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贸大学815经济学资料整合共五份(1)-大家加油准备啊.doc_第1页
对外经贸大学815经济学资料整合共五份(1)-大家加油准备啊.doc_第2页
对外经贸大学815经济学资料整合共五份(1)-大家加油准备啊.doc_第3页
对外经贸大学815经济学资料整合共五份(1)-大家加油准备啊.doc_第4页
对外经贸大学815经济学资料整合共五份(1)-大家加油准备啊.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一、 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8页-1 2、国内生产总值(GDP):(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2)这一定义含有如下几方面意思: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衡量的。产品的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重复计算。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是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的价值。GDP是一个流量。例如某人花20万美元买了一栋旧房子,这20万美元不能计入该年的GDP,但买卖这栋房子的经济费用则应该计入本年GDP。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GDP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NP(国民生产总值)=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支付对国外的要素支付。(3)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其中用支出法核算的GDP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GDP等于工资、净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之和。3、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现期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没有考虑通胀因素。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并以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二者的关系为:实际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4、潜在产出(潜在GDP):指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时所能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值。它不是一个实际产出量,一般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可能实现潜在产出。而现实产出和和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差额,称为国内生产总值缺口。增加潜在产出的途径是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实现技术进步。5、国内生产净值(NDP):高鸿业西经434页6、国民收入(NI):高鸿业西经434页7、个人收入(PI):高鸿业西经434页8、个人可支配收入(DPI):高鸿业西经434页9、GDP平减指数: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9页-610、国民生产总值(GNP):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9页-711、流量与存量: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变量的数值。比如GDP是一个流量,而国民财富则是一个存量。12、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1页-1413、投资: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和新住宅的增加,存货投资是指企业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投资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中的资本流量。用支出法计算GDP时的投资指的是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人们购买公司债券和股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因而不属于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计入GDP。当公司从人们手里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金再去购买厂房或机器设备时,才是投资活动。购买股票和债券的资金,在购买时还没有用于生产,不能产生最终产品。但是如果购买公司股票和债券时支付了一定的佣金,以及未来可能产生的股息和利息,则应该计入GDP;因为前者为经纪人的劳务,后者是资金利用后的增值,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的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14、自发投资: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0页-1115、引致投资: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0页-1216、GDP缺口:GDP缺口指潜在GDP和现实GDP的差额,反映了一国由于没有充分利用其生产资源而损失掉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潜在GDP指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时所能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值,一般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可能实现这一产出。17、转移支付: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0页-1318、绿色GDP: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23页-20(3)二、简答、论述(一)关于GDP内涵理解的题目1、说明在证券市场购买债券和股票不能看作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4页-5)2、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DP?(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4页-6)(二)关于用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的评价的题目1、简述以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核心指标的局限性及如何改善。要点:(1)GDP名词解释(2)局限性:a、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活动,如家务劳动等,使得它在某种程度上损失了客观性和可比性。比如在发达国家,家务劳动的市场化程度高,很多家庭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育养,请保姆做家务,从而对GDP产生了重大贡献;而在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家务劳动都由家庭成员自己承担,所以家务劳动市场对GDP贡献很小。这样将以上两类国家的实际生产与福利进行比较时,会低估家务劳动市场不发达的国家的总产出或总福利。