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名师导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名师导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名师导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4页
【名师导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 高考考点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例1 2011上海 在商代 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 王 不过 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 他还是邦国的 a 国主b 领主c 盟主d 君主 c 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记忆能力 商代实行内外服制 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 例2 2010广东 在中国古代 家国一体 的社会中 忠孝观念源远流长 其源头是 a 宗法制b 郡县制c 君主专制d 中央集权制 解析 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有利于凝聚宗族 国 家 结合起来 强化王权 a 例3 2010全国新课标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 自治区中 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 河南 河北b 湖南 湖北c 山东 山西d 广东 广西 c 解析 知道各省简称 熟悉西周封国 即可解答 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 豫 冀 湘 鄂 鲁 晋 粤 桂 重难突破 1 西周初年推行分封制的原因及主要特点 1 原因 西周初年 国内政治形势十分严峻 一方面 武王伐纣灭商后 并没有将殷人势力彻底铲除 商朝统治集团的残余势力还很强大 东南地区徐 淮 楚等部族同镐京新政权处于敌对状态 另一方面 倒戈 的大量奴隶部队和平民群众与周朝统治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周朝统治者用武力镇压了商贵族武庚的叛乱 征服了与周敌对的部族 将大批殷民迁到东都洛邑 并派军队驻守 以便统治 对商朝的贵族上层分子则采取了利用和笼络的政策 如封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微子于宋 就是企图借此消除商朝遗民的复仇情绪 为了确立周朝对全国的统治和巩固以宗周为中心的根据地 周朝的统治者在其征服的地区实行了大规模的封邦建国 2 主要特点 分封制是长期的国策和普遍推行的政治制度 周武王和周公先后进行过两次大规模分封 西周中期和晚期又陆续分封了为数不少的诸侯 分封制是西周巩固王朝统治的战略措施 目的是 封建亲戚 以蕃屏周 即通过分封王室子弟 功臣与姻亲建立诸侯国 以树立屏障 拱卫王室 授土授民和受封诸侯履行广泛义务 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周王将土地连同当地的居民分封给诸侯 而受封诸侯必须履行服从周王命令 镇守疆土等义务 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 形成了以周王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 2 如何理解西周的宗法制 1 含义 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体系的核心 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将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融为一体 是周朝统治者维护奴隶社会政治秩序的基础 2 内容 核心内容是 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的嫡长子继承制 奴隶主贵族按血缘关系划分大宗和小宗来分配国家权力 从而建立稳固的世袭统治 简而言之 宗法关系就是大宗和小宗依据自己的身份等级 在各自范围内 对直系和旁系亲属族人进行统治管辖 即 大宗能率小宗 小宗能率群弟 3 与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关系密切 周王世代以嫡长子世袭相传 其他诸子由周天子分封为诸侯 诸侯再分封卿大夫 卿大夫再依此分封 融合了血缘关系和君臣关系的层层分封 成为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的依据 构成了奴隶制国家的统治根基 4 影响 宗法制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在当时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防止在权力的继承问题上发生纷争 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但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严格的宗法制难以维持 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破坏 在现在看来 宗法制仍然有着深远影响 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求尊老爱幼 尊宗敬祖等是其积极方面 而重男轻女的传宗接代思想 任人唯亲的不良风气就是消极方面 3 西周封建论者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不同解释大多数的西周封建论者都把西周初年的分封制看作是中国封建领主制形成的重要标志 范文澜认为 西周的 天子 诸侯 采邑主都从分封里建立起自己的权力 形成一整套的统治体系 王亚南把周在灭商后逐渐选择和创制的 封建诸侯以屏藩周室 分别等级和颁田制禄等一整套办法 概括地称为 封建制度 束世澂认为西周的分封既封赐采邑 同时又任命地方官 这是采邑制的发展和领主制的肇端 西周封建论者一般都认为 宗法制度和封建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甚至把宗法制度看作是中国封建制的特点 范文澜说 西周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上层建筑就是宗法制度 而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宗主为中心 按血统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 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度 这种制度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里都是存在的 它对贵族领主来说是一种加强统治的力量 对农夫来说也是一种组织力量 王亚南认为 西周封建制和欧洲中世纪不同的特点 就表现在巩固专制主义的宗法组织上 童书业更径直把西周的封建制称作 宗法封建 因为它把 宗法 系统扩大为政治系统 并与封建制度密切结合起来 构成宗法封建制的社会 他山之石 1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 内服是王畿 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 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商王控制着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 有很大的自主权 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西周时 执政的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 大举实行分封 2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 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 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 广建封国 叫做诸侯国 宗法制中形成的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 防止内部纷争 把 国 和 家 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1 中国史书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是 共和元年 这一年发生了 国人暴动 推翻了周厉王的统治 出现 周召共和 的历史局面 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国是共和制的开创者b 国人指的是住在城里的人c 国人暴动标志西周历史终结d 周召共和 是指周王与贵族共治 b 解析 在周代 所营筑的城邑通常有两层城墙 从内到外分别为城和郭 城内称 国人 城外的称 野人 或者 鄙人 赶跑周厉王后 周公和召公根据贵族们的推举 暂时代理政事 重要政务由六卿合议 2 史载 武王克商 先有天下 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 姬姓之国四十人 封武王弟康叔于卫 封成王弟叔虞于晋 封周公子伯禽于鲁 封王室召公奭于燕 当时山东 山西是主要农业区 由此可见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亲族封地富庶 战略位置重要 分封奠定了武王灭商的基础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a b c d d 解析 答案选d项 从材料 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 姬姓之国四十人 知 正确 从封地主要在农业区的山东 山西知 正确 从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知 正确 武王灭商后实行分封 知 不正确 3 王国维说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 