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文阅读答案一.安徽卷.11【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解析】本题的设置过于简单,考查的意义不大。本来小说的情节就简单,再加上题目已经给出了小说的中心事件。但可能有不少考生被题目唬住了,反而简单的题目繁做,因答案不简明而丢分。12【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解析】本题只要求概括,不要求结合原文分析。难度较低。只是对“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的概括,学生难以准确表述。13【答案】 (1)反映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是对情节发展中特定场景描写作用的理解,规则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解答。但题目这样表述就让考生有点糊涂了。如果换成“小说第三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我想绝大多数考生都会做。 (2)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解析】本题是对作品局部描写技法的赏析。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很明显,只是估计很多考生没有分条陈述。14【答案】(1)因关心、帮助别人而快乐。如:董师傅领小翠游湖;送小翠回家。因生活知足、心态平和而快乐。如:家里平安;日子平静;钱足够用;小翠对雕花窗户不作评价,董师傅也不在意。因有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美而快乐。如:董师傅看夕阳西下,看月上柳梢;向小翠介绍如何看塔影。因工作上得心应手,有成就而快乐。如:董师傅在校园许多地方都有业绩;特地向小翠介绍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解析】由于只要打出两点就能得满分,所以难度就大为降低了。估计命题人也觉得不那么容易作答。(2)示例一: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向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后到本分,心态平和,由立足于世的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示例二: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从小翠身上,我们意识到,面对新环境要学会适应、学会生存。 示例三: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说明生态环境总在不停地变化。这启示我们:无论生态环境怎样改变,不变的应该是人的自然与本真;我们应在喧闹的环境中寻找一块心灵的绿洲,避免浮躁。 示例四:在熙攘的校园中,董师傅热心帮助小翠的情景启示我们:和谐的氛围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营造、区呵护。(答案不止一种。要求依据作品,谈出真情实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言之成理,语言流畅。) 【解析】好在命题者给出答案只说是“示例”,并且说“不止一种”。本人觉得第二个和第四个示例有点牵强。小说中有这样的文字;“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是否在暗示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平静的大学校园再也不能平静了,也在逐渐地商业化了,是否可以谈大学的坚守与人的守真呢?二.江苏卷(5分)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6分)因为都江堰的建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6分)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解析】上善若水,作者是“宠辱不惊的传奇作家张笑天”,新浪网称“张笑天的作品着重反映当前社会生活,探索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信仰、法制、人性等问题”。原文刊2008年9月吉林日报,长约3700字,命题者将其精简为1000余字。但文章主旨切合江苏卷一直秉持的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高度发达的媒体文化可以把我们“娱乐死”(2005年波兹曼的诅咒)到对关中农民勤劳朴素积极乐观生活的无限憧憬和赞美(2006麦天);从对无限美好的农耕文明的礼赞和依恋以及对其即将消失的无限惋惜(2007一幅烟雨牛鹭图)到对中国农村洋溢着的朴素的人情美、亲情美的讴歌(2008侯银匠),江苏高考语文卷命题者一路走向2009年,对“原始”“原生态”的呐喊,对“生命之泉”“绿洲”的企盼,依旧是文本贲张的血脉。可以看出,命题延续了全国卷散文阅读(如总想为你唱支歌)的思路,考生还是可以作出基本的思考的。汶川地震,让“都江堰”理所当然成为热门话题,关注生活,着眼现实,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正轨和坦途。阅读面广的考生在考场上会收获左右逢源的喜悦。甲: B (6分)排斥、打压,缺少起码的宽容。肯定具有积极意义和带来创新结果的异类,容忍无害的异类现象。(6分)宇宙万物间普遍存在异类现象,所以是正常的;异类的存在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是必需的。【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解析】说“异”,原刊去年11月上海文汇报,长约5000余字,经删改,现约800字。作者詹克明,物理学家,科普散文作家,曾发表作品敬畏自然、瓦尔登湖大地的眼睛和生物链断想等。全文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论证有力,观点新颖:绝不可小视异类。题目设计基本同2008年。第16题“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设问清晰,较易回答。第17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是对文章主体内容的概括,出手比较平和。乙:B(6分)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涉猎广泛的阅读,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独特的生活态度。(6分)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甲乙两篇选做文本,感觉难度基本相当,比2008年两文的等值性要高,这也较好地体现了国家性考试的公平和公正。【考点】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解析】实用类文本画家黄永厚当是根据广见于网络的祝勇撰写的近5000字的人物特写黄永厚:冰炭同炉改编的,现长近800字。命题者设计的“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和“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两题,立足点都在概括提炼信息上。三.