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写人记事的散文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后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写人记事的散文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后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写人记事的散文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后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写人记事的散文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后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景仰(yng)显宦(hun)戊戌政变(w)叱咤风云(c)b.启迪(d)莅临(l)迥乎不同(jing)风和日丽(h)c.趣味(q)秃头(t)步履稳健(l)风神潇洒(xio)d.谦逊(xn)激亢(kng)沉着有力(zhu)大汗淋漓(ln)解析:a项,“叱”应读“ch”;b项,“和”应读“h”;c项,“履”应读“l”。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面对被卖8年终于回到身边的女儿,历尽千辛万苦的母亲一下子高兴得捶胸顿足,喜泪横流。b.去冬今春,我国小麦主产区一直是风和日丽,滴水未降,干旱严重威胁着今年的粮食生产。c.“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对接的瞬间,监控大厅里鸦雀无声,人们对这“太空一吻”屏息以待。d.在一列返乡的火车上,一群大妈在不太宽阔的车厢走道里竟然手舞足蹈地表演起了广场舞。解析:a项,“捶胸顿足”,形容非常焦急、懊丧或极度悲痛的样子。b项,“风和日丽”,天气晴朗暖和(多用于春天)。用来形容旱灾不妥。d项,“手舞足蹈”,形容高兴到极点。一般不用来形容表演。答案:c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如人造黄油、植物奶油等人造反式脂肪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尤其是显著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b.一张小小的第二代身份证,竟被汉语言专家们挑出了四个值得商榷的语病,面对汉语使用不规范的状况,让人忧虑。c.教育部近日在全国高校启动了以“阅读传统经典品味书香生活”为主题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d.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与会嘉宾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却是品牌小国。解析:a项,“提高危险”搭配不当,应为“增加风险”;b项,后一分句缺少主语,可以去掉“面对”;c项,“启动了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行色”杂糅,可改为“启动的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或“启动了系列活动”。答案:d4.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恰当一项是()梁启超摆脱了在杜甫评价上“拳拳忠爱”“老不忘君”的传统伦理标尺与“以礼节情”的中和观点,从肯定杜甫的人道主义内涵出发,赞扬杜甫“是一个最富同情心的人”,指出杜甫。他以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为例赞扬杜甫,“那种手舞足蹈的情形,从心坎上奔迸而出”。a.不但写出了大量痛哭流涕、感伤时事的作品,还善于抒发悲伤的感情,写出了与时事有关的欢欣鼓舞的作品b.不但善于抒发悲伤的感情,写出了大量痛哭流涕、感伤时事的作品,还写出了与时事有关的欢欣鼓舞的作品c.不但写出了与时事有关的欢欣鼓舞的作品,还善于抒发悲伤的感情,写出了大量痛哭流涕、感伤时事的作品d.不但善于抒发悲伤的感情,写出了与时事有关的欢欣鼓舞的作品,还写出了大量痛哭流涕、感伤时事的作品解析:注意递进关系和与后面的照应关系。答案:b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帅彦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泊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既惜且悲,唏嘘不已。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老师到哪里去?”“到南京去。”“去做什么?”“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师母呢?”“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形很乱”。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三天后,抵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渺,岳阳楼巍然高耸。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漂泊一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乱世羁旅,千古同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1938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做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人笑我迂,我行我素。”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位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地道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跳跃的笔锋,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漂泊感和忧患感。(摘编自帅彦乱世浮生:19371945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实录)5.下面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a.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可见人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b.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梁实秋是饱含着深深敬意与赞美之情的,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c.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d.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这其中既有国破之痛,也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e.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读者客观地呈现了梁实秋先生可敬的精神风貌。解析:a项,“可见人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说法错,不是全部,原文是“很多人”;b项,“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属主观臆断、无中生有;c项,“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与原文“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对照可知,属无视限定、扩大范围。答案:de6.简析第二段中引用传主(梁实秋)以及梁锡华、余光中言论的作用。解析:在传记作品中,引用往往有两种:一是传主的语言,这样能更好地表现传主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增加文章的真实性;一是引用其他材料,侧面表达传主的品格,丰富传记的内容,使传记真实可信。此题也可以围绕这两个方面分析。参考答案:引用传主的言论,表现其淡泊名利、胸襟洒脱的思想。引用梁锡华、余光中的言论,从侧面(或间接)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具体丰满。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可读性。表达了对梁实秋的赞赏之情。7.作者为什么说梁实秋是那一代最具“中国性”的文人?结合全文,分析其“中国性”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解析:文章的标题就是“最具中国性的文人”,因此,回答该题,应从全文入手,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梁实秋的“中国性”和“文人性”。“中国性”表现在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报效国家的言行上;“文人性”表现在他的性情、爱好和才情上。结合文本内容,要分条分析。参考答案:因为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所以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具体表现在: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要葬于高地,遥望故乡。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投效政府,为国做事,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编委会薪俸。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位和格调,虽然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地道的中文,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8.文章说“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二者中你更喜欢哪一位?请简述理由。解析:这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题目。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对比分析。梁实秋先生的特点在文本中有具体的表现,鲁迅先生的特点在我们学过的许多文章中都有表述。无论喜欢哪一位,都要注意语言得体,观点鲜明。答案示例:(1)我更喜欢鲁迅。理由如下:鲁迅深刻、敏锐,忧郁沉痛,终生与现实苦斗,是勇猛的战士。他的阿q正传揶揄了“精神胜利法”,药揭示了国民的愚昧。国难当头,他的文章引领了民族的方向,拯救了民族,他不愧为“民族魂”。梁实秋通达、温煦、旷达潇洒,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是中国式的文人。他的身上虽然有种种美德,但和鲁迅先生相比,他的做法对于抗战无更大的实质性帮助。(2)我更喜欢梁实秋。理由如下:梁实秋具有中国文人的种种美德,他通达、温煦、旷达潇洒,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不仅如此,他热爱自己的国家,热心为国家效力。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鲁迅深刻、敏锐,忧郁沉痛,终生与现实苦斗,是令人尊敬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风格和梁实秋不同,但不影响我对梁实秋的喜欢。三、语言运用9.20世纪30年代,梁实秋先生应教育部门邀请,为初小一年级学生编国语教材。他拟的第一课是:“来,来,来上学。”经过反复斟酌,他又改为:“去,去,去上学。”请简述梁先生这样修改的原因。解析:可根据“来”与“去”在表意上的区别体会。“来”是召唤,“去”是有催促和自觉。参考答案:“来”,是学校和老师对孩子的召唤,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