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道路工程测量施工方案技术文件.doc_第1页
e道路工程测量施工方案技术文件.doc_第2页
e道路工程测量施工方案技术文件.doc_第3页
e道路工程测量施工方案技术文件.doc_第4页
e道路工程测量施工方案技术文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公路工程施工測量工藝標準1 適用範圍本標準適用於公路工程施工測量2 施工準備2.1 儀器設備2.1.1 精度不低於6(5mm+5ppmD)全站儀或測距儀2.1.2 精度不低於J6經緯儀不低於S3水準儀2.2 輔助工具和材料2.2.1 與全站儀或測距儀相配套的單棱鏡三棱鏡對中杆棱鏡三腳架水準尺等2.2.2 常用工具設備:可程式設計計算器對講機12磅錘4磅錘羊角錘可調式託盤鋁合金導梁3鋼絲繩1t倒鏈20以上鋼釺皮尺測繩花杆遮陽(雨)傘;木樁油漆石灰小線鋼釘紅藍鉛筆排筆繪圖鉛筆等2.2.3 全站儀經緯儀水準儀鋼尺等必須經有資質的計量檢測部門檢定合格2.3 作業條件2.3.1 建設單位已提供施工圖紙,並完成控制點的測設2.3.2 所有人員已經培訓並持證上崗2.4 技術準備2.4.1 熟悉施工圖紙,掌握有關測量規範;編寫測量方案;進行現場踏勘及各項審核手續的報驗2.4.2 準確計算道路中線邊線座標設計高程等內業資料3 操作工藝31 工藝流程測量樁位交接樁位複測佈設施工控制網現況調查及原地貌測量路基施工測量路面基層施工測量路面面層施工測量路緣石邊坡與邊溝施工測量竣工測量32 操作方法3.2.1 測量樁位交接3.2.1.1 測量樁位元交接工作一般由建設單位組織,設計或勘測單位向施工單位測量工程師交樁交樁要有樁位平面佈置圖樁位交接後辦理交接手續3.2.1.2 交接樁數量應根據工程的大小確定如果與另外施工段連接,應在連接處向界外多交至少一個座標點和水準點3.2.1.3 接樁時應察看點位是否鬆動或被移動,若已鬆動或被移動,應及時向勘測單位提出補樁的申請3.2.1.4 施工單位應逐一記錄現場點位元,並做好樁位元標記錄,樁標不突出的應用鋼尺拴樁,做好標記,便於尋找複測3.2.1.5 接樁後應及時進行標樁保護,採取混凝土加固砌保護井和釘設標誌牌等措施,容易被車撞軋的控制點應釘設防護欄杆3.2.2 樁位複測3.2.2.1 接樁後依據設計圖紙和交樁資料進行內業校核,檢查成果表中的各項計算是否正確3.2.2.2 樁位的座標複測宜採用附合導線法進行,高程複測宜採用附合水準測法3.2.2.3 複測中發現問題應及時與交樁單位聯繫解決複測合格後及時向監理工程師或建設單位提交複測報告,以使複測成果得到確認後使用3.2.3 佈設施工控制網3.2.3.1 在樁位交接工作結束後,按照要求的精度等級進行施工控制網的佈設鑒於公路線形的特點,平面控制網的佈設宜採用沿線路方向的除合導線;高程控制宜採用附合水準線路或三角高程測量3.2.3.2 外業觀測應選在能見度高無風的清晨或傍晚進行,以減小大氣折光及氣壓溫度的變化對觀測的影響3.2.3.3 水準測量可採用一組往返或兩組單程進行,往返測或兩組單程測高差不符值在限差以內時採用平均值3.2.3.4 水準點電磁波三角高程測量可與平面控制測量同時進行當採用電磁波三角高程測量時應滿足相應測量等級的技術要求,觀測時採取相應的技術措施3.2.3.5 內業計算必須使用監理工程師認可的表式計算步驟應清晰有條理,成果合格後必須報監理工程師確認3.2.3.5 控制樁必須採取拴樁等有效保護措施3.2.4 現況調查及原地貌測量3.2.4.1 在施工前,應先放出路基征地線(紅線),並調查與記錄征地線範圍內需拆遷或改移的建(構)築物樹木文物古跡各類地下管線等若征地線範圍不能滿足施工需要,應及時以書面形式報告監理及建設單位3.2.4.2 應放出設計圖紙中過種箱涵管涵等結構物的中心線位置,並調查其平面位置與高程是否與現況相符若不相符,應及時向監理及建設單位提出,經其確認後再由設計單位進行變更設計3.2.4.3 