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单元含综合性学习.doc_第1页
5单元含综合性学习.doc_第2页
5单元含综合性学习.doc_第3页
5单元含综合性学习.doc_第4页
5单元含综合性学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21、桃花源记陶渊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过程与方法:4、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5、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情感与德育:6、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目标2、3、4教学难点:目标5教学方法:1、朗读背诵法;2、讲解归纳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归纳字词,疏理课文。教学步骤:一、导入: 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景观呢?请打开书二、检查预习: 1、学生齐读课文。 2、抽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想。三、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2、字词归类:1)补充实词: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 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咸:都。所从来:从哪儿来。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语云: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 诣:拜见,如此:像这样。 遣:派。欣然:高兴地。2)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3)古今异义:阡陌交通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无论魏晋。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好,香浓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4)一词多义: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寻 :寻向所志 (寻找) 寻病终 (不久) 乃: 见渔人,乃大惊(于是) 乃不知有汉 (竟然)舍:便舍船 (舍弃) 屋舍俨然 (房屋)得:便得一山 (看到) 既出,得其船 (找到)志 :处处志之 (做标记) 寻向所志 (做的标记) 复:不复出焉、不复得路 (再)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又)遂:遂与外人间隔 (因而) 遂迷(终于)后遂无问津者 (就)5)同义词1悉如外人: 悉:都并怡然自乐: 并:都咸来问讯: 咸:都皆叹惋: 皆:都2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3缘溪行: 缘:顺着。 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四、解题、图解课文:1、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第一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第二、三段: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2、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3、解题,复述主要内容: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五、本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从整体感知了本文,也积累了一些文言词语,但我想同学们在理解文章上还有一些疑惑,下一节课我们重点来解答同学们的不懂之处,到时请同学们大胆提出。 教学札记教学札记 教学札记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深入分析课文;2、讨论课文思想。教学步骤:一、背诵导入:背诵课文;二、疑点解惑: 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精讲。参考问题及作答: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三、亮点欣赏: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1、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三)感受桃花源幸福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2、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四、主题讨论: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五、处理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加点的“间”读作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思的词,它是_.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是个_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_。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_。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六、小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教学札记 教学札记22、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铭”的体裁特点;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过程与方法:3、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4、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情感价值观:5、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其高洁傲岸的节操。教学重点:目标2、4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1、朗读背诵法;2、讲解归纳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铭”字除了这个意思外,还有什么意思呢?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一种文体,常常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来记叙生平、事业、功德,表示纪念;或是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举例:铭刻在心、刻骨铭心、墓志铭。唐代时,有一位诗人,他叫刘禹锡,他也是一位哲学家,为他居住的屋子作了一篇铭,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陋室铭。二、检查预习:1、课堂小测:德馨(xn):品德高尚。 案牍(d)鸿儒(hng r):博学的人。 劳形:使身体劳累。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完成在作业本上)2、作者简介: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三、课文学习:(一)紧扣特点,指导朗读。(亮点欣赏)“陋室”是什么意思?既为陋室,作者为什么还要为它作铭?目的何在?现在我们来读读这篇课文。1、教师师范读课文。2、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3、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协韵,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划出文中押韵的字。押韵的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4、再次齐读课文,读出音韵特点。看看这篇文章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骈散结合。)(二)紧扣“陋”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疑点解惑)1、作者称他所居住的屋子为陋室,作者真的认为他的屋子是陋室吗?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了?(理解句中“之”字用法。)2、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这些语句从不同方面具体描写了陋室不陋的特点,你能用下面的句式说明一下吗?陋室实则不陋,是因为_。相关的句子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自然环境幽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不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情趣高雅) 3、作者说他所居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玄亭一样,这是类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杨雄的子云亭陋吗?为什么?(因为室主人不凡)刘禹锡认为他的屋子也不陋,那是为什么?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4、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愿望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5、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是值得称道的,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吗?四、图解课文:五、课文小结: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初一时我们已学过这类课文,你能记起来吗?(荔枝蜜)六、布置作业: 本文的字词归纳。教学札记 教学札记爱莲说周敦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过程与方法:3、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4、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 文;情感价值观:5、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学重点:目标2、4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教师范读字词归类学生诵读质疑释疑学生感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但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二、字词过关: 1、检查学生预习的字词分类; 2、课堂小练习:蕃(fn):多。 出淤(y)泥 濯(zhu)噫(y) 亵(xi)玩焉:亲近而不庄重。隐逸(y)者 亭亭净植(zh):树立。而 濯清涟而不妖 却聚室而谋曰 顺接连词 水陆草木之花 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表舒缓语气,不译之 渔人甚异之 它(桃花林奇景) 菊,花之隐逸者也 的 牡丹之爱 主谓之间,不译三、作者简介及文体知识: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托物言志。