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煤小学国培研修计划.doc_第1页
靖煤小学国培研修计划.doc_第2页
靖煤小学国培研修计划.doc_第3页
靖煤小学国培研修计划.doc_第4页
靖煤小学国培研修计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川区靖煤小学国培计划(2014)甘肃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培训研修计划平川区靖煤小学为贯彻落实甘肃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实施甘肃省2014年“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的通知(甘教师201410号)、甘肃省2014年“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招标公告等文件的具体要求,特制定本方案。一、研修目标本项目将利用“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的网络研修体系和符合能力提升工程要求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网络测评系统,以“应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发展”为主题,采用诊断测评、分段引导、任务驱动的研修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推进信息技术与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内容融合,切实提升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并尝试以实施本项目为契机,带动建立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信息化环境下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就参训学员而言,本项目期望通过培训,有效提升参训学员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1)通过诊断测评,使参训教师能够了解自己的信息化水平,并能从自身工作环境与需求出发,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2)通过任务驱动式自主选学,使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得以融合,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效能。(3)通过选择性研修,使有条件的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创新,聚焦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4)通过自主校本研修,使教师能够延用研修社区、教师工作坊等信息技术手段、为自己可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创设信息化空间。二、参训对象本次甘肃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我校参训对象共计83人语文(27人):何胜山、陈玉萍、何亚萍、张亚琴、高喜霞、王小玲、李云燕、于文平、刘秀花、毛俊同、丁艾、司亚丽、祝艳玲、路正会、冯艳玲、李军、王彤、闫积芳、江惊、柳自力、寇宗英、韩志梅、李秀梅、李淑琴、张怀德、雒建军、何赟数学(29人):王兰萍、徐小兰、刘世杰、郭梅生、王佩兰、赵宗红、张慧芳、武振莹、张春梅、赵中琴、王静华、李运芝、党雪红、李杰萍、张小红、曹春芳、苗萍、张进武、宋丽君、朱秀芳、吴菊民、赵虎、曾祥芬、张军霞、高维德、黄颖、张利、罗红琴、漆守信英语(8人):王彩燕、黄云霞、张雅萍、王瑞霞、董黎军、马彩薇、郭毅玲、陈进梅综合(19人):马俊生、董广琴、董平、常婧杰、王华、孟祥和、吴翼生、王利君、俞萍、赵小霞、杨艳莉、陈靖明、貟法勤、金彩、李宏瑞、曾全、张元军、顾生乐、张淑娟各学科培训负责人为相应学科教研组长,在此次培训中称为“学科工作坊主”,具体如下:语文学科工作坊主:张怀德数学学科工作坊主:徐小兰英语学科工作坊主:张雅萍综合学科工作坊主:张元军三、研修安排本项目从2015年1月开始至2015年5月结束,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学实践能力提升为主题内容,采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的混合培训方式进行项目实施。为满足不同信息技术水平参训教师的学习需求,项目组设计了两组不同类型的任务包:“基于多媒体环境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任务类型)和“基于网络移动环境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任务类型),并配备不同的课程供参训教师选学。任务类型适合信息技术水平较为薄弱或当地信息技术条件较差的参训教师选学:教室有投影仪或互动白板,教师个人拥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即可。任务类型适合信息技术水平较高或当地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参训教师选学:教室有投影仪或互动白板,具备上网条件,学生及教师可在教室使用网络移动教学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参训教师在学习本课程任务前,需先进行测评,根据自己的测评报告结果选择适合的任务类型学习。我校信息技术条件较好,建议50岁以下教师选学任务类型。