山东卷(一)19. 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说明人们都有好奇心,肯定了下文人生路途上“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支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是无可非议的;从自己写起,从现实生活中的走路写起,给人亲切的感受,自然地引出“人生也是如此”。20 (1)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没有真正的内心生活。(2)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21文题中“家”指的是自我,自己的心灵世界(人的精神家园、或自我的精神坐标);作者认为:人们应该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去建功创业;但一定不要迷失了自我,要记住回归自己的心灵世界的路。22. 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他应该顺应自己的天性,去寻找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二)19. 民族感情、写作动机、诗歌前景、中文现状20. (1)余光中所说的乡愁乡愁超出了地理的某一点,融入了历史的、文化的内容,升华或者普遍化为了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2)诗歌贵在含蓄,“就要差这两个字”,省略号所包含的内涵就更丰富,更耐人寻味,余味无穷,更有诗意。21.(1)人的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不能只从从表面上看,离开大陆是他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2)诗言志,心中有复杂的情感才有创作的强烈动机,才能写出好的诗歌作品。22.可以谈要保持中文的纯粹性,为汉语的纯粹性而奋斗,规范网络语言,保持中文特色;也可以谈网络语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包容。言之有理即可。四.江西卷16. 【答案】 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析】根据原文第二段和第三段可以概括出来。【思路分析】考生首先要找到信息源所在题目中所说的“木车的激情”在原文所在。然后看看它前后的内容是否能够作为答案;对相关信息进行勾画、圈点、提炼。17.【答案】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考点】考查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分析【解析】现代文阅读中文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如果这句(段)话在开头,一般思考: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思路分析】显然,作者写现代人的交通工具是与“木车”进行对比的,写现代人也是将其的思想、生活与古人比较的。这个题难度不大。18.【答案】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考点】考查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分析与评价。【解析】作为哲理性散文,归纳主旨的模式为“通过的叙述,表达了抒发了”。【思路分析】考生可以巧妙地利用前面的16、17题的思路和答案,结合全文作者的观点来回答。有效信息集中在文章后半段,考生要进行勾画、筛选、合并、归纳、提炼等程序,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来组织答案。19.【答案】A、C 【考点】考查对文章的赏析,涉及多个考点。【解析】B“形象而全面地表现”错了,可以说“形象”,但够不上“全面”。D“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判断不符合作者的意图。E注意文字中“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他它的源头,忽略了她们正真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一句。判断中说“制约”不准确。【思路分析】这类选择性赏析题目是传统题型,其容量大,涉及面广。考生做题时要多方面思考,注意命题者往往在范围(如B项的“全面”)、因果(如E项的“制约”)等方面设置“陷阱”。五.浙江卷12. 【答案】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考点】考查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鉴赏,能力层级为E级。【解析】叙事类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暗示(深化)文章主旨。景物的特点不外以下几种:清逸、静谧、和平、安宁;热闹、生机;萧索、冷清、孤寂、沉闷等。【思路分析】要结合平时所学进行赏析。课文荷塘月色荷花淀边城故乡祝福药等均可作为例子,引导学生思路开阔。13.【答案】显示人物的情态。 表示对魔盒作用的肯定。 反映“我”的情感和心理变化。【考点】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语含义与作用的把握能力【解析】要结合词语所在语句,结合上下文全面理解。该题难度不大。14.【答案】永远随身带着一点老家的气息(原文)【考点】考查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语言的连贯、生动。【解析】题干要求所写的话能揭示主旨,考生应从文中勾画那些能表达主旨(体现作者或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情感倾向)的句子。据文章2、3、8、17、18段,“我“因”初次远离家乡”而“最沮丧;老太太却把一个空盒子当作是她“最宝贵的财产”,“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因为“40年前,我妈将这盒子合上捆紧,同时也将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据此,可以概括出本文的主旨。 【思路分析】应从全文整体理解入手,尽可能在原文中寻找答案。15.【答案】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制造悬念,吸引读者;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评价。【解析】文章的标题,前人用“题者,额也”来概括其作用,因此考生可从文章的主旨、小说的主人公,写景状物散文的线索(结构和行文)、象征意义等角度入手。【思路分析】作为开放型试题,考生可以任选一说回答,但得能够自圆其说。答题时,要注意紧扣文章的主题和构思。16.【答案】热爱故土,珍视亲情;淳朴善良,热情爽直。观察敏锐,善解人意。【考点】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解析】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要注意从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以及人物的举动等方面分析。六.