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SCDMA中文协议7--specs-040.doc_第1页
TD-SCDMA中文协议7--specs-040.doc_第2页
TD-SCDMA中文协议7--specs-040.doc_第3页
TD-SCDMA中文协议7--specs-040.doc_第4页
TD-SCDMA中文协议7--specs-040.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XX-XX-XX发布 20X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 印发TD-SCDMA系统基站设备无线收发性能技术规范TD-SCDMA System Node-B 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目 次前 言III1 范围22 引用标准23 定义,符号与缩写33.1 定义33.2 符号33.3 缩写44 概要54.1 测试冗余54.2 基站功率等级54.3 应用区域要求55 工作频段和信道排列65.1 概述65.2 工作频带65.3 收发频率间隔65.4 信道分配65.4.1 信道间隔65.4.2 信道调整步长65.4.3 信道编号66 发信特性66.1 概述66.2 基站输出功率66.2.1 基站最大输出功率66.3 频率稳定度76.3.1 最低要求76.4 输出功率动态范围76.4.1 开环功率控制76.4.2 功率控制步长76.4.3 功率控制动态范围76.4.4 最小发射功率86.4.5 PCCPCH 功率86.5 发射机开启关闭功率86.5.1 发射机关闭功率86.5.2 发射机开启关闭时间模板86.6 射频辐射86.6.1 占用带宽86.6.2 带外辐射86.6.3 杂散辐射96.7 发射互调特性126.7.1 最低要求126.8 发送调制126.8.1 发送脉冲成形滤波器126.8.2 调制精度136.8.3 峰值码域误差137 收信特性137.1 概述137.2 参考灵敏度电平137.2.1 最低要求137.3 动态范围137.3.1 最低要求137.4 相邻信道选择性147.4.1 最低要求147.5 阻塞特性147.6 互调特性157.7 杂散辐射157.7.1 最低要求158 性能要求158.1 概述158.2 静态传播环境下的解调性能要求168.2.1 DCH解调168.3 多径传播环境下DCH信道的解调168.3.1 第一类多径传播环境168.3.2 第二类多径传播环境178.3.3 第三类多径传播环境18附录A (标准的附录) 测量信道20A.1 概述20A.2 参考测量信道20A.2.1 上行参考测量信道(12.2 kbps)20A.2.2 上行参考测量信道(64 kbps)22A.2.3 上行参考测量信道 (144 kbps)23A.2.4 上行参考测量信道 (384 kbps)24附录B (标准的附录) 传播环境25B.1 静态传播环境25B.2 多径衰落传播环境25修改记录26前 言本通信标准参考性技术文件主要定义了TD-SCDMA系统的基站设备的无线收发特性的最低要求。本参考性技术文件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提出。本参考性技术文件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归口。本参考性技术文件起草单位: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本参考性技术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晓丽、冯庆国、蒋守宁。本参考性技术文件2001年1月首次发布。本参考性技术文件委托无线通信标准研究组负责解释。III通信标准参考性技术文件TD-SCDMA系统基站设备无线收发性能技术规范TD-SCDMA System Node-B 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1 范围本通信标准参考性技术文件规定了TD-SCDMA基站设备的最低射频特性要求。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1 CWTS,TS C402 V3.2.0,“Node B, 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2 3GPP,3G TR 25.945 V1.1.0,“RF requirements for 1.28Mcps UTRA TDD option”。 