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和练习.doc_第1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和练习.doc_第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和练习.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知识要点17课 一、课文内容概括。1、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2、课文内容填空:长城一文是按照由远到近的观察顺序写的。先写远看长城像长龙,突出了长城的长;再写近看长城,着重写了长城的高大坚固;最后写作者的联想和赞美。3、长城的特点是:长、高大坚固、气魄雄伟。关于长城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4、长城这篇课文描写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气魄雄伟,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二、重点语句分析。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说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表现了长城曲折回环、气势雄伟的特点。)2、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用列数字的方法突出长城的长。)3、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比喻手法或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长城平整、宽阔的特点。)4、(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句话是过渡句,承上启下。“站、踏、扶”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5、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三、练习。1、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缩句)2、长城在崇山峻岭间盘旋。(改成比喻句)3、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改为比喻句)4、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伟大的奇迹。(改为反问句)18课 一、课文内容。1、颐和园一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写,作者按照游览(地点变换)顺序,依次写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2、作者按从内到外的顺序描写长廊,写了长廊内的柱子、栏杆、五彩画,抓住这些景物的颜色、数量来写;再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突出长廊的长;(写画多是为了表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3、作者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雄伟高大的佛香阁和金碧辉煌的排云殿,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方位顺序)所看到的葱郁的树丛、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古老的城楼和白塔这些景物。(按由近到远的顺序观察)最后又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写了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岛和十七孔桥。写了十七孔桥的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4、颐和园一文作者按浏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本文最突出的特色。如:长廊的长;佛香阁的雄伟高大;排云殿的金碧辉煌;昆明湖的绿和静;十七孔桥的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二、句子分析。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这是全文的中心句,起统领全文的作用。)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昆明湖比作镜子和碧玉,突出昆明湖水的静和绿的特点。)3、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画舫”是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一个“滑”字,颇有情味,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三、练习。1、词语搭配。(金碧辉煌)的宫殿 (葱郁)的树丛 (数不清)的垂柳 (红漆)的栏杆 (有名)的长廊 (黄绿)的屋顶 2、修改病句。(1)微风吹来从左边的昆明湖上。(2)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姿态万千,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3)我们要保护颐和园的一草一木。3、选词填空:远眺 端详 鸟瞰 (1)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2)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3)仔细(端详)眼前的兵马俑,个个神态各异。 耸立 屹立 肃立 (1)一听到雄壮的国歌声,同学们马上(肃立),举起右手向国旗敬礼。(2)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3)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19课 一、课文内容。1、课文从两方面详尽地介绍了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2、秦兵马俑介绍了四种俑,分别是: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俑。3、兵马桶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全文的中心句,概括了文章的内容。)练习。1、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秦兵马俑。(修改病句)2、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