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练习 湘教版.doc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练习 湘教版.doc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练习 湘教版.doc_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练习 湘教版.doc_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练习 湘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 的水平运动课后作业提升一、选择题(2013上海地理,3)2012年11月18日,我国一名帆船运动爱好者驾驶“青岛号”从青岛出发,于2013年4月5日成功返回,创造了新的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111月底“青岛号”在北太平洋行驶途中,遇到热带风暴。当热带风暴中心位于其正北方向时,该海域盛行()a东北风 b西北风c东南风 d西南风解析热带风暴即热带低压(气旋),当其中心位于正北方,该海域处于热带气旋南部,该地位于北半球,所以应该是西南风。答案d(经典题)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3题。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等值线图(单位:mj/m2)2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3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解析第2题,该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这里的等值线为“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线”。由图示不难读出,甲、乙两地的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均介于2 600和2 700之间,丙地小于2 000。从图示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变化看,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从乙地向丙地逐渐减少,从甲地向乙地变化不大。第3题,地面辐射是指近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传播的过程。大气逆辐射是指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其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的强弱除与地面温度有关外,还和下垫面的性质有关,组成下垫面物质的比热容、下垫面的海拔高低等都影响其温度的高低,进而影响地面辐射的强弱。大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天空云量越多,湿度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答案2.c3.b4(2012重庆文综,7)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召开。下图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题。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解析温室效应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能大量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即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增强,故b项正确。答案b(2016山东潍坊一模)地膜覆盖是一种现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湿、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结合下图,完成56题。5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6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解析第5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第6题,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答案5.a6.c(2016福建五校联考)下图为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读图回答79题。7与m地相比,n地()a气温高、气压低 b气温低、气压高c气温高、气压高 d气温低、气压低8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则m、n两地间的风向是()a东南风 b西北风c西南风 d东北风9m、n两地的天气状况是()a两地都多云雨天气 b两地都多晴朗天气cm地多有阴雨天气 dn地多有阴雨天气解析第7题,图中m地等压面向下凹为低压,则n处气压较m地高;根据题意,图中气压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故近地面m地是由于气温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的低压,则m地的气温高于n地。第8题,水平方向的气流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在北半球向右偏,故水平方向的气流由n地流向m地,向右偏转为东南风。第9题,根据热力环流原理m地垂直方向的气流上升,n地气流下沉;气流上升,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出现阴雨天气;气流下沉,气温升高,天气晴朗。答案7.b8.a9.c(2016山东济南一模)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据图完成1011题。10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a处为陆风 b处盛行上升气流c处风力小于处 d处更易形成降水11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解析第10题,此时,风从湖面吹向陆地,为下沉气流;为上升气流,容易形成降水。第11题,城市地面硬化,热岛效应增强,湖陆风增强;围湖造陆,湖泊面积缩小,湖陆风减弱;风从湖泊吹向城市,城市湿度加大,昼夜温差减小。答案10.d11.c(2016广东普宁一模)在低层空气中,各高度上的风并不完全相同,其主要原因是运动空气所受的摩擦力随高度而减小。这样,在气压梯度力不随高度变化的情况下,离地面越远,风速越大,风与等压线的夹角则越小。据此完成1213题。12假设某地不同高度上风的向量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则下面图示中能表示北半球地表到高空的风随高度旋转分布形成的曲线的是()13根据图示信息,高空大气高压可能位于该地的()a东侧 b南侧 c西侧 d北侧解析第12题,近地面的大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随海拔升高,摩擦力变小,夹角变小,最终与等压线平行,从而可知a项正确。第13题,结合上题分析,高压应位于该地南侧。答案12.a13.b二、综合题14下图为2015年9月14日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a地的气压值范围。(2)判断b地所处的天气系统名称并说明理由;若该天气系统加强,可能引发哪种气象灾害及目前应采取的主要预防措施。(3)比较d地与c地的风力大小,并简述判断理由。解析第(1)题,a地所处天气系统中有锋面,为低压中心。第(2)题,b地的气流吹向中心,为低压;若其加强可能引发台风、风暴潮等灾害。目前还无法避免台风的发生,但可以加强监测、预报,从而减小损失。第(3)题,风力的大小可以根据等压线的疏密进行判断。答案(1)1 0101 015 hpa。(2)气旋(低压中心)。从图中可以看出:风向(气流)从四周吹向中心(向中心辐合)。台风。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3)d地的风力大于c地。d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风力较大。15某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某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温度变化数据并绘制了图1、图2(基准温度取某日平均温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下表为几种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情况表。下垫面道路(沥青)混凝土砖石吸收率0.80.950.650.90.60.80.650.8下垫面土壤沙漠草水吸收率0.60.950.550.850.740.840.90.97材料二图1中小区1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高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2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图1材料三图2中小区3为风速较大的小区,风速为3 m/s;小区4为风速较小的小区,风速为2.5 m/s。图2(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度变化的影响及原因。(2)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与原因。(3)分析该实验小组的研究成果对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有何启发。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二中的图文信息,可判断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的吸收率与小区温度变化的关系。大气增温的热源主要来源于地面辐射,不同的下垫面,热容量不同,利用该原理可分析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度变化的影响。第(2)题,读图可得出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空气的流通可带走一部分热量,风速越大,热岛强度越不明显。第(3)题,该题具有一定开放性,答案合理即可,但必须与实验小组研究成果有关。答案(1)影响: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小的小区的温度上升幅度要小于吸收率大的小区。原因:吸收率小的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少,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2)关系:风速与热岛强度(升温幅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