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基础 第一讲 国学概述 第一节 什么是国学 内容提要 一 何谓 国学 二 国学的框架体系三 有 西学 所以有 中学 国学 国学概念的历史回顾四 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 新国学的历史任务 引言一 国学 的出典 周礼 春官 乐师 乐师掌国学之政 以教国子小舞 国学者 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 孙诒让 周礼正义 周代的 国学 只是国家所办的 贵族子弟学校 此后朝代更替 国学逐步由 小学 演变为高等学府 国学成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学校 国子监 引言二 国学 的时代命运 学术本无国界 国学 一名 前既无承 将来亦恐不立 特为一时代的名词 1927年钱穆 国学概论 一 何谓 国学 司马光书法 宋人 孝经 图卷局部 宋本朱熹 大学章句 山东息陬 zou 孔子作 春秋 处 苏州拙政园 台北孔庙祭孔仪式 国学 指的是中国传统以来所固有的学术 以及研究中国传统的典籍 学术与文化的学问 邓实 国学讲习记 国学者何 一国所有之学也 一 古代 国学 国学 在古代指国立学校 主要是指小学和大学 朱熹 大学章句序 三代之隆 其法寖备 然后王宫 国都以及闾巷 莫不有学 人生八岁 则自王公以下 至于庶人之子弟 皆入小学 而教之以洒扫 应对 进退之节 礼乐 射御 书数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 则自天子之元子 众子 以至公卿 大夫 元士之适子 与凡民之俊秀 皆入大学 而教之以穷理 正心 修己 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 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至于在学术方面 作为学术的国学 上古学术思想源远流长 但到了孔子的时代有很多已经无可考证 孔子的学术工作在于删 诗 书 定 礼 乐 序 易 春秋 而成就六经或六艺这一学术典范 因此 从上古到古代 国学主要指国家设立的各类学习 学术机构 意在培养人才 那时的 国学 尚不指代学术 礼记 王制 记当时国家教育机构所教科目 乐正崇四术 立四教 顺先王 诗 书 礼 乐 以造士 春秋教以 礼 乐 冬夏教以 诗 书 史记 孔子世家 谓 孔子之时 周室微而 礼 乐 废 诗 书 缺 于是孔子 追迹三代之礼 上纪唐虞之际 下至秦缪 编次其事 所以 书传 礼记 自孔氏 又谓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以备王道 成六艺 史记 还记录孔子晚年治 易 修 春秋 之事 1972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 要 篇中记录孔子晚年治 易 的情况谓 夫子老而好 易 居则在席 行则在橐 口袋 孔子修 诗 书 钱穆先生在 国学概论 中将上古学术 略而弗论 论其可知者 自孔子始 然于中国学术具最大权威者凡二 一曰孔子 一曰六经 孔子者 中国学术上人格最高之标准 而六经则中国学术史上著述最高之标准也 自孔子以来二千四百年 学者言孔子必及六经 治六经者亦必及孔子 则六经之内容 及孔子与六经之关系 终不可不一先论也 马一浮 泰和宜山会语 六艺者 卽是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也 此是孔子之教 吾国二千年来普遍承认一切学术之原皆出于此 其余都是六艺之支流 故六艺可以该摄诸学 诸学不能该摄六艺 先秦诸子之学的出现 先秦诸子之学的出现 历代以来都有不同的说法 现举出两种说法 历史社会学的解读 1 刘歆诸子出王官说 国学通论 页2 六经皆史 2 胡适民生疾苦说 思想本身的嬗变 庄子 天下篇 道术分裂 说 道术将为天下裂 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由经递变为子 先秦诸子之学的主张道家 老子 庄子自然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无为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自然与无为 的涵义都很微妙深远 墨家 墨子 兼爱 尚同 短丧 明鬼 名家 惠施 公孙龙 白马非马 法家 法 慎到 术 申不害 势 商鞅 韩非集大成 汉至清代国学的演进一代有一代之国学思潮与风格两汉 经学今古文学派 史学 魏晋南北朝 玄学 新道家 书法 隋唐 佛学 道教 唐诗 宋元 理学 