每个任务类型均设5个阶段,每个阶段均配置了1-2个任务包,每个参训学员每一阶段只需选择一个任务包完成即可。本项目50学时,提供2倍以上研修课程资源。具体内容设计如下:基于多媒体环境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任务类型)研修任务活动设计阶段任务主题任务简介课程说明第一阶段熟悉网络家园感受技术魅力(1周/必修)任务1:玩转研修家园本任务覆盖的课程专题为T1、T25。请参训教师熟悉项目方案和研修平台操作;装饰自己的个人空间;去教师工作坊和研修社区熟悉学习伙伴,加入研修团队;学习研修课程,参与研修活动。该阶段为学员提供的通识课程(包括方案解读类、平台操作类、师德修养类、技术素养类等),超过20学时,学员根据需要选学其中10学时即可。第二阶段运用技术工具加工教学资源(3周/必修)任务2:制作教学课件本任务覆盖的课程专题为T2、T3、T4、T5、T6。 请参训教师依据课堂教学需要,运用PPT、Flash、学科软件等技术手段制作一个教学课件。该阶段为学员提供的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超过20学时,学员根据需要选学10学时即可。第三阶段应用技术工具创新教学活动(4周/必修)任务3.分享应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案例或优化教学活动案例本任务覆盖的课程专题为T7、T8、T9、T10、T11、T12、T13、T14。中小学教师: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程学习,并运用所学,设计和实施一节课,借助信息技术促进有效教学,分享应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案例。幼儿教师: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程学习,并运用所学,设计和实施一个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详细说明在导入、活动实施、总结分享阶段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有效教学。该阶段为学员提供的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超过20学时,学员根据需要选学10学时即可。第四阶段应用技术工具优化评价诊断(4周,二选一)任务4-1.制作电子试卷本任务覆盖的课程专题为T15、T6。中小学教师:请根据教学需求,借助Word和其他工具设计制作一份单元试卷。该阶段为学员提供的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超过20学时,学员根据需要选学10学时即可。任务4-2.运用工具助力试卷分析本任务覆盖的课程专题为T15、T6。中小学教师:请基于单元测试卷考核结果,运用Excel等信息技术工具,分析单元测试卷,提供单元试卷分析报告。第五阶段运用研修社区助力专业发展(2周/必修)任务5:研修社区为我所用本任务覆盖的课程专题为T26、T27。请参训教师学会应用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社区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推荐或点评在研修过程中对你最有帮助的研修成果(活跃的教师工作坊、精彩的网络研修活动、优秀的研修之星,精品的作业),并附推荐理由或点评意见。该阶段为学员提供20学时的通识课程(包括网络社区类、教师专业发展类等),学员根据需要,选学10学时即可。基于网络移动环境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学习方式(任务类型)研修任务活动设计阶段任务主题任务简介课程说明第一阶段熟悉网络家园感受技术魅力(1周/必修)任务1:玩转研修家园本任务覆盖的课程专题为T1、T25。 请参训教师熟悉项目方案和研修平台操作;装饰自己的个人空间;去教师工作坊和研修社区熟悉学习伙伴,加入研修团队;学习研修课程,参与研修活动。该阶段为学员提供的通识课程(包括方案解读类、平台操作类、师德修养类、技术素养类等),超过20学时,学员根据需要选学10学时即可。第二阶段运用技术工具加工教学资源(3周/必修)任务2:制作助学微课本任务覆盖的课程专题为T4、T5、T6、T16、T17、T18。请参训教师依据学生学习习惯,或遵循幼儿发展特点,运用微课制作工具,制作一个微课。该阶段为学员提供的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超过20学时,学员根据需要选学10学时即可。第三阶段应用技术工具创新教学活动(4周/必修)任务3.分享应用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案例本任务覆盖的课程专题为T19、T20、T21、T22、T23。请参训教师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程学习,运用所学,设计和实施一次以中小学生或幼儿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特点的教学活动。该阶段为学员提供的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超过20学时,学员根据需要,选学10学时即可。第四阶段应用技术工具优化评价诊断(4周,二选一)任务4-1:设计学生成长电子档案本任务覆盖的课程专题为T24、T6。中小学教师:请设计学生成长档案,将学生自学和参与合作学习的表现和学习成果记录下来,以压缩包的方式提交作业。该阶段为学员提供的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超过20学时,学员根据需要,选学10学时即可。任务4-2:开展网络问卷调查本任务覆盖的课程专题为T24、T6。