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QMSD/JWC-13-10授课日期2013年11月 14日授课班级12级综高、五年制高职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形式新授授课章节名称赤壁赋使用教具电子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理解文章的哲理意蕴,体会作者的情怀。2体会本文将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3品味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体会文章写景、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精练优美、意味深长、富有声韵美的语言。学习时可有感情地反复吟诵、咀嚼涵泳文章,要读出节奏、气势和韵味。分别划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或段落和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哲理意蕴,体会作者的情怀。教学中一方面立足文本把握苏轼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可以将本文与他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对比阅读。更新、补充、删节内容1文体知识散文赋;2乌台诗案课外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与练习册教学后记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第一教时一、导入这篇课文为辞赋,特别注重声韵美。我们要有感情地反复吟诵、咀嚼涵泳,读出文章的节奏、气势和韵味。注意韵脚和对偶句。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感受作者的独特情感与艺术魅力。二、解题赤壁赋有前后两篇,本文是前篇。文章首先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江上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主客之间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问答,抒写了人生处于困厄之中欲借助融于大自然而排遣孤独,忘怀得失,寻求自我超脱的独特情感。三、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著名的诗词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 著有东坡乐府四、课前预习 1字词读音壬(rn)戌(x)之秋 举酒属(zh)客 窈(yio)窕(tio)之章 冯(png)虚御风 桂棹(zho)兮兰桨 溯(s)空明 倚歌而和(h)之 嫠(l)妇愀(qio)然 山川相缪(lio) 舳(zh)舻(l) 酾(sh)酒临江 横槊(shu)赋诗 渔樵(qio ) 扁(pin)舟 匏(po)樽蜉(f)蝣(yu) 枕藉(ji) 洗盏更(gng)酌 2文言实词 (1)通假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斗牛: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白露横江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凌万顷之茫然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3)一词多义东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如诉如泣(副词,像)白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歌歌窈窕之章(唱,动词)歌曰:“”(歌词,名词)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4)词类活用名词用作状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名词用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下江陵(攻占)/顺流而东(向东进军)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动词的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形容词用作动词。正襟危坐(整理)/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3文言虚词(1)而连词,表转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承接。正襟危坐而问客连词,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2)之助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凌万顷之茫然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去,往)(3)于介词,在。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于是饮酒乐甚介词,从。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乎语气词,表示疑问,呢。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反问,吗。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语气词,表疑问,吗。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介词,在。相与枕藉乎舟中形容词词尾。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郁乎苍苍/知不可乎骤得(5)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指示代词,那)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6)然凌万顷之茫然/苏子愀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其声呜呜然(语气词,相当于“焉”,表陈述语气,可不译)4文言句式(1)判断句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2)倒装句状语后置句游于赤壁之下/渔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托遗响于悲风/月出于东山之上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定语后置句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3)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4)疑问句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5出自课文的成语(或四字短语)羽化飞天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横槊赋诗逝者如斯 杯盘狼藉 如泣如诉 遗世独立五、朗读梳理1.有表情的朗读课文。2.梳理课文脉络。本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第2自然段写主客由乐转悲的思想感情的变化,第3自然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第4自然段写苏子对客人的劝导,最后一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首尾照应。本文脉络图示如下:赤壁赋夜游赤壁主客异观主客答问兴尽入睡美事、美景、美情开怀畅饮、枕藉舟中主人:乐甚、歌之客人:呜然、箫和客人:人生短促、蜉蝣寄身主人:变化角度、与子共适乐 悲 乐六、链接补充1文体知识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赋流行于汉代,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唐宋而衰微,元明清则趋于消亡。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前者便出现了骈赋和律赋,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对押韵也有严格要求;后者便发展为文赋,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较自由。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治。2乌台诗案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七、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1)举酒属客(注音:zh 释词: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 (2)冯虚御风(注音:png 释词:通“凭”,乘。) (3)桂棹兰桨(注音:zho 释词: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 (4)山川相缪(注音:lio 释词:缭绕,盘绕。) (5)酾酒临江(注音:sh 释词:斟酒。) (6)横槊赋诗(注音:shu 释词:槊,长矛。) (7)洗盏更酌(注音:gng 释词:重新。)(8)相与枕藉(注音:ji 释词:垫着。) 2思考问答 (1)如何理解客之“悲”?答:客有三悲,一是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二是由个人短暂(寄蜉蝣)自然(长江无穷)感触生悲(人生不永);三是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在客的心中,不管是失意的英雄亦或霸气的英雄,他们巨大的失败也罢,辉煌的胜利也罢,都轻轻的走了,“而今安在”才是让人神伤的感喟。 (2)阅读第4自然段,完成下面表格。变不变 结论水逝者如斯未尝往也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月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物与我皆无尽举例:教室内事物,老师学生关系,人类的生死及繁衍等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翻译: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翻译: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翻译:(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第二教时一、简析全文第1自然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置身于山水风月之间,吟诗饮酒,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油然而生,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第2自然段,写主客由乐转悲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苏子因乐而歌,心绪牵延开去,由自然联想到人生,歌月出诗于游赏之乐中流露出淡淡的“望美人兮天一方”的知音何处的哀愁。进而写客人的洞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幽怨悲凉,主客触景生情,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第3自然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客人触景生情,想到曹操其人其事其诗。