新儒家 词曲 明 心学 新儒家 小说 清 训诂音韵学 汉初黄老之术兴盛 汉武以后 儒学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古今文学的发展西汉文景之际确立齐鲁韩三家 诗 之博士学均为今文 至武帝立五经七博士 今文经成为官学 今文出身的官员成为政权主体 古文经学在汉末开始崛起 刘歆主张设立 左氏春秋 为官学 后辅助王莽推行古法 东汉光武帝排设 左氏春秋 为博士 到章帝 白虎通议 颁行 标志着古文经学跻身显学之列 鲁壁 汉熹平石经 先秦郭店楚简 今古文的差别对孔子的评价 今文学尊孔子是为后世制法的素王 古文学认为孔子是先师 对六经的看法 今文家认为六经皆为孔子所作 古文家认为六经是古代史料 对现存的五经 今文家认为汉代五经均为全本 古文家认为是秦火残余 其传述多不可靠 今古文学的衰落与复活初由郑玄王肃融会或混淆今古文 家法 经魏晋的扰乱 到隋唐变成 注疏之学 再到宋明成为 理学 延至晚清 由于社会思想的趋势 今文学得以复活 两汉史学 司马迁与 史记 汉书 司马迁传 谓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班固与 汉书 汉书叙传 谓 虽尧舜之盛 必有典谟之篇 然后扬名于后世 冠德于百王 新道家 玄学 汉魏之际 天下动荡 政治污恶 风气浮薄萎靡 士人用世之志日淡 无常之感日深 于是深究三玄之学 而形成为新道家 玄学 思潮 雪夜访戴图 王羲之与魏晋书法 兰亭碑 南北朝隋唐佛教 僧肇与 肇论 大乘起信论 中土大乘佛教 般若宗 天台宗 华严宗 禅宗 唯识宗等 唐诗与宋词 宋明理学 新儒学 宋 周敦颐 张载 二程 程颢 程颐 朱熹等 程颢 吾学虽有所受 天理二字 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程氏外书 程颢谓 自再见周茂叔后 吟风弄月而归 有吾与点也之意 又谓 周茂叔窗前草不除 问之 云 与自家意思一般 明 王阳明等 清代训诂 音韵之学 二 近现代学者 国学 中国近现代精通国学的学者 大师有 俞樾 孙诒让 杨守敬 王先谦 刘师培 严复 沈曾植 王国维 辜鸿铭 廖平 黄侃 章太炎 钱玄同 吴梅 罗振玉 蔡元培 沈兼士 傅斯年 余嘉锡 柳诒征 吕思勉 胡适 汤用彤 陈梦家 马一浮 熊十力 张君劢 蒙文通 陈寅恪 范文澜 陈垣 唐君毅 顾颉刚 吴宓 赵元任 徐复观 金岳霖 王力 高亨 夏承焘 梁漱溟 钱穆 冯友兰 任中敏 牟宗三 梁启超 康有为 钱钟书 季羡林 饶宗颐等 近代国学学者的国学观举隅 章太炎的 国故 学 以国学为史学 胡适的 国故 学 科学整理国故 马一浮的国学观 国学是成德之教 章太炎的 国故 学以国学为史学 章太炎以 国故 一词概括传统学术 并将之分为语言学 文字学 诸子学三种 作为古文经学家 太炎继承章学诚 六经皆史 的说法 并以 国故 为史学 以经学为史学 孔氏之说 本以历史为宗 仲尼 良史也 谈 迁嗣之 孔子殁 名实足以抗者 汉之刘歆也 钱穆 余英时等认为 章太炎目经为史 目孔子为史家 一方面试图以革命派的反孔教立场与康有为对抗 另一方面则在思想上逐渐取消经典的神圣性 通过史学立场 章太炎贬抑孔子的地位以及学术成就 诋毁孔子的道德人格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 批孔 的先河 胡适的 科学整理国故 说 虽然在学派上胡适与章太炎有很大的不同 但不可否认两者在国学观上的相承性 胡适承接章太炎以国学为史学 国故的思路 进一步将传统学术作为史学材料 提出 用科学的研究法去做国故的研究 胡适 科学整理国故 的方法 第一 历史的观念 我们看旧书 可当它做历史看 第二 疑古的态度 疑古的态度 简要言之 就是 宁可疑而错 不可信而错 十个字 第三 系统的研究 第四 整理 但是胡适与章太炎的国学观立场仍有相当的差异 胡适等在思想上有这样的倾向 研究 参见 国学通论 第8页 中国传统学术已 旧 不能担负起拯时救弊的作用 须用新说代替之 章太炎等人却更充满这样的情绪 传统学术乃中华文化的根本 不能抛弃 还需要马一浮的国学观与章太炎 胡适都不同 他批评两者的国学观 并认为国学的源头是六艺之学 六艺是人人所本有的心性中流淌出来的 研习六艺 研习国学就是回归自己的仁德 心性 从而自己得到栽培 得到成就 成就德性 并影响及人 马一浮以国学为成德之教 孔子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在马一浮 国学 六艺不只是一堆客观的历史材料 它仍然是活的 是人们安身立命的价值与意义机制 昔张横渠先生有四句话 今教诸生立志 特为拈出 希望竖起脊梁 猛着精彩 依此立志 方能堂堂的做一个人 三 当代学者 国学 关于 国学 这个概念 有五点内容需要强调 1 国学的内容包含广泛 中华各民族从古代到今天的蒙学读物 习俗 礼仪 语言 文字 