辽宁卷11. (1)【答案】答E给3分 答B给2分 答A给1分 答C或D给不给分【考点】对文学作品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结构思路和表达技巧的综合鉴赏 【解析】E 这篇小说以对话,构建故事情节并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个性,表现现实生活,从此可以判断出,在艺术手法上对话是最为突出的手法,所以E项的分值应该是最高的。B 项是对小说情节中的一个细节的分析,分析出了这个细节的人物心理。所以在选项答案中选以上两项是最为合理的。A项中“地方偏远”、 “弃石传说”和“吸引很多人前来观赏”在文中都有相应的内容,概括的也相对准确,但是“成为旅游胜地”这一项信息在文中却是明显的错误。C项 从文中的信息看,村民们是因为老贾当官了才表现出来的骄傲,这一项分析完全错误,违背文意。D项,婆娘们不是因为意识到自己插嘴不妥,而是因为意识到自己所提到的信息被男人否定,意识自己的观点站不住脚。这里表现的是村民封闭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思路点拨】 这是对文意、主题及表现手法的综合分析,要在全文的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理解。(2)【答案】 第一次出现,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在县里当了书记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第二次出现,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考点】作者的思想态度和写作思路【解析】抓到语境,理解两次提到小孩凉鞋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细节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再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这两个细节在结构上的作用。我觉得两次点到这个细节不仅在小说的主题表达上起作用,对与情节的推进也是有作用的,有了鞋,还在期待鞋,这和后文蛮儿们炸开“遗璞”是一个情节上的过渡。【思路点拨】解答作用类的题目是要注意从主题思想和结构思路两个方面,联系全文来解答。(3)【答案】 淳朴善良,省城老贾“犯了错误”,村人还是处处照顾他;有自豪感,但有时有些盲目,因为有一块孕璜遗璞便祖祖辈辈引以为傲,山外人不能喝当地的野茶就笑话他们胃嫩;自主意识薄弱,常常希望老贾这样的大人物给他们啵救济。(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解析】遗璞村人的特征要注意结合情节发展过程中的细节加以概括。他们对待省城老贾,对待“遗璞”,对待救济(粮食和凉鞋)以及对待蛮儿的几个细节可以概括出来。【思路点拨】 鉴赏小说中的形象,是小说阅读的主要任务之一。要注意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加以概括,并归纳主旨。(4)【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饿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研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考点】考查对小说的情节思路和主旨的理解【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本着一千个读着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鉴赏原则,这道题设计了一个开放的思维环境。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特有的内涵和外延,所以考生在答题时不能脱离文意对文章主旨的正确理解。【思路点拨】 这道题的答题角度注意有两个,一个是情节的结构思路,一个是文章主旨。所以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考虑到思想主题和结构思路两个方面。12.(1) 【答案】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和E不给分【考点】归纳文章要点和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解析】A从文中的第一段中可以看出,这些信息,两个人相同的特征是有“长期而难以解释的停滞行为”,而结论是相同的“引发了很多猜测”。但是我觉得作者写着两个人物的目的不仅在于用一个引出另一个,还在于他们停滞性质的不同。所以这项理解虽然正确但是还有欠缺。B项中的信息“也有过一些假说,但是后来这些都被证明不能成立”是不合原文文意的:“少数不成功的假说”,不是都被证明不能成立。其余信息应该是正确的。C 项达尔文观点的确立是长期的“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而不是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中斗争与拥挤观点的启发。D 项“他还向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希望她发表这些手稿。”这项信息应该是正确的,对这一细节的分析也是正确的。E 项这项理解是错误的,作者公正的评价了达尔文拖延出版的原因,是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思路点拨】 解答这类题目要建立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加以整合,比对。(2) 【答案】达尔文虽然满意自己的理论,但他的理论还需要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加以证明;他发现进化论时才29岁,那时他还没有专业地位,担心发表他的理论回危及自己的前途的事业;他的进化理论实际上就是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而这一点回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考点】归纳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作者的观点【解析】文章在解说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推迟发表的原因在文章的第三个段落,在这三个段落中可以抓到作者的主要观点,从中抓住关键的词语和语句,加以整合,就可以找到答案。【思路点拨】 接到这类题目在于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这样可以很快的找到和题目相关的语境,在通过整合信息,加以归纳概括,准确做答。(3) 【答案】达尔文故意拖延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因为他认为当时发表的时机还不成熟;达尔文有意避开公众对他理论中唯物观点的注意,而在当时这是比进化论本身更加异端的思想;达尔文从来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只把自己的工作严格限局在科学研究的框架内。【考点】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文章的内容要点【解析】联系语境,文章的第段和相关的语境段加以理解。这场革命温和的具体表现,首先就是“不仅在于他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从这两方面看,可以联系到拖延的的目的和原因来理解。