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诗歌翻译等值之我.pdf_第1页
汉英诗歌翻译等值之我.pdf_第2页
汉英诗歌翻译等值之我.pdf_第3页
汉英诗歌翻译等值之我.pdf_第4页
汉英诗歌翻译等值之我.pdf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卷第3期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 l 4 N o 3 2 0 0 6年9月J O U R N A L O F N I N G B O R A D I O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英语语言文学 一 英国诗人R o b e r t F r o s t在给诗歌的定义中竟然有这么 一句 P o e m i s l a s t w h e n t r a n s l a t e d 姑且不论其说 法是否太武断 但它至少引发了我们对诗歌翻译的等值性 问题的思考 究竟诗歌可不可译 诗作与原诗的差距为多 少 诗歌翻译究竟能否等值 我国著名诗词翻译家许渊冲 教授在 翻译的艺术 一书中把诗歌美归纳为意美 音 美 形美 也可称为 三美 标准 意美是思维和语义的 表现美 音美是语符的音韵美 而形美是语符的形体美 译者的任务就是感悟原著的美 并把这种美完全移注入另 一种语言 从而使这另一种语言所属国家的读者能够获得 清楚的理解和强烈的感受 程度和使用原著语言的人相 等 可见诗歌美的价值生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诗歌 意境的有效传承往往依赖其意美 音美 形美的理想对 应 从而创造出形神兼备的完美译本 此乃诗歌翻译的等 值问题 然而纵观历代诗歌翻译名家理论及翻译实践 这 种翻译的 全等值 是不可能达到的 因为诗歌美的价值 生成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偏差现象 记得语言大师吕淑湘先 生曾说过 以诗体译诗之弊有三端 一曰趁韵 二曰颠 倒词语以求可译 三曰增删反复易原诗意义 又曰 意义之变通有三 或相异 或省减 或增加 下面 我 们即从最常见的 增 删 易 三种偏差现象着手讨 论 1 信息之增 这是指在信息传译中 译文传递的信息超过原作传递 的信息 中外不少文化巨人都曾对译作超过原作这一点十 分赞赏 鼓吹这一论点的人一方面承认所谓的 信 一 方面又允许信息增值现象的存在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过 犹不及 何 信 之有 在某种程度上 这是一种误译 增值部分或超过部分属于译者而不属于原作者 一方面增 大了有效的文化信息量 一方面却阻碍了读者对原作真面 目的认识 有误导甚至欺骗读者之嫌 试看下例 汉英诗歌翻译等值之我 周霄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4 1 0 0 7 5 摘要 本文通过详细的例子分析诗歌翻译的三种差异现象 信息增值 信息减值及信息失真和扭曲 并从语言差 异 人类审美情趣的多样化 读者与译者的多层次 文学底蕴和文化历史知识获得的差异四方面来考察译文和原文等值 偏差的原因 作者试图寻找诗歌翻译中等值觅得的可能性 并对翻译诗歌的等值的途径提出自己的看法 即在保证中心 信息等值的前提下 再尽可能多的保留其他各项的等值 那么就获得了最大等值率 关键词 诗歌翻译 等值 偏差 中图分类号 H 3 1 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3 7 2 4 2 0 0 6 0 3 0 0 5 5 0 5 M yv i e wo nE q u i v a l e n c eo f P o e m T r a n s l a t i o nf r o m C h i n e s et oE n g l i s h Z H O UX i a o S c h o o l o f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S t u d i e s C e n t r a l S o u t hU n i v e r s i t y C h a n g s h a4 1 0 0 7 5 H u n a n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B ya n a l y z i n gs o m ee x a m p l e si nd e t a i l t h i sp a p e re x p l o r e st h r e ep h e n o m e n ao fd e f l e c t i o ni np o e t r yt r a n s l a t i o n i n c r e m e n t d e c r e a s ea n dd i s t o r t i o no fi n f o r m a t i o n T h u sf r o m s u c hf o u ra s p e c t sa sd i f f e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w o k i n d so fl a n g u a g e s d i v e r s i f i c a t i o no fh u m a n sa e s t h e t i c a lt a s t e s m u l t i l e v e lr e a d e r sa n dt r a n s l a t o r sa n dd i f f e r e n tc u l t u r a l b a c k g r o u n da n dh i s t o r y t h ea u t h o ri n s p e c t st h ec