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名师差在哪里?.doc_第1页
我们与名师差在哪里?.doc_第2页
我们与名师差在哪里?.doc_第3页
我们与名师差在哪里?.doc_第4页
我们与名师差在哪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与名师的差距在哪里很多老师,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曾发出过这样的慨叹:自己学历也不低,工作也挺认真,为什么与名师相比会有那么大的差距?是啊,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当你读一读名师的成长历程,看一看名师的课堂,听一听名师的报告,你就会发现,原来我们与名师的差距在这里一、差在文化积淀上。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以前我们常说,“给孩子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今天,“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必须有流淌不息的泉水”,否则就无法满足学生越来越广泛的求知欲,无法驾驭开放的课堂。全国名师窦桂梅、孙双金、李永正、薛法根、支玉恒、魏书生、李镇西等每一位成名的老师,无一不是爱读书的人,善积累的人。他们长年累月与书为伴,业余时间基本都泡在书海里了,读书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乐趣。什么古今中外的名著,韵文十足的诗词,天南地北的名人,都在他们的涉猎之内。成功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丰厚的文化底蕴,正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基础,可以说,这些名师如果没有丰厚的知识积淀,就没有今天的辉煌成就。再看看我们自己,工作之时,茶余饭后,读过多少专业书?看过多少文学书?我们有的老师可能会说,天天忙得晕头转向,哪有时间读书啊?鲁迅不是说过吗,时间像海绵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只要你想读书,就会见缝插针,只有你去读了,才能体验到读书的好处。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所以要善于读书学习,不断汲取营养,用智慧支撑起自己的灵性,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因为有思想才有高度和深度,才能使一个人走得更远。读什么样的书呢?一是要读专业方面的书,像吴菲的不跪着教书、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周勇的跟着孔子学教书、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郭道胜的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陶继新的做一个幸福的老师、于永正的教海漫记、薛瑞萍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们上二年级啦等等,还有窦桂梅的、朱永新的、魏书生的、王嵩舟的、支玉恒的、丁磁矿的,以及我们山东青岛苏静的、淄博常丽华的、潍坊韩兴娥的、高密王香兰的,都值得一读;还有一些名家的报告:任小艾的、高金英的、俞敏洪的、李振村的、崔红乐的、余世维的等等都很值得一看。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全国教育界的名家你不但要知道其人其事,而且要多读读他们的书,多看看他们的教学设计、教学录像、专场报告等等,只要打上他们的名字和相关材料的名字,在百度上一搜就能搜到。高密读书协会也推荐过一些大夏书系中的系列丛书,几乎本本是精品,确实值得一读。另外,学校图书室也有不少非常好的专业书籍,这些书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经验,非常适合我们阅读。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跟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的确如此,这些名家的书读的多了,他们的思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我们的思想中来,成为自己智慧的一部分。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仅仅读一些专业方面的书是不够的,还要读一些文学之类的书,现在的书实在太多了,读哪些好呢?不管是肖复兴之类的作家,还是教育界的名家,他们的观点是要读就读经典。下面引用窦桂梅的一段话跟大家交流读经典的问题。她在成长,需要我们回到“学习的常识”一文中说:虽说“一部论语打天下”的说法多少有点夸张,但至少可以说明:经典,可以打下精神的底子,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影响一生的人生走向。像红楼梦约翰克里斯多夫哈姆雷特呐喊红字复活平凡的世界红与黑简爱呼啸山庄等。教师在“不厌百回读”中获得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与升华。韩非子的“深智一物,众隐皆变”即是这个道理。同理,经典之作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无法绕开的必读之书。当然,我并非排斥时文阅读,它们也闪耀着教育智慧的光辉,但我们必须要有经典垫底,才能有效地汲取其精、气、神。 另外,各年级段都有读书书目及拓展的相关知识,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谚语、俗语、名言、中华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的名著等等,每个学期读哪些书、拓展哪些知识老师们心里都要基本有数。我们最好能跟着学生一起读,甚至要赶在学生读之前读。这次我去参加经典诵读研讨会,有幸欣赏了各种各样的阅读课:有好书推荐课、阅读迁移课、对比阅读课、读书汇报课、阅读指导课等等,如果老师不参与读书或者不提前读书,这些课就无法上。如果读书没有选择,没有指导,没有汇报,学生的读书热情和读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肚里没有积淀写不出好文章,老师肚里没积淀就上不了好课。曾经当过小学老师的肖复兴,对现在的小学教育提出批评:“很多老师以为,自己怎么样也比个几岁的孩子知道得多,就不肯多学习,有的老师甚至只是当自己是个孩子王。”“作文也好,其他知识的学习也好,学做人做事也好,如果老师缺少读书,缺少学习,想教好孩子是很难的。”所以,要想做一名合格的老师,要想拉近与名师的差距,让我们从读书开始吧。