天学 地学 农学 医学 工艺 建筑 数学与数术方伎 音乐 歌舞 戏剧 绘画 书法 思想 心理 信念等都包括在内 另外 国学是开放的 包含了历朝历代消化吸收了的外来各种文化 如佛学传到中国后逐渐演变成为中国佛学或汉传佛教 2 传统以来关于国学内部的分类 六艺分类法 庄子 天下篇 将天下道术分为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六类 汉书 艺文志 分为六艺九种 易 诗 书 礼 乐 春秋 论语 孝经 小学 与诸子十家等 并以诸子为六艺之 支与流裔 四部分类法 隋书 经籍志 分经 史 子 集四部 或义理 考据 辞章 清人姚鼐的说法 经世之学等诸路向 3 国学的重心和主导在于 经学 经学是国学中的重中之重 经史子集四部 以经为首 因为古人以经为 常道 同时 汉武以后 罢黜百家 表章六经 儒学成为显学 经学的作用也就居于首位 穷治语言文字以通经学 汉书 武帝记 孝武初立 卓然罢黜百家 表章六经 遂畴咨海内 举其俊茂 与之立功 4 国学 TraditionalChineseLearning 与儒学 Confucianism 国学与汉学 Sinology 的关系 国学与儒学儒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渗透到全社会上下 适应 调节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指引人们的生活 落实在政治制度 社会风习 教育过程以及私人修养与性情陶冶之中 是中国乃至东亚人的生活方式 行为方式 思维方式 情感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结晶 是朝野多数人的信念信仰 乃至到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地步 极具民间性与草根性 儒学在传统中国社会具有民间性与草根性 国学与汉学所谓汉学 又叫中国学 是外国人 特别是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与现实之文化学术的通称 郭齐勇教授 尊重 借鉴海外汉学家与汉学的研究成果 但要注意 那主要是外国人的游戏 多为饾饤枝节 没有内在精魂 外国人视汉学 中国学 为纯客观对象 而本国人对国学自然地投入主观情感 怀抱温情与敬意的心态 而且身体力行 费正清 JohnKingFairbank 教授 5 国学含有深层次的意义与价值 国学不仅仅指传统学术 尤其指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 国学不仅仅是学问或学术的概念 而且还是民族性与民族魂的概念 近代许多学者认为 学亡则亡国 国亡则亡族 保文化学术来救国家民族 二 国学的框架体系 一 国学的架构 汉代以前的六分法 汉书 艺文志 第一类 六艺第二类 诸子百家第三类 诗赋第四类 兵书第五类 术数第六类 方技 一 国学的架构 汉代以后的四分法 经 史 子 集四部分类法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的门类和思想流派 是我们熟悉古籍进而了解国学的钥匙 三 有 西学 所以有 中学 国学 国学 作为某一学问 学术的称呼始自西学东渐 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面对西方列强的 坚船利炮 林则徐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吞噬 1889年张之洞发表 劝学篇 提出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主张 它在强调和维护中国文化 主体性 方面 随着中国逐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此种 主体性 日益受到威胁 面对 五四 前后出现的 全盘西化 与中国文化的危机 一批学者提出了 国粹 国学 国故 国故学 等概念 民族与国家的危亡是当时压倒性的问题 学术界当然不能回避时代的主题 然而 国学的概念虽然出现了 国学内涵的阐释却众说纷纭 未能趋于一致 一 有 西学 所以有 中学 国学 1901年 梁启超在 中国史叙论 中提到 国粹 一词 1902年秋 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 国学报 以保国粹为主义 使用了 国学 一名 几个月后 梁启超又撰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多次提及 国学 此后 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 