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简单引导)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_第1页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简单引导)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_第2页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简单引导)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_第3页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简单引导)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_第4页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简单引导)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简单引导)教学设计 冀教版教学目标: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2、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前老师让每一位同学都听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曲子,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对这首曲子的了解有多少?这首曲子是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首著名的圆舞曲,同学们在听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身处城市中的我们,一定觉得森林离我们很遥远,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吧!二、初读课文。1、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并借助工具理解它们的意思。2、指名读课文,领略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思考:(1)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2)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景色美;面积广;作用大。3、请学生回答相关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1)景色美。“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棵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的眼睛整天为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指导朗读,读出维也纳森林的美。(2)面积广。“维也纳的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40平方千米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覆盖。”“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这是一个反问句,把它变成陈述句该怎么说?反问句的作用是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3)作用大。森林具有降温的作用。“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站在树荫里,便立刻清爽宜人。”“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林间更是烟雾飞扬,真是壮观!”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来说一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例如:打铁时,夏季下雷阵雨时,壶里的水溢到炉子上时(水遇热形成的水蒸气即烟雾)4、质疑:皇家猎宫为何建在此处?说明维也纳空气清新。为明确文章中心句作铺垫。三、情感升华。1、整体回顾,深入体会维也纳森林的魅力。2、指导朗读。3、完成练习。维也纳森林,你默默地向世人展示着迷人的魅力;你_;你_;你_;你_。四、作业。阅读冯骥才的相关作品或了解中国环境问题并提出宝贵的建议。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2、在保护自然方面,维也纳人做了哪些事?(1)颁布了森林法。(2)视草地如居室内的地毯一样爱惜。(3)不肯使用汽车内的空调。(4)与动物的和谐相处。3、这种和谐生活的创造凭借的是什么?文章中有关键句提示吗?“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是缘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的倍加珍爱。”师:是大自然与人类的友好、亲密、融合的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珍爱,大自然需要人们的保护,人们生活的环境也依赖着大自然。4、师:维也纳森林的一切得益于上天的恩赐,更离不开维也纳人祖祖辈辈对这土地的珍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看到了这一幕幕美景,同学们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可联系生活的情景。提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相处方面。6、小结:同学们,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我们跟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我们只要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可以拥有像维也纳一样美好的生存空间!二、读读背背。1、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或者句群。说说喜欢的理由,大声朗读,争取背过。2、同桌互背,速记练习。三、拓展练习。1、仿写句子。放眼远望,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_2、学了本文之后,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动手写一写。四、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把自己的感想整理好写在“小本本”上。附送: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勇气(问题交流)教学设计 冀教版教学目标:1、理解“颀长、迟疑、单枪匹马、寥寥可数”等词语,自觉积累文中的词语。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什么是勇气?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赏和佩服的勇气?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回答,老师总结:见义勇为是勇气,敢说真话是勇气,大胆创新是勇气,不畏强暴是勇气,敢于批评别人是勇气,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气。在战场上为正义而战,浴血奋斗,流血牺牲是战士的勇气;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自由、平等、光明、幸福的未来,不怕一切困难和危险更是一种勇气,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勇气。二、自读感悟。1、自由读课文,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自己的问题。2、默读课文,把课文中你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并做简要批注。三、交流合作。讨论以下问题:问题一:文章标题叫做“勇气”,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两种“勇气”:美国青年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你认为作者更看重哪一种勇气?为什么?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这一重点:作者更看重法国妇女的勇气。一方面,作者不厌其烦地引述将军的话,用意很明显。另一方面,美国青年身上所体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个体的智慧与勇气的量。而法国妇女身上所体现出的因为渴望和平,痛恨战争而产生的信仰的勇气和力量,则更多地体现出人类由于对和平的渴望而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勇气是人类向往自由、光明、幸福的美好品质,是人类由野蛮迈向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问题二:当美国伞兵第二次回到农家门前时,是什么原因使得那个刚刚失去丈夫的法国妇女再次收留了他?她前后两次回答说:“哦,当然啦。”这两个“当然”中所包含的意义是否一样?明确:这个法国妇女之所以会再次救助这个美国伞兵,是因为她痛恨战争,痛恨占领她家园的侵略者,痛恨战争带来的一切罪恶。对和平的渴望和信仰使她在这样一个惨烈的环境中仍然能保持善良与镇定。这一切使她在刚刚因收留这个美国伞兵而失去丈夫后能够再次坚定他毫不迟疑地收留他。两个“当然”所包含的意义是一样的。但是,第二个“当然”包含着更大的勇气,更加表现了这位法国妇女内心的坚定。四、品讨朗读。1、美国伞兵的到来使他们一家遭受巨大的灾难,但法国妇女两次都以她的勇气回答说:“哦,当然啦。”比较之下,法国妇女哪一次更需要勇气?(第二次)2、文章的题目叫做“勇气”,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两种“勇气”,同学们知道是哪两种勇气吗?明确:美国青年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3、你认为两种勇气一样吗?作者更看重哪种勇气?为什么?明确:不一样。美国伞兵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是他的勇敢、智慧和顽强。法国妇女表现出来的勇气还有她的勇敢、镇定、坚强和她心中崇高的信仰。五、拓展迁移。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