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doc_第1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doc_第2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doc_第3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doc_第4页
过小孤山大孤山.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过小孤山大孤山一、教学目标: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二、教学重、难点:1、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三、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第一单元学过陆游的书愤,现请一位同学背诵这首诗。陆游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南宋,他怀着“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抱过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这位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吟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离开人世。今天我们学习这位爱国诗人的两篇日记。二、写作背景: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由故乡山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三、解题:1、小孤山(小姑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相传大禹治水在次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由于此山形像一位云髻髙琯的美女,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2、大孤山(大姑山):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四、内容讲解:1、生读全文,结合注释,扫除字音、字义障碍。(一)讲解第一段。1、指明一学生读第一段。2、问题一:本段写何处之景?作者给我们介绍烽火矶戍守情况有何作用?明确:烽火矶;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问题二: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烽火矶怎样的特点?明确:高峻、怪奇等特点。问题三: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明确:先写远视可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问题四: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明确:不仅使人的认识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3、全班齐读该段。第二课时(二)讲解第二段。1、指明一学生读该段。2、问题一:交代小孤山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明确: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问题二: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明确:(1)烽火矶至沙夹衣段所见;(2)小孤山和澎浪矶;(3)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问题三: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的?明确: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小孤山的庙宇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问题四: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明确:由远及近。3、全班齐读该段。(三)讲解第三段。1、指明学生读该段。2、问题一: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明确: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问题二:该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明确: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问题三: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问题四: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明确: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想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特点。3、全班齐读该段。六、探究赏析:1、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主要内容:(1)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2)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3)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4)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2、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明确: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的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惑。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1)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和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2)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既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长江山水图。(3)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东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的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3、齐读全文,课堂总结。项羽之死教学目的: 1、 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 4、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 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3、 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4、 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联系实际写作。 教学难点: 1、品味散文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时授: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 导入: 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有没有听过一首“老歌”“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项羽。 我知道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去年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 相关知识介绍。 1、 编纂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司马迁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为他后来编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他是太史令。司马迁后来继承其父太史令之职。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因为“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 专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 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共一 百三十篇,五十多万字。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 -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记叙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使得他们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3、史书体例介绍: A、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B、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C、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 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D、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E、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F、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 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等。而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4、历史中的项羽: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项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大怒!项羽说:“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我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但项羽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杀刺秦朝的太守了殷通,而这场战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三、 串讲第一、二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第二节 一、 复习史记有关知识。 二、 复习一、二段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 三、 串讲三、四自然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卒买鱼烹食 吾为若德 卒 鲁肃闻刘表卒 若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然今卒困于此 五万兵难卒合 平明,汉军乃觉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乃 至东城,乃又二十八骑 被 闻妻言,如被冰霜 家祭无忘告乃翁 将军身被坚执锐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忠而被谤 为诸君溃围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赤泉侯为骑将 以故汉追及之 为 我何渡为 以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至,无以渡 吾为若德 不忍杀之,以赐公 第三节 一、 复习前两课时所学内容。 二、 理清文章思路。 