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300720226 王梦莹 PHAR119001.01 医药伦理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概况及伦理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升,临终关怀作为一门近代医学领域新兴的学科,日益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临终关怀最初兴起于英国的圣克里斯多费医院,1976年护士桑德斯创办了世界著名的临终关怀机构,使垂危病人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过程得到需要的满足和舒适的照顾。在中国,美籍华人黄中天博士与天津医学院院长吴咸中教授以崔以泰副院长合作,共同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机构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随后,上海、北京、安徽、西安、宁夏、成都、浙江、广州等城市也相继建立了临终关怀医院、病区或护理院1。临终关怀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体现了人文关怀与人道主义,注重人的生命的质量与价值,帮助那些濒临死亡的人们减轻死亡的痛苦与恐惧。但由于人们对死亡的不同认知与共同存在的抵触心理,临终关怀发展中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伦理问题与阻碍。1 临终关怀的相关概念1.1 临终关怀的定义临终关怀(英文:hospice或palliative care)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由于临终关怀必然要涉及到各种症状的姑息治疗,所以在肿瘤科领域它和姑息治疗往往是同义语2。1.2 临终关怀的内容临终关怀主要分为三种方式:身关怀,心关怀和道业关怀或心灵关怀。身关怀是指通过医护人员及家属对病人身体的呵护,与饮食营养的调节,使病人处于放松状态。心关怀是指对病人的心理进行疏导,减轻其内心的不安、恐惧及紧张情绪,使其对未来充满希望与信心,用平静的心情对待死亡。道业关怀主要通过引导患者回顾人生中的快乐美好时光与有意义有价值的经历,渗透进宗教的学说,建立永生、轮回等生命价值观。1.3 临终关怀的对象临终关怀的对象主要是指患有恶性疾病,生命垂危濒临死亡的病人,如癌症晚期患者、心脏疾病、艾滋病等不治之症。同时对象还包括病人的家属,在陪伴着亲人走到生命尽头的过程中,对家属给予坚强的支持与安慰。积极层面上临终关怀也包括进行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对人们对死亡的认知和态度给予正确的引导。2 临终关怀发展的背景及必要性对临终病人来讲,恢复的希望极其渺茫,这时病人往往会因内心的极度恐慌使心理状态极不稳定,表现出消沉态度,对周围一切失去兴趣,行为暴躁,失去理智。对于普通的医护人员及病人家属同样造成心理压力与消极情绪。同时,对于患有恶性疾病的临终病人,为维持生命采用的某些长期的治疗过程是极其痛苦的,在心理上同样制造了不良影响。对于这些临终病人,对其进行及时的疏导是很有必要的。据资料显示,广东省某学校附属医院仅一年跳楼死亡患者4例,坐落在荔湾区的广州市某大型三甲医院,50%以上癌症晚期患者产生过轻生念头,平均每年2例跳楼死亡,部分人欲采取自杀措施被发现挽救3。3 我国临终关怀发展中的主要伦理问题3.1 传统观念中对死亡持抵制态度与西方受基督教影响的社会相比较,中国社会受传统儒家影响颇深,对死亡有种抵触心理。中国儒家文化中,对死亡谈论的是比较少的,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强调“仁、义、礼、智、信”的儒家学说重生,重现实,重入世,主张人要有最佳的行为方式,注重道德修养,对死亡推崇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而不会在死亡本身加以停留和迷恋。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更能体味到中国人对死亡的悲剧意识。在这种深刻的文化积淀下,中国人是避免谈论死亡的,也就很难接受死亡。因此,与其放手让病人在安详中死去,人们更希望通过一切手段挽留住生命,癌症晚期病人的化疗,肾病的透析,都是痛苦的治疗方式。有些病人终身躺在床上,身上接通各种仪器,插满导管,靠输营养液维持生命,这种方式已经将人的生命价值降到了最低,但病人家属同样会选择这种方式,因为人们对死亡表现出恐惧与抵制,而非面对现实地接受。因此临终关怀的发展在中国受到较大阻碍。相比之下,西方对待死亡更加豁达。受基督教的影响,人们对天堂持有美好的愿望,对永生抱有信心。因此面对死亡,病人内心较为平静,而家属也有缓和的心态,并不主张强留住生命而使患者饱受煎熬。所以临终关怀受到许多家庭的青睐。3.2 受“孝道”的影响所谓“百善孝为先”,“养儿防老”,中国人将孝道视为衡量人的道德品行的一大指标。因此,中国儿女面对身患重病的老人,更多采取的是用一切手段挽留住老人的性命。很多癌症晚期患者的儿女将老人送到医院治疗是迫于伦理环境的压力。虽然明知老人身患不治之症,儿女仍会倾其所有来治病,直到老人生命的最后一刻,若不这样,儿女的良心上无法承受,社会的舆论也不允许这么做。若直接把病人送进临终医院,无疑是先给病人宣布了死刑,自己放弃了治疗,这也是不被社会所认可的。这也是临终关怀在中国发展面临的一个障碍。3.3 医疗机构面临伦理挑战当病人在普通医院接受治疗并确诊为不治之症后,医院有义务通知病人或家属其病情,由信息不对称性,病人作为弱者会向医院咨询医疗措施。这时医疗机构的举措和建议就显得至关重要。作为医护人员,有责任尽最大努力保住患者生命,履行救死扶伤的天职。但救死扶伤并不等同与尊重患者的生命。在尊重患者生命的角度考虑,如何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保障患者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将人性渗透在治疗中,是目前医疗机构需要做的转变。顾海兵先生指出,“在我们的整个科学及教育的体系中,只有生的教育,而没有死的教育;只有优生学而没有优死学;只有计划生育而不计划死亡;只有人生观没有人死观;只有生的崇高而没有死的光荣。