3 3GPP,3G TS 25.105 V3.4.0,“UTRA (BS) TDD; 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4 ITU-R Recommendation SM.329-7 “Spurious emissions”。5 ETSI ETR 273-1-2:“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 (ERM); Improvement of radiated methods of measurement (using test sites) and evalu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ment uncertainties;Part 1:Uncertainties in the measuremement of mobile radio equipment characteristics;Sub-part 2:Examples and annexes”。3 定义,符号与缩写3.1 定义本标准中相关技术术语定义如下功率设置达到规定输出功率所需的控制信号的数值;功率设置是由功率控制字改变的。最大功率设置最大可使用的功率设置最大输出功率最大功率设置时在发射时隙上测得的平均功率峰值功率在99.9%的时间内测得的射频包络瞬时功率最大峰值功率最大功率输出时对应的峰值功率平均功率在任何指定时间间隔内测得的平均发射功率,此时间间隔包括未发射的时间段最大平均功率最大功率设置时,在发射时隙上测得的平均功率距离测量直接在天线连接口测试,忽略由于连接带来的延时。3.2 符号本标准使用了下述符号:符号说明3.3 缩写本标准中应用到的缩写定义如下:ACIR邻道干扰比(Adjacent Channel Interference Ratio)ACLR邻道泄漏功率比(Adjacent Channel Leakage power Ratio)ACS邻道选择性(Adjacent Channel Selectivity)BER误比特率(Bit Error Rate)BS基站(Base Station)CW连续波(未调制)(Continuous Wave (unmodulated signal))DL下行链路(前向链路)(Down Link (Forward Link))DPCHoDPCH0用于模拟单个小区内的多址干扰,它是一个扩谱因子为16的扩谱码DPCHo 的每个随机码片的平均发射能量与同小区中一个时隙内所有用户的总发射功率谱密度之比,测试口为基站天线连接口EIRP有效全向辐射功率(Effective Isotropic Radiated Power )FDD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ER误帧率(Frame Error Rate)Ioc在基站天线连接口处测得的带限白噪声功率谱密度or在基站天线连接口处测得的本小区一个时隙中所有用户的接收功率谱密度PPM百万分之一(Parts Per Million)RSSI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 )SIR信干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TDD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TPC发射功率控制(Transmit Power Control)UE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L上行链路(反向链路)(Up link (reverse link))PCCPCH主公共控制物理信道(Primary Common Control Physical Channel)4 概要4.1 测试冗余本标准中制定的指标要求不包括测量的不确定性。在BS测量标准中已就测量不确定性进行了相应的定义。对于每项测试其测试冗余需单独计算,然后将其加在相应的指标上产生测试限制。4.2 基站功率等级本指标适用于网络运营商在协调情况下的基站应用场所。详细的BS功率等级定义将在以后定义。4.3 应用区域要求本标准中的指标或许只适用于某些特殊的区域。表1中列出了不同区域情况下的不同要求。