a u s e so f t h ed e f l e c t i o n h o p i n gt of i n d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yo f a c h i e v i n ge q u i v a l e n c ei np o e t r yt r a n s l a t i o ns oa st og e t t h em a x i m u m r a t i oo f e q u i v a l e n c e K e yWo r d s P o e t r yt r a n s l a t i o n E q u i v a l e n c e D e f l e c t i o n 关雎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1 O d e K w a nt s e u T r J a m e sL e g g e K w a n k w a ng ot h eo s p r e y s O nt h ei s l e t i nt h er i v e r T h em o d e s t r e t i r i n g v i r t u o u s y o u n gl a d y F o u ro u rp r i n c eag o o dm a t es h e H e r el o n g t h e r es h o r t i st h ed u c k w e e d T ot h el e f t t ot h er i g h t b o r n ea b o u t b yt h ec u r r e n t T h em o d e s t r e t i r i n g v i r t u o u s y o u n gl a d y Wa k i n ga n ds l e e p i n g h es o u g h t h e r 2 S o n g T r A r t h u rWa l e y F a i r f a i r c r yt h eo s p r e y s O nt h ei s l a n di nt h er u v e r L i v e l yi st h i sn o b l el a d y F i t b r i d ef o ro u rl o r d I np a t c h e sg r o w st h ew a t e rm a l l o w T ol e f t a n dr i g h t o n em u s t s e e ki t S h yw a st h i sn o b l el a d y D a ya n dn i g h t h es o u g h t h e r 第一个译本中第三行对 窈窕 把握不住 于是叠床 架屋 连用了四个形容词来修饰l a d y 但没有一个用得恰 当 反而凭空增加了原文所未表达的内容 窈窕 实际 上是指娴静优雅的意思 直言之 也即姑娘既文雅又漂 亮 而用不着绕一大圈说她是m o d e s t r e t i r i n g v i r t u o u s y o u n g 事实上 欧美人称赞一个姑娘 最多只用l o v e l y p r e t t y n i c e b e a u t i f u l之类中的一 两个就行了 第二个译本中第七行 s h y 是作者想当然的加上去 的 与原文不合 信息增值 况且 窈窕淑女 一行第一 节中已译出 译者理应重复 以保持原诗风格 现在为求 下文说的通 强加一s h y字 错的就厉害了 又如孟浩然 春晓 中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一个问句传神的抒发出诗人爱春惜春的感慨 翁显良教授 的译文是 T h es t o r m l a s tn i g h t Is e n s e di t sf u r y H o w m a n y Iw o n d e ra r ef a l l e n p o o rd e a rf l o w e r s 译者尽情抒 发了自己的情怀 两个形容词p o o r d e a r使孟浩然的凝 练基本丧失 此一增值导致风格和情趣的严重减值现象 得不偿失 2 信息之省 这是指在信息传达中 译文传递的信息少于原文传递 的信息 许渊冲教授所提到的 三美 更是无从寻找 1 音美 韵律 的减值甚至丧失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行道迟 迟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L o n ga g ow es e t o u t Wh e nw i l l o w sw e r er i c ha n dg r e e n N o ww ec o m eb a c k T h r o u g ht h i c k l yf a l l i n gs n o w S l o w s l o wo u rm a r c h Wea r et h i r s t y w ea r eh u n g r y O u rh e a r t sw o r nw i t hs o r r o w N oo n ek n o w so u rw o e B yB u r t o nWa t s o n 寒冬 阴雨霏霏 雪花纷纷 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 返乡途中踽踽独行 边关渐远 乡关渐近 此刻 他又饥 又渴 抚今追昔 不禁思绪纷繁 百感交集 艰苦的军旅 生活 激烈的战斗场面 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 一幕幕 在眼前重现 这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役之卒 在归 