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感觉和知觉.doc_第1页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doc_第2页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doc_第3页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doc_第4页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一、填空题1、( )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2、从刺激的来源来分,感觉可分为( )感觉、内受感觉、()感觉。3、某个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称为该神经细胞的()。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感觉中的( )现象。5、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 )知觉。6、空间知觉可分为( )知觉、( )知觉、( )知觉、( )知觉。7、( )是知觉的基本特征。8、感受性通常是用( )来度量。9、绝对感受性与约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 )关系。(1998年填空题)10、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 )11、皮肤感觉属于( )12、饥饿属于( )13、动觉属于( )(2003年选择题)14、从明亮处到黑暗处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是( )15、吃糖后接着吃票子会觉得桔子酸,这是感觉中的( )16、视觉属于( )17、内脏痛属于( )18、一条直线的中部被遮盖住了,看起来其两端就不再像直线了,这属于( )19、没有适应现象的感觉是( )20、S=KIII,斯蒂文森提出的该公式表达了( )21、看书时用红笔画重点是利用知觉的( )22、军事上进行伪装是利用知觉的( )23、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是( )24、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 )25、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是( )26、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现象是( )27、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28、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的知觉是( )29、人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对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是( )20、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性位移而引起的知觉是( )31、电影、霓虹灯活动广告等是按照( )原理制作而成的。32、人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知觉特征是( )33、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以处理并作出解释或判断的组织加工过程是( )34、在一定的范围内,人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映象不变,这是( )二、名词解释1、感觉:2、感受性:3、感觉阈限:4、绝对感受性:5、绝对感觉阈限:6、差别感受性:7、差别感觉阈限:8、适应:9、对比:10、知觉:11、空间知觉:12、形状知觉:13、深度知觉:14、方位知觉:15、大小知觉:16、时间知觉:17、运动知觉:18、似动知觉:19、真动知觉:20、知觉的恒常性:21、知觉的选择性:22、知觉的理解性:23、知觉的整体性:24、观察:25、韦伯定律:26、外受感觉:27、内受感觉:28、本受感觉:29、观察力:三、简答题1、知觉的选择性及其制约条件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1999年简答题)2、知觉的理解性及影响因素是什么?(2003简答题)在教学中如何利用?3、知觉的整体性及影响因素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4、什么是观察?观察的品质有哪些?(1998年简答题)5、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6.举例说明什么是感觉对比现象。四、论述题:如何根据知觉基本特征,促进教育、教学效果。一、填空题1、 感觉2、 外受 本受3、 感受野4、 适应5、 运动6、 形状 大小 深度 方位7、 整体性8、 感觉阈限9、 反比10、 知觉恒常性11、 外受感觉12、 内受感觉13、 本受感觉14、 暗适应15、 继时对比16、 外受感觉17、 内受感觉18、 方向错觉19、 痛觉20、 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21、 选择性22、 选择性23、 感觉阈限24、 绝对感觉阈限25、 差别感觉阈限26、 感觉适应27、 知觉28、 空间知觉29、 方位知觉30、 真动知觉31、 似动知觉32、 知觉整体性33、 知觉理解性34、 知觉恒常性二、名词解释1、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2、 是人的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3、 是指持续一定的时间并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它是对感受性的度量。4、 就是人对最小的客观量的感觉能力。5、 那种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6、 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2002年名词解释) 7、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8、 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适应。(1998年名词解释,1999年选择题,要掌握和能判断出适应现象) 9、 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1998年选择题,需掌握和能判断出对比现象;2000年名词解释、2002年简答题) 10、 是人对事物的名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2000年选择题) 11、 是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即形状、大小、距离、立体、方位等的知觉。12、 是个体对物体各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13、 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2001年、2004年选择题) 14、 是个体对处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15、 是个体对物体的空间尺寸的反映。16、 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2002年选择题) 17、 是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反映。(2001年、2004年简答题) 18、 又叫似动运动知觉,是峡谷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1998年选择题、2001年简答题、2003年和2005年名词解释) 19、 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2001年简答题) 20、 是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仍然仍然相对不变。(1998年选择题、2005年简答题) 21、 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2005年简答题) 22、 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2005年简答题) 23、 它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它是知觉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知觉的基本特征。(2005年简答题) 24、 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2004年名词解释) 25、 19世纪前半期德国物理学家兼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差别感觉阈限与原来的刺激量的幽会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为:K=I/I。其中,I代表原有刺激量,I代表增加的刺激量,K代表常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26、 即接爱身体外部的刺激,对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001年选择题,掌握其种类如视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比掌握名词本身重要) 27、 是人对机体内的刺激即身体内脏怕不同状态的反映。(1999年年选择题,掌握其种类如饥饿、渴觉、内脏痛等,比掌握名词本身重要) 28、 就是运动觉或动觉,它接受的刺激是人在运动时肌肉的活动情况。29、 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三、简答题1、答:(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2)知觉的选择性受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首先是刺激物的强度。一般强度大的事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其次,事物的活动性。活动或变化的事物容易成为人的知觉对象。第三,新异刺激容易被人选择出来予以反映。最后,知觉的扶把性也受一些主观条件的制约。与人的需要、目的、兴趣有关的事物,容易被人优先选择出来予以反映。人的知识、经验、情绪也影响知觉的选择性。(3)在教学中我们应自觉遵循知觉的特性,例如: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活动性等。2、答:(1)知觉的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2)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的关系。知识经验不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程度也不同,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人的已有知识、经验参与知觉,可促进人对事物的现。知识经验参与知觉不仅提高知觉的质量,还能提高知觉的速度。词语在知觉的理解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词语可以唤起人们以往的知识、经验,促进对知觉对象的理解。言语的提示和知识经验也可以补充直接知觉经验的不足或缺陷,使人对事物知觉更迅速、更完整。(3)知觉的理解性对人的知觉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老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的知觉活动所产生的消极作用。此外,知觉的理解性不仅可提高知觉的效果,还是形成事物表象、并转为科学概念的重要条件。3、答:(1)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它是知觉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是知觉的基本特征。(2)在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一性知觉时,客观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强的部分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弱的部分。对象中的成分决定知觉整体性的特点,而弱的部分常常被掩盖。(3)在教学中,由于知觉的整体性和物体组成部分的强和弱有关,因此,我们应防止事物弱的部分被掩盖,加强学生清晰反映事物整体的能力。4、答: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2004年名词解释)观察的品质有:(1)观察的目的性。它是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2)观察的客观性。它是指善于实事示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3)观察的精细性。它是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4)观察的敏锐性。它是指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2005年选择题)5、答: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学生观察力的提高是,表现为观察类型特征的改善与优良观察品质的养成。对于擅长精细把握事物细微处或局部的分析型学生,就注意培养他们把握事物全貌的能力与技能;对于擅长把握事物全貌而对细微、局部容易忽略的综合型学生,应努力培养他们精细分析事物的能力与技能。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3)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4)掌握一的观察方法。(5)学会做观察记录。(6)观察归纳、总结(7)老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8)教会学生自觉养成观察习惯。6、答:对比是同一感受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现象。对比分同时对比与继时对比两种。同时对比是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而产生的对比现象。视觉的同时对比表现得较为明显。如把明度相同的一个小方块灰纸放在白纸的背景上,就显得比放在黑纸的背景上要暗些,这就是色彩的同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继时对比,如看过放在一张白纸上的一个小黑方块半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