表1 区域要求列表章节号要求注释5.2频带6.2.1基站最大输出功率在某个区域内,正常条件下的最低要求同样也可能应用于超出正常条件定义以外的情况6.6.2.1频谱辐射掩模模板频谱掩模模板要求在某个区域内是必需满足要求的,而在另外的区域,此掩模模板要求可以不用。6.6.3.1.1杂散辐射(A类)杂散辐射满足 ITU-R 建议SM.329-7中关于A类杂散要求 16.6.3.1.2杂散辐射(B类)杂散辐射满足 ITU-R 建议SM.329-7中关于A类杂散要求 16.6.3.2.1在同一覆盖区域内TD-SCDMA系统与GSM900系统的共存本要求用于当TD-SCDMA系统与GSM900系统的覆盖区域有重叠时,为保证重叠区域内的GSM900移动台能正常工作,对TD-SCDMA基站提出的相应要求。6.6.3.2.2TD-SCDMA基站与GSM900基站共址本要求用于当TD-SCDMA基站与GSM900基站共址时,为保证GSM900基站接收机正常工作, 对TD-SCDMA基站提出的相应要求。6.6.3.3.1在同一覆盖区域内TD-SCDMA系统与DCS1800系统的共存本要求用于当TD-SCDMA系统与DCS1800系统的覆盖区域有重叠时,为保证重叠区域内的DCS1800移动台能正常工作, 对TD-SCDMA基站提出的相应要求。6.6.3.3.2TD-SCDMA基站与DCS1800基站共址本要求用于当TD-SCDMA基站与DCS1800基站共址时,为保证DCS1800基站接收机正常工作, 对TD-SCDMA基站提出的相应要求。6.6.3.4.1.在同一覆盖区域内TD-SCDMA 系统与 WCDMA系统的共存本要求用于当TD-SCDMA系统与WCDMA系统的覆盖区域有重叠时,为保证重叠区域内的WCDMA系统能正常工作, 对TD-SCDMA基站提出的相应要求。6.6.3.4.2TD-SCDMA基站与WCDMA基站共址本要求用于当TD-SCDMA基站与WCDMA基站共址时,为保证WCDMA基站接收机正常工作, 对TD-SCDMA基站提出的相应要求。7.5阻塞特性本要求适用于章节5.2中划分给基站的频段。5 工作频段和信道排列5.1 概述本章介绍与工作频段和信道分配。5.2 工作频带TD-SCDMA系统工作在如下频段:a)1900 1920 MHz:上/下行共用 2010 2025 MHz :上/下行共用其它频段由相关主管部门确定。5.3 收发频率间隔由于TD-SCDMA采用TDD时分双工方式,故没有收发频率间隔。一个TD-SCDMA子帧由7个时隙组成,两个转换点,一个为固定点另一个位置可灵活设置。在此活动转换点之前的时隙为上行时隙,之后的时隙为下行时隙。5.4 信道分配5.4.1 信道间隔TD-SCDMA的标称信道间隔为1.6MHz,但在实际应用场合此指标可以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性能要求。5.4.2 信道调整步长信道调整步长为200kHz,即载频频率必须是200kHz的整数倍。5.4.3 信道编号载频频率由绝对无线频道号AFRCN进行定义。在IMT2000频带内AFRCN定义如下:Nt = 5 * ( F( MHz) F 3276.6 MHz F为载频频率,单位为MHz6 发信特性6.1 概述除非特殊说明,以下的发信机特性均为基站天线连接点处测得的指标。6.2 基站输出功率基站输出功率Pout 是指在某个时隙内一个载频信号消耗在发射机的标称负载上的平均功率。基站额定功率PRAT是指由制造商宣称的在天线连接口处一个激活时隙上每个载波可用到的平均功率电平。6.2.1 基站最大输出功率基站最大输出功率Pmax是指在指定参考条件下,在天线连接口处一个激活时隙上每个载波的平均功率电平。6.2.1.1 最低要求在正常条件下,基站的最大输出功率应保持在额定输出功率的2dB内。在极限条件下,基站的最大输出功率应保持在额定输出功率的2.5dB内。在特定区域,正常条件下的最低要求也适用于超出正常条件所定义范围的某些条件。6.3 频率稳定度频率稳定度是指基站在指定载频上工作时其发射信号的稳定能力。基站射频频率源和码片时钟使用同一频率源。6.3.1 最低要求在所观测的时隙内,基站已调制载波频率的准确度应保证在 0.05 PPM以内。6.4 输出功率动态范围功率控制用于限制干扰信号的电平。在下行链路上,基站发射机使用功率控制。6.4.1 开环功率控制开环功率控制是指基站根据在上行链路接受到的信号调整基站发射机输出功率的能力。基站根据在上行业务信道上接收到的由UE端发来的TPC控制比特 调整其CCTrCH信道的平均输出功率。开环功率控制基于对UE接收的SIR测量以及由UE 产生的TPC命令。