在現況調查結束後,應計算每一樁號中心座標與對應的路基寬度,放出路基中線與邊線為保證填方段路基邊坡的壓實度,在每側路基設計邊線外加寬500mm作為填築邊線如遇到路基範圍內有不適宜材料需挖除換填,必須在開挖之前與換填之前測量其範圍及深度,並經監理工程師確認3.2.4.4 路基清表前,均應按縱向50m測設一斷面,橫斷方向610點測量原地面高程若地形複雜,可以按縱向1020m測設一斷面,所有點位元及高程資料應記錄在冊在清表後,恢復所有點位並測量此時地面高程作為清表後的地面高程325 路基施工測量3.2.5.1 填方段路基每填一層恢復一次中線邊線並進行高程測設在距路床頂1.5m內,應按設計縱橫斷面資料控制;達到路床設計高程後應準確放樣路基中心線及兩側邊線,並將路基頂設計高程準確測設到中心及兩側樁位上,按設計中線寬度坡度高程控制並自檢,自檢合格並報監理工程師確認後,方可進行下道工序施工3.2.5.2 路基挖方段應按設計高程及邊坡坡度計算並放出上口開槽線;每挖深一步恢復一次中線邊線並進行高程測設;高程點應佈設在兩側護壁處或其他穩定可靠的部位挖至路床頂1m左右時,高程點應與附後的高級水準點聯測3.2.5.3 直線上中樁測設的間距不應大於50m,平曲線上宜為20m;當地勢平坦且曲線半徑大於800m時,其中樁間距可為40m當公路曲線半徑為3060m緩和曲線長度為3050m時,其中樁間距不應大於10 當公路曲線半徑和緩各曲線長度小於30m或採用回頭曲線時,中樁間距不應大於5m3.2.5.4 根據工作需要,可測設線路起終點樁百米樁平曲線控制樁的斷鏈樁,並應根據豎曲線的變化情況加樁3.2.5.5 在橋臺兩側台背回填範圍內,應在台背上標出分層填築標高線3.2.5.6 對於管涵等構築物應首先測設其開槽中心線及邊線;達到槽底高程後,檢測高程並恢復中心線;管基礎完成後,檢測管基頂面高程,在管基頂面精確測設並彈出中心線或結構邊線3.2.5.6 路面基層施工測量3.2.5.6.1 路面基層施工前,應實測所有橋面鋪裝層高程,並與設計高程對比若相差較大,應向監理及建設設計單位提出,以確定高程調整量3.2.5.6.2 路面基層施工測量重點在控制各層厚度與寬度平面測設時,應定出該層的中心與邊線樁位邊線樁位放樣時應比該層設計寬度大100mm,以保證壓實後該層的設計寬度3.2.5.6.3 高程測設時,應將設計高程按一定下反數測設到中線與邊線高程控制樁上;在使用攤鋪機作業時,此時高程控制樁應採用可調式託盤;且樁位間距不應大於10m,在匝道處可加密至5m高程控制樁上平置鋁合金導梁或3鋼絲繩;當採用鋼絲繩時,每100m將20以上鋼釺砸入牢固的地面,其上固定1t倒鏈將鋼絲繩繃緊,使其平穩置於已測設好高程的可調式託盤上在攤鋪機行進中,應有專人看管託盤,若發現託盤移動或鋼絲繩從託盤掉下時,應立即重測該處高程3.2.6.4 當分段施工時,平面及高程放樣應進入相鄰施工段50100m,以保證分段銜接處線型的平順美觀3.2.6.5 在匝道出入口或其他不規則地段,高程放樣應根據設計提供的方格網進行3.2.7 路面面層施工測量3.2.7.1 路面下麵層施工測量:在使用攤鋪機進行路面下面層施工測量時,其施工測量方法同本標準3.2.6.3款只是應在攤鋪壓實後及時複測,以保證攤鋪厚度必要時,應適當調整壓實係數3.2.7.2 路面中上面層施工測量:當攤鋪機採用下面層同樣的方法作業時,其施工測量方法同本標準3.2.6.3款若採用浮動基準梁作業時,在攤鋪機起步階段應測量熨平板的平整度及高度;進入正常攤鋪後,應在攤鋪壓實後及時複測高程,以保證攤鋪厚度3.2.7.3 在匝道出入口或其他不規則地段,高程放樣應根據設計提供的方格網進行3.2.8 路緣石邊坡與邊溝施工測量3.2.8.1 路緣石放樣時,直線上樁位元測設的間距不應大於10m,平曲線上宜為5m;當公路曲線半徑和緩和曲線長度小於30m或採用回頭曲線時,樁位元間距不應大於3m高程控制樁的間距與上述一致3.2.8.2 邊坡與邊溝的施工測量應滿足以下要求: 邊坡放樣時,應每隔20m在上口線定一點位,計算並放出相應樁號下口線位置,兩者之間用細線繃緊 邊溝放樣應每隔2040m放出邊溝中線及上口線;至溝底時每隔10m測設一高程樁 錐坡的施工測量應按照曲線設計形式計算坡腳輪廓線的放樣資料,並按設計的坡度要求計算長短半徑錐坡放樣一般採用支距法3.2.9 