【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要明确考查的考点,这样才能明确答题的角度,迅速找到相关的语境筛选并整合。(4) 【答案】观点一:“疑惑”指怀疑和批判精神,“知识”指科学知识作者认为,既要运用科学知识,又要坚持批判精神,勇于创新。观点二:“疑惑”指阿瑟。柯依斯勒对达尔文的反对态度,“知识”指体现传统西方思想的知识。作者认为,又进化论,并不妨碍人类在探索世界客观规律、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保持对神应由的敬畏。观点三:“疑惑”指达尔文对神的怀疑,“知识”指他已发现的进化论。作者认为,虽然有神论在当时仍占统治地位,仍然可以怀疑它;尽管进化论在当时还不为人们普遍赞同,仍然需要坚持。(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考点】解释词语的深刻含义【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联系文中相关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答题。【思路点拨】 题目开放为考生提供了发展和创新的空间,但是也容易走入误区,就是答题过于主观化,要避免答题主观化,要注意依据文意解答。七.重庆卷14. 答案:(1)分析:俗与雅是相互依存和辩证统一的。超越俗雅,尽自己本色。(2)评价(略)【解题指导】考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分析与评价。15. 答案:(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 (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解题指导】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两个考点。行文思路往往与作者的立意和构思密切相关,这也是命题的意图所在。考生首先要对文章内容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切分,然后对内容进行概括;可先原文勾画,再进行概括。从行文的层次看是第一层提出话题,是第二层分析话题,是第三层点题;然后再进行内容归纳概括就相对容易了。16. 答案:(1)从陶器到瓷器(2)从实用到艺术(3)从粗陋到精致【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和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需要学生对指点段落的内容思路进行分析,对内容要点进行提炼浓缩。答题时要力求简明。解答此题,对题干“演变”理解要到位,是指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结合文章第自然段“瓷器”的发展,此题就容易作答。17. 答案:物质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瓷器的价值了。【解题指导】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句子的含意,离不开“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阅读原则,此题就是要求把句子放在整篇文章中来把握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其含意,第三段“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一句对本题含意的把握有参考作用。本题第一句中“日子一好”是指物质生活的丰富,衣食无忧,“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表层意思是人们喜欢瓷器、把瓷器当作工艺品欣赏,深层含意是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第二句“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要重视“现在”“越来越觉得”这两个词所寓含的意味:在现代文明和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精明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瓷器在追求精神品位和经济方面的价值。八.湖北卷16. 答: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17.答: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18.答:月下梅花因光色幽暗而比晴雪梅花更显空濛灵动。因为幽光能激发人的想象,人的想象被放大,人格也就被放大,更富有情思。因为光度影响了态度,月光与日光所带来的美感是不同的。19.答:通过古墙和疏竹把北窗的光影之美形象地描绘出来,强化了作者对北窗的偏爱,因为此处更宜于读书和写作。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增强了画面感,营造了诗的意境。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使行文摇曳多姿,富有变化。九.福建卷9. 【参考答案】BC【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的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1196-1-128:2025 EN Coaxial communication cables - Part 1-128: Electrical test methods - Polarization directivity of radiating cable
- 【正版授权】 IEC 63182-7:2025 EN Magnetic powder cores - Guidelines on dimensions and the limits of surface irregularities - Part 7: EER-cores
-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5年高三9月份联合考试 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8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 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重难点复习
- 重型门窗知识培训总结报告课件
- 老年人穿衣搭配课件
- 釉面瓷砖知识培训
- 统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
- CN120209222A 基于改性书写单体的光致聚合物体系、光栅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2025秋新修订)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 新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1-6单元教材分析
- 一例股骨颈骨折个案护理
- 【经典】高一英语完形填空专题练习及答案共20篇
- 萃智创新方法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小学生视力检测登记表
- 植物生物技术绪论
- 时空大数据课件
- 机器视觉课件
- 客舱广播词的基本知识
- 砌筑砂浆试块强度统计、评定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