6.4.2 功率控制步长功率控制步长是指基站根据来自UE的TPC命令进行发射机输出功率调整的步长改变。6.4.2.1 最低要求下行链路:1, 2, 3 dB。发射机输出功率容冗限以及在控制步长范围内的平均功率变化要求见表2。表2 功率控制步长容限要求步长容限每10个步长变化对应的平均输出功率变化范围要求下限上限1dB+/-0.5dB+/-8dB+/-12dB2dB+/-0.75dB+/-16dB+/-24dB3dB+/-1dB+/-24dB+/-36dB6.4.3 功率控制动态范围功率控制动态范围指在指定参考条件下最大发射功率与最小发射功率的差值。6.4.3.1 最低要求下行链路功率控制动态范围:30 dB6.4.4 最小发射功率最小发射功率指功率设置为最小值时对应的基站输出功率。6.4.4.1 最低要求下行链路最小发射功率设置为:最大发射功率30dB6.4.5 PCCPCH 功率PCCPCH功率指PCCPCH在发射时隙上的平均功率。PCCPCH的标称功率值通过BCH信道通知UE。PCCPCH的实际测量值与在BCH上通知的标称值的误差值不能超出表3的误差容限要求。该误差容限是工作时隙上总的平均输出功率Pout与额定输出功率PRAT的函数。表3 实测PCCPCH与标称值的误差容限要求在工作时隙上测得的总功率dBPCCPCH功率容限要求PRAT-3 Pout PRAT+2+/- 2.5 dBPRAT-6 Pout PRAT-3+/- 3.5 dBPRAT-13 Pout PRAT-6+/- 5 dB6.5 发射机开启关闭功率6.5.1 发射机关闭功率发射机关闭功率状态指基站不发射。此参数定义为发射机处于关闭状态时在信道带宽内测得的最大发射输出功率。6.5.1.1 最低要求发射机关闭功率必须小于-82dBm。其测量滤波器使用带宽为码片速率、滚降系数为a=0.22的根升余弦滤波器6.5.2 发射机开启关闭时间掩模模板发射机开启关闭时间掩模模板定义为基站发射机打开关闭时发射功率电平与时间的关系。6.5.2.1 最低要求待定。6.6 射频辐射6.6.1 占用带宽占用带宽指以指定信道的中心频点为中心,包含总发射功率的99%功率的频带宽度。基于TD-SCDMA1.28Mcps码片速率的占用带宽为1.6MHz。6.6.2 带外辐射带外辐射指在信道带宽以外由于调制以及发射机的非线性所产生的不期望得到的辐射,该辐射不包括杂散辐射。带外辐射要求由两方面确定:频谱辐射掩模模板的要求和发射机邻道功率比要求。6.6.2.1 频谱辐射掩模模板表4 基站频谱辐射掩模模板距载波中心频率的偏离值最大功率电平测量带宽0.8 1.12 MHz-22dBm30 kHz *1.12 - 2.4 MHz0.3 MHz *2.4 2.72 MHz-21dBm0.3 MHz *2.72 4.0 MHz-25dBm0.3 MHz *6.6.2.2 邻道泄漏功率比(ACLR)邻道泄漏功率比指发射功率与其落到相邻信道功率的比值。测量条件为:测量带宽为码片速率,滤波器为根升余弦滚降(滚降系数为0.22)滤波器。此指标要求适用于所有基站配置(单载波以及多载波)与应用场合。6.6.2.2.1 最低要求ACLR必须大于表5规定的数值。表5 基站ACLRBS相邻信道偏移ACLR 要求 1.6 MHz40 dB 3.2 MHz50 dB6.6.3 杂散辐射杂散辐射指由无用信号产生的辐射,例如谐波辐射、杂散辐射、交调分量以及其它频率变换分量。杂散辐射不包括带外辐射。测量点在基站射频输出口。在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所有的要求的测量均为平均功率测量。6.6.3.1 必备要求无论使用任何类型的发射机都必须满足6.6.3.1.1和6.6.3.1.2章节中的要求。两个章节中的要求适用于指定频率范围内的频率,即在已使用的第一个可用载频的中心频率以下54MHz和最后一个已使可用的载频的中心频率以上54MHz的频率。6.6.3.1.1 杂散辐射(A类要求)杂散辐射应满足以下有关A类的要求,见ITU-R SM.329-71建议要求。6.6.3.1.1.1 最低要求任何杂散辐射功率不能超出表6的要求。表6 BS杂散辐射要求,A类频带最低要求测量带宽注释9kHz 150kHz-13 dBm1 kHz带宽参照ITU SM.329-7, s4.1150kHz 30MHz10 kHz带宽参照 ITU SM.329-7, s4.130MHz 1GHz100 kHz带宽参照 ITU SM.329-7, s4.11GHz 12.75 GHz1 MHz高端频率参照 ITU SM.329-7, s2.66.6.3.1.2 杂散辐射(B类要求)杂散辐射应满足以下有关B类的要求,见ITU-R SM.329-71建议要求。