b、GDP不能反映一个国家产品和服务的结构(具体举例展开论述:比如有三个国家GDP相同,A国的主要经济活动在于制造导弹、武器等军用品,B国主要用于建立学校教育设施、文体中心等)c、GDP不能反映社会成本和经济增长的效率(举例:为了增加GDP滥用资源,污染环境)d、无法全面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举例:赌博盛行,也许GDP很高,但并不说明人民生活幸福;无法反映收入分配状况;人民工作压力、健康水平等)e、GDP不能反映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由于GDP是根据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统计而得,而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可能会降低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因而GDP不能反映出这种技术水平的进步。f、统计误差(3)如何改善:a、今年来,经济学家试图采用“扩充国民收入账户”来修正国民收入衡量的缺陷,其中一项加项为地下经济,但不是所有地下经济都是加项,例如,医生、保姆、农民的地下活动应计入加项,而赌博、贩毒等地下经济则不计入。另一个减项为环境的破坏。b、用绿色GDP对GDP进行校正(三)关于国民收入核算方法的考题1、解释宏观经济学中的“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高鸿业西经429-430页+西方经济学学习指南与习题解答191页-1)2、简述核算国民收入的三种方法。(以GDP为例进行论述)要点:(1)生产法:GDP可以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生产中的价值增值来求得。 (2)支出法:a、即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公式为GDP=C+I+G+(X-M)b、具体解释上述公式(参见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5页-9,把答案里的GNP全部改成GDP就行;或高鸿业西经431-432页) (3)收入法:a、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严格来说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公式如下: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净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b、具体解释上述公式(参见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6页-11部分内容(四)简述GDP,NDP,NI,PI,DPI之间的关系。(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2页-4或高鸿业西经434页)(五)关于各部门经济中投资-储蓄恒等式的题目。1、分别简述二部门、三部门、四部分经济中的收入构成并推导各自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对应高鸿业西经436-438页)要点:(1)大体框架见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2页-5(2)其中四部门经济是重点,详见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20页-162、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恒等于计划投资?(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9页-13)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名词解释1、均衡产出: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于是均衡产出可以用公式表示为:y=c+i。y、c、i分别表示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产出、实际计划消费、实际计划投资数量。如果生产(供给)超过总需求,企业的存货会增加,企业就会减少生产;反之则存货减少,企业增加生产。产出或收入均衡的条件实际计划支出等于计划产出,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均衡的条件也可以表示为i=s,即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相关知识点详细介绍见高鸿业西经445-448页-第十三章-第一节-均衡产出)2、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凯恩斯认为家庭收入对消费量有决定性的影响,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用公式表示是c = c(y)。边际消费倾向(MPC)指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MPC=c /y ,它既可以指国民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又可以指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1之间波动,且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在西方经济学中,任何增加的收入无非用于两个用途:消费和储蓄。所以边际消费倾向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必定为1。.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用公式可以表示为APC=c/y,它既可以指国民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又可以指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的比率。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根据消费统计资料,短期中的MPC小于APC,长期中的MPC等于APC。3、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在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中,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储蓄与收入的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数,s=s(y)。边际储蓄倾向指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MPS=s /y,它既可以指国民收入的边际储蓄倾向,又可以指可支配收入的边际储蓄倾向。一般而言,边际储蓄倾向在01之间波动,且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在西方经济学中,任何增加的收入无非用于两个用途:消费和储蓄。所以边际消费倾向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必定为1。平均储蓄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的比率,用公式可以表示为APS=s/y,它既可以指国民收入用于储蓄的比例,又可以指可支配收入用于储蓄的比率。4、相对收入假说: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44页-12+高鸿业西经454-456页5、生命周期假说:高鸿业西经456-457页+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46页-36、永久收入假说:高鸿业西经457-458页+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42页-87、乘数:乘数原理(乘数):(1)乘数原理是指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由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对某一部门需求(支出)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还会引起其它部门生产、支出和收入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出。假设对第一部门初始需求(支出)增加引起该部门收入增加,增加的收入中将有一部分花费在其它部门的商品和劳务上,引起这些部门相应收入的增加,而这些部门也将花费一部分增加的收入,如此继续下去,最终引起国民收入增量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出,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税率、边际进口倾向等因素。