国学者何 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 因以成国焉 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 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 而自治其一国也 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沈后二年 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自已 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 尤思有以永其念 佥曰 宜铭之贞珉 以昭示于无竟 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 数辞不获已 谨举先生之志事 以普告天下后世 其词曰 士之读书治学 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 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 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 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 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 一姓之兴亡 呜呼 树兹石于讲舍 系哀思而不忘 表哲人之奇节 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者也 先生之著述 或有时而不彰 先生之学说 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历千万祀 与天壤而同久 共三光而永光 海宁王静安先生墓碑铭 陈寅恪 一 有 西学 所以有 中学 国学 庚子义和团一役以后 西洋势力益膨胀于中国 士人之研究西学者日益众 翻译西书者亦日益多 而哲学 伦理 政治诸说 皆异于旧有之学术 于是概称此种书籍曰 新学 而称固有之学术曰 旧学 矣 另一方面 不屑以旧学之名称我固有之学术 于是有发行杂志 名之曰 国粹学报 以与西来之学术相抗 国粹 之名随之而起 1935年王淄尘 国学讲话 世界各国皆有其国故 有其历史 问题是 这国故经史 是不是算一种学问 倘然国故可以成为一种学术 那全地球上的各国 每一国都有他自己的国故 为什么却不听得有英国故学 法国故学 德国故学的名称传说呢 所以国故实在算不得是一种学问 许啸天 国故学讨论集 新序 国学倡导者的出发点最初不在研究而在保存 以养成国民的爱国心 所以强调 抱残守缺 政治或文化关怀明显高于学术追求 国学 国粹 国故等概念代指中国旧有学术 蕴涵了强烈的民族情感 但是 这些称呼却过于笼而统之 显得空洞无物 不知所云 经不起现代学术研究的质疑 无法就其内涵加以说明 西学的精密系统日益影响国人的学术旨趣 学界遂开始借鉴 参考西方学术分类方法 对国学概念的内涵加以说明 必须具有 科学的精神 的人 才可以去研究国故 毛子水 晚清民初的刘师培首次将作为学术的国学分门别类归属为众多学科 1905年 周末学术史序 刘氏 采集诸家之言 依类排列 将春秋战国的各种思想学说 划分为心理学 伦理学 论理学 社会学 宗教学 政法学 计学 兵学 教育学 理科学 哲理学 术数学 文字学 工艺学 法律学 文章学16大门类 条分缕析地加以介绍与概括 1907年 他又以 分科讲授 以国学为主 为宗旨 为拟办的国粹学堂 起草了 拟国粹学堂学科预算表 其中设计的学科分类 包括有经学 文字学 伦理学 心性学 哲学 宗教学 政法学 实业学 社会学 史学 典制学 考古学 地舆学 历数学 博物学 文章学 音乐学 图画学 书法学 译学 武事学等21个学科 章太炎于1906年9月在东京发起 国学讲习会 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学振起社 其 广告 云 本社为振起国学 发扬国光而设 间月发行讲义 全年六册 其内容共分六种 一 诸子学 二 文史学 三 制度学 四 内典学 五 宋明理学 六 中国历史 此时的章太炎刻意将中国传统学问中的经部之学略去 突出诸子之学的地位 当然有其用心所在 稍后在阐述关于 国学 的作用时 又说 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 经典诸子非宗教 历史非小说传奇 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 通小学 明地理 