之 一群有两种形态的食草动物更容易被捕食 对应的模拟实验为 甲组 2个相同的项圈 猎物相同 符合假说 猎物不容易被捕食 狗更难叼回 乙组 2个相同的棍棒 猎物相同 符合假说 猎物不容易被捕食 狗更难叼回 丙组 1个项圈和1个棍棒 猎物不相同 不符合假说 猎物容易被捕食 狗很快叼回 故从因变量时间来看 平均时间丙组 甲组 乙组实验 实验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无关变量要控制相同 故甲 乙 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应当相同 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雌鹿或雄鹿 填食草动物也可以 答案 1 同一 2 群落 3 小于相同雌鹿或雄鹿 二 生态系统及稳定性 3 2011 海南卷 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c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 其体型必然越大d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 其体型必然越小 解析 在森林中 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 但兔同样也能够根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 b项说法错误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 其体型不一定越大 如一棵大树上有许多害虫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 其体型不一定越小 如狼捕食野兔 答案 a 4 2012 安徽卷t30 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 田鼠 鼬构成 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 结果如下表 单位是j hm2 a 1 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 2 在研究能量流动时 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 在1hm2范围内 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 第二次捕获30只 其中有标记的15只 该种群密度是 只 hm2 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 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3 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 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 5 用于 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 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 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 可见 信息能够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1 能量传递效率为两相邻营养级间同化量的比值 即 2 25 107 7 50 108 100 3 2 设1hm2的范围内种群数量为n 则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40 n 15 30得 n 80只 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 则会使得n值偏大 3 恒温动物借助有氧呼吸释放的热能来维持体温的恒定 故其同化量中只有一小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 发育和繁殖 4 由题意知 通过信息传递 鼬和田鼠的数量基本稳定 可见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 1 3 2 80偏大 3 自身的生长 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4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三 生态环境的保护 5 2011 江苏卷t20 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 错误的是 a 互花米草原产美洲 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 属于生物入侵b 克氏原螯虾 小龙虾 原产美洲 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 对农田有一定危害 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 不属于生物入侵c 麋鹿原产我国 但后来在国内绝迹 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d 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 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 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解析 互花米草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后 在与本地物种的竞争中占优势 使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属于生物入侵 a项正确 b项中的小龙虾由日本引入后 在与本地生物的竞争中占优势并迅速扩散 对农田产生了危害 属于生物入侵 c项中的麋鹿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建立自然保护区 故属于迁地保护 d项中盐城的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是在丹顶鹤越冬地进行的就地保护 答案 b 6 2011 广东卷改编t28 人们使用含三丁基锡 三苯基锡等有机锡化合物的油漆涂于船只 海洋建筑物等的表面 有效防止了海洋生物附着生长 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油漆中的有机锡可释放入海 对多种生物造成毒害 有关该污染物的部分研究如下 请回答 1 较低浓度的有机锡即能抑制软体动物雌性个体的雌性激素合成 这些雌性个体的繁殖功能有何变化 小鼠在食用含较高剂量三丁基锡的食物后胸腺萎缩 请推测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各有何变化 该污染物通过 的富集可能对鱼类 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 2 有机锡污染导致某海域一种鱼的种群年龄组成发生改变 如图 请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 某海域受有机锡污染后 部分海藻以及多种软体动物的生物量显著下降 个别物种消亡 而沙蚕等多毛纲动物变为优势类群 这是在 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4 以上资料表明 如果有机锡长期污染将会导致 下降 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 解析 1 雌性激素对于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胸腺萎缩会抑制t细胞的生成 所以会降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能力 对细胞免疫的损害程度更严重 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而在营养级高的生物体内不断积累 从而对鱼类 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 2 由图可知 污染使种群的年龄结构由增长型变成衰退型 所以种群数量会逐渐减少 3 研究不同物种的消长现象 属于群落的研究水平 4 污染会使某些生物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低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下降 答案 1 繁殖功能受损害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受损害 前者受损害程度更为严重食物链 网 2 种群数量逐渐下降 3 群落 4 生物多样性 物种丰富度 抵抗力稳定性 自我调节能力 1 种群的数量特征间的关系 2 种群增长的曲线解读 1 数量增长曲线比较 j 型曲线为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模式 无环境阻力 而 s 型曲线为自然条件下的增长模式 有环境阻力 部分个体被淘汰 t1时间 s 型曲线增长率最大 t2时间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 但并非种群数量恒定不变 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2 增长率曲线比较 增长率 种群数量增长与原有个数的比 曲线 3 增长速率曲线比较 增长速率 指单位时间种群增长数量 曲线 3 k值的决定因素及指导意义 1 取决于食物 空间 其他生活条件限制和由此引发的种内斗争以及捕食者的数量 2 j 型曲线无k值 且增长速率不断增大 s 型曲线有k值 种群增长速率在各个阶段是不相同的 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 k 2 时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资源再生能力最强 因此 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应遵循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如渔业捕捞 应在种群数量大于k 2时才可捕捞 并且应使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 2 这样做既可获得较大捕捞量 又可保持种群数量的快速增长 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2012 新课标全国卷 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 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 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 错误的是 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解析 由图可知 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 