(2)乘数原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有:a、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若生产能力已经被充分利用,则自主需求增加等不会引起生产增加而只会刺激物价水平上升。b、投资与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否则乘数作用就会小的多,因为自主需求的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从而鼓励储蓄,排挤消费,部分的抵消乘数作用。c、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否则当自主性需求增加时,货币需求的增加不能得到满足,利率就会上升,从而又抑制了消费和投资,使总需求下降。d、开放经济中存在进口也会缩小乘数的作用,因为增加的收入部分用于购买国外产品,而不是增加了对本国产品的需求。8、投资乘数(ki):投资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引起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化量得比率。在两部门经济中,ki = ;在三部门经济中,需要考虑税收因素,设税收函数为T=T0+tY, t为税率,定量税则视为t=0时的特例,则ki = 。9、政府购买乘数(kg):政府购买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在三部门经济中,kg =10、税收乘数(kT):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这里的税收变动指税收总量的变化而不是税率的变化。三部门经济中,kT =11、政府转移支出乘数(ktr):政府转移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出变动的比率。在三部门经济中,ktr =12、平衡预算乘数: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35页+43页-1113、节俭悖论: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44页-15+69页-614、消费函数之谜(凯恩斯-库兹涅茨悖论):凯恩斯之后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与实证研究不符,两者之间的矛盾被称为“消费函数之谜”。(1)凯恩斯所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可以用标准的消费函数来表述,其公式为C = a+bYd(a0,0b0) 实际货币供给 M/P=/ LM曲线的数学表达:r= (k Y/)LM曲线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货币市场上,位于LM曲线左上方的收入与利率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M曲线右下方的收入与利率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14、流动性陷阱: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82页-215、“货币失踪”之谜: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83页-4+92页-916、利率对货币需求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86页-1117、财政政策: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30页-418、货币政策: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30页-519、经济政策: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30页-320、挤出效应: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30页-121、凯恩斯极端:(1)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这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2)如高鸿业西经521页-图15-3,LM为水平线,说明当利率降到r0这样的低水平时,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已成为无限大。这时,人们持有货币而不买债券的利息损失是极小的而买债券的资本损失风险极大(由于利率极低时债券的价格极高,人们会认为这样高的债券价格只会下跌而不会再涨,从而买债券的资本损失风险很高)。因此,这时不管人们有多少货币都会持有。这样,如果货币当局想用增加货币供给来降低利率刺激经济是没有效果的。水平的LM曲线就是所谓的“凯恩斯陷阱”。(3)这时候,政府用增加支出等财政扩张手段刺激经济的效果十分大,因为总需求上升不会使利率上升,从而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这就是说,在凯恩斯陷阱中,即使IS曲线不垂直而是向右下方倾斜,政府实行财政政策也将十分有效(见高鸿业西经522页-图15-4)。(4)另一方面,IS曲线为垂直线,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0,即不管利率如何变动,投资都不会随利率变动。这就是说,即使货币政策能改变利率(即LM曲线不是水平的),对收入也没什么作用。(见高鸿业西经522页-图15-5)22、古典主义极端: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水平线而LM曲线为垂直线的情况,则货币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这被称为古典主义主义的极端情况。(具体解释见高鸿业西经526-527页-绿框部分) 23、财政政策乘数: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31页-624、货币政策乘数: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31页-7(补充看下高鸿业西经535-536页-凯恩斯主义极端和古典主义极端的数学证明,里面提到了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二、论述、简答题(一)三部门IS-LM模型全方位解析1、产品市场与IS曲线(1)IS曲线的推导a、IS曲线描述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凯恩斯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将投资支出看做外生变量,但由于利率是为投资项目融资的借贷成本,利率的上升增加了借贷成本,从而减少了计划投资。因此,计划投资受到利率水平的影响,我们把利率与投资需求之间的这种关系写为I=I(r) 我们可以具体给出投资函数的形式:I= (b0),r是利率,系数b衡量投资支出对利率的反应程度,表示自主性计划投资支出,即不取决于收入与利率的投资支出。采用线性方程可以简化代数式与图解,只要限定于讨论经济的微小变化,线性的简化就不会使人误解。同时,为了简化分析,我们省略了投资对收入的反应,实际上,收入增加时,投资的反应一般也会比较积极,关于这些问题会有专门的章节整理。,且投资函数向右下方倾斜(如图a所示)。b、图(b)表示凯恩斯交叉图,计划支出仍包含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只不过现在的投资支出取决于利率。对于一个既定的利率水平,比如说图中的r1,通过投资函数可以得出相应的计划投资。然后通过绘制凯恩斯交叉图,我们看到在E1点获得均衡收入水平Y1,E1就是IS曲线上的一点。c、再考虑一个较高的利率r2。利率从r1上升到r2使计划投资从I(r1)减少为I(r2),计划投资的减少使计划支出函数向下移动,均衡点从E1移动到E2,收入也从Y1减少为Y2(见图b)E2是IS曲线上的另一点。d、把同样的过程应用于所有可得到的利率水平,从而产生所有组成IS曲线的点(图c),IS曲线的斜率为负。e、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曲线右上方的利率和收入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即产品市场上存在着过剩的供给;位于IS曲线左下方的利率和收入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即产品市场上存在着过度的需求。插入图片曼昆270页图10-7(2)IS曲线的数学推导E=C+I+GY=E TA=tY+, TR=, G = Y= I= -br(b0)=+c()+ 令= IS曲线:r=(3)IS曲线的斜率:首先,IS曲线斜率越大、越陡峭,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影响越小。