将曹操与“吾与子”等凡夫作比,将短暂生命与永恒的明月长江作比,写出了“悲”的原因,表现了其对人生的消极悲观的态度。而这也恰是作者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第4自然段,写苏子对客人的劝导,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本段由情入理,表现全文主旨。“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正因为生命只存在于“一瞬”,没有必要徒欣羡、空叹息,而应该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抓紧享受大自然之“无尽藏”。第5自然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首尾照应,“舟中”呼应“泛舟”,“东方既白”呼应“月出东山”,结构浑然一体。从情感上讲本段的“笑”表明作者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超脱、宁静。二、重点探究(1)第1自然段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作者仿佛觉得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2)第4自然段本段主要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作者从两个角度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一是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二是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三、小结全文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抒写了人生处于困厄之中欲借助融于大自然而排遣孤独,忘怀得失,寻求自我超脱的独特情感。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四、艺术特色本文在写作上有以下特点。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另外文章语言精当、生动,押韵灵活自由,并运用叠字,富有音乐美。五、思考与练习1说说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动词,形容词词尾)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助词,表被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于乎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它的意思。(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劝人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乘。)(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盘绕。)(4)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通“藉”。狼藉,凌乱。) 3说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倒装句)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 (3)寄蜉蝣于天地。(状语后置,倒装句) (4)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倒装句) (5)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倒装句) (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倒装句)4文本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请具体说说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明确:文本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赏玩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5文本无论写景、抒情,还是说理,都紧扣清风、明月、江水等特定情景,使情、景、理三者融为一体。试举例说明这一特点。明确:如:第3自然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见自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六、巩固提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壬(rn)戌(x) 窈(yio)窕(tio) 嫠(l)妇B愀(qi)然 舳(zh)舻(l) 匏(po)樽C蜉(f)蝣(yu) 渔樵(jio ) 桂棹(zho)兮D溯(s)空明 无尽藏(cng) 冯(png)虚答案:A(B应为qio;C应为qio;D应为z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举匏樽以相属C山川相缪 D托遗响于悲风答案:D(A“冯”通“凭”,乘; B“属”通“嘱”,劝人饮酒;C“缪”通“缭”,环绕)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活用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正襟危坐 B渺沧海之一粟C泣孤舟之嫠妇 D不知东方之既白答案:C(C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其他三项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分别解释为“整理”“渺小得像”“显出白色”)4下列句子与例句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A客有吹洞箫者 B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B(B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A为“者”式定语后置,C为状语后置句,D“于”表被动的被动句) 5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中“明月之诗”指诗经卫风月出。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C“孟德之困于周郎”系出自三国“赤壁之战”中周瑜大败曹军的事实。D“无尽藏”,出于佛家语的“无境藏海”(像海之能包罗万物)。答案:A(应为“陈风”)七、阅读理解(一)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下列加点字注音、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愀,qio,容色改变的样子。)B山川相缪(缪,mu,缭,盘绕。)C渔樵于江渚之上(渚,zh,江边)D举匏樽以相属(属,zh,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答案:B(“缪”应读lio) 2.下列与“顺流而东”句中的“东”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B侣鱼虾而友麋鹿C破荆州,下江陵D西望夏口答案:C(题干中的“东”为名词用作动词。A使动用法,B意动用法,C用作动词,D名词作状语。) 3在原文横线处填写课文中的句子。4.将“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译成现代汉语。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突然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二)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之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并解释。(1)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籍 j,凌乱。 (2)相与枕藉乎舟中 藉 ji,垫,衬。 2下列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A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译文:又圆又缺地犹如那月亮,可是终究是不消不长啊。B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译文:只要不归我所有,那就丝毫也拿不到手。C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译文:获取它没有人制止,享用它不会倾竭。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译文: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答案:B(“苟”应译为“假若”“如果”,“虽”应译为“即使”)3“逝者如斯”一句,化用了论语子罕中的句子。这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八、问题思考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分析:本文表达的思想感表是: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感情变化过程是: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2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表现了作者平静超然的心态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还是积极的。九、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与练习册。十、板书设计 赤壁赋苏轼赤壁赋夜游赤壁主客异观主客答问兴尽入睡美事、美景、美情开怀畅饮、枕藉舟中主人:乐甚、歌之客人:呜然、萧和客人:人生短促、蜉蝣寄身主人:变化角度、与子共适乐 悲 乐附课文翻译:赤壁赋苏轼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空调制冷题库及答案
- 2026年晚会策划执行合同
- 2025年药房药品调剂操作规范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2月电子商务专业综合技能模考试题与答案
- 2025年移动传输认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患者夜间突然发生猝死的应急预案演练脚本
- 学校运动会安全工作应急预案
- 医嘱查对制度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明代宫廷文化与权力象征
- 俄语人教版Уро́к 2教案
- 口腔科手卫生PDCA改进案例
- 第二章第2节《氯及其化合物》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化学上册人教版
- 电缆智能防灾减灾
- 污水处理厂AAO工艺培训
- 清洗油管管理办法规定
- CD法施工中隔壁拆除专项技术
- 2025-2030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规划研究报告
- 网络推广部门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年中国盐碱地治理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发展趋势研判报告
- 干细胞抗衰产品研发与应用
- CJ/T 527-2018道路照明灯杆技术条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