6.6.3.1.2.1 最低要求任何杂散辐射功率不能超出表7的要求。表7 BS杂散辐射要求,B类频带最大电平测量带宽注释9kHz 150kHz-36 dBm1 kHz带宽参照 ITU SM.329-7, s4.1150kHz 30MHz- 36 dBm10 kHz带宽参照 ITU SM.329-7, s4.130MHz 1GHz-36 dBm100 kHz带宽参照 ITU SM.329-7, s4.11GHzFc1-19.2MHz 或 Fl 3.2MHz选较高的频率-30 dBm1 MHz带宽参照 ITU SM.329-7, s4.1Fc1 19.2 MHz or Fl -3.2MHz选较高的频率rFc1 16 MHz or Fl 3.2 MHz选较高的频率-25 dBm1 MHz参照 ITU-R SM.329-7, s4.1Fc1 16 MHz or Fl 3.2 MHz选较高的频率Fc2 + 16 MHz or Fu +3.2 MHz选较低的频率-15 dBm1 MHz参照 ITU-R SM.329-7, s4.1Fc2 + 16 MHz or Fu + 3.2MHz选较低的频率Fc2 +19.2MHz or Fu + 3.2MHz选较低的频率-25 dBm1 MHz参照 ITU-R SM.329-7, s4.1Fc2 + 9.2MHz or Fu + 3.2MHz选较低的频率12,5 GHz-30 dBm1 MHz带宽参照ITU-R SM.329-7, s4.1. 高端频率参照ITU-R SM.329-7, s2.6Fc1: 由基站发射的第一个载波信号的中心频率Fc2: 由基站发射的最后一个载波信号的中心频率Fl : TDD工作频段的低端频率Fu : TDD工作频段的高端频率6.6.3.2 TD-SCDMA系统与GSM900系统的共存6.6.3.2.1 在同一覆盖区域内TD-SCDMA系统与GSM900系统的共存当TD-SCDMA系统与GSM900系统的覆盖区域有重叠时,为保证重叠区域内的GSM900移动台能正常工作,TD-SCDMA基站应满足相应的要求。6.6.3.2.1.1 最低要求任何杂散辐射功率不能超出表8的要求表8 TD-SCDMA基站杂散辐射要求(在GSM900移动台能接收到的区域内)频带最大电平测量带宽注释921 960MHz-57 dBm100 kHz6.6.3.2.2 TD-SCDMA基站与GSM900基站共址当TD-SCDMA基站与GSM900基站共址时,为保证GSM900基站接收机正常工作,TD-SCDMA基站应满足以下的要求。6.6.3.2.2.1 最低要求杂散辐射功率不能超出表9的要求表9 TD-SCDMA基站杂散辐射要求(与GSM900共址)频带最大电平测量带宽注释876 915 MHz98 dBm100 kHz6.6.3.3 TD-SCDMA系统与DCS1800系统的共存6.6.3.3.1 在同一覆盖区域内TD-SCDMA系统与DCS1800系统的共存当TD-SCDMA系统与DCS1800系统的覆盖区域有重叠时,为保证重叠区域内的DCS1800移动台能正常工作,TD-SCDMA基站应满足相应的要求。6.6.3.3.1.1 最低要求杂散辐射功率不能超出表10的要求表10 TD-SCDMA基站杂散辐射要求(在DCS1800移动台能接收到的区域内)频带最大电平测量带宽注释1805 1880MHz-47 dBm100 kHz6.6.3.3.2 TD-SCDMA基站与DCS1800基站共址当TD-SCDMA基站与DCS1800基站共址时,为保证DCS1800基站接收机正常工作,TD-SCDMA基站应满足以下的要求.6.6.3.3.2.1 最低要求任何杂散辐射不能超出表11的要求。表11 TD-SCDMA基站杂散辐射要求(与DCS1800共址)频带最大电平测量带宽注释1710 1785 MHz-98 dBm100 kHz6.6.3.4 TD-SCDMA系统与WCDMA系统的共存6.6.3.4.1 在同一覆盖区域内TD-SCDMA系统与WCDMA系统的共存当TD-SCDMA系统与WCDMA系统的覆盖区域有重叠时,为保证重叠区域内的WCDMA系统能正常工作,TD-SCDMA基站应满足相应的要求。6.6.3.4.1.1 最低要求杂散辐射功率不能超出表12的要求表12 TD-SCDMA基站杂散辐射要求(在WCDMA系统能接收到的区域内)频带最大电平测量带宽注释1920 1980 MHz-32 dBm1 MHz2110 2170 MHz-52 dBm1 MHz6.6.3.4.2 TD-SCDMA基站与WCDMA基站共址当TD-SCDMA基站与WCDMA基站共址时,为保证WCDMA基站接收机正常工作,TD-SCDMA基站应满足以下的要求.6.6.3.4.2.1 最低要求任何杂散辐射不能超出表13的要求。