三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斜率取决于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b、边际消费倾向c以及税率t(具体阐释怎样影响)。其次,上述影响IS曲线斜率的说明,是以预期不变为前提条件的(预期对IS曲线斜率的影响见高鸿业西经490页)(4)IS曲线的移动: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上平移;紧缩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左下方平移。2、货币市场与LM曲线(1)LM曲线的推导a、LM曲线是描述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利率与收入关系的曲线。货币需求是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它取决于实际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将货币需求分为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三类。其中出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出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因此,货币的总需求函数可以描述为L=L1( y )+ L2(r)=k Yhr(k,h0) 将货币需求函数写成L=k Yhr是一种不精确的表达方式。因为根据该式L2=hr ,这意味着当r为正值时,L2均为负值,此种结果显然不符合现实。因此,即使在假设L2与r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的情况下也有L2=Ahr,其中A是一个数值为正的常数。这样L=k Y+Ahr。但在这里是作为教学用的简化公式。,其中L、L1、L2都代表对货币的实际需求,即具有不变购买力的实际货币需求量。b、货币供给量由货币当局所控制,因而假定它是一个外生变量。不妨将名义货币供给量定为,假设价格水平保持在不变。那么实际货币供给就处在/的水平上。(如图(a)所示为垂直线,因为货币供给不取决于利率)c、从收入水平Y1开始,图(a)表明了与它相应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曲线L(r, Y1)。当利率为r1,实际余额需求等于实际货币供给,因此A是货币市场的一个均衡点。d、当收入从Y1增加到Y2时,在各个利率水平上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都增加了,从而实际余额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位到L(r, Y2) 。利率上升到r2以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于是B为新的均衡点。e、对于所有的收入水平,进行同样的操作,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均衡点,连接起来便成了LM曲线(如下图b)。f、LM曲线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货币市场上,位于LM曲线左上方的收入与利率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M曲线右下方的收入与利率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插入图片曼昆277页图10-12(2)LM曲线的数学推导为: 实际货币需求 L=L1 ( y )+L2(r)=k Yhr(k,h0) 实际货币供给 M/P=/ LM曲线的数学表达:r= (k Y/)(3)LM曲线的斜率:当k为定值时,h越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越高,LM曲线越平缓;另一方面,当h为定值时,k越大,即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越高,LM曲线越陡峭。西方学者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函数一般比较稳定(k值比较稳定),因此LM曲线的斜率主要取决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函数(即主要取决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h)。(4)LM曲线的三个区域: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15页-2(5)LM曲线的移动:在价格水平不变时,名义货币供给量变动使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在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使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小,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3、IS-LM模型分析(1)IS-LM模型数学推导IS曲线:r= LM曲线:r= (k Y/) Y= r=(2)运用IS-LM模型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从失衡到均衡的调整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20页-9(3)IS-LM模型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23页-12(4)运用IS-LM模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效果:a、如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255页图11-4所示,假设该经济的初始均衡在E点,财政扩张(如增加政府购买、减税等)会增加总需求,从而使IS曲线向右移动。假如利率保持不变,则经济的均衡点移动到E(乘数效应,一笔政府支出能带来若干倍国民收入的增加),在该点商品市场处于均衡,计划支出等于产出。但是利率不可能不上升,国民收入的增加提高了货币交易需求,由于货币供给不变,为了使货币市场均衡,必须要提高利率以减少货币的投机需求。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这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因此新的均衡点是E。b、现在我们来看看IS曲线的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如高鸿业519页图15-1所示,假定图(a)和(b)中LM曲线即货币市场均衡情况完全相同,初始的均衡收入和利率也完全相同。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现假定是增加同样一笔支出,那么(a)、(b)中的IS曲线都会右移且移动的水平距离相同,都是 。但,就是说图(b)的财政政策效果小于图(a)。原因在于图(b)中IS曲线比较平坦(IS曲线的斜率小),而图(a)中IS曲线比较陡峭(IS曲线斜率大)。IS曲线的斜率主要由投资的利率系数所决定,IS越平坦,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即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幅度越大或者说投资对利率变动敏感。因此,若投资对利率变动敏感,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就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就是挤出效应大。(用IS曲线r=帮助理解,b为投资的利率系数)c、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的效果又随着LM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不同。如高鸿业521页图15-2中有一条逐渐变陡的LM曲线,现使IS曲线右移同样距离,但国民收入增加的情况。政府增加同样大一笔支出,在LM曲线较陡时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较小;在LM曲线较平坦时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较大。这是因为LM曲线斜率较大即曲线较陡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较小,即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不敏感。