竣工測量 竣工測量由建設單位委託有相應資質的專業單位進行其內容包括:中心線高程橫斷面圖示附屬結構和地下管線的實際位置與高程4 品質標準4.0.1 導線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4.0.1的規定表4.0.1 導線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等級導線長度(km)平均邊邊(km)測角中誤差()測距中誤差(mm)測回數方位角閉和差()相對閉和差DJ1DJ2DJ6一級40.5515-2410 N1/15000二級2.40.25815-1316 N1/10000三級1.20.11215-1224 N1/5000注:N為測站數4.0.2 水準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4.0.2的規定表4.0.2 水準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等級每公里高差中誤差(mm)路線長度(km)水準儀型號水準尺觀測次數高差閉和(mm)與高級點聯測附合或環線平地山地四等1016DS3雙面往返測往測一次20 L6 L五等15-DS3單面往返測往測一次30 L- 注:L為水準路線長度,N為測站數4.0.3 光電測距三角高程測量限差的要求應符合表4.0.3的規定表4.0.3 光電測距三角高程測量限差距離測回數豎直角邊長範圍(m)測回數最大角值()測回間(三絲法為半測回間)較差()指標差互差()中絲法三絲法往返各一測回往返各一測回往返各一測回208152006004.0.4 中樁樁位測量限差的要求應符合表4.0.4的規定表4.0.4 中樁樁位測量的限差要求路線名稱縱向誤差(cm)橫向誤差(cm)高等級公路s /2000+0.110一般公路s /2000+0.110 注:s為控制點到中樁的距離(m)5 成品保護5.0.1 所有測量成果,資料應有專人保存管理,不得塗改遺棄或丟失5.0.2 測量控制點應先在不易被破壞的位置且應做明顯標識,並採取有效保護措施5.0.3 已測設完的高程中線樁應標識清晰,同專人負責,不得改動或破壞一旦發現被改動或破壞,應立即停止使用,由測量人員重新測量6 應注意的品質問題6.0.1 在施工過程中,應定期對測量儀器設備進行校核並應記錄在冊6.0.2 定期將施工控制點與高程控制點進行聯測,避免使用誤差超限的控制點6.0.3 應及時準確掌握工程設計變更或其他情況的變化,建立健全技術交底與測量交底簽字制度,避免因資料或資料交接的錯誤而導致測量品質事故的發生6.0.4 所有內業計算成果應建立覆核制度6.0.5 為防止或減小因測量與施工誤差的累積致使橋頭搭板處高程不順接,導致橋頭搭板出現“跳車”現象,在基層與面層各層施工時,在橋頭搭板兩側30m範圍內可將設計高程誤差大小做適當調整,保證在橋頭搭板處高程的精確銜接7 品質記錄701 測量交接樁記錄7.0.2 控制點覆核記錄(導線平差計算表水準測量計算表導線點成果點水準點成果表等)7.0.3 工程定位測量記錄和測量覆核記錄(中線高程寬度坡度等)7.0.4 路基變形觀測記錄(沉降位移等)8 安全措施8.0.1 測量人員施測時,應設專人指揮過往車輛機械交通繁忙的路口應設置明顯標誌,並由專人指揮交通8.0.2 測量人員在爬山下溝槽作業時,應配備安全帽安全繩等設備;在通行道路上作業時,測量人員要穿著反光背心;如在高壓輸電線或其他易燃易爆品倉庫附近作業時,應保持安全距離,並謹慎使用對講機等帶電設備8.0.3 儀器應由專人使用保養和保管,架設的儀器禁止離人,危險地區設專人負責安全監護在使用儀器前要仔細閱讀說明書,瞭解儀器各部位的性能和使用要求;使用中要採取防撞防雨和防曬措施;遠距離或複雜地區遷站應裝儀器箱內搬運儀器的長途運輸要採取防震措施,存放儀器要採取防盜防火和防潮措施二橋樑工程施工測量工藝標準1 適用範圍本標準適用於新建改建公路及城市橋樑工程施工測量2 施工準備2.1 儀器設備2.1.1 主要測量儀器:全站儀(測角精度不低於6測距精度不低於5mm+5ppmD)2.1.2 