试想,如果没有死亡,人口数量无限制增长,地球资源被吃光用尽,人类还能生存发展吗?因此,死亡的不可避免是人类延续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死亡是伟大的。”4所以,临终关怀要求医务人员尊重死亡,而这对医疗机构是一个伦理上的冲击。临终关怀还要求医务人员将重心由治疗转移到护理上。不重视病人的疾病发展和治疗对医疗机构来说是很困难的,毕竟由他们的本职就决定了对疾病不能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而在临终医院里,医务人员侧重的是对病人身心的护理,这也是一个重大转变。3.4 医疗资源分配中的冲突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紧缺,分配不均。据统计,目前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三分之二又在大医院,而社区基层卫生服务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则严重不足5。在我国医疗资源缺乏的现状下,如何加大对临终医院的医疗配备建设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又是否意味着加大临终医院的建设不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据有关人士对215例恶性肿瘤患者临终期医疗费用的调查结果显示,恶性肿瘤患者临终期的医疗费用十分惊人,使卫生资源造成极大浪费6。而临终医院的费用则明显降低了,以一所临终医院松堂医院为例,这家医院被卫生部评定为一级甲等医院,北京市卫生局指定其为“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每天住院费16元,护理费每小时0.5元,每月护理费、住院费总计840元。根据病情、家庭、单位能力,可协调用药费用。住院费用在北京市属较低水平7。因此,与其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治疗那些临终病人,不如把这些花费用在临终医院的投资上。所以,加大临终医院的建设是很有必要的,而尽快解决医疗资源的分配问题才能加快发展临终关怀。4 我国推进临终关怀发展的措施4.1 加强对国民进行正确的死亡观教育目前我国的伦理环境不支持临终关怀的发展,而它对处于其中的人员有潜在的极具影响力的引导制约的作用。所以应加强死亡观教育,使伦理环境呈现出新的面貌。加强死亡观教育,首先要从学校教育入手,由于现在积极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教育有面向学校和成人,这对建立正确的死亡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应加强教育力度,使人们从内心深处正确认识死亡,这样才能理性对待临终关怀。同时医护人员进行死亡教育也是迫切需要的,目前许多医护人员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无正确的死亡观。据相关人士对北京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436名临床医护人员的调查显示,在家中能公开谈论死亡情况的仅占37%8。对医护人员进行死亡教育,使其对死亡拥有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承受能力,这对临终关怀的推进有重要作用。4.2 加强对相关医护人员的专业性培训由于临终关怀的发展对传统医疗机构的伦理冲击,使大多数医护人员无法接受这种工作理念,缺乏专业性技能,把护理的地位提高到主导地位,常常使医护人员感到束手无策。因此,需要展开相关的技能培训,体现出临终关怀的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的特殊性。据相关人士称,他们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592名医护人员,对其进行有关的临终关怀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基本知识、哲理与原则及疼痛控制相关知识三个维度回答正确率分别为56.25%94.09%、46.62%81.59%、41.39%82.60%,说明医护人员临终关怀基本知识掌握较好,对临终关怀哲理和原则缺乏深入理解,普遍缺乏疼痛控制方面的知识9。因此可对相关环节加强教育培训。4.3 加大对医疗资源的投入,改善分配不均的矛盾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是临终关怀发展中的瓶颈。通过分析,临终关怀有助于平衡人们对医疗卫生的费用平衡,但资源的缺乏使得临终医院无法实现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与建设,适当限制大城市医疗机构的无限扩张,改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同时在高等教育中开设临终关怀的相关课程与专业,专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改善医疗资源缺乏的问题。综上所述,临终关怀是社会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体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与生命质量的追求,是现代医疗卫生体制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面对我国的许多临终关怀中的伦理问题,应加以深入分析,制定合理措施,积极推动临终关怀的发展,构建我国合理可持续的医疗卫生体制。参考文献:1 百度百科 临终关怀 EB. /view/191355.htm2 百度百科 临终关怀 EB. /view/191355.htm3 涂端玉 医院5年内20名癌症患者自杀专家呼吁临终关怀 N 大洋网-广州日报 2007-3-30/2011-12-174 丁焱 临终关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N 中华护理杂志2000年10月第35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