“说”的介绍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四、读课文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按老师朗读的语调语气朗读。五、分析课文(亮点欣赏)(一)总述:说说这篇课文美在哪里?提示:语言美、形象美、品格美等。 (二)品析文章的语言之美 文章的语言之美:一表现在句子的节奏美。二表现在句子的形式美。或偶句,或奇句,或排比句,或长句,或短句,或独词句,既凝练流畅,又错落有致。三表现在句子的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一个“美”字连缀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 (三)欣赏文中的形象之美。 详见图解 (四)结构精巧一条线索: 全文以“爱”为线索 (出现七次)两个衬托: 草木之花(蕃)菊(独)牡丹(甚)莲(独) 菊(独)牡丹(甚多)莲(独)三种类型: 三种花:菊、牡丹、莲 三种人:隐士、富贵者、君子 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惋惜、讽刺、赞美。六、品味文章的意蕴之美。 (疑点解惑)作者为什么不单纯地写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 七、课堂小结:本文用了119个字,调动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莲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但感受到了莲花的美,语言艺术的美,还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美。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能不叹服刘禹锡不但是个语言大师,还是个丹青高手。八、处理练习: 1、完成走进名校课时优化上的相关题目; 2、同步练习: 1)理解填空陋室铭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起画龙点睛的句子是()找出文中两个对偶句_ _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 _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_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_ _ _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_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_2)主题理解陋室铭的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和( )的生活情趣。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的品质。3)拓展写出莲花的别称三个以上_、_ 、 _写出描写莲花的名句两句以上(连续性的两句算一句)_ 教学札记 教学札记教学札记 23、核舟记魏学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过程与方法:3、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4、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情感与德育:5、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方法:1读想法。 2发现法、探究法。 3品读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读课文,归纳字词,疏理课文。教学步骤:一、导入:在初一时我们学过一篇羚羊木雕,知道了我国雕刻艺术的精湛以及其艺术品之珍贵。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二、预习检测: 检查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82的18题。三、作者简介: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四、自主合作学习课文:(一)指导朗读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wn)膝(x)褶(zh)髻(j)倚(y) 戌(x)篆(zhun)八分有(yu)奇(j) 诎右臂支船(q)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二)字词归纳:1、重点词: 为:做 罔不:无不,都 尝:曾经 贻:赠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许:上下,光景 启窗:打开 比:靠近 不属(zh):不相类似 诎:通“屈”,弯曲 衡:通“横” 了了:清清楚楚 为人五:刻成 曾:尚,还 盈:满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灵怪:奇妙 2、通假字:长约八分有奇: 通 释义:诎右臂船: 通 释义:右手倚一衡木: 通 释义: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通 释义:3、一词多义:为宫室() 佛印绝类弥勒( )为 中轩敞者为舱() 绝 来此绝境( )不足为外人道也( ) 群响毕绝( ) 明有奇巧人( ) 高可二黍许( )奇 可 长约八分有奇( ) 珠可历历数也( )其人视端容寂( ) 祌情与苏、黄不属( )其 属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有良田美池之属( )(三)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要求: 1、认真读书下注释,自己理解 2、分小组翻译 3、各组代表分段翻译 4、教师重点讲解 (四)再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五、阅读课文,课堂小结学生齐读课文,布置下课时内容。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深入分析课文;2、讨论课文思想。教学步骤:一、齐读,解题导入:1、齐读课文;2、题目“核舟”是什么意思呢?一枚桃核上能刻些什么东西呢?这节课来我们具体探究一下。二、整体感知、图解课文: 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奇巧” 一词(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 2、 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 “总分总”结构。分三部分。 3、图解课文。一、综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船舱-船舱的结构形态船头-三个人物的姿态、神情二、具体介绍核舟 船尾-舟子二人的形象 奇巧船背-题刻及颜色三、对“核舟”总结、评价三、研读段落、亮点分析:(一)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1.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1)作者是怎样称赞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 奇巧 (2)王叔远雕刻的特点是什么?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 大苏泛赤壁 2.讨论第二段:(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2)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3)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4)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5)领会苏轼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二)分析讨论第三、四段 (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作者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个主要人物的雕像。 (2)作者是如何介绍的这三个人物的? 从三人的姿态、神情各自的特点来介绍的。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 (3)这三人的位置、神态各是什么? 苏东坡:居中宋代著名文学家。 位置 佛印:居右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鲁直:居左黄庭坚,字鲁直,宋代文学家,也是苏轼的朋友。 苏东坡:峨冠而多髯。 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现右足,微侧。 神态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现左足,微侧。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小结: 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 让学生上台模仿他们的形态。 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各不相同。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怀得失,陶醉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而佛印的动作、神态则超脱粗犷,俨然是个出家人。 写苏、黄二人,详写姿态,兼写神情,笔调细腻;先写上半身,后写下半身,井然有序。写佛印姿态、神情栩栩如生。先苏后黄次佛印,主次分明。作者用比较的方法来介绍,既显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现出雕刻者在构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情趣。 (4)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的? 写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 居左者:仰面啸呼(动) 居右者:视端容寂(静) 舟子神态、动作、神情刻画细致,动静相兼,动静对照,相应成趣,实在“奇巧”。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可见语言的准确、简明。 (三)分析讨论第五段:介绍舟的背面 (1)作者是如何介绍船背面的? 船背虽是略写,也是先总写它的形状“稍夷”,再介绍上面的题字、篆章的内容、大小、颜色。 (2)哪些地方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四)分析讨论第六段:对“核舟”总结、评价。 (1)作者是如何对核舟进行总结的? 从统计入手,进行总结。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罗列“核舟”上所刻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以显示“核舟”容量之大,接着用“计其长曾不盈寸”再次强调“核舟”体积之大,对比中突出了工艺之精细、奇妙。最后用“嘻,技艺灵怪矣哉!”的赞叹收束全文,点明中心。 四、总结全文: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很多启示。 教学札记教学札记 教学札记教学札记 24、大道之行也礼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背诵并默写全文;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3、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4、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情感与德育:5、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法 讨论与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二、预习检测: 完成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8586第18题。三、作品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