經緯儀(不低於J6)水準儀(不低於S3)2.2 輔助工具和材料2.2.1 工具及材料:對講機棱鏡組對中杆水準尺塔尺鋼卷尺盒尺大錘斧頭木鋸墨斗木樁經漆墨汁鐵釘小線等2.2.2 全站儀經緯儀水準儀鋼卷尺等必須經有資質的計量檢測部門檢定合格2.3 作業條件2.3.1 工程定位依據的平面控制點不得少於三個,水準點不少於兩個,資料齊全有效2.3.2 具備施工設計圖紙及與測量相關的設計檔2.3.3 測量人員必須具有測量職業資格證書,持證上崗2.4 技術準備2.4.1 審核設計圖紙,勘查施工現場2.4.2 編制施工測量方案,履行審批手續,並對相關人員進行技術交底3 操作工藝3.1 工藝流程測量樁位交接樁位複測建立橋區控制網橋樑墩台定位基礎施工測量墩台施工測量上部結構施工測量竣工測量3.2 操作方法3.2.1 測量樁位交接3.2.1.1 交接樁工作一般由建設單位組織,設計或勘測單位向施工單位交樁,施工單位應由測量負責人接樁3.2.1.2 交接樁應在現場進行,並附有樁位平面佈置圖座標和高程成果表等交接資料,交接樁後辦理交接手續3.2.1.3 接樁時應檢查樁位是否完好,交接樁數量能否滿足定位測量需要,如果橋樑與在施道路連接時,應在連接處向橋區外多交至少一個座標點,以便於和道路進行聯測,並根據現場通視情況,向相關單位提出補樁加密的要求3.2.1.4 接樁時應在現場進行樁位元標注,並做好標記3.2.1.5 接樁後應及時進行樁位保護,必要時可採取混凝土加固砌井釘設防護欄杆等措施322 樁位複測3.2.2.1 接樁後依據設計圖紙和交樁資料進行內業校核,檢查成果表中的各項計算是否合格3.2.2.2 控制樁的座標複測應採用附合導線測量方法,高程複測應採用附合水準測量方法複測精度不應低於原控制樁的測量精度等級3.2.2.3 複測後發現問題應及時與交樁單位聯繫解決,並向監理或建設單位提交複測報告,複測成果得到確認後方可使用3.2.3 建立橋區控制網3.2.3.1 平面控制測量 平面控制網應根據地形地貌和橋樑形狀佈設,小型橋樑可在原有導線網的基礎上做適當加密形成橋區加密平面控制網,但應儘量形成直伸導線,以保障測量精度特大橋跨河橋或跨高速公路橋的平面控制網,可根據橋形和地形及施工要求佈設成三角網或導線網 符合國家技術標準規定的三角點二級以上的導線點及相應精度的GPS點,均可作為橋樑工程的首級控制 平面控制網通常採用導線測量GPS測量和三角測量等方法測設水平角測量採用方向觀測法,距離測量宜採用電磁波測距,並應選用與控制網精度要求相應的等級 點位應設置穩定,控制點間通視良好,便於施測和長期保留 橋區平面控制網測設後應與道路平面控制網進行聯測並繪製點位佈置圖,標注必要的點位元資料3.2.3.2 高程控制測量 首級高程控制網應佈設成環形或附合水準路線,並與道路高程控制網聯測 2000m以上的特大橋一般為三等水準測量,10002000m在特大橋為四等,1000m以下的橋樑為五等 在多丘或山地不便於進行水準測量時,可採用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其精度應滿足相應等級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 高程控制點應佈設在土質堅實便於施測的地方,並定期複測3.2.4 橋樑墩台定位3.2.4.1 橋樑墩台平面定位控制應依據橋區平面控制網,在墩台的軸線上佈設控制點或引樁也可直接橋區控制點作為墩台定位的控制點3.2.4.2 橋樑墩台高程控制點一般直接採用橋區高程控制網上的控制點3.2.4.3 橋樑墩台定位一般採用極座標等方法,定位後應對墩台實際位置與設計的相關資料進行校核3.2.4.4 墩台定位控制點測設後應繪製平面控制定點陣圖,標注點號及墩台各部位的資料關係3.2.5 基礎施工測量3.2.5.1 明挖基礎的施工放樣應根據墩台平面控制點,按設計圖紙先測放出墩台位置控制線,再進行細部放樣3.2.5.2 明挖基礎的高程控制採用水準測量,必要時利用懸吊鋼尺,將高程引測至基槽內,並在距槽底1m處穩定的坑壁兩側佈設臨時水準點3.2.5.3 