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doc_第1页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doc_第2页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doc_第3页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doc_第4页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导学案 高一历史备课组课题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班级高一所需课时授课时间课标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重点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原因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提纲教学过程导入: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 杜牧自主学习(完成优化设计)重难突破与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68-69页谈谈我国古代有哪些传统的交通工具,近代以来出现了哪些新式的交通工具。简述其发展概况。讨论探究近代交通工具的更新呈现出哪些新特点?产生了什么影响?2、现在你和你家人、朋友联系的方式有哪些?中国古代有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方法呢?那么近代以来又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教材69-70页知识谈谈近代以来邮政通信方式的变化。3、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它们的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活动探究:铁路建设的发展见证了近现代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到1838年,英国已拥有500哩铁路;到1870年,拥有15500哩铁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建造铁路致使“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招”;火车飞行,“路稍有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福议。材料三: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建设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粵汉、津镇铁路的修筑权。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分析1830年到1870年间英国铁路运输业获得飞速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认识。基础强化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 2、近代(18401949)(1)海:轮船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 ,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年,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近代 。(2)陆: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又称 、 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大街小巷;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行制造厂。自行车成为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称为 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 全线贯通。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电车: 年, 创办了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公共汽车: 在 年出现。(3)空:飞机中国民航起始于20世纪 年代初,30年代中期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4、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发展特征动力: 技术: 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对象: 进程: 种类: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1)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 (2)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 “大清邮政局”成立,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电信事业(1)电报:有线电报: 年,福建巡抚 在 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无线电报: 年创设。到 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2)电话:传入: 年,电话传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三、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1、外因: 2、内因: 四、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影响1、正面影响:推动 密切 ,促进 开阔 ,改变 加快 、提高 。负面影响: ,广告,欺诈,噪声等。巩固提高教后感动力(总趋势):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发展不平衡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进程:先慢后快、多层次(并行运用)种类:海陆空。影响: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消极影响: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外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内因:1、经济发展推动;2、政府提倡;3、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4、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影响:正面影响: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密切世界联系,促进信息的交流、传递 开阔视野,改变思想观念 加快生活节奏、 提高生活质量。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1)原因:工业生产的发展;蒸汽动力的推广;铁路具有速度快、运输成本低廉的特点。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资金和技术的匮乏;受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外国列强的竞争和侵略。认识:近代以来铁路的发展从无到有;民族独立是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前提;近代列强侵略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铁路建设要服务于国计民生(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 2、近代(18401949)(1)海:轮船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公司。(2)陆: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又称 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自行车成为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称为 )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 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3)空: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4、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发展特征动力:人力、自然力 机械力 技术:引进 自制自研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对象:平民化、普及化进程:先慢后快 种类:海陆空(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1)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 烽火台、飞鸽传书、驿 站、民信局(2)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 “大清邮政局”成立,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电信事业(1)电报:有线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到 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2)电话: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答案提示:中国官员在外人铺设铁路的问题上持反对的态度,他们的理由有:铺设铁路会“占人田业”、“毁人庐墓”、破坏风水,同时又会扰民,引起大规模的民众反抗运动,影响到自身的统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