1、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给我们刻画项羽的性格。文中项羽活动的主要地点有哪些? 垓下 东城 乌江 2、 请同学概括这些地点发生的主要事件? 垓下之围 被困东城 东城溃围 乌江自刎 3、 所以根据主要事件的地点不同,全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垓下之围 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 东城快战 东城溃围 乌江自刎 三、 研习课文。 1、 研习第一部分。 A、学生诵读该段。 B、垓下之围这部分中包含了哪几个连续事件? 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 C、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设计的,它的目的是让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以瓦解楚军的士气,有没有收到预定的效果? 有,项羽听到楚歌后,“大惊”在感叹楚人何其多的时候,他已经预感到败亡的结局。于是项羽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 D、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宝马、美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不仅只有宝马、美人,还有和他一起过江站死疆场的八千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的话语表明,他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无一生还的江东子弟,他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E、慷慨悲歌充满了什么情绪?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悲凉和无奈的情绪。 多情善感。【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 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 F、大家思考:本段为了表现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正面描写【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和侧面描写【“左右”的表现,从侧面衬托当时的气氛】烘托项羽的形象。 2、研习第二段。 A、这一段包含了几个情节片段? 阴陵失道 被困东城 B、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后,怎么又会被困东城? 项羽垓下突围成功后,一路逃亡,过了淮水,在阴陵被农夫欺骗,误入沼泽中,结果被汉军追上,项羽只好带兵逃到东城县。此时只剩二十八人,而追兵数千。 C、农夫为什么要欺骗他?从中说明了什么? 农夫把项羽引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过去所过无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 从中说明项羽丧失人心;他从来不习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 D、项羽轻信别人,直率粗犷的性格在鸿门宴中有显现吗? 先轻信曹无伤,后轻信项伯。 E、分析两个“左”字的妙处? 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如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 F、项羽被陷东城后,自知不能逃脱,会必死无疑,他有没有客观的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这反映他怎样的性格? 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自负。 G、面对死亡,项羽有没有退缩,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明知必死,项羽没有退缩,愿意拼死决战,这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 H、项羽愿意与汉军拼死决战,其目的是什么?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 这又充分暴露了他的匹夫之勇。 I、这里能不能将“愿为诸君快战”改为“愿为诸君决战”并说明理由。 “快战”是痛快的战斗,而“决战”是双方一决胜负的大战。而此时双方悬殊太大,项羽只图个痛快。 J、这一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语言描写。 3、研习第三段。 A、这一段一共写了几次行动? 第一次: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渲染了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特别是“遂”写出了项羽斩将轻而易举。】 第二次:项羽自己没有动手,而是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通过对比,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近损失了两个骑兵。【通过这一对比,渲染了项王的勇猛无敌。】 B、这三次行动,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在如此情况下,项羽每次战斗都能给敌军有效的打击,没有丝毫兵败的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信的问下属战果如何。 C、他充满自信的问下属战果如何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极端地自负。 D、这段为了表现项羽的骁勇善战和自负这一性格特征,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些? 动作 语言 场面 对比 4、研习第四段。 A、乌江自刎这段包含了几个场面? 乌江拒渡 赠马亭长 赐头故人 B、项羽本想东渡乌江,但他真正来到乌江岸边,看到拢船等待的亭长,他又否定自己的决定,项羽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知耻重义。 C、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心地仁善。 D、故人追之,想杀项羽邀功取赏,而项羽却慷慨赐头,这一对比又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E、本段作者又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性格? 动作、语言、对比。 三、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在写法上的不同。 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如宴会上写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等,主要通过项羽对刘邦、樊哙的态度表现项羽的思想性格。而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项羽,写他对失败和死亡时的言行,刻画他的悲剧形象,表现他的英雄末路之悲。 四、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都有评价,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哪个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五、我们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六、我们对项羽的认识【板书设计】 项 垓下之围: 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多情善感 动作 正面 侧面】 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阴陵失道和被困东城。 羽 东城快战: 【直率 粗犷 勇武豪爽 极端地自负 语言】 东城溃围:三次行动。【骁勇善战 极端地自负 动作 语言 场面 对比】 之 乌江自刎: 乌江拒渡 赠马亭长 赐头故人 【知耻重义 心地仁善 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死 七、写作训练。 要求: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6、时间:10分钟。 A、(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 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 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B、(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 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C、(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庖丁解牛教案一、教学思想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不仅仅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结合这一理念,设计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研读,讨论交流中学习课文,体悟人生。二、教学时数一课时。三、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的研读,使学生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从而做到“踌躇满志”地为人处事。2、结合文本虚构出庖丁的成长历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发掘本文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领会文本的深刻的含义,从中领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同时体会寓言的多义性。四、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课前全班朗读课文。)(二)导入(2分钟)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老人家很会讲故事。人们透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我们曾经听说过的“庄周梦蝶”、“鲲鹏”的故事就是出自他之口,这位老人家就是庄子。今天我们来看他另一则故事庖丁解牛。(三)课堂活动过程1、复述故事。(3分钟)请一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用幻灯片显示庖丁解牛的漫画。)(设计意图:结合漫画来复述课文,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课文,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这个同学的讲述,我们想一想,庖丁解牛的外在特点是什么?(幻灯片显示:问题:庖丁解牛的外在特点是什么?明确:庖丁解牛时的动作姿态和解牛时发出的声音均符合音乐和舞蹈节奏。)2、发挥想象,编写故事。(10分钟)(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细读文本,整合文中的材料,合情合理地虚构故事。也为后一个环节提供必要的铺垫和素材。)由上述介绍可见,庖丁解牛的刀法可谓出神入化,实乃高手中的高手。相信当年文惠君一定金口玉言,封他为“名庖”。我们知道,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段曲折离奇的成长历史。那今天庖丁的这段“神秘”往事就要靠我们来揭开。请大家结合课文,发挥想象,编写这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发言。(请1-2人发言。)(小组讨论说明:在班级教学组织操作上,全班按座位分成四人或六人一组,设组长一人。组长组织讨论,小组得出结论性的意见或答案,指定一个同学代表小组发言发言人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2)学生发言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编写的故事简短总结。(幻灯片显示:标题: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要求:尽可能多的使用原文中的材料。教师总结思路: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月更刀 苦练中 三年之后:目无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