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6.3 热电偶传感器.ppt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徐科军主编]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徐科军主编].rar
N-9.6 软测量技术.ppt---(点击预览)
N-9.5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ppt---(点击预览)
N-9.4 无线传感器网络.ppt---(点击预览)
N-9.3 虚拟仪器.ppt---(点击预览)
N-9.2 MEMS技术及其微型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9.1 误差修正技术.ppt---(点击预览)
N-8.5 气相色谱仪.ppt---(点击预览)
N-8.4 红外线气体分析仪.ppt---(点击预览)
N-8.3 磁性氧量分析仪.ppt---(点击预览)
N-8.2 热导式气体分析仪器.ppt---(点击预览)
N-8.1 概述.ppt---(点击预览)
N-7.7 质量流量计.ppt---(点击预览)
N-7.6 超声流量计.ppt---(点击预览)
N-7.5 涡街流量计.ppt---(点击预览)
N-7.4 涡轮流量计.ppt---(点击预览)
N-7.3 电磁流量计.ppt---(点击预览)
N-7.2 差压式流量计.ppt---(点击预览)
N-7.1 流量的基本概念.ppt---(点击预览)
N-6.4 非接触式测温.ppt---(点击预览)
N-6.3 热电偶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6.2 热电阻式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6.1 概述.ppt---(点击预览)
N-5.3 压电式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5.2 霍尔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5.1 磁电式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4.5 光栅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4.4 光纤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4.3 电荷耦合器件.ppt---(点击预览)
N-4.2 光电码盘.ppt---(点击预览)
N-4.1 光电效应和光电器件.ppt---(点击预览)
N-3.5 压磁式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3.4 电涡流式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3.3 电容式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3.2 差动变压器.ppt---(点击预览)
N-3.1 自感式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2.2 压阻式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2.1 应变式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1.0 绪论.ppt---(点击预览)
N-0.0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PT---(点击预览)
参考
N-9.6 软测量技术.ppt---(点击预览)
N-9.5-多传感器数据融合.ppt---(点击预览)
N-9.4 无线传感器网络.ppt---(点击预览)
N-9.2 MEMS技术及其微型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9.1 误差修正技术.ppt---(点击预览)
N-8.5 气相色谱仪.ppt---(点击预览)
N-8.4-红外线气体分析仪.ppt---(点击预览)
N-8.3 磁性氧量分析仪.ppt---(点击预览)
N-8.2 热导式气体分析仪器.ppt---(点击预览)
N-8.1 概述.ppt---(点击预览)
N-7.7 质量流量计.ppt---(点击预览)
N-7.6-超声流量计.ppt---(点击预览)
N-7.5 涡街流量计.ppt---(点击预览)
N-7.4-涡轮流量计.ppt---(点击预览)
N-7.3-电磁流量计.ppt---(点击预览)
N-7.3 电磁流量计.ppt---(点击预览)
N-7.2-差压式流量计.ppt---(点击预览)
N-7.1-流量的基本概念.ppt---(点击预览)
N-6.4-非接触式测温.ppt---(点击预览)
N-6.3 热电偶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6.2-热电阻式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6.1-概述.ppt---(点击预览)