表13 TD-SCDMA基站杂散辐射要求(与WCDMA共址)频带最大电平测量带宽注释1920 1980 MHz-86 dBm1 MHz2110 2170 MHz-52 dBm1 MHz6.7 发射互调特性发射互调特性是指当有用信号和通过天线进入发射机的干扰信号共同存在时,发射机对由非线性器件产生的信号抑制的能力的测量.发射互调电平指当一个已调CDMA信号以低于主信号30dB的电平从天线连接器馈入设备时所产生的互调产物的功率。干扰信号的频率为偏离主信号中心频率1.6 MHz, 3.2 MHz 和 4.8 MHz。6.7.1 最低要求发射互调电平不能超出章节6.6.2和6.6.3规定的带外辐射以及杂散辐射的要求6.8 发送调制6.8.1 发送脉冲成形滤波器TD-SCDMA发送脉冲成形滤波器指滚降系数a =0.22的根升余弦滚降滤波器。其中:滚降系数a =0.22;码片速率chiprate=1.28Mcps;码片周期;6.8.2 调制精度调制精度是对理想调制波形与实际测得的调制波形之间的偏差(或称为误差向量)的测量。其定义为误差向量平均功率与参考信号平均功率之比的平方根,用百分号%表示。测量间隔为一个时隙。此要求适应于章节6.4.3中指定的功率动态范围。6.8.2.1 最低要求调制精度必须小于12.5%。6.8.3 峰值码域误差码域误差指将误差向量功率等效到特定扩频系数的码域所得到的误差。每个码的码域误差定义为与参考波形平均功率之比,用dB表示。峰值码域误差定义为最大的码域误差。测量间隔为一个时隙。6.8.3.1 最低要求当扩谱系数为16时,峰值码域误差不能大于-28dB.7 收信特性7.1 概述本章节中有关接受性能的要求基于无分集接收机。如果采用分集,本要求同样适用于每个天线的连接口,此时另外的口需接负载。7.2 参考灵敏度电平参考灵敏度是指在天线连接口处测得的不超出章节7.2.1指定的FER/BER要求的最小接收功率。7.2.1 最低要求使用附录A的测量信道测得的基站参考灵敏度电平和性能应满足表14的要求,表14 基站参考灵敏度电平数据率基站参考灵敏度电平( dBm)FER/BER12.2 kbps-110 dBmBER 0.0017.3 动态范围接收机动态范围是指当接收信道上的干扰AWGN增加时接收机能正常接收信号的能力。此时接收机必需满足指定有用信号灵敏度恶化时的BER要求。7.3.1 最低要求在表15指定的参数条件下测得的BER不能超过0.001。表15 动态范围要求参数电平单位数据率12.2kbps有用信号 + 30 dBdBml干扰AWGN信号-76dBmdBm/1.28 MHz7.4 相邻信道选择性邻道选择性ACS是指在邻道信号存在的情况下,对基站接收机接收有用信号能力的测量,该邻道信号的频率偏离指定信道中心频率一个特定的频率。ACS定义为指定信道的接收滤波器在该信道上的衰减和在相邻信道上衰减的比率。7.4.1 最低要求在表16指定的参数条件下测得的BER不能超过0.001表16 相邻信道选择性要求参数电平单位数据率12.2kbps有用信号参考灵敏度电平+ 6dBdBm干扰信号55dBm已调干扰信号频偏(有用信号中心频率为参考)1.6MHz7.5 阻塞特性阻塞特性是指除有用信号外在其它频点上(不包括相邻信道的频点)存在其它干扰信号时,对接收机接收有用信号能力的测量。阻塞性能应用于表17中指定的所有频率,频率变化步长为1MHz。当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共同进入到基站天线时,在表17中指定的参数条件下,静态参考性能必需满足章节7.2.1的要求。表17 在章节5.2工作频段上的阻塞特性要求干扰信号中心频率干扰信号电平有用信号电平干扰信号最小偏移干扰信号类型1900 1920 MHz,2010 2025 MHz-40 dBm+ 6dB3.2MHzTD-SCDMA扩谱码信号1880 1900 MHz,1990 2010 MHz,2025 2045 MHz-40 dBm+ 6dB3.2MHzTD-SCDMA扩谱码信号1920 1980 MHz-40 dBm+ 6dB3.2MHzTD-SCDMA扩谱码信号1 1880 MHz,1980 1990 MHz,2045 12750MHz-15 dBm+ 6dB载波信号7.6 互调特性两个射频干扰信号的三阶和更高阶的信号经混频所产生的干扰信号会落在工作的频带内.互调响应抑制是指当存在两个或多个与有用信号有特定频率关系的干扰信号时,对接收机接收有用信号能力的测量.