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 12月变为0 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因此该种群个体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 到12月都成熟 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导致性别比例失调 有可能影响到种群的密度 答案 d 1 2011 浙江卷改编 下表是调查某野山羊种群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 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 纵坐标的数据来源于存活数b 该种群中大多数人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前死亡c 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d 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解析 根据表格所给信息分析 存活曲线中的横坐标为年龄 纵坐标为个体存活数 由此可将表格中的数据转换为坐标图 据图不难发现 低龄阶段个体的存活数高 如1年 801只 2年 789只 3年 776只 而11年 96只 12年 6只 说明高龄阶段个体的存活率低 死亡率高 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大量死亡 由此可知 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答案 b 2 2012 哈尔滨九中三模 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图1 2 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b 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c 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d 图1 2 3中的b c 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解析 题干信息 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 且图1 2 3所示曲线代表的生物类群均有最大值 说明均能反映有限环境的种群数量增长规律 图1中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 2 此时的增长速率最大 对应于图2中的c点 图3中的e点 图1中b点为环境容纳量即k值 对应图2中的d点 图3中的f点 此时的增长速率接近于零 答案 d 1 群落的空间结构 1 垂直结构特点 分层 成因 光照等 植物分层 栖息场所 食物 动物分层 2 水平结构特点 不同生物种群呈地段性分布 成因 地形变化 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 光照强度的不同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 2 竞争与捕食两种种间关系的对比 3 群落的演替 1 演替的原因 植物繁殖体的迁移 散布和动物的活动 群落内部环境变化 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人类的活动 2 演替的特点初生演替缓慢 次生演替快速 3 演替的结果 2011 江苏卷 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 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 正确的是 a 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 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c 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d 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解析 a项中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项中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的是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项中蝶类依赖于绿色植物而生存 故蝶类的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有关 d项中不同植被类型区域的气候特征不同 蝶类的生存离不开气候等环境条件 故蝶类的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的气候特征有关 答案 d 3 2011 安徽卷 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 现已成为旅游胜地 岛上植被茂盛 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 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 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 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解析 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 最初无植被覆盖 故在该岛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而不是次生演替 b项错误 初生演替的时间较长 d项正确 人类的参与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c项正确 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 即物种的镶嵌式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a项正确 答案 b 4 2012 北京卷 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 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 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 如果去除金合欢蚁 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 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b 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c 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d 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 协同 进化 解析 金合欢蚁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 因此金合欢蚁可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a项正确 由于金合欢蚁和其他植物动物都以金合欢树为食 金合欢蚁又可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 因此金合欢蚁与其他植食动物间是竞争关系 b项正确 金合欢蚁驱逐的是自己的竞争者 而不是金合欢树的竞争者 c项错误 金合欢蚁与金合欢树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相互选择 共同进行 d项正确 答案 c 1 生态系统的结构 1 生态系统各成分的作用 2 食物链 网 分析 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 并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在食物网中 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 如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竞争和捕食 食物网中 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 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 沿不同线路分析结果不同时 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 一般认为 食物网越复杂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2 生态系统的功能 1 物质循环 以碳循环为例 说明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主要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实现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 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 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 2 能量流动 过程图 摄入量 同化量 粪便量 在生态系统中 能量的传递效率是指相邻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之比 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a 定量不定时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 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有三条 a 自身呼吸消耗 b 流入下一营养级 c 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但这一定量的能量不管如何传递 最终都以热能形式从生物群落中散失 只有生产者源源不断地固定太阳能 才能保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正常进行 b 定量定时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 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有四条 a 自身呼吸消耗 b 流入下一营养级 c 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d 未被自身呼吸消耗 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 即 未利用 如果以年为单位研究 未利用的能量将保留给下一年 3 信息传递 作用 生物个体生命活动 种群繁衍及种间关系调节的保障 决定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范围 