N-5.3-压电式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5.2-霍尔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5.1-磁电式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4.5-光栅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4.4-光纤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4.3-电荷耦合器件.ppt---(点击预览)
N-4.2-光电码盘.ppt---(点击预览)
N-4.1-光电效应和光电器件.ppt---(点击预览)
N-3.4-电涡流式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3.3-电容式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3.2-差动变压器.ppt---(点击预览)
N-3.1-自感式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2.2-压阻式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2.1-应变式传感器.ppt---(点击预览)
N-1.0-绪论.ppt---(点击预览)
N-0.0-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pt---(点击预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徐科军主编].zip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39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611525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57.97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7-11-20 上传人:机****料 IP属地:河南
6
积分
关 键 词:
传感器 检测 技术 徐科 主编
资源描述:

内容简介:
,6.3 热电偶传感器,6.3.1 热电偶测温原理6.3.2 热电偶的基本定律6.3.3 热电偶的冷端处理和补偿6.3.4 标准化热电偶6.3.5 非标准化热电偶6.3.6 热电偶结构型式6.3.7 热电偶安装注意事项,6.3.1 热电偶测温原理,热电偶:两种不同的金属A和B构成闭合回路当两个接触端T T0时,回路中会产生热电势,热电势由两种材料的接触电势和单一材料的温差电势决定,1. 接触电势,k 玻耳兹曼常数;T 接触面的绝对温度;e 单位电荷量;NA金属电极A的自由电子密度NA金属电极B的自由电子密度,接触电势帕尔帖电势,2. 温差电势, 汤姆逊系数,它表示温度为1时所产生的电动势值, 它与材料的性质有关。,温差电势(汤姆逊电势),3. 热电偶回路的总热电势,热电极A和B为同一种材料时,NA=NB, A=B,则EAB(T, T0)=0。若热电偶两端处于同一温度下, T=T0 ,则EAB(T, T0)=0 。热电势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两种不同的金属材料组成热电偶,二、它的两端存在温差。,热电势是T和T0的温度函数的差,而不是温度的函数。当T0=0时,f (T0)=c则有:,E与T之间有唯一对应的单值函数关系,因此就可以用测量到的热电势E来得到对应的温度值T,热电偶热电势的大小,只是与导体A和B的材料有关,与冷热端的温度有关,与导体的粗细长短及两导体接触面积无关。,6.3 热电偶传感器,6.3.1 热电偶测温原理6.3.2 热电偶的基本定律6.3.3 热电偶的冷端处理和补偿6.3.4 标准化热电偶6.3.5 非标准化热电偶6.3.6 热电偶结构型式6.3.7 热电偶安装注意事项,6.3.2 热电偶的基本定律,1. 匀质导体定律2. 中间导体定律3. 连接导体定律,1. 匀质导体定律,由一种匀质导体所组成的闭合回路,不论导体的截面积如何及导体的各处温度分布如何,都不能产生热电势。热电偶必须采用两种不用材料的导体组成,热电偶的热电势仅与两接点的温度有关,而与沿热电极的温度分布无关。如果热电偶的热电极是非匀质导体,在不均匀温度场中测温时将造成测量误差。所以热电极材料的均匀性是衡量热电偶质量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2. 中间导体定律,在热电偶回路中接入与另一种导体称中间导体C,只要中间导体的两端温度相同,热电偶回路总电动势不受中间导体接入的影响。,3. 连接导体定律,为在工业测量温度中使用补偿导线提供了理论基础。,当A与A,B与B材料分别相同时,中间温度定律,例6.3.1 用(S型)热电偶测量某一温度,若参比端温度T0=30,测得的热电势E(T,Tn)=7.5mV,求测量端实际温度T。,查分度表有E(30,0)= 0.173 mV,反查分度表有T=830,测量端实际温度为830,6.3 热电偶传感器,6.3.1 热电偶测温原理6.3.2 热电偶的基本定律6.3.3 热电偶的冷端处理和补偿6.3.4 标准化热电偶6.3.5 非标准化热电偶6.3.6 热电偶结构型式6.3.7 热电偶安装注意事项,6.3.3 热电偶的冷端处理和补偿,热电偶的热电势大小不仅与热端温度的有关,而且也与冷端温度有关,只有当冷端温度恒定,通过测量热电势的大小得到热端的温度。 热电偶的冷端处理和补偿: 当热电偶冷端处在温度波动较大的地方时,必须首先使用补偿导线将冷端延长到一个温度稳定的地方,再考虑将冷端处理为。,几种冷端处理方法:,1. 补偿导线法2. 热电偶冷端温度恒温法3. 计算修正法4. 冷端补偿电桥法,1. 