这意味着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将使利率上升较多,从而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减弱了财政扩张的效果。相反,当货币需求利率系数较大时,政府由于支出增加,即使向私人部门借了很多钱(通过出售公债),也不会使利率上升很多,从而挤出效应小,财政扩张效果明显。(用LM曲线r= (k Y/)帮助理解,h为货币需求利率系数)货币政策效果a、如高鸿业西经525页-图15-6所示,当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明显。这是因为,IS曲线较陡,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较小(当然,支出乘数较小时IS曲线也会越陡,但IS曲线的斜率主要取决于投资的利率系数),即投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较差,因此,LM曲线由于货币供给增加而向右移动使利率下降时,投资不会增加很多,从而国民收入增加较少。反之亦可作类似分析。b、如高鸿业西经525页-图15-7所示,当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反之则越小。这是因为,LM曲线较陡峭,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较小,即货币供给稍有增加就会使利率下降较多,因而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多增加。反之亦可作类似分析。分析凯恩斯主义极端、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的财政、货币政策效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34页-5+高鸿业西经529-530页(二)简述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高鸿业西经509-510页或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75页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一、名词解释1、政府购买:高鸿业西经543页2、政府转移支付:高鸿业西经544页3、公债: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中央政府债务称为国债。政府公债的发行,一方面能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属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又能影响货币供求,从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水平。4、公债的资产效应: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59页-205、公债的货币效应: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60页-1补充阅读:高鸿业西经550-552页-赤字与公债6、公债中性: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59页-217、自动稳定器:又叫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财政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下述三项制度得到发挥:(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在税率不变且实行累进税制的情况下,纳税人自动进入较低纳税档次,政府的税收自动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相对少减少一些,从而使消费和需求自动地少下降一些,从而可起到抑制衰退的作用。经济繁荣时可作类似分析。(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这里主要指政府的转移支付,包括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当经济出现衰退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相应增加,从而抑制人们可支配收入的下降,进而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经济繁荣时可作类似分析。(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依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的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衰退。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这时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抑制农产品价格上升,也就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减少总需求的增加。 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只能缓和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需要政府采取更有力的经济政策。1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1)指政府要根据经济情况,主动变动财政支出和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依照凯恩斯主义理论,自动稳定器对经济波动的抑制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政府应该采取更主动的财政政策,逆经济风向行事,在衰退时采取减税、增加政府支出等扩张性政策,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政策来抑制总需求,减轻通胀。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贯彻和实施,也就是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的“需求管理”。(2)该政策在20世纪30-60年代效果不错,但之后出现的滞涨使它受到了怀疑。这说明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同样有局限性:时滞。认识总需求的变动,变动财政政策以及乘数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时间。不确定性。实行财政政策时,政府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不确定性:第一,乘数的大小难以准确的确定;第二,政策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而在这一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还存在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从而使财政政策效果减弱。13、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预算赤字是政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预算盈余是政府收入超过支出的余额。14、功能财政(职能财政、机能财政):功能财政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即不能机械的用预算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求来利用它们。功能财政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该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功能财政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它对原有的财政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是一大进步,然而由于经济波动难以预测、时滞等问题,这种财政思想也难以充分奏效。