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前后景致形成对照 更增加诗歌的 感染力 原诗有韵 并用了一系列的叠字 如依依 迟 迟 霏霏等 使诗人的情感得以充分表达 这是借助了声 音层面所传达的意义 让读者读来有一唱三叹的感受 相 比之下 译文只是传达了原诗的字面意义 但未能传达原 诗的表达性意义 因为原诗表达性意义所借助的诸如叠 词 韵律等形式已丧失殆尽 声音层面是不容忽视的 它 是一首诗的神气精神所在 失去它 一首诗歌就会了无生 气了 正如刘勰所说 言语者 文章关键 神明枢机 吐 纳律吕 唇吻而已 2 意美的减值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 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I nt h eC a p i t a l sS o u t h e r nV i l l a g e O nt h i ss a m ed a yl a s t y e a rw i t h i nt h i sd o o r Ac o m e l yf a c ea n dp e a c hb l o o m st o g e t h e rd i dg l o w S h eI v ea d m i r e dh a sg o n eIk n o wn o t w h e r e T h p e a c hb l o o m sa r es m i l i n gs t i l li nt h b r e e z et o b l o w 孙大雨 孙教授的译文传达到了原诗的音美 却失去了原诗的 意美 他的译文把原诗的那种含蓄美说 白 了 S h e I v e a d m i r e d 使人读完之后没有回味的余地 3 信息之易 有时 译文和原文传达的信息不完全一致 造成信息 失真 程度严重时 甚至可以引起信息扭曲 5 6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 0 0 6年第3期 1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英国汉学家B y n n e r的译文是 Iw a k el i g h t h e a r t e dt h i sm o r n i n go f s p r i n g E v e r y w h e r er o u n dm et h es i n g i n go f b i r d s B u t n o wIr e m e m b e rt h en i g h t t h es t o r m A n dIw o n d e rh o wm a n yb l o s s o m sw e r eb r o k e n 我国唐诗翻译家许渊冲教授的译文是 I nd r o w s ys p r i n gIs l e p t u n t i l d a y b r e a k Wh e nt h eb i r d sc r yh e r ea n dt h e r e Ia w a k e L a s t n i g h t Ih e a r das t o r m o f w i n da n dr a i n H o wm a n yb l o s s o m sh a v ef a l l e na g a i n 许渊冲教授在他的论文中说 实际上 孟浩然的这 首诗表达的是一种 悲 的意境 翁显良在 外国语 1 9 8 1年第6期上说 这首诗 区区二十个字 似浅而 实深 几位译者都以为啼是唱歌 啼和花落似乎没有什 么关系 除非鸟儿和风雨一样无情 高卧松云的孟夫子 一朝梦醒 深感岁月蹉跎 功名未立 难免有迟暮之叹 因此 啼 译成s i n g i n g不妥 而应改成c r y 才真正地表 达了作者在原诗中含蓄的意境 2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 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AN i g h t M o o r i n gN e a rM a p l eB r i d g e Wh i l e Iw a t c h t h e m o o n g o d o w n a c r o w c a w s t h r o u g ht h ef r o s t U n d e rt h e s h a d o w so fm a p l e t r e e s a f i s h e r m a n m o v e sw i t hh i st o r c h A n dIh e a rf r o m b e y o n dS u z h o of r o m t h et e m p l eo n C o l dM o u n t a i n R i n g i n gf r o m m eh e r ei nm yb o a t t h em i d n i g h t b e l l Wi t t e rB y n n e r 这首译作有一个严重失误是 把第二行 渔火 渔 船的灯火 译成 火把 t o r c h 一位渔民移动他的 火把 这和原诗的意境相去甚远 是误译 在上面列出的 关雎 的翻译中也存在着严重的误译 现象 第一篇译作中把 君子 翻译成 p r i n c e 译者显 然按旧说译 认为 君子 指 文王 而文王之 国妃 大如人为处子时而言之 要不然就是按字典逐字查阅译 出 君 可作 王 解 君子 自然就是 国王的儿 子 p r i n c e 了 而实际上 此处的 君子 恐怕还是 作古代中国男子的美称解恰当些 第二篇译作也犯了同样 的错误 把 君子 译为 l o r d 二 造成译文和原文等值偏差的原因是复杂的 从审美层 次和语义层次两方面考察 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语言差异 诗歌的美要通过语言来表达 而不同的语言的表美手 