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 国学概论 是又明确将 经 学在传统学术中的重要地位重新作了补充阐发 刘师培 章太炎二人均不同程度保留了传统学术知识的分类方法与名称 这种传统学术知识分类与西来知识分科并存的分类当然不尽严格 也难称允当 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合和矛盾之处 如传统的经学门类就难以用一类或几类西方知识分科对应 一 有 西学 所以有 中学 国学 1919年3月 朱希祖在 北大日刊 上 发表了 整理中国最古书籍之方法论 一文 我们中国古书中属于历史的 哲学的 文学的 以及各项政治 法律 礼教 风俗 与夫建筑 制造等事 皆当由今日以前的古书中抽寻出来 用科学的方法 立于客观地位整理整理 拿来与外国的学问比较比较 或供世人讲科学的材料 朱氏第一次明确将近代西方学科分类体系移植过来 要将国学与 外国的学问 作了一次比较 与其说是 比较 更毋宁说要用 外国的学问 分类将国学作了一次切割 重整 外国的学问 当然就是指当时欧美列强的学问 此说一出 应者云集 当时学术领军人物如梁启超等人均撰文表示赞同 1929年何炳松在 论所谓 国学 小说月报 第20卷第1号 1929年1月 大声疾呼说 请国学家降尊纡贵来做中国学术上一小部分的彻底研究工作 让我们大家分头都藏到 壁角 里去 老老实实做一点文学的 史学的 哲学的 科学的或者其他各种学术的小工作 真正为国学进行分科且影响至巨的首推胡适 1923年 在 发刊宣言 中 胡适拟订了一番具体而微的规划 我们理想中的国学研究 至少有这样一个系统 中国文化史 一 民族史 二 语言文字史 三 经济史 四 政治史 五 国际交通史 六 思想学术史 七 宗教史 八 文艺史 九 风俗史 十 制度史他又肯定的说 国学的系统的研究 要以此为归宿 1925年清华大学设国学研究院 其章程规定 先设国学一科 其内容约为中国语言 历史 文学 哲学等 时任研究院主任的吴宓又补充说 兹所谓国学者 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 当时 除北大 燕大 清华 厦大等大学普遍设立国学研究所外 中学也有国学科目 清华国学院的国学分类已经与现代学科体系无二异 更区别于前文所引章太炎所阐述国学的内涵 南京的东南大学在其早期成立的国学研究会中 仍还是以经学 小学 史学 诸子学 诗文学等旧式分类法来 分部 设科 然而 在北大研究所国学门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等国学分类的巨大影响之下 它也不得不调整取径 从而在 东大国学院整理国学计划书 中 改采科学 哲学 文学之视角以 理董 国故 主张 从本国无数乱书中 抽列条理 成一有系统而发见原理原则之学术书 并计划在书成之前 以十年时间为期 先行编撰一套有系统的学术长编 以作为将来撰著之取材 而它所拟列的学科项目包括有 中国民族史 中国语言文字史 中国思想学术史 中国文学史 中国诗史 中国词史 中国曲剧史 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1000-6-2:2005 EN-D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 - Part 6-2: Generic standards - Immunity for industrial environments
- 校园应急知识培训课件简报
- 造价方面考试试题及答案
- 浙江杭州面试题及答案
- 回乡创业考试题库及答案
- 语文开卷考试试题及答案
- 校园安全知识培训心得
- 粤电集团入职考试试题及答案
- 行政人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美术花卉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江苏省苏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完整)中小学“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证考试必考多选题库及答案(共300题)
- 垃圾分类巡检督导方案
- 乳制品配送服务应急处理方案
- 公司收款授权委托书标准
- 健康中国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 小儿呼吸系统生理特点解剖护理课件
- 中音萨克斯名曲经典十首
- 2016室性早搏治疗指南
- 数控折弯机简易数控系统SNC说明书操作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