二、差在认真执着上。让我们来看看名师是怎样备课的吧。时常有徒弟向贾志敏老师请教:怎样才能备出一节好课?贾老师总是反问:课文你背下来了吗?“备课,首先要能把课文熟读成诵”这是贾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啊,如果老师对课文不熟悉,又怎么能全神贯注于对学生的引导呢?贾老师教了五十多年语文,已经七十多岁的他,凡是教过的课文,均能张口就背,朗朗成诵,令人叹服!窦桂梅老师备丑小鸭一课,不但研读了安徒生的全部童话,还研读了几个版本的安徒生传,并进而研究了童话文体的特点,与本校教研组的老师一起讨论了10次,写下了12万字的备课札记一节课这样备下来,窦老师已经成了安徒生研究专家。我有幸在东营听过她讲的这节课,听过她的报告,亲眼目睹过她研究丑小鸭时的备课礼记,当时确实吃惊不小。于永正老师执教公开课,不管课文教过多少遍,临上课前的晚上,他都一定要手捧教材,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五遍方止,然后凝神静思,细细体悟。于老师备课,还有一个从不妥协的“规则”:对课文中的任何枝节问题,只要存有哪怕丁点儿疑惑,也要彻查。全神贯注中说:罗丹每次修改作品总要盖上一层湿布。为弄明白这样一个枝节问题,于老师专程跑到文化馆请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鲁迅送给侄女两本书表和小约翰,这两本书是谁翻译的?也是一个不起眼的枝节问题,于老师专程跑到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查资料,终于弄清楚是鲁迅翻译的,由此证明鲁迅关心的不止是侄女一个人,翻译这两本书是为了更多的青少年成长。王崧舟老师备长相思,一开始细细读之,并无感觉,于是,跳出词外,他研读了几乎所有能够找到的长相思的评鉴文字,写下了1万多字的评鉴笔记;他又一步步走入了作者纳兰性德的世界他的生平,他的性格,他的爱情,他的人生细节一段时间,他甚至精神恍惚,仿佛与纳兰性德相伴而行,同喜同悲。就这样,一首词的细读,王老师花了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最后,他又将1万多字的评鉴浓缩为1493字的感悟。正是有了这样的文本细读功夫,在2005年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研讨大会上,王老师的长相思一炮打响,引起巨大轰动。由此可见,课堂的精彩更多的是来自课外的功夫。王崧舟老师借大哲学家尼采的“精神三变”说来解读自己细读长相思的精神历程:先变骆驼,再变狮子,最后成为婴儿。骆驼意味着接受训练,听从指导,传承前人的经验和文化;狮子则意味着唯我独尊,自己作决定,对自己负责;婴儿象征着“完美的开始”,婴儿让人的精神重新回到了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原点。名师精彩教学艺术的源头就在这里:谁要是完成了从骆驼到狮子再到婴儿的转变,那么谁的课堂就进入了自由的王国和艺术的境界。读到这里,我们再反思一下自己的备课吧。课文且不说背熟,想想上课前读过几遍?读熟了吗?重点、难点、疑点把握准确了吗?字斟句酌了吗?文中牵扯到的枝节查阅资料了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为什么公开课的质量比常态课要高?为什么公开课一般都深得学生的喜爱,留下的印象深刻,学到的知识全面?就是因为我们在讲课前下了大气力准备的缘故嘛。一分辛苦一分才,我们水平不够高,不是我们能力不行,是因为我们没舍得下功夫啊!三、差在善于思考上。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孙双金的教学反思就是建立在他对课堂教学实践关照的基础上,用一种自我内省的形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以此来促进自己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孙双金在自己成长过程中,针对自己的教学感受已经写了几十万字的文稿,现已编集成书,即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提出了语文“情智教育”理念。这一“情智教育”理念的形成是他长期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的结果。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于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写“教后记”,他在备课本上为自己开辟的一块园地。一堂课下来有时很兴奋,就赶紧记下兴奋点(即成功点);有时也有遗憾,就赶紧记下这遗憾。在记的过程中,自己的认识往往会得到升华,负面的东西会一下变成正确的,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感受。所以他说,反思吧,记下来吧,这样,成功和失误都是收获! 全国著名班主任任小艾在参与第一批专家论著的编写时,竟然找出几麻袋的教育手记,可以说,没有不断的反思,就没有现在的任小艾。我们身边的谭海霞、小小飞雁、李爱霞、周升芳、管目荣、林新香等老师都是善于反思的老师,她们边教学、边思考、边总结。不要小瞧一篇篇小文章,这可是是她们思考的结果,技艺的升华。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小文章,才会有不断的进步。相信这些老师如果能坚持下去,一定会成为教育的专家或教学的行家!再来看看自己,针对平日工作,我们思考过多少?针对所教学科做过多少反思?写过多少文章?不要找借口说自己文采不好,上海以作文教学著名的老师管建刚起初就是一个最愁写作的人,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可是经过多年的努力,不但成为全国著名的作文专家,而且写了好多教育教学专著全国发行,销量很大。“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只要你肯反思,最终你也会走向成功的!四、差在持之以恒上。读读名师的成长历程,你就会发现,他们都有着一股永不服输的干劲,都有着坚忍不拔的精神,都能够忍得住寂寞,在学习上、研究上都舍得下工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过日积月累,才有底蕴丰厚、经验丰富的一天。“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每一个人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成功的背后是无尽的付出,漫长的等待。可是,我们身边的好多人做事就是三分钟热血,不能坚持到底。最近听了一场报告深受启发,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认真钻研,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