15、年度平衡预算与周期平衡预算:高鸿业西经548-549页16、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如果这种盈余为负值,就是充分就业预算赤字。如果用t、分别表示税率、既定的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用y和y*分别表示实际收入和潜在收入,则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BS*=ty*,实际预算盈余BS= ty。二者的差额为BS*BS=t(y*y)。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提出具有两个重要作用:第一,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反映财政政策对预算状况的影响。第二,使政策制定者注重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财政政策。但这一概念同样存在缺陷,因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本身就是难以准确估算的。17、存款准备金18、法定准备金: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55页-519、超额准备金:即超过法定准备金要求的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可称为超额准备率。20、法定准备金率: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55页-621、货币创造: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55页-322、货币乘数(货币创造乘数,货币扩张乘数):货币乘数指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扩张或收缩的倍数。若用M表示货币供给量,B为基础货币,k为货币乘数,则M=kB。在没有超额准备金和现金漏出,且仅把活期存款总额当作货币供给的情况下,货币乘数k=1/rd(rd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如果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设超额准备金率为re,则货币乘数k=1/(rd + re);若还考虑现金漏出(用rc表示现金在活期存款中的比例),则货币乘数k=1/(rd + re+rc)。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货都当作货币供给量,即M=D+ Cu(D为活期存款总额,Cu为流通中的通货总额),同时引入基础货币B(为了简化分析,这里我们只把存款准备金总额加流通中的现金当作基础货币,而不考虑政府的国库存款。实际上,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央行对商业银行、公众和政府的负债),此时的货币创造公式如下:M/B= (Cu +D)/(Cu +Rd +Re)=这里,M/B就是货币创造乘数。还要注意的是,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对应的货币乘数就不相同。上面的例子推导的只是严格意义的货币供给M1下的货币乘数,在这种情况下影响货币乘数的主要因素有现金漏损率、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贴现率、超额准备率。货币乘数既可以使银行存款多倍扩大,也可以使银行存款多倍收缩。因此,央行调整法定准备金率会对货币供给产生重要影响。23、基础货币:中央银行通过信用创造的货币被称为“基础货币”,由于其具有使货币供给量成倍数扩张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央行对公众、商业银行和政府的负债,是流通中的现金、央行吸收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政府在央行的国库存款的总和。基础货币具有以下四个属性:a、可控性,即央行对其有较强的控制力,可以通过对它的控制来实现对货币供给量得调控;b、负债性,它是央行的负债;c、扩张性,其具有使货币供给量成倍数扩张或收缩的能力;d、初始来源唯一性,即其增量只能来源于央行。24、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当商业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出现短期现金压力时,就可以用商业票据、政府债券等作担保向央行借款,从而增加其准备金。央行可以通过变动贴现率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从而促使经济扩张或收缩,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央行的借款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货币供给量则会增加。但事实上,央行并不经常使用贴现率来控制货币供给。首先,通过贴现率变动来控制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效果是有限的,因为当银行十分缺乏准备金时,即使贴现率很高,商业银行依然会从央行的贴现窗口借款。其次,再贴现政策不具有主动性,因为央行只能等待商业银行向它借款而不能要求它这么做。 24、公开市场业务:指央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银行承兑票据等)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公开市场业务的目的是通过政府债券的买卖活动扩大或收缩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从而影响银行体系的信贷能力,进而控制市场利率、汇率和国际黄金流动等(注意,虽然这里没写,但一定要了解这种机制具体运行的过程)。其次它也为政府债券提供了一个有组织的市场。作为央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能直接调节银行体系的准备金总量,使其符合政策目标需求;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主动出击”避免“被动等待”;公开市场操作可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也可以进行连续性、经常性、试探性甚至逆向性的微调,以灵活调节货币供给量。25、“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高鸿业西经574页+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59页-19+169页-1726、相机抉择: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58页-1827、派生存款: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57页-1028、货币供给调控机制: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57页-1129、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58页-16二、简答、论述题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要点: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国际收支平衡2、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具体操作及其局限性要点:(1)主要工具:税收、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公债 (2)局限性: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166页-143、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具体操作及其局限性要点:(1)主要工具: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道义劝告 (2)局限性:高鸿业西经527-528页4、宏观经济政策局限性。(高鸿业西经577-579页)第六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名词解释1、总需求函数: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201页-22、总需求曲线: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202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