段存在实际差异 由于各自语言结构方式不同 对语义的 选择 尤其是对词语的内涵意义选择不同 造成了美感效 应差异 汉语是由表意文字组成的语言符号系统 在中国 古典诗歌中 词汇具有超脱语法规则和词性约束的极大自 由 这种特点使中国古典诗歌能够直接呈现事物和景象 不必加或少加解释和限定 因而具有含蓄空灵 多重暗示 的特点 难怪乎中国的古典文学 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也 是最年轻的文学之一 最古老 是因为我们的 诗经 比 荷马的史诗为时更早 最年轻 是因为中国的文字弹性极 大 文法变迁极小 因而一千年前甚或两千年前的一首 诗 往往能以原文诉诸今日的读者 它所以能如此 寿而 不耄 大半归功于中国文字的特征 而英语是由抽象字 母构成的语言系统 严谨的语法使其具有缜密细致 善于 分析演绎的优点 缺点也就在过分繁琐 因此在翻译中国 诗时往往要受到英语语法的种种限定 如名词和代词的数 和格 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等等 一旦受到结构上的限定 原诗中的诗意就可能损失大半 甚至于 味同嚼蜡 了 庞德早在1 9 2 0年发表的 论中国书面文字 一书中就发 现中西诗媒介的巨大差异 即欧印语系的语言主要是听觉 语言 易于产生音象美 而汉字则不仅是听觉语言 也是 视觉语言 在易于产生音象美的同时还非常易于产生视象 美 象 细草微风岸 桅樯独夜舟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这样的结构 虽然看不到 表层的语法规则 但我们可以通过意向联想来理解诗中所 蕴涵的语义内容和思想感情 可这种仅仅用几个名词铺排 而成的句式 实在令英美读者难以理喻 2 人类审美情趣的多样化 人类审美情趣的多样化从微观上说是由各人性情 年 龄 爱好 教育程度等个人因素决定 俗话说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然而人人所爱的美往往并不相同 王夫之即 指出审美认识中理解因素的多义性特点和欣赏者的审美感 受有差异性的特点 故而有 作者用一致一思 读者各以 其情而自得 的审美现象 诗无达诂 的情形之所以产 生 亦因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各人的审美标准是不同 的 因诗歌具有模糊性特征 丰富的内涵令不同的读者 译者产生不同的感觉 有的诗犹如蒙娜丽莎的微笑 一百 人欣赏她 得出的是一百个说法 对一首诗的理解和翻 译 是由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欣赏过程和创作过程组 成 这个过程并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机械复印 而是一 个联想 想象 思考的积极认知过程 不同审美主体对相 同的审美客体却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这一点正体现了审 美主题不同程度的主观创造成分 从宏观上看 人们所存 在的审美差异可大致从横向和纵向来讨论 横向表现在民 族 国度 地域 阶层及文化的不同 纵向表现在时间 即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对象的差异 这种差异往往给诗歌 语言剖析5 7周霄 汉英诗歌翻译等值之我见 翻译中联想的等值造成不可逾越的鸿沟 3 读者与译者的多层次 文学作品的对象往往是整个社会 在整个社会中 人 们的文化知识水平 风俗习惯以至思想感情千差万别 翻 译工作者怎样才能作到有的放矢呢 奈达建议的方法是针 对不同阶层出不同的译本 纽马克总结西方翻译界对于等 效原则的认识 其中有一项也是 对于同一原著 译者应 为不同类型的对象制作不同类型的译本 由此可见 读 者和译者具有多层次的特性 让我们大体划分一些比较明 显的层次 第一 外语盲层次 这个层次人数极多 他们对译作 的要求很简单 有趣 流畅 生动 第二 外语通层次 该层次的读者人数不多 影响较大 有关翻译标准的看法 特别复杂 第三 语言专家及一般语言工作者或学术工作 者 他们多崇尚直译 重视译文的科学性和信息量 第 四 一般业务需要读者层 他们极为重视实用价值 重视 译文传达的对其工作相关的信息 而对译作缺乏审美兴 趣 第五 一般娱乐性读者 几乎大多数的读者属于本层 次 他们重点在于娱乐 重视译作的审美价值 试想 译者为使其译作满足不同读者层的需要 势必 对其译作有所侧重 而未得到重视的方面就有可能造成翻 译上的不等值现象 同理 不同的译者必分属于各种不同 的类型 下意识中 他们的擅长处已使译作该方面与原作 的等值性趋于完美 而他们的弱项使得该方面的等值性不 能够完成 如中国之译佛经和西方之不断重译 圣经 的 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新的读者层的过程 这是纵向看 从横向看 同一个时代的同一个作品也往往需要不同的译 本以满足不同读者层的需要 往往在此过程中 某方面等 值性得到加强而另方面等值性得到减弱 4 文学底蕴和文化历史知识获得的差异 汉诗词曲之美妙 妙不在长篇累牍 千行万行 亦不 在叙事述理 残破天机 而在其穷情写景 物我交融 而 此 情 此 景 却非凡夫俗子所能轻易参透 更不必说 生长于不同土壤的生灵了 同一意义的词在不同文化传统 不同社会里会引起的 不同反应 某些词在一种语言里有强烈的感情力量 而其 等同词在另一语言里却平淡无奇 美国人A C G r a h a m对 杜甫 孟郊 李贺等人的诗的翻译都有不错的见地 但却 未在他的译作 晚唐诗 中发表他对杜甫 登岳阳楼 一 诗的译文 主要原因是他不满意自己译的最后一行 A sIl e a no nt h eb a l c o n ym yt e a r ss t r e a m d o w n 凭轩涕泗流 他解释他不满意的原因是 杜甫有时谈及他的情感 时 或至少是他的眼泪时 用字朴实无华 可是译成对等 