莫剧于殷 周之际 殷 周之际 的政治变革是 a 从 公天下 到 家天下 b 从方国联盟到封邦建国c 从方国联盟到郡国并立d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专制 b 解析 a发生在夏的建立 c表述错误 汉代郡国并立之前是秦的郡县制 d发生在战国秦朝 4 下图为出土于湖北的一套东周时期的 9鼎8簋 按照当时的礼乐制度状况 这套文物最有可能出自于 a 周天子墓葬b 诸侯国君墓葬c 卿大夫墓葬d 士的墓葬 b 解析 审题 湖北 东周 九鼎 东周是春秋战国社会 礼崩乐坏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东周都城洛邑在河南而非湖北 这表明墓葬非周天子 而九鼎又是王制 故应该是诸侯墓 5 下列哪一材料能用来说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 a 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b 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 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c 凡嫡庶子男 除有官荫袭 先尽嫡长子孙 d 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 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 b 解析 题干要求所选答案与 目的 对应 a是制度的原则 b为目的 c是具体办法 d则只叙述了制度诞生的事实 6 孟子 告子 载 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 则贬其爵 再不朝 则削其地 三不朝 则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b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c 西周初分封制d 西周末王室衰微 解析 本题答案为c 本则材料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通过材料可看出周天子对诸侯具有强大的控制力 因此a b d三项错 c 7 礼记 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 今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 对此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 原始的公有制度逐渐消失b 私有财产制度导致 货力为己 c 天下分属各家 割据动荡d 贵族们以世袭作为制度 c 解析 礼记 的这段文字记载了原始社会公有制和禅让制瓦解的现象 说明此时期社会出现了一些新制度 私有制 世袭制 c项的解读错误在于 天下为家 是相对于原始时代的 天下为公 而言的 所谓一家一姓之天下 并非特指天下分裂 8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 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 部落时代 封建时代 郡县时代 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 封建时代 相对应的朝代是 a 西周b 秦朝c 西汉d 宋代 a 解析 答案选a项 本题通过材料审题 获取与解读历史信息 灵活调动与运用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由于受所学知识的影响 学生往往把题中的 封建时代 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五大阶段中的 封建时代 按此理解 中国从秦朝进入到封建时代 直至清朝 那么b c d皆可选 题中的 封建时代 是地方行政组织 应该为周朝时期的分封制 即封邦建国 通常理解的 封建时代 的地方行政组织应该为题干中的 郡县时代 9 尚书 召诂 曰 武王崩 成王年少 呜呼 有王虽小 元子哉 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 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 正确的是 a 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b 体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c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 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宗法制这一知识点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选b项 10 先秦经典 尚书 多次提到 民主 天惟时求民主 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 意即 上天为民求主 天降大任于成汤 使为民主 对材料中 民主 的正确理解是 a 民主 是指最高统治者b 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c 成汤是民主的领导者d 商朝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a 解析 答案选a项 读懂材料含义 上天为民求主 降大任于汤 使为民主 即汤为民之主人 并非真正的多数人享有权力的 民主 二 非选择题11 自古以来 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 家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 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 其内容之丰 价值之高 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 隐恶扬善 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 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 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 出洋时间与原因 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 有些还辟有专章 专传介绍 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 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材料三 梁启超在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说 欲考族制组织法 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 平均寿数 欲考父母两系遗传 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 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 无数问题 恐除了族谱家谱外 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 家谱 的主要原因 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依据材料二 并结合现实 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3 依据上述材料 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解析 解题关键在于充分认识材料 结合材料分析 第 1 问结合材料从传统宗法制的影响 小农生产方式的基础作用及彰显家族声誉等方面分析 其作用从凝聚亲族 隐恶扬善 的社会教化功能 巩固统治等角度分析和归纳 第 2 问从材料出发 关注海外移民与大陆亲情关系 可得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有利于国家统一等答案 第 3 问注意提炼材料有效信息 参考答案 1 主要原因 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 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 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 作用 凝聚亲族 弘扬正统观念 规范人际社会关系 巩固统治 2 作用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 3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可以拓展史料来源 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 不拘泥于参考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 诸公十有六 诸侯十有二 上大夫八 下大夫六 豆 古代盛食器具 摘自 礼记 材料二 凡进食之礼 食居人之左 羹居人之右 食 干饭类食品 羹 有浓汁的食品 摘自 礼记 以饮食之礼 亲宗族兄弟 以飨燕之礼 亲四方之宾客 燕通宴 摘自 周礼 材料三 羹之有菜者用枝 其无菜者不用枝 枝 筷子 摘自 礼记 材料四 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据王仁湘 饮食与中国文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 请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 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 解析 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历史材料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 第一是读懂材料 第二是仔细审题 回答要符合题意 本题的提问 限制条件有两个 一是不得直译和摘抄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