当以下的信号进入到基站天线时,应该满足7.2.1章节的静态参考性能要求.有用信号在指定的信道频率上的信号电平比静态参考电平高6dB两干扰信号参数如表18所示表18 互调要求干扰信号电平频率偏差干扰信号类别- 48 dBm3.2MHz载波信号- 48 dBm6.4 MHzTD-SCDMA扩谱信号7.7 杂散辐射杂散辐射功率是指在基站天线连接口测得的由接收机产生和放大的辐射功率。本要求适用于所有收发天线分开的基站。测试时如果收发都处于开启状态则需将在发射口接负载。对于收发天线共用的基站,可使用章节6.6.3中发射杂散辐射要求。7.7.1 最低要求杂散辐射功率应不超出表19的要求表19 接收机杂散辐射要求频带最大电平测量带宽注释9 kHz 1 GHz-57 dBm100 kHz1 GHz 1.9 GHz and1.98 GHz 2.01 GHz-47 dBm1 MHz不包括Fc1-4 MHz至Fc2+4 MHz 范围的频率1.9 GHz 1.98 GHz and2.01 GHz 2.025 GHz-83 dBm1.28 MHz不包括Fc1-4 MHz至Fc2+4 MHz 范围的频率2.025 GHz 12.75 GHz-47 dBm1 MHz不包括Fc1-4 MHz至Fc2+4 MHz 范围的频率8 性能要求8.1 概述TD-SCDMA基站在附录A和附录B定义的测量信道和传播环境下工作时,其性能必需满足一定的要求。所要求的or/Io 适用于所有天线测试口。表20 基站性能要求汇总物理信道测量信道静态第一类多径环境第二类多径环境第三类多径环境性能要求DCH12.2 kbpsBLER10-2BLER10-2BLER10-2BLER10-264 kbpsBLER10-1, 10-2BLER10-1, 10-2BLER10-1, 10-2BLER10-1, 10-2, 10-3144 kbpsBLER10-1, 10-2BLER10-1, 10-2BLER10-1, 10-2BLER10-1, 10-2, 10-3384 kbpsBLER10-1, 10-2BLER10-1, 10-2BLER10-1, 10-2BLER10-1, 10-2, 10-38.2 静态传播环境下的解调性能要求8.2.1 DCH解调DCH在静态传播环境下的性能要求是指接收机输入信号的电平达到指定的or/Ioc门限时所允许的最大误块率BLER。8.2.1.1 最低要求在表21指定的参量条件下测得的BLER不能超出由表22指定的BLER的要求。 表21 静态传播环境参数设置参数单位测试条件1测试条件2测试条件3测试条件4DPCHo数目4110DPCHo扩谱因子888-dB-7-7-70IocdBm/1.28MHz-91数据率kbps12.264144384表22 白噪测量信道下的性能要求测试条件dBBLER10.610-22-0.910-1-0.410-23-0.310-1-0.110-240.510-10.610-28.3 多径传播环境下DCH信道的解调8.3.1 第一类多径传播环境DCH在第一类多径传播环境下的性能要求是指接收机输入信号的电平达到指定的or/Ioc门限时所允许的最大误块率BLER。8.3.1.1 最低要求在表23指定的参数条件下测得的BLER不能超出由表24指定的BLER的要求。表23 第一类多径传播环境参数设置参数单位测试条件1测试条件2测试条件3测试条件4DPCHo 数目4110DPCHo扩谱因子888-DB-7-7-70IocdBm/1.28 MHz-91数据率Kbps12.264144384表24 第一类多径传播环境下基站的性能要求测试条件dBBLER110.410-225.310-19.410-235.710-110.110-246.010-110.010-28.3.2 第二类多径传播环境DCH在第二类多径传播环境下的性能要求是指接收机输入信号的电平达到指定的or/Ioc门限时所允许的最大误块率BLER。8.3.2.1 最低要求在表25指定的参量条件下测得的BLER不能超出由表26指定的BLER的要求。表25 第二类多径传播环境参数设置参数单位测试条件1测试条件2测试条件3测试条件4DPCHo 数目4110DPCHo扩谱因子888-dB-7-7-70IocdBm/1.28 MHz-91数据率kbps12.264144384表26 第二类多径传播环境下基站的性能要求测试条件dBBLER16.710-223.610-15.910-234.210-16.310-244.610-16.010-28.3.3 第三类多径传播环境DCH在第三类多径传播环境下的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