樁基放樣應根據墩台控制點,用軸線交會法或極座標法進行定位施工前應對各樁基分別定出十字控制樁,以便於施工過程中進行檢查3.2.5.4 沉井下沉過程中的平面位置應用極座標法或角度交會法進行檢測採用角度交會法測量時交會角應儘量接近60,同時,必須用三個控制點進行交會3.2.5.5 樁基施工過程中的高程控制可採用十字高程樁控制3.2.5.6 在水準測量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沉井下沉前的高程測放和在下沉過程中的監控一般採用電磁波三角高程測量3.2.6 墩台施工測量3.2.6.1 墩台施工放樣採用借線法投測軸線控制線,也可用極座標方法或角度交會法進行施工放樣3.2.6.2 墩台高程控制測量採用附和水準測量方法,高差較大時用鋼尺懸吊法配合觀測3.2.6.3 墩台垂直可採用經緯儀鉛直儀或垂線法進行控制3.2.7 上部結構施工測量3.2.7.1 墊石的施工放樣一般先根據軸線控制點測設梁台中線和墩柱中心點,檢查同一梁台的墩柱間距以及與相鄰梁台的跨距,符合設計要求後再根據梁台中線和墩柱中心點進行墊石放樣3.2.7.2 上部結構施工前應根據墩(台)的墊石(支座)中心檢查跨度和全長,並複測支座頂面的高程和平整度3.2.7.3 橋樑護欄安裝前應根據橋樑中心線進行放樣,分別彈上護欄邊線或控制線沿護欄邊線測設高程點,直線段點間距10m測設一點,曲線段點間距25m根據測設的高程點控制護欄頂面的安裝標高3.2.7.4 橋面鋪裝前應複測橋樑中線的高程並在護欄內側的立面上測設橋面的標高控制線3.2.8 竣工測量3.2.8.1 竣工測量應由建設單位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等級的測繪單位進行3.2.8.2 竣工測量完成後,由承接竣工測量的單位編制竣工測量成果報告書,由建設單位留存並報送規劃部門4 品質標準401 導線測量的技術要求應符合表4.0.1的規定4.0.2 GPS測量控制網的設置精度和作業方法應符合公路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範的規定,其主地技術指標應符合表4.0.2的規定4.0.3 平面控制網三角測量等級的確定應符合表4.0.3的規定表4.0.1 導線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等級導線長度(km)平均邊長(km)測角中誤差()測距中誤差(mm)測距相對中誤差測回數方位角閉合差()相對閉合差DJ1DJ2DJ3一級40.55151/30000-2410 n1/15000二級2.40.258151/14000-1316 n1/10000三級1.20.112151/7000-1224 n1/5000表4.0.2 GPS控制網的主要技術指標級別每對相鄰點平均距離d(km)固定誤差 a(mm)比例誤差 b(mm/km)最弱相鄰點點位中誤差m(mm )一級4.05110二級2.05210三級1.05210表4.0.3 平面控制網測量的等級等級橋位控制測量四等三角10002000m的特大橋一級小三角5001000m的特大橋二級小三角15009093零填及路塹路床03009595填石路堤層厚和碾壓遍數符合要求查施工記錄表4.2-3 土方路基允許偏差檢查項目允許偏差檢驗方法及頻率國標行標企標路基壓實度見表4.2-2見表4.2-2見表4.2-2彎沉不大於設計計算值不大於設計計算值按公路工程品質檢驗評定標準JTJ 071附錄I執行縱斷高程(mm)+10,-15+10,-15水準儀 每200m測4斷面中線偏差(mm)5050經緯儀 每200m測4點彎道增加HYYH兩點寬度(mm)不小於設計值不小於設計值鋼尺 每200m測4斷面平整度(mm)15153m靠尺 每200m測4處3橫坡(%)0.50.5水準儀 每200m測4斷面邊坡不陡於設計值不陡於設計值坡度板 每200m抽查4處表4.2-4 石方路基允許偏差檢查項目允許偏差檢驗方法及頻率國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