的英语便索然寡味了 意美 有时是历史的原因或者是联想的缘故造成的 文学作品的美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联想而产生的意境 译成的另外一种语言 没有相同的历史原因 就引不起相 同的联想 也就不容易传达诗意 而这种联想有时是可以 极大地丰富和深化原作的 现举一例以说明 王天明先生的译文 雪后锄园 G a r d e n i n ga f t e rS n o wi t C l e a ru pa t L a s t 十日风雪乍逢晴 A f t e rt e nd a y ss n o w b l a s t T h es u n l i g h to fs p r i n g c h i l l y 料峭春光处处银 Y e t b r i g h t i sd a n c i n gi naw o r l do f w h i t e 荷锄心向小园 H o eo ns h o u l d e r h e a r ta te a s e Im a k em yw a yf o r t h eg a r d e n 才读 一岁一枯荣 A l a s t h ep o e m S p r i n gG r a s s Ij u s tr e a dt os e e g r e e n n e s sg r o w i n gv i g o r o u s l ya g a i n 译文从音韵形式到内容 感情和形象等方面都和原诗 大体等值 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它给读者带来的联想也和原 诗相同呢 当中国人读到 荷锄心向小园 时 陶渊明 带月荷锄归 的诗情画意和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的恬静田园情趣就会自然涌上心头 当读到 才读 一岁 一枯荣 时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 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的诗句就会浮现脑海 使人产生对 光阴荏苒 世事轮回的感喟 对春草顽强生命力的赞叹和 对自身沉浮身世的感慨 试想 那些对中华民族文化历史 相知甚少的外国读者在阅读这首诗的译文时 能产生多少 联想 失去了这些联想 诗意还能留下多少 三 诗歌翻译既然只可能作到部分等值 换言之 既然只 能求其类等值物 那么怎样使类等值物获得最大等值率 就成了译者追求的目标 我们认为 每一首诗歌都有其中 心信息 在保证中心信息等值前提下 再尽可能多的保留 其他各项的等值 就获得了最大等值率 用辜正坤教授的 话来做总结 诗歌既是可译的 不可译的 又是半可译 的 关键看我们依什么标准去衡量 如果把能否传达诗的 意美作为诗是否可译的标准 那么大部分诗是可译的 如 果把能否传达诗的形美作为标准 则一部分诗 或诗的一 部分形式 是可译的 一部分诗是半可译的 如果把能否 传达诗的音美作为标准 则所有的诗都是不可译的 直 译 硬译 死译正是创作之反 因为创作的活鸟给剥削成 译文的死标本 羽毛一根不少 却少了飞翔 诗歌翻译中的等值 既是一个理论问题 更是一个实 践问题 译者只有经过反复咀嚼和思索 不断积累翻译技 巧与经验 融会贯通 才能做到合理取舍 灵活变通 才 能求得翻译的最大等值率 再现中外诗人精巧而神奇的诗 歌艺术 5 8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 0 0 6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 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 版公司 1 9 8 4 2 金堤 等效翻译探索 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 版公司 1 9 9 7 3 吕叔湘 中诗英译比录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 1 9 8 0 4 辜正坤 中西诗鉴赏与翻译 M 长沙 湖南人民 出版社 1 9 9 8 5 翁显良 古诗英译 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 9 8 3 6 孙大雨 古诗文英译集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 1 9 9 7 7 许渊冲 唐宋诗一百五十首 M 北京 北京大学 出版社 1 9 9 5 8 顾延龄 诗歌翻译中的音 形 意三美 枫桥夜 泊 的英译比较与鉴赏 J 外语与翻译 2 0 0 2 4 9 余光中 余光中谈翻译北 M 北京 中国对外翻 译出版公司 2 0 0 0 1 0 奚瑞森 一得集 翻译家谈英语学习 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 9 9 8 1 1 E u g e n eA N i d a L a n g u a g e C u l t u r ea n dT r a n s l a t i n g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 9 9 7 1 2 朱光潜 诗论 M 北京 三联书店 1 9 8 4 1 3 黄药眠 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M 北京 人民文学 出版社 1 9 9 1 1 4 刘重德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M 青岛 青岛出版 社 1 9 9 8 1 5 王晓军 英汉诗歌翻译等值的探讨 J 宁夏大学 学报 哲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