中小学教师:请根据自身教学需求,设计一份学生学情调查问卷,并组织学生填写,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幼儿教师:请参训教师根据自身教学需求,设计一份针对家园共育调查问卷,组织家长填写,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第五阶段运用研修社区助力专业发展(2周/必修)任务5:研修社区为我所用本任务覆盖的课程专题为T26、T27。请参训教师学会应用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社区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推荐或点评在研修过程中对你最有帮助的研修成果(活跃的教师工作坊、精彩的网络研修活动、优秀的研修之星,精品的作业),并附推荐理由或点评意见。该阶段为学员提供20学时的通识课程(包括网络社区类、教师专业发展类等),学员根据需要,选学其中10学时即可。四、学习方式1.采取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本项目采取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的混合研修方式,基于教师实际教学情境,结合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将网络远程学习和我校以备课组为单位的现场研修实践相结合,引导教师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改进、在研修中提升。2.引领性研修与自主性研修相结合。本项目设计从引领性研修过渡到自主性研修。引领性研修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由中国教师研修网项目组设计研修主题、制定研修计划、提供研修资源和研修指导。引领性研修告一段落后,具有一定校本研修经验的项目学校可参照引领性研修的模式组织实施自主性研修,根据学校情况自主设计研修主题计划,有效开展线上线下的研修活动。中国教师研修网项目组将同时推荐研修主题,提供研修资源和研修指导。3.任务学习与拓展学习相结合。本项目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将任务学习与拓展学习相结合,学员在完成每个阶段任务包规定学习任务的同时,在研修平台中参与其他非规定学习任务的行为将作为拓展学习积分,以引导学员感受网络研修中无处不在的学习和收获,形成常态研修习惯。五、组织管理与服务保障(一)组织结构本项目建立“一体两翼”的管理与支持模式。“一体”是指项目学校。学校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主体,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与引领功能,以项目为契机,因地制宜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进行整合,形成有成效、可持续的新型校本研修模式。“两翼”是指为使校本研修突破“本校”的局限,获得更广阔的专业支持,搭建行政、业务双线支持体系。各角色的工作职责详见附件“指导者与管理者工作指南”。(二)组班方式采用同一学科教研组组成学科“工作坊”,各教研组组长担任本学科“工作坊主”,负责本学科培训各项事宜。(三)服务保障项目组提供平台实时监控服务,保证系统运行稳定;提供专业系统的各层次技术培训,保证各角色顺利使用平台;运用随机问题监控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学员研修过程的监管;制定专门的应急预案,对突发情况做到快速有效应对,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中国教师研修网项目组客服热线电话:4007799010。学校以教科室副主任黄文东为本次培训管理员,对此次培训负总责。六、考核评价本次研修将基于信息技术测评指南,从参与度、贡献度、影响力等维度,对参与本次研修的不同群体(学员、研修指导者、研修管理者)进行相应的考核,并由省工程办制定评优奖励办法,建立激励机制,对优秀项目管理者、优秀项目学校(幼儿园)、优秀项目学校(幼儿园)工作坊坊主、优秀项目区域工作坊坊主、优秀学员等进行表彰与奖励。学校依据培训过程及结果,作为教研考核重要内容,对优秀学员和优秀学科工作坊主给予一定奖励。本次研修学员的考核分为任务学习与拓展学习两项。任务学习为必做项,占比60%,以考核任务成果和课程学习情况为主。为帮助参训教师借本次项目之机,逐步实现常态化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本次考核在任务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拓展学习”这一考核项。拓展学习为选做项,占比40%,以考核教师借助社区开展互动交流与协作学习等行为产生的学习积分为主,每10个积分累计转换成绩1分,最高折合40分。具体考核细则如下:考评维度考评说明考评细则任务学习60%任务学习为基本考核内容,以考核任务成果和课程学习情况为主,总分60分。课程学习每20分钟计1分。各阶段最高计分如下:参与活动每参与1个活动,计3分。各阶段最高计分如下:提交作业必交作业1篇计6分。(单位:分)互评作业互评1篇作业计3分。(单位:分)阶段小计完成阶段考核要求所得分数。(单位:分)满分阶段一636(第三阶段为必交作业,其它阶段计入拓展学习积分)3(第三阶段为必评作业,其它计入拓展学习积分)960分阶段二8311阶段三10322阶段四8311阶段五437拓展学习40%说明:1.拓展学习积分包括:贡献积分、活跃积分和魅力积分,每10个积分累计转换成绩1分;2.学员每天的积分有上限,最多为40积分/天。3.学员在项目期间的总积分无上限,但最多可转换成绩40分。贡献积分写作业:2个积分/1篇传资源:2个积分/1篇写日志:2个积分/1篇发问答:1个积分/1篇活跃积分看课:1个积分/20分钟 评分(作业、资源):1个积分/1次评论(课程、作业、日志、问答):1个积分/1次关注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