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资料.doc_第1页
《记承天寺夜游》资料.doc_第2页
《记承天寺夜游》资料.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轼一、 生平简介: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出生于眉州。生性放达,为人率真。好交友,好美食,是一位光照千古,集词人、诗人、散文家、画家、美食家、书法家于一身的艺术天才。嘉祐元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进京应试。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名将梅尧臣。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欧阳修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在欧阳修的称赞下,苏轼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传遍京师。后父亲病逝,守孝三年后,苏轼还朝,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近离京,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苏轼每天一处,都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苏轼调任湖州。新党从苏轼的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苏轼被逮捕,解往京师。这就是“乌台诗案”。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赵匡胤年间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再加上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展开,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被贬到黄州,职位低微,无实权,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多次到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余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坡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元丰七年,苏轼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被批准先到常州居住。1085年,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被启用为相,苏轼被召还朝。苏轼又对旧党执政后的腐败现象进行抨击,引起了保守势力的反对陷害。 苏轼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元祐四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率领百姓开除葑田,恢复旧观,造福百姓。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后人名之曰 “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苏轼被贬颍州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被贬到岭南时,年近6旬的苏轼,千里迢迢日夜奔驰,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人们欢庆不已。绍圣四年,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但苏轼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享年六十五岁。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二、乐观豁达、积极向上周国平评价苏东坡:“读所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正是因为苏东坡那人格中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文也自然清新,奔放灵动,豪放不羁。同时他也把这种豪放之风吹入了词中,大大扩宽了词的题材。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苏东坡在黄州时,失去了薪俸,成了个农民,带着一家老小,生活非常简朴。他把钱藏在瓦罐中,每天只能取出百五十文。他还准备了个大竹筒,存放剩余的零钱以备招待意外的访客。面对境遇的陡落,苏东坡心中自然也苦闷,但是他移情于物,自得其乐。苏中写道:“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真是评价得再恰当不过了。那些爽健、豪放之作,处处表现出了苏轼“善自宽”的特点。如: “谁道人生不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如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在诗词中,我们看到的是秀美的风物,雍容的气度,安闲自得的情趣。他的豪放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虽有功业未成,壮志未酬,韶华易逝,人生苦短等哀叹,但哀而不伤。相反,那由大江、惊涛、巨石、高岩所构成的宏伟画面,那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所组成的历史长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视野为之开阔,胸襟为之开展,精神为之振奋。这些,都是他心境旷达的表现。当苏轼五十多岁时,被贬到惠州,开始了他晚年长期的流放生活,惠州属蛮荒之地,但苏轼并没有哀号悲叹。虽然“兄弟俱窜,家属流离”,但苏轼也“超然自得,不改其度”。他把心力倾注在当时的政事和百姓生活上。在惠州时,他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诗句中,看不见愁苦,以致宰相认为苏轼太安稳,将他远贬儋洲。但苏轼没有被压倒,他仍保持乐观。在诗里,看不到苏轼身陷南荒,老病交加的困境和窘态,展示给你的是那里的海风快意,民风淳民,自得其乐。特别是他渡海北归的那首诗“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首诗写在他迭经打击之后,写在险象环生的海浪海风之中,写在他终生坎坷,即将辞世的前一年,此时此刻,一般人都会痛定思痛,感慨万分。但是在诗里,我们看不到愤怒与忧伤,所看到的,是对莹洁无尘的人格和心灵的自我鉴定;那可能带来舟覆人亡的风啸涛吼,成为雄壮的音乐;那缺医无药的瘴疠之地,成了他一生中最适于观赏的奇绝之处。这里,所表现的平和心态,洒脱风度,乐观精神,豪迈气概,可与“大江东去”那首词相提并论,其心胸之旷达,于此得到了充分的集中的展示。苏轼的家庭生活,也几经曲折。他的三位妻子都先他而去。苏轼与弟弟苏辙,手足情深,从小一起读书,一起出游长安,共赴科举,同科中举,当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时,弟弟多方营救。结果,苏轼被贬黄州,弟弟也遭贬,兄弟两人长期不得相见。政治理想的一致,生活意趣的相同,兄弟二人,同心同德,互相唱和,互相友爱,在苏轼的诗中,以及怀念弟弟的诗,举不胜举。在诗中,苏轼以他兄长的宽广心胸,旷达的精神,感染着弟弟同逆境斗争。苏轼62岁被贬到琼州,处境也更为恶劣。亲人只有幼子苏过同行。当时海南岛的生活比惠州还要恶劣得多。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如非被认为罪大恶极,惟恐其仍得生还,一般不至被贬逐到这样险僻的地方。苏轼深知生还无期,作了死别的准备,儋州生活果然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连生存都困难。在艰苦的条件下,苏轼一面遍和陶渊明的诗,一面潜心做学问,在学术上做出了杰出贡献。苏轼将生活琐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对管家理财、烹饪饮食、医药保健、种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