生物之间 生物与环境之间 特点 双向性 2011 海南卷 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 兔 鼠 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下图 某个时期 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 导致岛上鼠种群爆发 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 回答问题 1 该食物网中 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 条食物链传递给鹰 鹰所处的营养级为 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是 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是 2 通常情况下 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 填 大于 小于 或 等于 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 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竞争 填 增强 不变 或 减弱 3 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的 填 生产者 消费者 或 分解者 其体内储存的能量 填 能 或 不能 传递给植物 解析 1 由图可知 该食物网共有植物 兔 鹰 植物 兔 鼬 鹰 植物 鼠 鹰 植物 鼠 鼬 鹰4条食物链将植物固定的能量传递给鹰 鹰所处的营养级为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 图中植物 人 植物 兔 人2条食物链中人与兔之间存在着捕食和竞争关系 鼠疫杆菌是寄生于人体内而存活的 2 跳蚤寄生于鼠身上 对鼠有害 但不会引起鼠死亡 鼬对鼠的捕食会引起鼠个体的死亡 故通常情况下 鼬对鼠种群的影响更大 大量捕杀鼬后 鼠因缺少天敌而大量繁殖 导致鼠种群爆发 进而导致种内竞争加剧 3 蘑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其分解动植物的遗体 粪便 释放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以热能形式散失 能量是单向流动的 故不能传递给植物 答案 1 4第三 第四营养级竞争 捕食寄生 2 小于增强 3 分解者不能 5 2012 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 下图方框内为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 据图回答问题 1 图中有 条食物链 其中各种组成成分通过 紧密联系 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 鲈鱼要增重1g 至少需要浮游植物 3 由图可知 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 原因包括 从下列供选答案中选择 填序号 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部分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 上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个营养级利用 少数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4 池塘中原有鲈鱼10000条 其中基因型bb bb和bb的鲈鱼分别占10 60 和30 若此时2000条基因型为bb的鲈鱼被迁入了池塘 且所有的鲈鱼均随即交配 则该鲈鱼种群的b基因频率是 5 由于食性不同 池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 称为群落的 结构 6 据资料显示 该生态系统每年7 8月份常突发 鱼病 鱼死 现象 且有进一步严重化趋势 表明此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较差 解析 1 读方框内的食物网知共有三条食物链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 使能量沿着食物链 网 流动 能量作为动力 使物质能够源源不断的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循环往返 即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使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联系在一起 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 鲈鱼增重一定时 要使浮游植物最少 要保证食物链最短且传递效率最大 因此需要的浮游植物为1 20 20 20 125g 3 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的原因有三个 上个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 上个营养级的部分同化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上个营养级的遗体或残枝落叶被微生物分解利用 4 根据基因频率的概念可列式为 b 60000 2 10000 20000 2 50 5 动物群落在垂直结构常呈现分层现象 是由于食性或栖息环境不同所致 6 鱼病 鱼死 现象的发生说明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即抗外界干扰能力弱 抵抗力稳定性较差 答案 1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 125g 3 4 50 5 垂直 6 抵抗力 2 环境保护 1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增长不同于自然种群数量的增长 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 水资源 森林资源 能源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压力 2 全球三大环境问题分析 3 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措施就地保护 易地保护 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层次a 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从分子水平上看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中基因的多样性 具体可表示为 b 从进化角度解释生物多样性是生物所生存的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形成的 2011 江苏卷 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 鱼类排泄物 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 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 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与自然池塘相比 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 p含量容易升高 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 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 造成鱼类等死亡 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 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2 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 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 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 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 起到对水体的 有效减少水体中的n p等含量 3 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一池塘上层水流入后一池塘底部 实现水层交换 其目的有 4 该养殖系统中串联的池塘不宜过多 因为 5 保持池塘水体中适当的n p含量是必要的 该养殖系统可以通过 进行调控 解析 1 由于人工养殖池塘受到饵料 鱼类排泄物等因素的影响 故比自然池塘物种丰富度要低 其抵抗力稳定性弱 恢复力稳定性高 富营养化引起鱼类死亡 进一步破坏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这种调节方式为正反馈 2 分析图示可知 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生态塘和潜流湿地 其中的水生植物 放养的滤食动物对污染水体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3 该养殖系统前一个养殖池塘上层水流到后一个池塘底部 其目的是增加水中的溶解氧 提高鱼类对饵料的利用率 4 由于前面池塘水中含有的n p等流入后面的池塘 将会使后面池塘水体中的n和p的浓度越来越高 故养殖系统中串联的池塘不易过多 5 根据图示可知 该系统可通过控制补水 排水和水泵控制水的流量来调节和保持池塘水中适当的n p含量 答案 1 高正反馈 2 生态塘和潜流湿地净化作用 3 增加水中的溶氧量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4 后面池塘水体中的n和p含量 浓度 越来越高 5 补水和排水水泵控制水的流量 循环频次 6 2012 烟台高三月考 下列有关生态学规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农田中适当增加食物链 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 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 红树林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 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 解析 雄鸟求偶行为属于种群内部信息传递 不属于 调节种间关系 范畴 适当增加食物链会使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 食物网 更加复杂 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红树林能调节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