补偿导线法,组成:补偿导线合金丝、绝缘层、护套和屏蔽层。热电偶补偿导线功能:其一实现了冷端迁移;其二是降低了电路成本。补偿导线又分为延长型和补偿型两种 延长形:补偿导线合金丝的名义化学成分及热电势标称值与配用的热电偶相同,用字母“”附在热电偶分度号后表示, 补偿型:其合金丝的名称化学成分与配用的热电偶不同,但其热电势值在100以下时与配用的热电偶的热电势标称值相同,有字母“C”附在热电偶分度号后表示,,补偿导线的型号、线芯材质和绝缘层着色,使用补偿导线时注意问题:,补偿导线只能用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0100);热电偶和补偿导线的两个接点处要保持温度相同;不同型号的热电偶配有不同的补偿导线;补偿导线由正、负极需分别与热电偶正、负极相连;补偿导线的作用是对热电偶冷端延长。,2. 计算修正法,在实际应用中,热电偶的参比端往往不是0C,而是环境温度,这时测量出的回路热电势要小,因此必须加上环境温度与冰点之间温差所产生的热电势后才能符合热电偶分度表的要求。,可用室温计测出环境温度T1,从分度表中查出的E(T1,0)值,然后加上热电偶回路热电势E(T,T1),得到E(T,0)值,反查分度表即可得到准确的被测温度值。,3. 热电偶冷端温度恒温法(冰浴法),适用于实验室中的精确测量和检定热电偶时使用。,4. 冷端补偿电桥法,利用直流不平衡电桥产生的电势来补偿热电偶冷端温度变化而引起的热电势的变化值,6.3 热电偶传感器,6.3.1 热电偶测温原理6.3.2 热电偶的基本定律6.3.3 热电偶的冷端处理和补偿6.3.4 标准化热电偶6.3.5 非标准化热电偶6.3.6 热电偶结构型式6.3.7 热电偶安装注意事项,6.3.4 标准化热电偶,标准化热电偶:工艺上比较成熟,能批量生产、性能稳定、应用广泛,具有统一分度表并已列入国际和国家标准文件中的热电偶。标准化热电偶可以互相交换,精度有一定的保证。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共推荐了8种标准化热电偶,表6.3.2 标准化热电偶技术数据,1. 铂铑10-铂热电偶(S型),贵金属热电偶。电极线径规定为0.5mm,正极(SP)的名义化学成分为铂铑合金负极(SN)为纯铂,故俗称为单铂铑热电偶。长期最高使用温度为1300,短期最高使用温度为1600。优点:准确度高,稳定性好,测温温区和使用寿命长,物理化学性能良好,在高温下抗氧化性能好,适用于氧化和惰性气氛中。缺点:热电率较小,灵敏度低,高温下机械强度下降,对污染敏感,贵金属材料昂贵,因此一次性投资较大。,2. 铂铑30-铂铑6(B型),为贵金属热电偶。热偶丝线径规定为0.5mm,正极(BP)和负极(BN)的名义化学成分均为铂铑合金,只是含量不同,故俗称为双铂铑热电偶。长期最高使用温度为1600,短期最高使用温度为1800。优点:准确度高,稳定性好,测温温区宽,使用寿命长等,适用于氧化性和惰性气氛中,也可短期用于真空中,但不适用于还原性气氛或含有金属或非金属蒸汽中;参比端不需进行冷端补偿,因为在050范围内热电势小于3V。缺点:热电率较小,灵敏度低,高温下机械强度下降,抗污染能力差,贵金属材料昂贵。,3. 镍铬-镍硅热电偶(K型),使用量最大的廉金属热电偶,用量为其他热电偶的总和正极(KP)的名义化学成分为:Ni:Cr=90:10,负极(KN)的名义化学化学成分为Ni:Si=97:3。其使用温度为-2001300。优点:线性度好,热电势较大,灵敏度较高,稳定性和复现性均好,抗氧化性强,价格便宜。能用于氧化性和惰性气氛中。K型热电偶不能在高温下直接用于硫、还原性或还原、氧化交替的气氛中,也不能用于真空中。,4. 镍铬-铜镍热电偶(E型),称为镍铬-康铜热电偶,也是一种廉价金属热电偶。其正极(EP)为镍铬10合金,化学成分与KP相同,负极(EN)为铜镍合金,名义化学成分为55%的铜、45%的镍以及少量的钴、锰、铁等元素。该热电偶电动势之大,灵敏度之高属所有标准热电偶之最,宜制成热电偶堆来测量微小温度变化。E型热电偶可用于湿度较大的环境里,具有稳定性好,抗氧化性能高,价格便宜等优点。但不能在高温下用于硫、还原性气氛中。,标准化热电偶热电势和温度的关系,表6.3.3 标准化热电偶的特性,6.3 热电偶传感器,6.3.1 热电偶测温原理6.3.2 热电偶的基本定律6.3.3 热电偶的冷端处理和补偿6.3.4 标准化热电偶6.3.5 非标准化热电偶6.3.6 热电偶结构型式6.3.7 热电偶安装注意事项,6.3.5 非标准化热电偶,6.3 热电偶传感器,6.3.1 热电偶测温原理6.3.2 热电偶的基本定律6.3.3 热电偶的冷端处理和补偿6.3.4 标准化热电偶6.3.5 非标准化热电偶6.3.6 热电偶结构型式6.3.7 热电偶安装注意事项,6.3.6 热电偶结构型式,为保证热电偶的正常工作,热电偶的两极之间以及与保护套管之间都需要良好的电绝缘,而且耐高温、耐腐蚀和冲击的外保护套管也是必不可少的。1. 普通型装配式结构2. 柔性安装型铠装结构,1. 普通型装配式结构,(a)1接线柱;2接线座;3绝缘套管;4热电极(b)1测量端;2热电极;3绝缘套管;4保护管;5接线盒,2. 柔性安装型铠装结构,测量端的热容量小,响应速度快,绕性好,可弯曲,可以安装在狭窄或结构复杂的测量场合,耐压、耐振、耐冲击,6.3 热电偶传感器,6.3.1 热电偶测温原理6.3.2 热电偶的基本定律6.3.3 热电偶的冷端处理和补偿6.3.4 标准化热电偶6.3.5 非标准化热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徐科军主编]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6115255.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